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分類

2022年12月23日 星期五

2022年清華材料系歲末聚餐

2022年清華材料系歲末聚餐

大人的世界比較複雜

文采飛揚

很高興來參加材料系「歲末成果討論分享餐會」,今天有許多小朋友在場,可能會好奇歲末聚餐為什麼叫「歲末成果討論會」? 事實上歲末聚餐以前是前叫尾牙,民俗有「做牙」傳統,每個月兩次的土地神祭祀活動,源自古代軍旗,因旗竿上一般以象牙為飾,稱作「牙旗」,牙祭即為出兵時以祭拜軍旗之神,後來逐漸演變一年最後一次「做牙」,叫尾牙,大家分享豐盛的祭品,也是歲末聚餐的由來。

至於為何像清華一樣的公家機關稱尾牙為「歲末成果討論會」,應該是民國九十七年馬英九出任總統時,倡導廉潔,首先是喜慶不送花,餐飲有節度,公務機關到年終對是否辦尾牙有所顧忌,後來似乎是由行政院暗示改叫「年終業務檢討會」解套,沿用至今,也成為尾牙笑談,也許會讓小朋友領會大人的世界比較複雜。

不曉得材料系的同仁有沒有試用過最新網路聊天機器人 ChatGPT,以前只聽說有些軟體可寫出相當水準的文章,而美國非營利人工智慧研究組織 OpenAI在11月30日推出ChatGPT (其中 GPT 為 (generative pre-trained transformer) 之縮寫,意為「預習式文本生成器」,Chat即聊天),能夠提供複雜、冗長甚至有趣的回應。一般的反應是能產生具有相當巧妙並無缺誤的文章。由於ChatGPT目前為研究預覽階段,開放用戶免費試用,我在上週末上網一試,只能以感到震驚形容,如果問了適當的問題,ChatGPT所寫文章,從內容來看,恐怕要比現在一般大學生寫得要好。難怪有許多論者說: 「大學作文已死」 (The college essay is dead),甚至「文學已死」(Literature is dead)。

我個人的感覺,同仁們要趕快了解這項工具,同時在往後帶回家的考試或作業出題時要特別小心,否則難以判斷考試或作業是否有抄襲與剽竊情事。另外建議您也趁現在免費試用期,上網一試
ChatGPT,不儘可了解未來的挑戰是甚麼,更進一步利用這有力工具,幫助你寫文章初稿,或了解一下主要是人文社會相關的議題。

材料系在今年歡慶五十周年,辦了許多紀念活動,也出版了紀念專刊,活動主軸是「清材五十,精彩一百」,材料系在過去五十年,確實很精彩,也有相當的機遇,可謂得天獨厚,教授與系友表現都非常傑出,尤其歷年培育出大學部、碩士班、博士班畢業生總計超過七千人,開枝散葉,在台灣材料界,不論是產業界與學研界,都舉足輕重。

尤其難得是,系友們對母系向心力極強,除了多位長期擔任學生業界導師外,在清華兩次較大型的捐贈活動中,包括成立「百人會」與「雙百會」,材料系友都一支獨秀。未來五十年,精彩一百可期。

這次系慶,系主任與許多同仁都花了許多心力,讓活動辦得有聲有色,值得大家深深感謝。前幾天碰到系主任與「材料學會」秘書長一起為了明年要在清華舉辦年會及國際會議探勘場地,因此大家明年又有得忙,不過本系的傳統是越忙越能看出本事,願與大家共勉之。

2022年12月15日 星期四

增強退休力: 退聯會歲末聚餐

增強退休力: 退聯會歲末聚餐

地動天搖

快樂退休生活

發揮聯誼功能

身體健康最重要

增強社會連結

熱心義工同仁

今天是退聯會成立後第一次歲末聚餐; 首先歡迎各位來參加今天的餐會,剛才大家一定感受到整個餐館地動天搖,根據網上資訊,是發生了芮氏規模6.2有感地震,似乎顯示老天也格外重視這次餐會。

退聯會自今年四月成立以來,因受疫情影響,原定每月舉辦一次活動,略有延宕,但也辦了三次樂活講座,一次入厝與慶生以及一次旅遊活動,再加上今天聚餐,以及人事室辦理的年度聯誼活動,約八個月時間,辦理了七次活動,每次會員們參加情況也相當踴躍,大致而言,發揮了原來意想的聯誼功能。另一方面,退聯會的關懷活動也積極展開,目前是鎖定住在學校宿舍,包括東院、西院與金城各期公教住宅,八十歲以上的同仁,中間要感謝葉副會長、張淑嫺總幹事,胡益芬、孫海珍、施竹東、高天慶組長以及其他許多熱心的義工同仁,當然我們也要感謝清華校方,尤其是人事室,的全力支持。

「聯合報」在最近一週有一系列關於「退休力」的報導,「退休力」是指退休後仍能快樂生活的能力,包括健康、財富、社會連結、自在獨立、好學活躍等共五個面向,以健康、財富為支柱,在財富以及自在獨立方面,「退聯會」較施不上力,但透過聯誼,可增強社會連結,並經由各項活動,有可能增進健康以及助成好學活躍,是聯誼會努力的方向。

對於退休人來說,現時心境當然與年輕時不同,最近看到知名作家王文華所寫的一篇文章「陸上相識,海上重逢」,很值得大家思索與參考;這篇文章光從標題看不出是甚麼意思,後來發現是講朋友相聚,年輕時和中年後的差別;年紀越大,相聚的次數越少、時間越短,相聚的原因越來越少,而不見的原因越來越多,相聚的目的越來越抽象,以至於不急著發生。最大的差別是年輕時,在「陸地」相遇,中年後,在「海」上相聚。意思是年輕時,生活環繞著自己,所以可以百分之百控制步伐、速度、和目的地,就像行走在陸地。中年後,生活環繞著很多人,自己能控制的比例越來越小,像在海中漂浮。但對退休人員,情況又不一樣,以現代生活型態來說,生活環繞的人不多,自己能控制的時間較多,有一定的安定感,現在不流行串門子,大家也不太會呼朋引伴聚會,所以有退聯會號召,是個能與許多舊時老友相聚的機會,這也是退聯會最能發揮的功能。

大家生活受新冠疫情到現在已接近三年,一定迫不急待希望能恢復正常生活,但從台灣與美國最近的數據,可能是受冬天大家比較容易群聚於室內影響,確診人數不降反升,如美國從約每天兩萬人低點,到今天的六萬六千人,所以目前還不能高枕無憂,未來也可能要準備與病毒共存,因此身體健康,維持較強的免疫力非常重要,盼望大家多多保重。最後祝福大家身體健康,不愁財富,好學活躍,自在獨立並有滿意的社會連結。

2022年12月7日 星期三

少年子弟江湖老: 「烽火尺牘―1949的戰爭記憶」展覽

 少年子弟江湖老: 「烽火尺牘―1949的戰爭記憶」展覽

非凡歷史意義

少年子弟江湖老

家書抵萬金

烽火遍地

流離生活

很高興又一次參加本校文物館的活動。前一陣子接到邀請來參加今天「烽火尺牘――1949的戰爭記憶」展覽盛會時,就覺得展覽應與策展人楊儒賓教授有關.一方面楊教授本就是「清華文物館」的重要推手.另一方面.我曾拜讀多本楊教授大作包括「1949禮讚」與「多少蓬萊舊事」等書.知道楊教授能超越政治紛爭以外.對1949年.中共建政、國府遷台在台灣、中國與世界史的非凡意義,有很嚴肅深刻的思索,並有很公正客觀以及獨到的論述。同時楊教授也是知名的收藏大家,此次展覽,必定內容豐富,精彩可期。

這次展覽的關鍵詞是 1949、戰爭記憶與烽火尺牘;烽火尺牘包括戰亂時期,各式書信,其中以家書最為感人;杜甫在《春望》詩中說「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在戰爭期間,書信往來有許多不確定性,至少有一方是處於漫天烽火、生死交關或顛沛流離的境地,唐朝初年大作家李華在《弔古戰場文》中有: 「其存其沒,家莫聞知。人或有言,將信將疑。悁悁心目,寤寐見之」,很真實的描寫陷於烽火戰亂中士兵親友的心情,相當悲催。

在這方面,我本人剛好可作部分見證;因為我正是1949年十二月國民政府在大陸最後據點四川成都淪陷前幾天,隨家人乘飛機離開成都經海南島,再乘船到高雄上岸;據我在網上查到的資訊,1949年12月10日,蔣介石和其子蔣經國乘飛機從成都鳳凰山機場飛往台灣, 12月27日胡宗南部成都守軍指揮官宣布投共,中共進占成都,所以我到台灣來,應是在10日到27日中間。據家人敘述,當時情況緊急,許多人無法搭上飛機,悲憤之餘,在機場焚燒無法運出的財物,另外也有飛機在起飛後失事墜毀,送行親友聞訊大哭悲傷情景。當時真正是烽火遍地,是久處承平時期的台灣人無法想像的。

我和一部份家人所以能幸運的逃難到台灣來,是因為我父親是駐守四川胡宗南部將領,當戰況危機時,有指令先讓將領眷屬撤離;另一方面,因為局勢變化很快,導致家父反而沒能及時撤退到台灣來,如此我母親帶了我們姊弟四人來台,與我父親兩地相隔,一直到1980年家父才得以到美國探親,與我們姊弟相聚,但家母已於之前四年仙逝,夫妻倆始終未能再見一面。很遺憾的是,因為種種原因,也未能有書信往來。

中國歷史上有多次大舉衣冠南渡,清華大學教授馮友蘭所撰「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紀念碑」文中有言: 「晉人南渡,其例一也;宋人南渡;其例二也;明人南渡,其例三也。」又言:「稽之往史,南渡之人,未有能北返者。」他認為抗戰期間,政府遷都大後方,「為第四次之南渡,乃能於不十年間,收恢復之全功」,如此1949年國民政府遷台,可以說是第五次南渡,有些人可能知道,蔣介石在1950年3月,復任「總統」一職後,在《復職的目的與使命》文告中,將「反攻」時間界定為「一年整訓,兩年反攻,三年成功」,淪為口號,照目前看來,前人意義的「北返」,應該是無法達成了。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是戰爭記憶,從各種尺牘,包括軍政人物公私函件、家書、遺屬陳情等各種面向書信,讓人有更全面的體認,能深深感受到在大動亂時代,大眾所受到的戕害,對當事者而言,戰爭即是災難,徹徹底底的浩劫。誠如楊教授所說:「少年子弟江湖老,」國共大戰雖然已是超過七十年以前的事,但透過各種媒體報導,仍能讓人感受到過程的慘烈;在冷兵器時代,李華形容古戰場「枕骸徧野,無貴無賤,同爲枯骨,荼毒生民,人其流離,萬里朱殷。傷心慘目,有如是耶!」現代戰爭,對生命財產破壞的力道,更勝百倍,台灣人民應牢記歷史慘痛的教訓,盡一切可能,避免完全不必要的戰爭,才能對歷史有較妥善的交代。

2022年12月3日 星期六

顯微鏡學會二三事 : 111年度年會致詞

 顯微鏡學會二三事 : 111年度年會致詞

前身是「電子顯微鏡學會」

已非昔日吳下阿蒙

不可思議

1978 年湯瑪斯教授參觀大同公司

1979 年第一屆學術研討會

1991 年於日本岡山大學

2001 年學會理事長交接

2004 年於日本金澤

2005 年橋本教授在清華

啟窗來清風

很高興來參加111年度「顯微鏡學會」年會暨第42屆學術研討會。如果追溯起來,
第一屆學術研討會應是在民國 69年舉行,前兩天我在學會網站上看到論文集的複印本的電子檔,了解是在民國 68年9 月11-12 日舉行,所以中間學術研討會漏了一年,還望知者補正。

也許不是每個人都知道「顯微鏡學會」前身是「電子顯微鏡學會」,而之前更有「材料科學學會」於民國 68年3 月17日成立「電子顯微鏡委員會」;該委員會任務之一就是推動成立「電子顯微鏡學會」;學會改成現在的名稱,是因應各式其他高功能顯微鏡,如掃描穿隧式顯微鏡、共軛焦顯微鏡等的興起;根據我從個人論文目錄分析,應發生在民國86年或87年,確切日期待查。

我自己與學會有不解緣,除參與「電子顯微鏡委員會」與「電子顯微鏡學會」的成立,民國88年至90年並擔任學會理事長,到約十年前才逐漸淡出,或可提出一些親身參與而與學會有關的軼事與大家分享。

一是我曾在民國 68年擔任「電子顯微鏡委員會」會同國科會進行「台灣區電子顯微鏡使用情況」調查小組召集人,在報告中指出「目前國內各公私學校機關已裝有各式電子顯微鏡五十餘部,而且此數目有快速增加之勢。近年來主管推動國家科技發展大計的國科會,常有人以國內電子顯微鏡數目太多為例而備加責難。然而目前國內所有此類儀器僅及日本現有總數八十分之一,比例上型號亦較陳舊,數目及投資均不為多。無可諱言的,多年來,國內使用電子顯微鏡一班成效不彰,目前仍常有不用及誤用的現象,究其原因主要為:

(一) 受過適當訓練的研究及維護人員嚴重缺乏,

(二) 製造廠商及其代理商售後服務不理想,

(三) 一般研究環境不能配合;如研究人員不能專心工作,技術較精熟的技術員不得安其位。各位雖籌措鉅款購買昂貴儀器,但缺少常年維護預算等
」並提出改善建議。如今欣見國內在電鏡研究與應用上已非昔日吳下阿蒙,與當年情況相比不可以道里計

第二是「電子顯微鏡學會」的成立與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湯瑪斯 (Gareth Thomas) 教授大力倡導有密切關係,他當時任行政院科技顧問組中「材料科學顧問小組」召集人,而他也是第一屆學術研討會大會主講人。同時由於湯瑪斯教授的引介,日本大阪大學橋本初次郎 (Hatsujiro Hashimoto) 教授也成日後與學會互動密切的日本重量級學者與友人。

至於兩岸交流,我是於1991年橋本教授在日本岡山大學主辦「日中電子顯微鏡研討會」中結識當時「中國電子顯微鏡學會」理事長郭可信教授
,從此開始赴大陸參加多次相關會議以及此後好幾次「海峽兩岸顯微鏡研討會」,目睹大陸顯微鏡研究從肇始到蓬勃發展,人才輩出。

民國88年至90年我擔任學會理事長期間,曾主辦「國際電子顯微鏡研習會」(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Electron Microscopy),邀請到英國牛津大學 David Cockayne教授、美國斯丹福大學 Robert Sinclair教授、喬治亞理工大學王中林教授、IBM研究中心 Francis Ross 博士、布魯克海汶國家試驗室 Yi-Ming Chu博士、北京中國科學院李方華院士以及橋本初次郎教授等頂尖學者為主講人,盛況空前。

再者是2004年參加在日本金澤舉行的「第八屆亞太電子顯微鏡研討會」,該會同時舉辦「慶祝橋本初次郎教授八十誕辰研討會」
,在此特別場合世界電子顯微鏡領域先驅與巨擘雲集,尤其我在發表演講時段,談到最近在原子分辨疊差研究的成果,不僅1950年代以電鏡研究疊差的先驅英國劍橋大學 Archie Howie 與 Michael Whelan 教授以及疊差與原子分辨電鏡研究先驅橋本初次郎教授等在座,時段正是我在清華教電鏡課應講到疊差分析時段,重重巧合讓人覺得不可思議。

限於時間我的懷舊就此打住,對於未來我寄望於學會的是資料的保存與刊載;近年來我整理歷年文稿與演講稿,出版了六本文集或演講集,預計兩、三個月內,第七、八兩集將可問世,過程中深深感悟「沒有紀錄,就等於沒有發生」,相信學會至少保有歷屆理監事會會議紀錄以及學術研討會手冊,如能全部轉成電子檔,而上傳於學會網頁中,同時在每年大會手冊中能記載學會歷史大事記,對學會傳承與發揚光大將具有重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