很歡迎大家來清華大學參加勞委會職訓局桃竹苗就業服務中心主辦的「社會企業研討會與觀摩會」,本項活動希望藉由議題之倡導與行動的反思,促進民間團體、學術單位及社區組織運用創新思維,促進在地產業發展。
社會企業(Social Enterprise)是從英國興起的企業型態,不同於一般私有企業的是從事公益,以解決社會問題為目的企業,利潤用於相關或不相關的社會機構,公益的領域可包括教育、環保、貧窮、公共衛生、弱勢族群等。英國工商企業部於2001年初訂定社會企業的定義,是指收益達70%以上之商業交易的社會公益組織或團體,其他各國也都有類似的定義,如至少半數的收入是來自交易而非政府補助或是捐款;社會企業是透過市場機制,達到公益的目的。
二十世紀歷經共產主義起落,新世紀資本主義在新自由主義秩序下運行,貧富不均現象迅速惡化,導致各國經濟失衡,失業率高漲(如西班牙整體失業率達27%),尤其讓青年族群(如西班牙年青人失業率高達57%)產生嚴重的剝奪感與疏離感,造成社會不安;傳統的由政府、非營利組織、社區、企業協同模式維繫社會的永續發展顯有不足,社會企業的興起,則是有識之士反思及努力尋求「第三條路」的產物,希望能結合政府、非營利組織、社區、企業力量,以社會公益為目的,而以民間企業經營方式,得以協助解決社會問題,並有益於社會永續發展。
社會企業在國際間最著名的例子是2006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孟加拉籍的尤努斯(Muhammad Yunus)所開創的「窮人銀行」,收到很大的功效;國內在近年也順應社會企業創業及論述的潮流,投入的團體與個人漸趨可觀;值得一提的是每個月第一個和第三個星期六上午在清華成功湖畔進行的「竹蜻蜓綠市集」,竹蜻蜓是一群由新竹清華大學心靈發電場課程激盪出來的團體,學員們致力於自然、健康、在地消費等綠色生活型態之體現,而綠市集則是竹蜻蜓學員們透過公民運動的型態,結合在地綠色生產與綠色消費,打造一個友善土地、培育小農的在地綠色市集,兼顧經濟與環保,是很好的範例。
另一方面,社會企業需要對社會永續發展有見識,有奉獻精神而有企業經營能力的人才;在全球化資本主義浪潮下,如何讓「好人好事」脫穎而出,需要具有各種基本能力、企業經營訓練外,更要能發揮巧思創意; 成功學大師史蒂芬.柯維(Stephen Covey),於1989年出版《與成功有約》,英文原名是(The 7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直譯為「高效能人士的七大準則」,譯為《與成功有約》是神來之筆;柯維認為「全方位的成功,才是真正的成功」,列舉達到「全面成功,追求圓滿人生」的七大準則,前面三項,主動積極(Be Proactive)、以終為始(Begin with the End in Mind)、要事第一(Put First Things First),有關培養內在修為的個人成功,相當於要人「自強不息」,次三項,雙贏思維(Think
Win-Win)、知彼解己(Seek
First to Understand, Then to be Understood)與統合綜效(Synergize),有關與人相處的公眾成功、利己利人,與「厚德載物」有相同旨意,激發改變外在行為的力量,最後是集此六項的不斷更新,也就是遵行清華大學「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校訓,進而創造全面成功的人生;一方面是大學培育人才的方向與核心理念,一方面也希望有志學子有所砥礪,「不僅做好人,而且能成好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