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分類

2022年9月22日 星期四

「水清木華-清華的故事」增訂版新書發表會

 「水清木華-清華的故事」增訂版新書發表會

四美具,二難並

講述清華故事

勝友如雲

清華百年校史波瀾壯闊

拋磚引玉

無心插柳,水到渠成

取之於清華,用之於清華

美聲詠讚

三個第一

聯華電子與清華關係密切

人生三境界

時報文化挑戰很大

群賢畢至

很歡迎並感謝大家來參加今天的新書發表會,尤其冒著染疫與地震的風險,隆情高誼十足感心唐朝大文學家王勃在「滕王閣序」中說「四美具,二難並」,正是今天的盛會寫照。二難一般是指賢主、嘉賓,今天的賢主是清華大學、清華大學校友總會與時報文化出版公司,嘉賓就是各位貴賓,群賢畢至,賓主盡歡。四美通常是指良辰、美景、賞心、樂事,今天秋高氣爽,風和日麗名人堂為清華園美景所環繞,「勝友如雲,高朋滿座」,是真正的賞心、樂事。

談撰寫歷程,可以
「無心插柳,水到渠成」形容我與清華有很深的淵源,從1977年到清華任教,至今已達45年,加上小學念清華附小,家住清華緊鄰光明新村,中學上下學時幾乎每天步行或騎車穿過清華校園,緣分非淺;同時有機會在清華擔任系主任、院長與校長,對學校事務接觸較多;尤其在擔任校長期間,多有機會向教職同仁與學生講述清華校史典故、故事與軼事,基於個人對歷史的興趣,2014年卸任後,在網路上闢建一個「清華一百問」部落格,梳理與清華有關之各種典故、事件與趣聞,到2020年初,已累積到相當數量,又適逢對清華意義重大的庚子年,鑑於現今在台灣關於清華的撰述較少,特別是缺乏以新竹清華人觀點,來講述清華故事,決定嘗試整理增補部落格文章集結成書由於當時新冠疫情漸劇,許多活動取消或延後,反而多出一些時間,可謂臨門一腳在黃鈴棋小姐專業協助下,得以較專注進行文稿最後增補編修工作,於2020年6月順利出版「水清木華-清華的故事」一書。

清華大學百年校史,波瀾壯闊,在民國史上佔有極重要的地位,是一本大書,值得大家多多翻閱,尤其是清華人應知清華事,剛才司儀提到: 「沒有紀錄,就等於沒有發生」是非常貼切的。很多重要事蹟,往往沒有記述,隨當事人凋零而隨風而逝,就等於沒有發生,我個人認識幾位清華的活字典,如洪同前學務長與總務長、前教務長朱樹恭以及清華建築第一人張昌華均未見較完整撰述問世,甚為遺憾。

本書出版也希望拋磚引玉,與同仁們一起努力,共同為清華校史,增添璀璨篇章;近年來也喜見許多同仁在共說清華故事方面的產出,如今天在場的謝小芩教授在2017年出版《清華外交學人小傳》,楊儒賓教授在新著《多少蓬萊舊事》對清華人梁啟超、王國維、孫立人、殷海光等有所刻劃,王俊秀教授新作清華人的歷史現場即將出版,也非常盼望蔡英俊與張永堂教授策畫與進行已久的人文社會學院口述歷史能早日完成等

原版書發行以來,雖廣受校友歡迎,但宥於廣宣與通路,未能廣泛接觸一般民眾,特別是莘莘學子,略感遺憾,很有緣的是在五月中由通識中心主辦的一次紀念梅貽琦校長活動中,結識國內主要出版業者之一「時報文化出版」的趙政岷董事長,相談之下,促成了「增訂版」的出版。

很感謝「時報文化」如期在開學前以專業編印,出版精美大方的新書,趙董事長與謝翠鈺主編功不可沒,這裡我也要深深感謝原書主編黃鈴棋小姐的精心編校,同時蒙多位名家碩彥具名推薦並賜嘉言鼓勵,特別是李弘祺教授原定親臨代表致詞,不巧於上週染疫,不克出席,但費心撰寫了兩千多字的心得,同時格外感謝彭宗平校長除代表致詞外,也幫忙宣讀李教授部分賀詞。

另一方面,也非常感謝校友總會蔡理事長重視,預購巨量新書分贈工學院、科管院與藝術學院師生,當初蔡理事長提到打算贈書時,我以為對象是各學院的教師,後來才知包括所有師生,所以即此一舉,已達復刻本書推廣目的,至為銘感。另外也蒙本校名譽博士洪嘉聰董事長贈書給在聯華電子工作的所有清華校友,據統計約有七百位,頗能彰顯清華校友對台灣高科技產業重大貢獻,也很多謝簡總經理與多位聯電高管與校友蒞臨盛會,同時我也要藉此機會感謝在原版書發行期間,大量購買分贈,協助推廣包括在場的簡副校長與賴志煌院長,以及前百人會會長陳立白董事長、EMBA校友會何維政董事長以及南部清華校友會前後任理事長王鴻圖董事長與吳林茂總經理等,水木書苑蘇志弘總經理長期協助代售拙作,也在此一併致謝。最後也要格外感謝緊接著以美聲詠讚的何長慶董事長與陳亭屹校友,為今天的活動增喜生輝。

比起王勃所說的「四美」,今天盛會至少有新「四美」,一是清華本身在各方面美不勝收,二是以校友總會為代表的清華校友愛護學校的高度向心力之美,三是以聯華電子為代表的清華校友對台灣高科技產業重大
貢獻之美,四是時報文化出版精心玉成出版之美,最後我要感謝大家光臨,共襄盛舉,見證百歲清華璀璨的發展,祝大家多有緣份體會「四美具、二難並」人生美事。

[後記] 版稅捐贈說明
本書之出版,完全是因與清華的淵源,所以今天的捐贈是基於「取之於清華,用之於清華」的想法,如司儀所稱,這是預捐,很感謝時報文化在版稅方面相當禮遇,但還沒有到破壞行情的地步,所以與一百萬元還有一段距離,只能當作期望值;希望有一天能達標,讓我有第二次捐贈的機會。由於一百萬元也不算多,所以我選擇捐贈給材料系永續基金與退聯會推動會務基金各半。

2022年9月19日 星期一

中技社「AI在教育領域應用」研討會閉幕致詞

中技社「AI在教育領域應用」研討會閉幕致詞

AI素養架構圖

現代科技發揮了很大功能

各位大家好,今早我在主持專題演講時,曾提到本研討會是「來得不易」,經過一整天的研討,相信大家可體會到「慢工出細活」,除了八場精彩的專題演講外,以「AI 科技應用於教育領域」關鍵議題為主題的圓桌論壇除由郭伯臣校長 (臺中教育大學、教育部資科司前司長) 作數位學習推動現況引言外,也承蒙多位各級學校校長、副校長及教師與談,就一、 培育國小、中學、大學學生 AI 思維,二、 強化學校教師、行政人員的 AI 技術與教學能力以及三、 探究如何透過 AI 技術解決偏鄉數位落差主軸提供中肯而獨到的卓見;當然大家都同意強化學校教師、行政人員的 AI 技術與教學能力的重要,但其中一位與談人提到的強化政府主管官員的認知,也同樣重要,否則很多工作會事倍功半,甚至窒礙難行。

整體而言,本研討會過程順利而內涵豐富,我們首先要感謝今天各位主持人、主講人以及與談人的精采分享,在中午休息時間,有位先進特別稱讚研討會專題演講選題的貼切以及主講人的專業,尤其AI素養架構圖設計得很精緻,這部分要特別感謝一年多來協助規劃「AI在教育領域應用」主題研討的吳清基總校長與張國恩校長。在研討會籌備過程中,很多專家已經把今天專題演講的重點寫成專文,將來會彙整成冊出版一本專題報告。

我個人雖然經歷過整個研討會規劃、座談會、工作會議以及籌備過程,一天研討下來,仍然覺得收穫滿滿,從研討會一開始,吳部長談到教育政策跟實施,到每一個演講,以及圓桌論壇,都能深深感覺到,政策的引導與資源的配置很重要,影響非常大。也很高興看到,國內現在很重視AI相關的教育與AI的應用,很多學者專家的研究也有相當可觀的進展。由於大家的努力是慢慢累積而成,很希望能永續經營,累積的成果能被保留下來,並成為未來發展的基石。

與前四次中技社所辦的AI相關研討會不同的是,今天的貴賓主要是經由視訊參加,據會前統計,研討會有441人報名,實體有135人,視訊有306 人,這很明顯是與疫情有關;比較特別的是,實體參加者學研界佔4成,產業界佔4.6成;在視訊方面,則學研界佔8成,可能是因為目前中、小學已開學,甚至有些大學也已經開學,教師們只得以視訊參加;當然拜視訊之賜,研討會也吸引不少台北地區以外的貴賓,特別是這次貴賓有十位左右是遠在汶萊的教師,成為本次研討會的特色,而由現場追蹤,視訊會議最高峰有213位同時上線,先後有313位視訊參與,如張校長提到,拜COVID-19之賜,加速讓台灣的教育透過視訊來進行,這當然也對AI教育的推動產生很大助益,現代科技確實發揮了很大功能。

中技社自2018年起,在AI 領域,連本研討會,舉辦了五次大型研討會,目前也正積極進行「AI治理」與「AI與產業應用」的座談與研討工作;同時已連續四年舉辦AI創意競賽,其中2019年以「AI與教育」、「AI與創新服務」與「AI與藝術」為主題,2020年聚焦於「醫療防疫」,2021年續辦「AI與農林漁牧」競賽,今年則舉辦「AI與生活」競賽,回應甚為熱烈,也樹立中技社為國內最早關切AI 發展與影響並著力最深的財團法人地位。很令人感佩的是,中技社以「AI 為善」作為時代使命之一,也希望大家多指教與建議。

最後我們要深深感謝主辦單位的全力支持,尤其是中技社陳綠蔚執行長、王釿鋊主任與許湘琴組長率領的團隊,在長達一年半時間,並在疫情籠罩中,召開多次座談會與工作會議,以及主辦今天的大型研討會,備極辛勞,但圓滿達成任務,值得大家給予最熱烈的掌聲感謝。

2022年9月8日 星期四

中技社「AI在教育領域應用」專題演講主持人引言

中技社「AI在教育領域應用」專題演講主持人引言

教育為立國之本

提升深化社會對AI的認知

千呼萬喚始出來

歡迎大家來參加今天「AI在教育領域應用」研討會。今天的研討會可謂「千呼萬喚始出來」,主要是受到疫情影響,中技社在2018年到2019年很順利地舉辦了三次大型 AI+X 的研討會,2020年則因為新冠疫情爆發,雖原定4月,但延宕於10月16日才成功舉辦「AI倫理治理與醫療防疫」研討會,各研討會邀請學者專家做主題演講,以深化與提升社會對AI的認知,獲得相當大的迴響,並出版四本專題報告,對政府及民間單位作專業的建言。

有鑑於人工智慧(AI)時代的來臨,應用領域愈加廣泛,進而影響人類的生活、思考模式,對社會、經濟與政治等層面都帶來重大的衝擊與改變,人們必須了解AI背後的科學、侷限及未來潛在影響,才能適應未來的社會工作型態。因此,培育能理解與運用AI技術的公民已成為重要且緊迫的教育議題。

中技社於2021年開始針對「AI在教育領域應用議題」進行探討,今天的研討會是從去年2月26日召開規劃會議,組成工作團隊規劃,經多次討論,再進行三次座談會,篩選出關鍵議題,並進一步邀集多位學研經驗豐富之學者專家,舉行兩次工作會議,從AI思維、教師與行政人員AI技能,與解決偏鄉數位落差等面向做深入論述,並匯聚這些研究成果。為確保會議進行順利,這些會議常是實體與視訊並行,由於疫情起伏,原訂去年6月17日舉行的第一次座談會,改於8/12日才順利進行,而原定今年5/27日舉辦的研討會,又受到疫情影響,再度延期到今日,這兩年半來綿延的疫情確實造成不少困擾,工作團隊的抱持鍥而不捨精神,努力不懈,值得大家高度肯定。

AI 發展至今,在社會各層面的重大影響,堪稱第四次工業革命,從歷史上來看,每次工業革命,最先在財富上受益的一定是極少數人,有人估計約2%的人,而大部分人則會承受負面衝擊,例如英國會計公司普華永道(PwC)估計,在二十年內,人工智慧和其相關技術,有 700萬個工作機會可能被淘汰,但可以增加被它淘汰的一樣多的工作,意即雖然但依然有700萬個新工作機會誕生。「未來的產業會青睞那些擁有大數據技能,以及創造力和團隊合作等能力的人,因為這些機器很難複製。」也估計,專業、科學和技術服務業將淨增長16%,而教育業將增長6%。

另一方面,近來AI的進展,也威脅到專業工作人員,頂尖學術期刊「科學」雜誌以「AI預測蛋白質結構」 (AI-powered predictions show proteins finding their shapes) 為2021年最重要的科學突破,在 1950 年代,研究人員開始通過分析 X 射線圖來繪製蛋白質的 3D 結構圖。至今在世界蛋白質數據庫中,有大約​​ 185,000 個由實驗決定的結構。但是繪製一個複雜的結構圖可能需要數年時間,而且每個蛋白質的成本高達數十萬美元。但 Google子公司 Deep Mind 發展出的軟體程式,已可迅速預測與最好實驗結果準確度相當的結構,至今已預測地球中所有物種的兩億種蛋白質,令人咋舌。同時現今許多新聞報導已是由AI撰寫,AI音樂已經很難與真人創作分辨,以AI程式繪畫甚至在競賽中得首獎。也有人以AI程式寫出相當水準的論文,讓最近在台灣鬧得沸沸揚揚的政治人物相見恨晚。

本研討會最先兩位專題演講主講人也正是這一年多來協助規劃「AI在教育領域應用」主題研討的專家學者,首先由吳清基總校長主講「AI科技教育的政策與實施」,吳總校長是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長期在教育界耕耘,教育行政經驗非常豐富,曾任教育部技職司長、常務次長、政務次長、臺北市政府教育局局長、臺北市副市長、教育部部長 (2009年9月至2012年2月) 等職。現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名譽教授、臺灣教育大學系統總校長,對教育政策與實施均有極為豐富的實務經驗。今天針對AI科技教育的政策與實施,分享卓見,是難得的機會。

 其次是張國恩校長主講「從宏觀角度看AI教育」,張國恩校長為國立臺灣大學電機系博士,畢業後至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擔任教師,從事教育工作三十餘年,研究專長包括電腦模擬式學習、數位學習、網路化企業訓練、行動學習,研究卓越,曾獲國科會三次傑出研究獎。2020-2018年擔任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校長,現任東海大學校長,以頂尖專家身分,從宏觀角度看AI教育,今天的演講必然是精彩可期。

2022年9月3日 星期六

維護學術自由: 2022年台灣聯大系統亞際學程迎新會

維護學術自由: 2022年台灣聯大系統亞際學程迎新會


很歡迎今年的新生加入台灣聯大系統亞際學程,今天的迎新是以線上交流的方式進行,說明已困擾全世界超過兩年半的新冠疫情還在肆虐。新冠疫情無疑已成為百年大疫,是全世界幾乎所有人都是第一次碰到,這種經驗,當然不是我們想要的,但碰到了,只好勇敢以對,也多少反映人類的無奈。同時大家在台灣,面對高度傳染性的BA.5病株,大部分人仍處變不驚,據預測不會造成大流行,一個主要原因是,台灣已有五百萬人確診,形成一個天然的屏障,也是一種生命的弔詭。

我注意到在十九名新生中,至少有十二名來自境外,分別來自歐洲(5)、亞洲 (4)、非洲 (2) 與中東(1),反映國際學程的跨國性。很特別的是有四名新生來自烏克蘭,而在我看到從2016年起學生名單中,並未有烏克蘭籍的學生,很明顯今年招生的情況是受俄烏局勢的影響。

今年二月底爆發的俄烏大戰,已持續了六個月,目前看不到盡頭,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第一次在歐陸發生的大規模戰爭,俄國與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盟國都認為有充分的理由繼續相持下去,但苦了烏克蘭的人民,喪失了許多生命,大片國土滿目瘡痍,到八月中旬,超過六百萬人分散在歐洲各地,更多人流離失所,而這場爭在多年前就有許多睿智的政治家及學者警告,但各方政客為了一己私利,莽撞行事,造成了悲劇的發生,使人感嘆不已,人類的愚蠢似乎沒有止盡。

有趣也很可悲的是,據知有相當數目的烏克蘭家長因為相信去年英國《經濟學人》雜誌稱台灣為「世界最危險的地方」,而阻止其子弟來台灣升學;事實上,俄烏戰爭發生時,台灣有不少「今日烏克蘭,明日台灣」的評論,如果看現在民進黨政府上任前,兩岸來往密切,大陸觀光客年以百萬計,更有數以百萬計的台灣人在大陸就業或上學,兩岸領導人並得以在新加坡以平等地位見面,沒有幾年卻弄得劍拔弩張,情勢確實有幾分相似性,讓人唏噓與憤怒兼有之。烏克蘭來的同學,在感同身受之餘,在台灣學習過程中,也可多多分享比較獨特的體認,豐富「亞際學程」的內涵。

烏克蘭問題從亞洲來看,超過六百萬的難民流亡國外,顛沛流離,是人間悲劇,但普遍受到歐洲國家接納,也讓人暖心,但如果想到2010年,「阿拉伯之春」後,長年的中東紛亂,造成所謂的「歐洲難民危機」,數百萬難民以及最近的「阿富汗難民」在歐洲受到的待遇大不相同,不容否認的是存在「種族歧視」的因素,而這正受學習不同文化所應努力消弭的,連同促進世界和平,以及社會公義等,也可以說是學術機構「責無旁貸」的神聖使命,不僅教育下一代,也是當代理性的聲音,這也是維護學術自由是所有民主國家必須列為遵守的通則,高等教育是透過「真理的追求」影響社會的發展,「說真話」須要獲得充分的保障,謹以此與諸君共勉之,並祝大家學習順利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