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分類

2013年7月31日 星期三

馬來亞大學新竹清華日致詞

清華大學很感謝馬來亞大學Jasmon校長邀請到貴校訪問並舉辦新竹清華日活動,昨天我們同行的七位教授已在不同場次作較通俗性的演講,今天稍後他們又將各給一場較專業性的演講,這是清華大學與馬來西亞最老同時是最優秀的大學廣泛交流的開端,是一個歷史性的時刻。
此次清華大學十二人代表團到馬來亞大學訪問並舉辦新竹清華日活動最主要有三個目的,首先是進一步了解馬來亞大學的人與事,其次是希望在已簽署的合作協議下制訂出未來師生交流的具體目標,其三是自這次來訪並發表演講的教師與馬大師生互動中,找出一些未來在研究上可能的合作項目,相信在這次訪問後兩校交流必將更趨密切,而見到實際成效。
這次訪問適逢回教齋戒月,讓代表團深刻的感受到文化的差異,另一方面在貴校的藝廊中,也觀賞到許多與台灣風格不同但充滿創意的作品;創新的火花常產生於多元文化交會之中,現代高等教育都有創造新知識的目標,英國前首相邱吉爾Winston Churchill)曾說:「未來屬於最優秀的心靈」(The empires of the future are the empires of the minds)我們期待在兩地頂尖大學的緊密交會中,能孕育激盪出創新智慧的火種,為人類知識傳統增添寶藏。
剛才Jasmon校長提到,他是在清華在新竹建校的1956年出生,事實上,清華建校可遠溯到1911年,乃由清廷將美國退還尚未付足之「庚子賠款」設立,經多年慘澹經營,人才輩出,包括兩位諾貝爾獎得主李政道、楊振寧以及有數學諾貝爾獎之譽的沃爾夫獎得主陳省身等校友。1956年在台灣新竹復校,復校初期重點為原子科學,其後擴展至理工方面,近二十幾年來更積極發展人文社會、生命科學、電機資訊與科技管理領域科系;如今清華已成為一人文社會、理、工、生科、管理領域均衡發展的學府。在台已造就英才超過六萬人,在國內外各行業均有優異表現,校友包括諾貝爾獎得主李遠哲、中央研究院院士十三人,產學研界領袖不可勝數。
在許多學術指標上,清華教師表現均為兩岸四地大學第一。在台灣所走學術研究重要獎項,如中央研究院院士、教育部國家講座、學術獎以及國科會傑出研究獎等,清華教師得獎比率都是第一;近年來教育部推動頂尖大學計畫,清華每位學生平均從2006年起獲得全國各大學學生中最高額補助;最近第二期評鑑結果出爐,本校除續獲最高之優等外,在經費上仍蟬聯每位學生平均最高額補助。這次Jasmon校長注意到清華教授在頂尖期刊「科學」(Science)與「自然」(Nature)上發表論文有優異表現,特別邀請相關教授各作一場較通俗性與一場較專業性的演講,因而有新竹清華日活動。
另一方面,清華大學座落於在世界科技產業聚落評比第一,產值超過兩兆的科學工業園區之中,而科學工業園區是在本校前校長徐賢修校長擔任國家科學委員會主任委員任內設立,園區中有同步輻射中心、高速電腦中心、國家奈米元件研究中心以及精密儀器中心等研究機構;另一方面,緊鄰對我國產業發展有重大貢獻,有科技產業搖籃、執行長培訓所之譽的工業技術研究院,在新竹清華校友中,至少出了五百位高科技公司總經理級高級主管,產學合作績效優異,未來在與馬來亞大學師生交流中,可提供很多機會
馬來亞大學在Jasmon校長領導下,校務蒸蒸日上,有目共睹,最近獲得政府強力支援,成為十七所國立大學中唯一獲巨額專款支持的大學,正全力衝刺,力爭上游,挾其本屬英語系統,優秀生源充沛,又有完善醫學院的優勢,未來發展空間無限,清華大學很幸運在此際與馬來亞大學結為親密交流伙伴;中國有句名言:「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讓我們共同努力,在世界高等教育中更上一層樓。


2013年7月29日 星期一

清華故事/清華一百問

清華與民國同壽,一場革命的爆發,一個朝代的終結與一個現代大學的誕生糾結在一起,整個清華史與民國史息息相關,發展軌跡有些是歷史的偶然,也有苦心經營的果然,一方面波瀾壯闊、高潮迭起,一方面悲懷壯烈、溫馨感人,讓我們從「清華一百問」了解清華:


史前史
1.         慈禧太后有功於美國退還多要的庚款嗎?
2.         直隸總督袁世凱曾打庚款什麼主意?他做了什麼事?
3.         梁誠(清廷駐美公使)與柔克義(美國駐華大使)對庚款有什麼共同堅持?
4.         「晚清四大名臣」之一的張之洞對清華有什麼貢獻?
5.         清華因何命名?
6.         清華直接留美生為什麼南方人遠比北方人多?
7.         胡適是清華校友嗎?
8.         趙元任是第二屆直接留美生「探花」,「狀元」是誰?
9.         「百年清華第一樓」指那一棟樓?

北京清華
10.    清華以「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為校訓是受誰影響?
11.    清華以紫色為校色代表什麼?
12.    清華校花是什麼花?
13.    胡適對清華有什麼貢獻?
14.    振動學術界「國學院四大導師」是如何成局的?
15.    「中國考古學之父」李濟是「清華國學院」導師,為何以講師聘用?
16.    「清華國學院」主任吳宓是中國比較文學先驅嗎?
17.    「中國最牛的畢業證書」「牛」在那裡?
18.    梁啟超與胡適在中國現代化運動中居何地位?各有多少文字傳世?
19.    梁啟超為何鼓勵其二子梁思成與梁思永分別赴美研習建築學與考古人類學?
20.    梁啟超對台灣民主運動有什麼影響?
21.    民國初年「哈佛三傑」是誰?與清華有什麼淵源?
22.    羅家倫為何與清華僅有兩年之緣?
23.    1926年,清華成立17學系,那一系是清華第一大系?
24.    哲學系曾險遭關門嗎?
25.    為什麼梅貽琦校長是西南聯大實質校長?
26.    名著「未央歌」以西南聯大為背景,作者鹿橋生平如何?
27.    廈門大學為什麼有「南方清華之譽」?
28.    為什麼清華在現代中國新詩發展中有不可磨滅的地位?
29.    梅貽琦校長為何搭上政府專機離開北京清華?
30.    「教授的教授」陳寅恪上課三不講是什麼?
31.    陳寅恪既搭政府專機南下為何沒有來台灣?
32.    諾貝爾獎得主楊振寧、李政道與清華有什麼淵源?
33.    數學大師陳省身、華羅庚是天縱奇才嗎?
34.    大陸中國物理學會認為對中國物理發展最有貢獻的五位物理學家都是清華人嗎?
35.    韓國總統朴謹惠所推崇的哲學家洪友蘭是誰?
36.    朱自清與清華的淵源為何?
37.    沈從文與錢鍾書有什麼共同榮譽?
38.    沈從文與吳宓有什麼共同點?
39.    第一屆中央研究院院士四十八人中,有幾位清華教授?
40.    第一屆中央研究院院士唯一的「兄弟檔」是誰?
41.    利用庚款清華基金留學美國一共有多少人?在中國現代化過程中扮演何種角色?
42.    中國共產黨為何要肢解清華?
43.    毛澤東是清華的千古罪人嗎?
44.    文革受難者吳晗為何得以在清華立像?
45.    馬約翰傳奇為何?
46.    大陸有「大清帝國」之說,原因為何?

新竹清華
47.    梅貽琦校長為何是兩岸清華永久校長?
48.    梅貽琦校長為何遲至1956年才回台灣建立新竹清華
49.    梅貽琦校長為何選新竹設校
50.    清華校地有多大?原來屬於那個單位?
51.    新竹清華是否因持有清華創校大印而為兩岸清華正統
52.    庚款基金還存在嗎?它的孳息是怎麼分配的?
53.    梅貽琦校長答應出任教育部長有什麼條件?
54.    梅貽琦校長是在病榻上啟動清華原子爐運轉嗎?
55.    胡適逝世當天下午曾與梅貽琦校長通話嗎?
56.    「梅校長墓園」是誰設計的?
57.    「梅園」有多少棵梅樹?為什麼「情人止步」?
58.    諾貝爾獎得主李遠哲在研究所讀書時,清華有多少學生?
59.    清華原科院、理學院、工學院第一屆畢業生都出了中研院院士,他們是誰?
60.    設計「一零一大樓」的名建築師李祖原在清華有那三大作品?
61.    設計「國父紀念館」的名建築師王大閎在清華有什麼作品?
62.    成功湖是人工湖嗎?在日據時代有何用途?名稱由何而來?
63.    「相思湖」又名什麼湖?因何而得名?
64.    「昆明湖」因何而命名?
65.    清華新闢的「櫻花林」在那裡?有多少棵山櫻花?
66.    「蝴蝶園」在那裡?有多少種蝴蝶?
67.    台北市設立紀念傑出文學家故居,五位文學家都是清華人嗎?
68.    中央研究院院長錢思亮對清華有什麼貢獻?
69.    清華為何出版紀念王國維先生「百年追憶」?
70.    新竹清華前五任校長有什麼共同點?
71.    清華文武雙傑孫立人與吳國楨是如何成為悲劇性人物的?
72.    新竹清華校友出了幾些中央研究院院士?
73.    人文社會學院創院院長李亦園院士答應到清華來提的是那三個要求?
74.    新竹清華歷歷任教授中有幾位中央研究院院士?
75.    沈君山校長協助創立了幾個學院?
76.    清華校長中,「父子雙傑」是誰?
77.    科學園區是那位清華校長在國科會主委任內設立?
78.    成功湖中「寄梅亭」是紀念那位校長?
79.    清華在台灣出過幾位行政院長?
80.    歷任原子能委員會主委中曾有非清華人嗎?
81.    政府遷台後台灣大學約有一半時間校長是由清華人擔任嗎?
82.    為什麼台灣所有重要學術獎項清華人比率總是第一?
83.    「天下雙分,清華居半」是什麼意思?
84.    「清華百人會」與「校友體育館」有什麼關係?
85.    「學習資源旺宏館」歷經幾位校長才完成,「旺宏電子」創了什麼記錄
86.    「台達館」為什麼又叫「資訊材料館」?
87.    李偉德校友捐款興建「綠能館」,未來館名為何?
88.    「清華實驗室」是由那四系校友協助興建的?
89.    捐助興建「生醫三館」的匿名善心人士是誰?
90.    「奕園」開幕時,有那三位圍棋大師留下「LNT棋局」?
91.    武俠小說大師金庸與清華有什麼淵源?
92.    「蒙民偉樓」之蒙民偉為何許人也?
93.    「侯金堆講座」延攬了那些傑出學者?
94.    成功湖畔八角亭中,由葉公超教授所題的「四秩八極」含義為何?
95.    雕塑大師楊英風在清華校園裡有那三件作品?
96.    有二十世紀最偉大的雕塑家之譽的羅丹最出名的作品「沉思者」座落在清華校園那裡?
97.    日本藝術家新宮晉在清華校園裡有什麼作品?
98.    清華出了那些傑出外交家?
99.    清華第一位「葉公超講座」有什麼特別資歷?
100.               「孫運璿講座」每年有幾位,涵蓋那些領域?
101.               「清華名人堂」規劃如何?什麼時候開幕?
102.               那一個公司一舉捐助清華一百名陸生全額獎學金?
103.               清華在兩岸交流上拔了那些頭籌?
104.               兩岸清華「第一次接觸」有什麼故事?
105.               現今兩岸清華交流情形如何?
106.               「繁星計畫」是清華首先策劃的嗎?
107.               「梅竹賽」有多少年歷史?命名有何玄機?
108.               「小清華」與清華的關係為何?
109.               清華為何是「體育大校」?
110.               清華在台灣高等教育中創舉有那些?
111.               「高中學術列車」是何時啟動的?走了多少高中?
112.               新竹清華畢業生比六萬人多還是少?
113.               畢業生中碩博士多還是學士多?

114.               清華學生中,男與女比例是多少?

清華學堂開學典禮致詞

很歡迎大家來參加「清華學堂」開學典禮,「清華學堂n」為一開放式「逆境突圍:CEO的十大管理挑戰」之高階主管培訓課程(Executive Development Program),以CEO面對卓越經營和產業趨勢力的十大挑戰做為課程主軸,整合業界領袖與清華知名教授分享實戰的智慧和產業洞見,同時也提供互動機會,讓參與課程的企業高階主管,能夠加入兩岸清華綿密的校友網路。
「清華學堂」乃國立清華大學之前身,1911年利用美國退還的庚子賠款而成立,另外「百年清華第一樓」,正是「清華學堂」,開啟清華致力於培育具備科學與人文素養的清華人的華美篇章;積累百年輝煌歷史與光榮傳統,清華大學重新賦予「清華學堂」全新的時代意義,回到辦學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宗旨,以跨領域、跨產業的思維,邀集清華傑出校友、榮譽博士等擔任課程講師,以整合產、官、學三方的觀點與資源,凝結清華校友之凝聚力。
參與的業師均為國內產業界領袖且多為與清華傑出校友,每年帶領團隊為台灣創造出數以千億元計的產值。業師陣容包括台達電榮譽董事長鄭崇華、聯發科董事長蔡明介、旺宏電子董事長吳敏求、欣興電子曾子章董事長、五鼎生技沈燕士董事長、威剛科技陳立白董事長、碩禾電子陳繼仁董事長、閎康科技謝詠芬總經理、世博科技周延鵬執行長、玉山金控黃男州董事長、台積電文教基金會陳健邦董事等。
搭配強大業師陣容,清華推出教學經驗豐富、行政或業界資歷完整的教授,除了有本人介紹清華精神與傳承外,如劉容生教授、史欽泰教授、金聯舫教授、李家維教授、王茂駿教授、洪世章教授、鍾經樊教授、范建得教授、簡禎富教授等。課程將融合產業界及學術界觀點,綜觀全局。最近大陸有一項品牌評比,分為有名、知名、著名、馳名等級,清華此次推出的教授群,毫無疑問的是屬於最高等級、具有金字招牌的。
上星期在台灣有一項「兩岸四地大學校長論壇」活動,在清華參觀了「奕園」與「旺宏館」,北京清華顧秉林前校長也全程參與,並代表與會校長們接受清華致贈的紀念品,我在歡迎會中特別澄清有關兩岸清華的兩件公案,一是新竹清華是否因持有清華創校大印而為兩岸清華正統?二是庚款基金孳息分配問題,而兩校除校名外,有共同的校訓、校歌以及極為接近的校徽,同根同源關係之密切為兩岸大學之最;另一方面,兩岸清華互動的綿密可由我與顧校長在約三年期間,有十幾次交流會面的機會,而與新任的陳校長,也見了四次面,並在他來訪時,共同到梅校長墓前致敬;而兩岸清華校友們近年來也積極推動在大陸設立「兩岸清華研究院」,雖因政府法令限制,目前難以實現,但最近有一批校友擬議設立「兩岸清華交流中心」,而由兩岸清華共同開授「高階經理管理碩士專班」等,由於兩岸大學在境外共同開班已有前例,應有可行性,一旦正式施行,將讓兩岸清華交流向前跨一大步。
本高階主管培訓課程特別集校友胡適先生墨寶設計「清華學堂n」作為清華學堂專屬LOGO,將百歲華誕視作一個起點,期盼它從此走向更輝煌的第二個、第三個、第N個百年。同時也意味清華人之n次方擴展,持續提供高階經理人終身學習及人脈加乘的資源,薪火相傳清華精神。
課程進行方式由教師與業師協調授課形式,基本形式為教師60分鐘教學、其餘時間安排業師教學、演講,分享實務經驗與精闢見解,課末並安排Q&A互動時間。值得一提的是課程費用將全數捐予清華大學作為校務發展之用,很感謝大家鼎力支持,清華大學將持續戮力教學、精進研究,加強服務,追求卓越,為邁向國際頂尖大學而努力。



2013年7月23日 星期二

第九屆兩岸四地大學校長會議致詞

今天很歡迎兩岸四地大學校長與嘉賓們蒞臨新竹清華,清華大學在台灣叫國立清華大學,在兩岸交流時,我們自稱新竹清華,才不會與北京清華混淆在一起;事實上新竹清華是原來北京清華梅貽琦校長於1956年在新竹建校,當初有傳說清華梅校長把清華大印帶來台灣,後來證實是誤傳,2010年台灣主要報紙之一的聯合報曾專訪我與北京清華顧校長,問到美國退還多要庚子賠款基金,即所謂「庚款基金」的事,顧校長答覆是「有了解,未過問」,道出兩校同根同源,「親兄弟但不明算帳」的特殊關係,也是兩岸四地大學多年友善和睦交流的一個值得紀念的篇章。
今天活動很感謝「旺宏電子」吳敏求董事長親自來參加,去年我們在蘇州參訪「旺宏電子研發中心」時,承蒙吳董事長特地從台灣趕往親自接待,並曾「相約在清華旺宏館」,今天大家如約在此相聚,緣分非常;同時「學習資源中心旺宏館」是在「旺宏電子」慷慨捐助四億元支持下,才得以興建,並於今年四月正式啟用。考量數位時代的圖書館功能轉變,而須反應數位時代的來臨,學習資源館以學習者為主體的資源利用與交流平台,全館規劃強調互動與共享,館內多項創新設施包括:全國大學首創的「手機亭」、專供夜間讀書的「夜讀區」、二十四小時不打烊的智慧型自助還書服務,並透過建置UHF RFID 智慧型圖書管理系統,配合多功能空間設計、新穎的多媒體互動與影音視聽設施,為讀者提供更貼心的服務;而呈現清華歷史縮影的「校史展示區」與陳列清華教師著作的「清華書房」,更是清華人多年耕耘成果的具體展現。值得一提的是在正式啟用典禮前,清華已先在「國際會議廳」為今天參加各項活動的鄭愁予教授舉辦八十壽誕詩樂禮讚,是清華在中國新詩推動與發展歷程中的華美篇章,也是一個閃亮的開始。據了解,「學習資源中心」「諮詢委員會」中多位諮詢委員是兩岸四地友校圖書館主管,規劃新圖書館時,本校負責同仁也多次到各友校圖書館去參觀、請教、取法,以各友校圖書館為標竿,精益求精,承蒙大家發揮夥伴精神,讓台灣圖書館建設一同向前跨了一大步,也是兩岸合作實質成果「外一章」。
剛才安排大家去參觀本校新闢的「奕園」,也有特殊意義;「奕園」是在本校服務長達三十餘年的沈君山前校長七年前 (2006) 手書心願,希望捐助清華大學一座奕園,今年六月一日正式啟用;奕園入口的「奕園」二字,是久居香港的金庸先生所書,路徑上矗立中、日、韓六位國際圍棋大師墨寶與經典名局立牌,開幕時,圍棋大師林海峰、聶衛平和曹薰鉉專程來台,並在現場對弈三十手紀念棋,「奕園」不僅將成為世界圍棋勝地,而且是由兩岸三地攜手促成,別具意義。另一方面,沈君山前校長也是兩岸交流的先行者,對兩岸關係的發展投入尤深,他於1990年代初,兩岸開始解凍之際,出任國家統一委員會委員,提出兩岸分治之觀念,並三次與江澤民主席晤談,對於和緩兩岸,啟動交流很有貢獻。沈前校長的好友張作錦先生說:「至於兩岸間事,那更是他這三十幾年來全力以赴、生死以之的大事業,他奇蹟似的創造了「中華台北」的奧會模式,使台灣能適度參加國際活動,不致窒息,他參與制訂《國家統一綱領》,並提出「和平統一,一國兩治」、「一屋兩室,各持門匙」、「一個國家,兩個政府」等各種方案」,並曾以一句話概括其生平:「先生之道無他,為兩岸和解一以貫之耳!」沈前校長為兩岸找出制度性的和平共存之道的積極作為,令人懷念。
此次兩岸四地大學校長與嘉賓們蒞臨,是本校年度盛事,在此再致歡迎之忱,接待容有不周之處,還請海涵。


2013年7月22日 星期一

第九屆兩岸四地大學校長座談會致詞

很榮幸擔任兩岸四地大學校長座談會主持人;今早我們聽到了兩岸四地三位校長報告各地高等教育現況,剛才又聆聽三位校長報告各地推動「線上教學」現況,也都有很熱烈的討論與交流;今天的座談會是希望在報告議題之外就大家感到興趣的問題,作初步的交換意見,或可作往後幾天大家在各種場合進一步交流的參考;身為主持人,我首先提出幾個問題,以為拋磚引玉;
大學主要的目的之一是培育人才,在這方面,台灣在過去六十餘年來有幾個趨勢:
一、科系選擇:台灣從日據時代以來,醫學一直是很熱門的學科,吸引了很多優秀學子,但醫科畢業生絕大多數以行醫為業,很少從事醫學研究,而一般來說,中等人才行醫已經足夠,所以一方面有相當的人才錯置,一方面在醫學研究方面並不突出;再者,由於各種政經因素,理工科系也長期是優異學子所愛,而且人數眾多,也因此造就今日台灣在科技方面有相當好的表現;比較讓人遺憾的是文法科較為冷門,連帶的投入領域的優秀學子較少,也造成今日國內文法科頂尖人才缺乏的窘境。
二、與大學科系選擇有關,讓人不禁感嘆的是,由於專業傾向,從政與擔任治理工作的人以有文法科背景者為多,而國家大計包括資源分配如由非頂尖人才掌握,結果可知;公部門掌握許多資源與公權力,職位越高影響越大;以台灣現況,政務官往往為立法院頻繁不著邊際的質詢羈絆與粗魯對待所苦,未來將無法吸引一流人才,一國的盛衰繫於人才的走向,以此觀點,台灣的未來是很讓人憂心的。
三、俗語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如果我們一方面享受接近舉世開發國家最低的稅負,一方面期待有大有為政府,無異「緣木求魚」,台灣財稅政策很明顯向富人傾斜,到接近年青人一年薪資還買不到工作地點附近一坪房子時,社會的公平正義就蕩然無存了,未來社會穩定性堪憂。
四、「人才、人才、人才」是企業蓬勃發展、永續經營所繫,現今常聽企業主談「學用落差」,找不到適用人才,但就台灣頂尖大學現況來看,一方面與世界名校資源相比,以每位學生計不到其十分之一,而八年來學雜費受教育部所限制不得調漲,超低學雜費收入總額不到大學經營成本的十分之一,艱困可知;教育鬆綁刻不容緩,而企業界應在培育人才方面多所挹注,就不只是利人利己,對整過社會競爭力都會有很大助益。
五、學生自治:臺灣大學生對自治一般相當冷漠,很難組成具有代表性的學生自治團體,以清華大學來說,201120122013研究生聯合會與大學部學生會投票率各為3.02%1.67%1.03%3.93%12.33%5.33%,但這些自治團體對外表達意見並不會以不具代表性有所保留,是對民主自治的誤解,很不妥當,因此在媒體常看到以不到2%投票率產生的以清華大學研聯會會長名義發表對調漲學雜費的看法,是嚴重的扭曲視聽,而應有所導正。
以上是我看到台灣高等教育相關比較明顯的問題,「他山之石,可以攻錯」,希望兩岸四地大學校長們多所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