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分類

2012年11月30日 星期五

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根岸英一教授演講致詞

首先歡迎2010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根岸英一(Ei-ichi Negishi)教授蒞校演講「過渡金屬的魔力-鈀金屬催化耦合反應及鋯金屬催化不對稱碳鋁化反應(ZACA reaction)」,分享化學世界的奧秘。根岸英一教授是世界有機化學頂尖學者,於2010年與美國德拉瓦大學 (University of Delaware) 的理查海克(Richard Heck)教授以及日本北海道大學的鈴木章(Akira Suzuki)教授,共同以對「有機合成中鈀金屬催化耦合反應」(for palladium-catalyzed cross couplings in organic synthesis) 卓越貢獻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有機化學是與碳原子為基 (carbon-based) 化學,碳原子化學是生命之源並是許多讓人驚嘆不已的自然現象起因。有機化學利用碳原子提供功能性分子構架的能力,製作出許多新藥以及如塑膠等新材料;另一方面,碳原子很穩定而相互之間不容易反應;化學家們原試圖利用許多其他技術使碳原子更具反應性而生成鍵結,但在合成複雜分子時同時會生成眾多無用的副產品;鈀金屬催化耦合反應提供一個遠為精細有效方式,增進了化學家的能力,利用鈀金屬催化原子間耦合反應,得以製作與天然物質一樣複雜的碳基分子化學物質,目前已在全球製藥業與電子業廣為應用。
根岸英一教授出生於東北長春,歷經中日戰爭,初中畢業前過著清貧但快樂的生活,雖不太用功但在校成績突出;初中畢業後,進入一所明星高中(湘南)後,一年級時成績平平,才警覺要考上一流大學須要加緊用功,以致到後期又逐漸名列前茅;畢業後順利進入東京大學就讀。在東大一、二年級時,受的是通識教育,雖覺收穫不大,但成績列於同級非生命科學理工科同學前三分之一,而得以選擇最難進的應用化學系,但在大三時,由於課業繁重,上課日每天須花四小時褡乘擁擠而須站著的火車通學,得到嚴重的胃腸病,必須住院幾星期,而無法參加所有期中考,因而要重讀三年級;多年後他回想這段經歷,認為是因禍得福,因為他得以利用修養時間好好思考,規劃未來計畫以及廣泛閱讀,最後得到人追逐幸福要力求滿足四要素概念:(一)、健康的身體,(二)、與家人與友朋親密而和睦相處,(三)、要選擇並追求有價值的專業生涯,(四)、擁有樂在其中的嗜好(對他來說是音樂),終生受用不盡。
他於1958年大學畢業後,進入帝人 (Teijin) 公司工作。由於感覺在東大所受訓練不足,不久後從帝人公司留職休薪,在布萊特獎學金 Fulbright Scholarship)支持下,前往賓夕法尼亞大學留學。1963年獲得博士學位 1966年,他赴美國普渡大學赫伯特·布朗Herbert Brown1979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教授的實驗室進行博士後研究。1968年後先後在普渡大學與雪城大學 (Syracuse University) 擔任教授, 1979年又回到普渡大學任教,1999年榮任普渡大學「赫伯特·布朗」講座教授至今。
根岸教授認為人生有許多關鍵步驟(critical step),採取並努力完成這些步驟,人可不斷提昇;對他而言,進入明星高中是一步,自東大畢業是一步,獲得全額獎學金到美國留學是一步,得到博士學位而在大學任教又是一步等,尤其獲得獎學金到美國留學是他人生轉捩點,重要的是,要在每一個步驟,把握機會,在自己的專業領域中做到最好,而且要「持續向上爬升。」譬如說他認為選擇到布朗教授的實驗室進行博士後研究,是他走向諾貝爾獎的開端,最後與布朗教授、鈴木章教授共譜「一門三得主」佳話。

根岸教授特別提到,在1960年前,日本僅出過一位諾貝爾獎得主(湯川秀樹,1949物理獎),諾貝爾獎得主像神話中人物,高不可攀,但他在賓州大學時,有機會聽到十幾位諾貝爾獎得主演講,甚至有機會與他們談話,而大大縮短了距離感,而讓他發想,如他更加努力,說不定有一天也會獲得諾貝爾獎。今天的演講會也是本年第六位諾貝爾大師蒞校演講,清華大學辦理「諾貝爾大師在清華」系列活動,正是因為諾貝爾大師一般除在提升人類知識上的重大貢獻外,思路清晰,見識卓絕,善於溝通,精於表達,希望同學們能從大師們身上學習他們的智慧與知識,有一天也能抱得諾貝爾桂冠歸,將是對清華教育理念最好的弘揚。

2012年11月28日 星期三

青輔會陳以真主委演講「青年有感 打造未來」致詞

很歡迎青輔會陳以真主委蒞臨清華通識講堂演講「青年有感 打造未來」,青輔會是政府設立輔導青年人的單位,陳以真主委於今年2月接任,是歷年來第三年輕的青輔會主委,與青年人年齡最貼近,是不折不扣的青年人,相信能在輔導青年人方面發揮長才。
對現今世界年青人來說,未來是充滿了機會與挑戰;一方面由於科技的進展,物質文明達到高峰,另一方面,自近年美國金融海嘯、歐債危機連串爆發以來,資本主義社會發展出現崩解警訊,不僅「歐豬五國」(Portugal, Ireland, Italy, Greece and Spain, PIGS) 高額財政赤字造成的債信問題久久未見轉機,更見失業率持續飆高,歐美已開發國家失業率大多達10-20%之高,尤其以年青人受到最大打擊;據歐盟統計局資料,今年十月歐元區年輕族群的十月失業率達23.9%,西班牙走高至55.9%,希臘八月青年失業數據也飆上58%,不但都是歐元區的一倍以上,也代表每兩位青年中,就有超過一人沒有工作。加上世界人口爆炸,資源枯竭,環境破壞、氣候變遷等「不可逆」因素,未來舉世面對極大挑戰,尤以青年人在起跑點就飽受考驗,而要承擔所有成年人造成的問題,因而有「失落的一代」、「迷失的一代」之說。
台灣自然不能自外於世界局勢,根據「主計總處」公佈:8月台灣青年失業率高達13.61%,雖較歐美已開發國家低,但隱藏在數字背後的嚴重問題是「學用落差」;台灣在一九八零年,有十六所大學、十一所獨立學院及七十七所專科學校,到一九九零年,有二十一所大學、二十五所獨立學院及七十五所專科學校,至二零零零年,有五十三所大學、七十四所獨立學院及二十三所專科學校,以迄二零一一年,有一百一十六所大學、三十二所獨立學院及十五所專科學校,可大略看出,在一九九零年到二零零零年,大批專科學校「升格」為獨立學院,二零零零年以後獨立學院又大批「升格」為大學,目前很多大學是當年的專科;一方面專科技職教育幾乎消失,一方面導致大學數目暴增,而水準並未相對提升,再加上少子化的衝擊,進入大學門檻大降,而國人重視學位的觀念根深柢固,因而許多尚未「準備好」的大學招收到程度不足或缺乏企圖心的學生,畢業後常缺乏基本就業能力,眼高手低,很難得到雇主青睞,超高失業率就隨之而來;許多年青人苦於就業困難,薪資、待遇與期望有落差,企業也常困於招募不到適當人才,導致整體競爭力下降,社會彌漫不滿氣氛。
清華的同學是相對幸運的一群,在就業方面壓力較小;清華大學是國內頂尖大學,有責任與義務培育未來社會中堅份子,而學校提供許多機會協助同學成長,就以「清華出版社」即將出版的新書「在世界盡頭遇見台灣」作者羅聿同學來說,他先到非洲擔任國際志工,再以單車挑戰青藏高原,去年更趁到瑞典「林雪平大學」交換學習一年機會,單騎上路繞行大半個瑞典,親訪遠居異鄉的華僑,為思鄉的遊子寫故事;另一方面,清華有「逐夢獎學金」的設置,贊助懷抱著夢想,並且勇於實踐的學生們;多年來,協助許多清華在校生圓夢,包括國際志工與壯遊,另有與多國學術單位簽訂交換生計畫,羅聿把握機會,創造無限可能,極為難能可貴。
在輔導學生就業方面,清華甫與1111人力銀行合作,打造「清華職涯發展專區」,客製化網頁篩選出適合清華人的工作,提高媒合機會。專頁也提供職場情報、薪資調查、職業測評等服務,提供職涯規劃所需的知識及應有的學習態度,讓清華人提前了解職場生態,贏在起跑點。「清華職涯發展專區」在涵蓋面、資訊完備性、方便性皆大大增加,而且不受時、地限制;同時不僅可嘉惠初入職場學子,而且有助於校友因個人生涯發展需要轉換跑道,對在校學生以及校友都是福音希望同學們能在學校充實自己,未來出了社會,協助解決各項問題,共同為有希望與遠景的未來社會努力。


2012年11月24日 星期六

浙江大學「新竹清華日」開幕典禮致詞

很高興今天能到浙江大學舉辦「新竹清華日」。首先我要感謝楊校長與浙江大學同仁的鼎力支持。常言道:「親不親,故鄉人,美不美,故鄉水」,本人是浙江人,到浙江大學倍感親切,據知楊校長從小在北京清華園長大,今天會面真可謂一家親了。
浙江大學與清華大學的交集可溯自擔任浙江大學校長十三年的竺可楨校長;在新竹清華圖書館有珍藏「第二次庚子賠款留美榜單」詳細紀錄了學生的姓名、籍貫與原就學學堂。胡適先生於1942南京竺可楨校長家中發現舊時油印榜文,托他抄寫一份以供保存,後來轉贈給梅貽琦校長,因校長為第一批庚子賠款留美學生之一,胡適先生與竺可楨校長同為上海澄衷中學同班同學,第二次庚子賠款留美學生,故胡適先生題寫:送給月涵「前輩」;竺可楨校長,任職期間可謂厥功至偉。他被公認為「浙大學術事業的奠基」;本次新竹清華來訪團隊中,歷史所教授李卓穎,去年即以探討十五世紀明代江南地區的地方水利專家和官員,如何通力合作,以新思維、新方法,進行水利改革,解決了江南長期的水利問題,獲頒三年頒發一次的「竺可楨科學史獎」。
在兩校交流方面,自2008年起,新竹清華已有45名本科生到浙大學習,而自2005年起,浙大到新竹清華學習的學生歷年來也已累計73名;8月底,新竹清華的基層文化服務社也到浙大進行長達一個月的社團互訪文化交流活動,加上一直在推動的兩岸學生暑期交流活動,以及兩校教師學術間持續的交往,以及完成簽署的校級「雙聯學位協議」,顯示浙江大學與清華大學情誼深厚;尤其清華大學自去年開始招收碩士班研究生,到校就讀的,連續兩年浙江大學校友都高居第一名,這就不能不說是有特別緣份了。
新竹清華在1956年由前北京清華梅貽琦校長在新竹建校,原以理工見長,現設有理學院、工學院、電機資訊學院、人文社會學院、生命科學院、原子科學院、科技管理學院及共同教育委員會,已成為一文、理、工均衡發展的學府。全職教師人數有640人,本科生及研究所人數各約6,000人。新竹清華的優勢在教師的平均表現始終在台灣的大學中居首,台灣重要的獎項,包括中央研究院院士、教育部國家講座與學術獎、國科會傑出研究獎得主,清華教師獲獎的比率都遠比台灣其他大學高;今年公佈的中央研究院「年輕學者研究著作獎」與國科會「吳大猷先生紀念獎」這兩項專給年青學者的大獎,清華年輕教師同樣表現亮麗,顯示清華後勢看好。此外,清華在台灣已培育近六萬名畢業生,校友對母校的向心力比任何其他學校強。
新竹清華本次來到浙江大學進行專題演說的學者都是校內一時之選,化學系教授季昀(講題:過渡金屬錯合物在發光二極體與染敏太陽電池的應用)、化工系教授宋信文(講題:多功能奈米微粒做為口服蛋白質藥物載體的研發)、光電所教授黃承彬(講題:任意光波形產生與其應用)、經濟系教授賴建誠(講題:《綠野仙蹤》不是童話故事)、工工系教授王茂駿(講題:工效學與創新設計)、資工系教授金仲達(講題:如何讓電腦消失?)、工科系教授曾繁根(講題:從浩瀚銀河到奈米蛋白質單分子陣列偵測)、歷史所教授李卓穎(講題:國家與地方社會:明代江南水利研究的幾點反思)、EMBA教授簡禎富(講題:高科技產業經營決策分析與全面資源管理,所發表的主題都是當前國際學術界各領域中最前沿與受到重視的研究。另一方面,也感謝威剛科技王根旺總經理一起到浙江大學來,以清華傑出校友身份「現身說法」,協助介紹新竹清華大學。

這次在浙江大學舉辦「新竹清華日」,主要目的是深化兩校交流,清華大學與浙江大學多年來已建立很綿密的交流關係,未來將可在此平台基礎上,加強互動,親上加親,尤其「雙聯學位協議」的推動與落實,有賴雙方師生深刻的互相了解;今天「新竹清華日」活動代表一個嶄新的開始,我們也誠摯的邀請楊校長在不久的將來率團到新竹清華辦「浙江大學日」,預祝貴我雙方在未來加強合作,攜手並進。

2012年11月22日 星期四

101年全校運動會致詞

很高興來參加101年全校運動會,如果我們問每年的運動會與他年的運動會有什麼不同,很明顯的是至少參加的大一同學不同;但今年的運動會很特別的是:清華建校一百年來第一次由校友捐贈全部經費興建的「校友體育館」已於上週四啟用;「校友體育館」正座落於大家現在位置的左後方,剛才各位繞場一周時一定也看到這全新而美奐美侖的體育館以及上面「校友體育館」五個大字。
現在使用的體育館,以後要叫舊體育館於1993年完工;當年在校生不到六千人,近年來,學生人數倍增,體育館舍設施嚴重不足;去年適逢清大百周年校慶,學校規劃成立「清大百人會」,希望能結合校友的力量,以每位「百人會」會員校友捐贈一百萬元的方式,共同募集建造新體育館,獲得校友熱烈響應,募集總經費一億七千兩百萬元,同時為感念校友們對母校的愛護與支持,經學校正式程序,命名為「校友體育館」;新體育館包括八面羽球場/兩面排球場以及供韻律操以及啦啦隊挑高活動場地,原羽球館將改為桌球館,現桌球運動場地將移用為較目前規模大三倍的健身房,使學校體育館舍設施整備度大為增加,戰力大為增強。
緊鄰運動場右側是兩岸清華永久校長梅貽琦校長安息的梅園,很多人都知道梅校長自美學成返國後,雖一直在清華任教,擔任過與清華一體的三所一流大學的校長;可能比較不知道的是他1916年曾任清華教職員籃球隊隊長,另外他擔任的第一個校長職務是1928年他代理校長期間曾任「清華暑期體育學校」校長,當時清華在國內大學體育最具優勢,思以貢獻於國人,利用暑期舉辦「清華暑期體育學校」,以後續辦共三期,培養全國男女學員三百人,對當時中國體育教育的提倡與推動有很大的貢獻;因此對體育的重視,是清華的傳統;梅校長在「清華大學與通才教育」一文中,闡述體育的重要。很多校友在其回憶文章中常會詳述清華大學對體育特別注重的情狀新竹清華五十六年前在梅貽琦校長領導下,繼承北京清華「體育大校」傳統,強調學子要有健全體魄,才能擔負艱鉅工作;他所聘任的第一任體育組主任是1934 年曾以清華學生身份參加全國運動會,獲男子十項全能和鐵餅冠軍的張齡佳教授,他對校內體育措施建立與優良傳統貢獻至鉅,至今為畢業校友津津樂道,多年來校園體育風氣蓬勃發展;今年教育部頒發的101年度大專組體育績優學校獎。教育部每年度由全國165所大專校院中,評選兩所學校獲獎。本校能脫穎而出,除了學校慣有的靈活策略成功推行體育政策,而教師、職員、學生們向來重視體育發展,對於各項體育活動都能團結合作共同達成也是重要的因素。獲獎不僅是肯定學校體育的發展,更是肯定清華向來堅持德、智、體、群、美五育均衡發展的教育理念。另一方面,今年的梅竹賽雖然未能賽完,但在正式宣佈停賽之前,清華已在桌球、羽球、棒球賽節節勝利,尤其羽球已連續十一年飲恨,棒球也連續七年沒有贏,但在將士用命、士氣如虹下,均奪得錦標歸,另外桌球是長勝軍;最近了解在清華校史上,第一次與交大前身南洋公學比賽是足球賽,結果清華以3:1勝,先聲奪人,希望清華梅竹健兒能以學長姐為師,明年梅竹賽一定奪得錦標歸。

最後祝今天運動會成功,大家有個歡樂而屢破記錄的盛會。

「朱自清:文學教育與清華記憶」演講致詞

很歡迎與感謝香港教育學院語文學院陳國球院長蒞臨通識講堂以「朱自清:文學教育與清華記憶」為題演講;今年六月人社院舉辦「文學與語言:中國文學批評研究工作坊」,有幸首度結識陳國球院長;在那次聚會上,我曾對朱自清先生「文學的標準」一文,將標準分為直接承受不自覺的標準與經過衡量的尺度兩類,略有闡述。從蔡院長處喜聞陳院長對朱自清先生很有研究,因此今天的演講至少對我個人而言是盼望已久的。
在一九五零年代以後數十年間,在台灣長大的學子們,應都在教科書中讀過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匆匆」、「春」、「背影」與「荷塘月色」等,「匆匆」開頭「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但是聰明的,你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為什麼一去不復返呢?——是有人偷了他們罷:那是誰?又藏在何處呢?是他們自己逃走了罷:現在又到了哪裡呢?」「春」起頭「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 一切都像剛睡醒的樣子,欣欣然張開了眼。山朗潤起來了,水長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小草偷偷地從土裏鑽出來,」「背影」裡「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流下來了。」「荷塘月色」裡「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裡,葉子和花彷彿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都給人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有人形容「讀他的文字常使人感到靈魂被蕩漾一番,」是很真切的寫照,堪稱現代白話文的經典作品。
近年來很驚喜的發現朱自清先生是清華人,而且結緣達二十三年之久,因此不免刻意選購閱讀朱先生的著作,一方面知道他原名自華,改名自清,想是因為常言「飽讀詩書氣自華」,而「飽讀詩書氣自清」對他的風格與著作形容更為貼切之故,但也巧與「水木清華」合趣;另一方面發現他的學問「博大精深」,閱讀朱先生的大作宛如置身寶庫之中;他的成就,並不限於散文創作,並是一位傑出的學者;朱先生到清華後,即「以國學為職業,文學為娛樂。」自1932年開始擔任中文系系主任後,殫精竭慮注重「古今會通,中外會通」,並親自開課達十六門之多;以北京大學出版社所出崔樹強先生所編「荷塘清韻」中,編選他在文學創作以外最有代表性的學術研究成果與學術隨筆,可謂「洋洋大觀」;第一編「經典常談」,選錄其編定出版的古代文化的普及讀物,「包括群經、先秦諸子、幾種史書、一些集部」,也就是經史子集四部要籍的簡要介紹。第二編「生命吟詠」,收錄其在詩歌、歌謠與朗讀等方面的研究心得,第三編「語文影輯」,搜集其關於日常語言的精微意義的討論,第四編「雅俗共賞」,討論的是文學舊的標準與新的尺度的問題,第五編「人生一角」,對人生與生命深刻感悟,他說「我自己只站在『一角』上冷眼看人生,並不曾跑到人生的中心去」;由此選集可看出朱先生為學的廣度與深度;另一方面,他除是散文大家外,既寫新詩,也寫舊體詩,同時寫了不少校歌班歌,同時也留下日記、書信與譯文,「博通古今,學貫中西,」豐富而多元。
就做人而言,朱自清先生是一個有真情、很謙虛、很敏感、富正義感的人:
一、真情:他在「新詩雜話」後,自云:「愛不釋手,說我敝帚自珍也好、舐犢情深也好,我認了」,可見一般, 他的「背影」與「給亡婦」寫父子與夫妻之情,極富有真情實感,
二、謙虛:他在一篇序中說「二十五歲以前,喜歡寫詩;近幾年詩情枯竭,擱筆已久。我覺得小說非常的難寫,不用說長篇,就是短篇,那種經濟的,嚴密的結構,我一輩子也學不來!至於戲劇,剪裁與對話,都有謹嚴的規律,必須精心結撰,方能有成,我更是始終不敢染指;我所寫的大多是散文,即不能運用純文學的那些規律,而又不免有話要說,便只好隨便一點說著,我是自然而然採用,」
三、敏感:他在1931年日記中記載兩次夢到因研究不夠,而被解聘,1936年又夢到被學生縛手,痛責其從不讀書,研究毫無系統,要求他辭職,對一個名滿天下,又長期任清華中文系系主任的學者,從這些夢魘,可看出他對自己的要求很高,部分也反應他在「大師如林」的清華所受的壓力,
四、正義感:他不是激進的革命者,他的政治立場,既非保守,也不激進,只是一種基於超然的溫和;但親身參與「五四運動」以及反對政府乖張措施行動、他庇護逃避軍閥追捕的同學,在被刺的同事聞一多教授紀念會致詞,主動承擔起整理編輯聞一多遺著的重任,抗議美國扶植日本而拒購美援麵粉,倡導知識分子「向民間去」, 以世俗眼光看,朱自清先生不是一個很幸運的人;他唸大學時,因父親出事引發家庭變故,家道中落,大學畢業後,生活不穩定,五年中,至少任教七所中學,年紀輕輕,家庭負擔很重,而妻子武氏早逝,留下三子三女,後娶陳氏,又添了了三子女;到清華十一年後,隨抗戰後撤,流離到昆明「西南聯大」,雖絃歌不輟,入不敷出,生活至為艱困,他的同事,著名的文學家沈從文回憶:「沒有散文沒有詩,默默過了六年,憔悴清瘦的影子,在同住老同事記憶中,終生不易消失」;繼而在國共戰爭方酣,憂慮時局中病逝;甚至在身後三年,長子朱邁先被以莫須有的「匪特」罪處死,年僅33歲。直到1984年平反。

朱自清先生只活了五十歲,創作時間並不長,他為人清雋,為文清新雅潔、文風樸實清新、文筆清麗、意境清雅絕塵、如荷塘清韻、姣月清輝,如一股清風,永遠令人懷念。他的作品「都使人感到是那麼實在、平易、透徹,而沒有絲毫的虛、浮、躁、厲之氣,頗有一些『溫柔敦厚』之風」。郁達夫評價朱自清:「他的散文,能夠貯滿一種詩意。」可代表多數方家的看法。

最後要向大家介紹兩部大書,一為「朱自清經典大全集『超值白金版』」,為中國華僑出版社於2010年12月首印,收入了朱自清的所有經典力作,分為散文和詩歌兩部分, 「散文篇」收入《蹤跡》、《背影》、《你我》、《歐遊雜記》、《倫敦雜記》、《標準與尺度》、《論雅俗共賞》、《語文影及其他》等集子。此外,「補遺」還收入了朱自清生前未曾編成集子的散文、雜文、論文、書評、小說等100餘篇。「詩歌篇」共收新詩、歌詞和舊體詩300餘首,所收新詩大部分曾收入朱自清親自編定的集子《蹤跡》以及他與其他詩人作品的合集《雪朝》中,歌詞大部分是校歌或某一年級的級歌,舊體詩絕大部分收在朱自清生前編定的《敝帚集》和《猶賢博弈齋詩鈔》裏,共約一百萬字。編輯甚為細心,印刷也在水準之上,離譜的是定價不到人民幣三十元,可謂「以白金當銅板賣」,絕對超值,也要佩服中國華僑出版社的大手筆。另一為江蘇教育出版社1997年出齊的12卷本《朱自清全集》,凡400萬字,是迄今收納朱自清作品最齊全、最完整的作品總集;其中共收入日記70萬字,自1924年7月至1948年8月,中間有些殘缺。從中可知朱自清遺留下來的書信是很多的,朱自清生活、思想和感情的世界都鮮明地反映在這裡。

2012年11月21日 星期三

全校主管推動精實管理方案第二階段教育訓練致詞

首先感謝陳鳳山教授與校友會理事長曾子章董事長以及欣興電子陳冠富資深副總經理為清華指導精實管理。今天首先會由曾子章董事長分享全面品質管理經驗,再由陳鳳山教授講授進階課程,下午先會有實管分享,再由陳教授主持實管進階課程與案論,最後是綜合座談時間,行程滿檔,精彩可期。
前年八月即承陳教授對本校一、二級主管做了一天的講習,大家應都能領會到精實管理確實「名符其實」的精到,很有學習並推廣、落實價值,因而在陳教授協助下,兩年來陸續在學校推動精實管理,包括「精實概念教導」,「精實管理工作坊」,「精實實作成果檢討」,以及今年八月舉行的全校第一次成果報告,由各一級單位都推出精實管理成果,與大家分享。今天是第二階段,包括進階課程,希望上次還未就任的主管能夠跟得上。
去年九月二十六日精實管理研習會我曾提出幾項學校同仁讓人眼睛一亮的績效,在八月成果報告前我在思索過去一年,各行政單位同仁有那些成果可圈可點,很高興不須太多工夫,都可想到各單位的一些範例,為了怕有遺珠之憾,我在之前行政會報時,請各單位主管提供三項比較得意的精實管理成果,都如期收到回覆,也可見受到主管們的高度重視。不太意外的是我注意到的績效與各單位主管提供的成果有「不謀而合」之處;本來我打算擇要表揚,但知道有評審項目後,為免影響評審,暫時保留,改到今天與大家分享我的看法。
本校同仁一般都很優秀,也都有心把自己份內的事做好,但部分同仁習於因循,主動積極性不足,有些則是制度使然;我們可以默默忍受,有時抱怨幾句,也可以盡量試圖改變,以下我就各一級行政單位特別具創新性績效,各舉一例給大家參考:
一、教務處:推出「清華開放學堂」、「高雄清華講座」以及「臺中清華講座」,鼓勵社會大眾參加,分享大學豐富的學術資源;為了讓更多的高中學生與民眾可以分享學術的趣味,得以一窺學術殿堂之奧妙,推動「高中學術列車」活動,與各地高中合作,於本(101)年2月至6月,邀請本校各領域教師分赴全國12所高中(遍及臺灣全島及金門),於週末午後每校安排4場演講,累計吸引了超過三千位聽眾;本學年度已於1117日再度以彰化高中為首站發車。同時邀請歷次參與教師,將講座內容整理彙編「DNA 搭乘頭等艙」專書,是一本知識含量豐富的好書,
二、研發處:產學合作營運總中心過去兩年來致力於推動新的措施,協助教師們的產學合作,例如推出「新產學技轉獎勵辦法」、「萌芽計畫」、成立「校友商業諮詢顧問委員會」( Commercialization Advisory Board 簡稱 CAB )等,獲得具體明顯成效,技術移轉授權金大幅成長1倍,並榮獲首度頒發之「路透智財獎」,
三、學務處:對重大傷病及時協助就醫與處理;推動校園自我傷害防治守門人計畫及網路心理服務,在19場次系務會議宣導,開辦「線上預約」及「線上自我健康評量」服務,有效提供更多元求助管道,並預防學生憂鬱與自我傷害,
四、總務處:「校友體育館」的規劃、通過環評、招標、施工監造、取得使用執照等,使清華建校一百年來第一次由校友捐贈全部經費興建的體育館如期完工與落成啟用,美奐美侖的新體育館並被評定為「黃金級」綠建築,
五、全球處:由教育部委辦臺灣教育中心 (Taiwan Education Center TEC) 先後於O. P. Jindal Global University (金德爾大學,JGU) Amity University (亞米堤大學) 設立臺灣教育中心。目前與Jamia Millia Islamia (伊斯蘭大學,JMI)Jawaharlal Nehru University (尼赫魯大學,JNU) 等校皆有聯繫,討論於該校設立/進行「臺灣教育中心/計畫」之合作備忘錄之事宜,
六、秘書處:主辦與協辦一連串大型校內外活動、紀念會、研討會、記者會與典禮,盡心盡力,考慮周詳,展現創意並精準執行,可圈可點,
七、計算機中心:雲端虛擬主機服務之推動,目前行政單位有41台、教學單位有21台合計62台。除提昇本校電腦資源應用效益、降低各單位建置管理及維運成本外。同時也落實節能減碳政策,逹到綠色節能的目標。
八、圖書館:完成自助借書機、通道門、館員工作站等硬體,以及92萬餘件館藏標籤之建置,並啟用UHF RFID智慧型圖書館;啟用後,除例行的借還書、安全偵測任務外,帶來的改變與效益包括自助借還書,自助取書,盤點尋書,節省人力與時間,
九、人事室:推動「清親校園,水清木華」清淨校園計畫,動員本校全體職技員工一同實行撿垃圾行動,創造最佳學習及生活空間,各單位配合計畫每日安排同仁排班定時分組清淨校園;並設「清親校園有功」獎項,提昇同仁參與意願,維護校園環境之整潔,同時凝聚同仁對學校之向心力,
十、會計室:舉辦邁向頂尖大學計畫教育訓練與各單位座談以及國科會、建教合作計畫與其他補助案經費報銷說明會,提昇邁頂計畫經費執行之行政效率,避免浪費各單位計畫報帳人員的寶貴時間,有利本校會計業務順利推動暨強化內控之落實。
台灣現今政治、經濟、社會一片低迷氣氛,事實上,有許多地方還是全球所羨慕的;主要是社會似乎沾染負向報導習性,有所主張,而又前後不一貫;前天中國時報陳長文先生專欄以「台灣的集體困境」為題,提到「令人不解的是,幾乎每一個台灣人都厭惡這樣的政治文化,都說改革是必要的;但當嘗試改革的人真的出現時,他所得到的支援卻是微乎其微。」如果這樣,政府怎麼會有改革的力量?改革如何會成功?因此我最近在很多場合一方面身體力行,一方面呼籲同仁盡量用語言、文字甚至行動發出合乎公義,使政府發揮應有功能的訊息,否則只能接受我們不喜歡的後果。
另一方面,政府有些事並不須要外力的支援,就可以進行,譬如說,在清華有許多年出差不須票根,乘飛機不須登機證,只因政府有一天發現有人虛報差旅費,一紙命令,即要全國數十萬軍公教人員報差旅費時要票根或登機證,造成出差人與會計人員極大不便,一方面虛報差旅費可以貪污治罪,以身觸法機會本就微乎其微,另一方面,成本效益一定是負,但多年來,即使在部會內部多所討論更張,至今仍不動如山;最近深愛台灣而宣佈要在卸任後定居台灣的前荷蘭駐台代表胡浩德離台,據知就是對會計措施很不諒解;再者,喧騰一時的上百位教授牽涉的假發票事件,很大一部份也因對公務預算嚴格解釋導致,如果被延攬的人才曉得有如此情事,必然被嚇得不敢接受邀請,另一方面,本校一位根據大學法與清大組織章程聘任的專職副校長,即使在他校已曾任專職副校長,被勞委會承辦人員堅持要求須取得教授資格才得兼任副校長,本人已在很多場合提出,公務員一昧尋找法條,就本位從嚴解釋,人事考核應以負面減分處理,這些都是行政人員本身製造的問題,亟須改善。
最後我要再次呼籲各位主管協助宣導正確觀念;以昨晚參加一位企業家宴請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MIT)校長 Rafael Reif 餐聚為例, Reif校長談到 MITx,是MIT與哈佛大學於今年各投入三千萬美元開發免費開放式課程,目標是讓學生自主學習,而由教師講解精華部份,由於許多其他名校紛紛跟進,有潛力在不久將來席捲校園;另一方面,該企業家對台灣高等教育的未來,憂心忡忡,他認為現在年青人有錯誤認知,以為受大學教育是不須靠自己努力與投資爭取的,同時眼高手低,常缺乏基本就業能力,這是非常值得大家檢討的。尤其清華大學是國內頂尖大學有責任與義務培育未來社會中堅份子,導正偏差觀念與視聽,至為重要,各位一、二級主管在這方面須要多盡一分力量,精實管理才有意義與價值。


2012年11月20日 星期二

與1111人力銀行合作設立「清華職涯發展專區」簽約致詞

今天很高興出席國立清華大學與1111人力銀行合作,打造「清華職涯發展專區」典禮。大學教育不能與職業訓練所劃上等號,但畢業生必須要有謀生的技能;英文裏有一個片語 making a living,意指謀生,與這相對應的是make a life,即讓生命有意義,大學教育要讓學生活出精彩人生,但首先要有一份良好職業;同時一所大學是否卓越傑出,要看其校友是否在事業上成功,對社會有重大貢獻;畢業生的出路不僅是大學關注的焦點,而且是大學的應盡的義務,才能對學生、家長與社會有所交代;值得欣慰的是在每年的「企業最愛的大學生調查」,清華長期都名列前茅,顯示清華人在企業界是有很好的表現與口碑。
台灣在約二十年前,大幅開放大學以及研究所的設立,注定會看到今天大學畢業生「高學歷低就」、「博士爭取基層工作」等現象;但因學校性質、水準不同,一般報導評論常會「一竿子打翻一船人」,譬如企業界常感嘆「求才不易」,許多畢業生則倍感「求職不易」,似有很嚴重的學用落差,而希望政府拿出辦法;但對清華理工科系畢業生,最常見的反而是企業在搶人,不僅在學校辦理的「校園徵才」會大舉徵才,甚至祭出各種優遇辦法、當場面談與錄取,因此平衡的報導才能導致適當的解決措施,至關緊要。我們要讓在校生的最後一哩職涯永續發展有無限的可能,提供他們優質的學習環境,以及良好的訓練;讓校友們得以人人都適才適所、適得其所。
另一方面,「人求事,事求人」,如果能建立適當媒合平台,將可有效的達到「人得其事,事得其人」,讓個人優點都可以發揮到極致,這間接的也將使國家投注的教育資源發揮極大的效用;清華除提供優質的學習環境,以及良好的訓練;並希望能為畢業生與校友長期職涯發展提供更好的輔導,化被動為主動,決意建置清華校友就業專區,提供求職端及聘用端很清楚的媒合平台,也讓學生及校友的就業機會有多元的選擇性。很幸運的在規劃階段,知道1111人力銀行也有類似構想,雙方迅速達成合作共識,打造「清華職涯發展專區」,客製化網頁篩選出適合清華人的工作,提高媒合機會。專頁也提供職場情報、薪資調查、職業測評等服務,提供職涯規劃所需的知識及應有的學習態度,讓清華人提前了解職場生態,贏在起跑點。
在美國大學普遍有常設就業輔導中心placement center,主要也就是媒合;在我學生時代,中心接受廠商、學生或校友登記,分門別類集成活頁冊,供人翻閱,現在想必已經電子化、網路化,而「清華職涯發展專區」透過網路媒合,涵蓋面、資訊完備性、方便性皆大大增加,而且不受時、地限制;同時不僅可嘉惠初入職場學子,而且有助於校友因個人生涯發展需要轉換跑道,對在校學生以及校友都是福音,協助體現「我愛清華,清華愛我」構思
清華校友以向心力強出名,本月15日啟用的「校友體育館」就是百餘位校友以眾志成城的方式,共同捐款而成的;而校友彼此互相扶持,分享就業機會更是常事,如今透過網頁平台,與學校互動更為密切,也是另一項重要收穫。希望「清華職涯發展專區」除能確實發揮媒合功能外,也能致力於效果追蹤,卻保個資安全,同時能在互動過程中,促成在開發創新方面的合作。

最後我要感謝1111人力銀行與清華大學結盟,預祝雙方合作無間,達到今天主題的「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校友」境地,真正做到互利雙贏。

2012年11月17日 星期六

2012年移民政策「全球人才競逐」國際研討會開幕致詞


很榮幸以協辦單位主管身份來參加移民署主辦,以「全球人才競逐」為主題的「2012年移民政策國際研討會」;台灣現今在國際舞台上給人一般的印象是「曾經輝煌」,但移民署在機場之出入境服務,絕對是世界第一;每次出入境時,移民署人員不僅動作迅速,而且態度親切,自動通關尤其令人稱便,大家都讚不絕口;有趣的是,以速率而言,世界上現在能跟台灣比擬的是中國大陸,但其靠計時器與旅客瞬間按鈕評等管制,總不如移民署同仁自動自發親善服務好。另一方面,移民署謝署長於今年七月親自蒞臨清華大學簽訂策略聯盟協議;清華大學雖是國立大學,但與官署簽約,今年應是首開記錄。尤其是由移民署主動發起,可見署方求新求進,加強服務的用心,更屬難能可貴。
「全球人才競逐」上,一般是指優秀專技人才,尤指本國難以「土產」的人才延攬。而這種人才正是全球競逐的對象,能捷足先登者須具備如下的條件:
一、有競爭力的待遇與薪資:在世界村時代,人才逐水草而居可能是大趨勢,也就是從待遇低移向待遇高的地方,民國八十年代初期,台灣教授薪資約達美國教授一半時,留美人才返國服務意願很高,一個教職常有兩、三百人申請;但如今台灣平均薪資有十幾年停滯不動,而香港、新加坡等地待遇超過台灣三、四倍,台灣在競逐人才上是處於相當不利地位,另一方面,許多人對享有較高待遇的人視為「肥貓」,讓真正的人才難安其位,
二、完善的制度:在爭取人才上,完善的配套措施至關重要,而台灣目前會計與人事制度非常僵化;最近深愛台灣而宣佈要在卸任後定居台灣的前荷蘭駐台代表胡浩德離台,據知就是對會計措施很不諒解;另一方面,清大一位根據大學法與清大組織章程聘任的專職副校長,即使在他校已曾任專職副校長,被勞委會承辦人員堅持要求須取得教授資格才得兼任副校長;再者,喧騰一時的上百位教授牽涉的假發票事件,很大一部份也因對公務預算嚴格解釋導致,如果被延攬的人才曉得有如此情事,必然被嚇得不敢接受邀請,
三、友善的環境與氛圍:台灣以人民友善著稱於世,但國際化程度與英語環境並不佳,社會漠視國際問題,難以讓老外「賓至如歸」,
四、樂觀的政治經濟社會發展前景:欣欣向榮的產業、有效率的政治、祥和的社會有強力磁吸作用,而台灣在統獨爭議與兩岸關係上不易達成共識,以高科技代工為主的資通訊產業正陷入低潮與瓶頸,經濟發展前景不明,社會「向下看齊」,難有樂觀前景。
僅以此四點,可見現今台灣在「全球人才競逐」,幾乎是「緣木求魚」,但並非毫無希望,台灣事實上有兩項法寶可用:
一、僑居而接近退休人才:常言道「親不親,故鄉人,美不美,故鄉水」,念舊思鄉在我國文化中「根深蒂固」,尤其在外已近退休年齡,而生活無虞人才,常會考慮待遇較低但能發揮長才的「第二春」工作,清大近兩年延攬了六位在美國名校退休的華人教授,顯示這是一個值得開發的區塊,
二、僑生及陸生:一方面語言溝通無礙,另一方面,有些僑居地對華人有不公措施,陸生則普遍對台灣社會與環境有好感,是台灣「可趁之機」;對僑生及陸生積極招攬與留才,可補國內人才不足窘境,也可使我國的教育投資達到最大效益,應是積極推動的目標。
總之,在「全球人才競逐」上,台灣並非處於有利地位,從中長期來看,須從改進經濟與社會發展著手,以短期而言,與其散彈打鳥,不如集中精力延攬近退休年齡,而生活無虞僑居人才,以及對僑生及陸生積極招攬與留才。


2012年11月16日 星期五

「校友體育館」啟用典禮致詞

「校友體育館」啟用典禮致詞

今天,中華民國一○一年十一月十五日,是清華大學校史上的大日子,也是清華大學校友的大日子,因為清華建校一百年來第一次由校友捐贈全部經費興建的「校友體育館」將於今天啟用,在此良辰吉時,讓我們一起歡慶清華的大喜事,也讓我們給捐款興建的校友熱烈的掌聲。
新竹清華大學最早的體育館落成於1971年,現在使用的體育館於1993年完工,有一陣子叫新體育館;當年在校生不到六千人,近年來,學生人數倍增,體育館舍設施嚴重不足;去年適逢清大百周年校慶,希望能結合校友的力量,成立清大百人會,以每位校友捐贈一百萬元的方式,加上其他的捐助,共同募集建造總經費達一億七千萬元的多功能體育館,最初目標為一億元,在校友的熱烈響應下,不僅順利達陣,捐款總數達到一億七千兩百萬元,同時為感念校友們對母校的愛護與支持,經學校正式程序,命名為「校友體育館」,新體育館被評定為「黃金級」綠建築,包括八面羽球場/兩面排球場與供韻律操以及啦啦隊使用的挑高活動場地,原羽球館將改為桌球館,現桌球運動場地將移用為較目前規模大三倍的健身房,使學校體育館舍設施整備度大為增加。
校友體育館的啟用,可謂集天時、地利、人和的大成;清華校訓「自強不息」取自易經卦辭「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即揭示強身健體的重要,對體育的重視,是清華的傳統。梅校長在「清華大學與通才教育」一文中,闡述體育的重要。清華校友梁實秋先生,在其名作「秋室雜憶」中,也詳述清華大學對體育特別注重的情狀;新竹清華五十六年前在梅貽琦校長領導下,繼承北京清華「體育大校」傳統,強調學子要有健全體魄,才能擔負艱鉅工作,並自國外延聘國手級校友張齡佳教授為體育室主任,積極推動體育教育;多年來校園體育風氣蓬勃發展,大家在入口處可看到教育部頒發的101年度大專組體育績優學校獎座。教育部每年度由全國165所大專校院中,評選兩所學校獲獎。本校能脫穎而出,除了學校慣有的靈活策略成功推行體育政策,而教師、職員、學生們向來重視體育發展,對於各項體育活動都能團結合作共同達成也是重要的因素。獲獎不僅是肯定學校體育的發展,更是肯定清華向來堅持德、智、體、群、美五育均衡發展的教育理念。另一方面,今年的梅竹賽雖然未能賽完,但在正式宣佈停賽之前,清華已在桌球、羽球、棒球賽節節勝利,尤其羽球已連續十一年飲恨,棒球也連續七年沒有贏,但在將士用命、士氣如虹下,均奪得錦標歸,另外桌球是長勝軍,今天也讓我們一起向教練與健兒以熱烈的掌聲鼓勵。
清華的校友是學校的瑰寶,最新統計已接近六萬人,除了貢獻社會有傑出表現外,對母校的向心力不是任何其他學校校友可以比擬,在此預告學校正在規劃並將於近日推出認同回饋卡制度,將依校友歷年來對學校或院系累積的捐助分設行健、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梅花、紫光、月涵卡,各位百人會將獲贈厚德卡,象徵對母校「深厚的德意」,如累積達到五百萬、一千萬、五千萬、一億元,將分別獲贈載物、梅花、紫光、月涵卡,目前正請各院系統計回報中,初步掌握的資訊是李偉德校友將持有月涵卡,李義發、謝宏亮與陳繼仁校友為紫光卡主,張子文、曾子章、吳子倩、蔡朝陽校友為梅花卡主,載物卡主則已有十餘人,相信未來在學校與校友的緊密互動下,必能對學校提供更多更大的幫助,讓清華品牌更能發光發亮。

美奐美侖的新體育館落成啟用,除非常感謝校友們熱情的響應學校號召,共同寫下台灣高等教育史與清華歷史上光輝的一頁,同時要感謝本校財務規劃室、校友服務中心、體育組、營繕組同仁以及建築師、施工單位;這一年多來,我每天在校園散步時都會繞經體育場,駐足觀看校友體育館工程進度。與許多其他工程不一樣的是,自開工以來一直看到許多工人在積極施工,而能如期完工,這點要感謝廖建築師與施工單位以及本校營繕組同仁,最後要感謝本校名譽博士紀政女士蒞臨,與兩位奧運女國手到場表演,共襄盛舉。

2012年11月13日 星期二

清華大學「101高中學術列車」啟動與「DNA 搭乘頭等艙」新書發表會致詞


很歡迎大家來參加今天的清華大學「101高中學術列車」啟動與「DNA 搭乘頭等艙」新書發表會;清華大學去年在慶祝百周年校慶之際,推出「清華開放學堂」開放給民眾參與,獲得熱烈迴響。因而進一步到中南部地區陸續舉辦「高雄清華講座」及「臺中清華講座」,鼓勵社會大眾參加,分享大學豐富的學術資源。基於廣受好評的成功經驗,清大認為將專精知識向下延伸,將深奧的知識轉化為平易近人的生活實用常識,對啟蒙階段,心智漸趨成形的高中學生將有啟發作用,並可作學習性向探索的參考。在幾次與高中代表的會前會,都喜見各校都對移動的「清華開放學堂」多所期待。因此決定啟動「高中學術列車」,由清大精心排出鑽石陣容,由名師以淺顯易懂的方式,與各地高中學生與民眾分享知識饗宴。期望藉由學術知識生活化,將學術的種子根植於年輕族群中。
大學的傳統任務是培育人才,傳播知識,進而創造知識,近年思潮是更應指引社會進步方向,藉社會關懷,推動社會與人類生活方式的革新進步。「高中學術列車」是清華大學具體實踐辦學理念的一環。上學年度「高中學術列車」, 自225日從彰化高中開始展開,順利開往臺中一中、嘉義中學、臺南一中、高師附中、屏東高中、臺東高中、花蓮高中、宜蘭中學、北一女中、金門高中及武陵高中舉行。為了擴大參與的層面,特別將講座時間都安排在週末;由於開行順利,除能準時發車之外,據參與教師與同仁回報,在各地都有相當熱烈的迴響,累計吸引了超過三千人的聽眾,已決定再接再厲,在本學年度繼續發車,將於1117日再度以彰化高中為首站。這裡要特別一提的是清華並沒有漏掉在地的高中;清大的許多活動,如上學年在清華擔任講座的鄭愁予教授以及「諾貝爾大師在清華月」五位諾貝爾獎學者演講,都特別通知在地學子參加,另有「開放學堂」活動,也確實看到許多學子踴躍參與。
清華舉辦「高中學術列車」除為加強清華與各參與高中互動,也是「別有深意」;在學校裏,「清華通識講堂」是課外活動,一年多來約辦了十場,所請的講者都是一時之選,內容豐富精彩,但除少數場次外,場面不夠熱烈,讓人憂心像清華這樣的大學,「求知若渴」的師生同仁數目不夠多;就學生而言,反而是占總人數不到1%的大陸交換生與學位生參與率高很多;在台灣大學裡,學生「求知慾」不夠旺盛似乎是普遍問題,這也是「高中科普列車」希望向下扎根,協助培養學子早日領會知識的樂趣,更進一步瞭解興趣所在,而得終生受用。
DNA 搭乘頭等艙」是邀請歷次參與「高中學術列車」教師,將講座內容整理彙編而成,包括統計、物理、天文、醫學、生命科學、能源、材料、化學工程、無限通訊、心理、經濟、文學各學科精華知識,以深入淺出形式呈現,蔚為大觀,一方面為第一學年度的「高中學術列車」劃下完美句點,另一方面,也是一本知識含量豐富的好書,值得所有知識愛好人的精讀與珍藏。
「高中科普列車」承蒙台積電文教基金會、遠哲科學教育基金會、富邦文教基金會、華碩文教基金會和張昭鼎紀念基金會支持,同時感謝各高中的全力配合以及積極參與「高中學術列車」的清華同仁。有各位的無私付出,才有今天的豐碩成果。最後也要感謝「五南圖書公司」與本校共同發行「DNA 搭乘頭等艙」新書,期盼是清大與「五南圖書公司」長期合作的開始。


2012年11月11日 星期日

「第九屆清華盃全國高級中學化學科能力競賽」頒獎典禮致詞

很高興參加今天的化學「第九屆清華盃全國高級中學化學科能力競賽」頒獎典禮。今年參加的高中生達三千兩百餘人,而今天能來參加決賽的僅有十二組四十八人,僅約1.5%, 事實上都是優勝隊伍,大家能脫穎而出,已很光榮並值得嘉獎,所以等一下頒獎時,大家可以平常心看待。
「清華盃全國高級中學化學科能力競賽」是由化學系與畢業系友所成立的水木化學文教基金會共同舉辦。化學系是清華的王牌系所,在過去四十餘年辦學優良,不論是學術研究、教學水準、超過四千位畢業生對台灣的貢獻,都是國內各化學系所中首屈一指的。今年上海交大全球大學化學領域排名,清華大學居第四十三名,在兩岸四地大學中為第一名,並為台灣唯一進入百大的大學。另一方面,化學系校友除了表現優異外,對母校的向心力極強;例如在下星期四(十一月十五日)將啟用的「多功能體育館」,當初是發動校友募款,承蒙化學系校友熱烈響應,一系即募得近三千萬元,居全校所有系所第二名,另外清華正在籌建一棟「清華實驗室」,構想是把化學系、物理系、材料系及化工系等四個系所部分的實驗室放在同一棟大樓裡,以促進跨領域、跨科系的研究。這項計畫的建築硬體部分預定經費之一部份希望由四個系所分別向畢業的系友,或相關產業的廠商募款,以支持此一建館計畫。各系所對外募款金額,目標最少為新台幣五千萬元。化學系校友在系友會呂正理理事長領導下,配合發起「許一個清華化學系的大未來」募款活動,先由理監事認捐一千五百萬元,以後將由值年校友逐年補足,上看七千五百萬元,可見校友熱愛母系之一般。
今年的諾貝爾化學獎頒給美國杜克大學(Duke University) 的羅伯雷夫柯維茲 (Robert J. Lefkowitz) 與史丹福大學的布萊恩柯比爾卡Brian K. Kobilka ,二人因為釐清了一類被稱為G-蛋白偶聯受體(G-protein coupled receptors, GPCRs) 的物質及其在體內的運作而得獎。GPCRs 能感知環境,而且認知道周遭發生的事情,大約有一半的藥物是透過 GPCRs 物質發揮作用。雷夫柯維茲首先發現發揮作用一個有效受體,柯比爾卡原在雷夫柯維茲團隊工作,費了約二十年時間,培養出GPCR結晶,並以X光繞射方法解出其結構,達成突破,成果發表於去年出版的《自然》(Nature) 期刊上;研究顯示受體具有七條長而且具疏水性的螺旋形帶子稱為螺旋體,這暗示了科學家們,這個受體可能繞進和繞出細胞膜七次。
與這項諾貝爾級工作相互輝映的是本校潘榮隆及孫玉珠二位教授共同領導的研究團隊,以X光繞射方法成功解得植物液泡的氫離子通道焦磷酸水解酶(H+-pyrophosphatase)之膜蛋白分子結構,它是由兩個相同的蛋白質分子組成,每個分子穿越細胞膜來回十六次,具有極複雜的構造,於329日發表於《自然》期刊。研究成果讓人瞭解植物如何調控細胞酸鹼值,如何有效利用代謝副產物所含的能量進行氫離子的傳輸。植物中的焦磷酸水解酶可影響植株生長速度以及耐鹽、抗凍、抗旱的能力,為經濟作物發展與改良中的一個關鍵酵素。另一方面,病原菌如破傷風桿菌、牙周病菌、與螺旋桿菌的細胞表面也存在此類酵素,是故其適合作為生醫發展的特定藥物標靶。本研究在環境、綠能、農業與醫藥方面皆具有很大的發展潛能。膜蛋白占細胞所有蛋白質的30%,卻只有1%解得,主要由於膜蛋白不易自細胞膜萃取,困難長成膜蛋白結晶,難以建立高解析度的分子結構。本研究在達成長晶突破後,掌握結構生物關鍵技術,以X 光晶體繞射方法將複雜結構解開。這個例子顯示清華正在從事諾貝爾獎級的研究;同時據台灣科學雜誌「科學人」評選,今年台灣十項科技突破,清華工作即占了五項,都展現清華的優勢地位。
另一方面,今天對清華也是一個很特別的日子,今早在美麗的成功湖畔清華頒給知名人類與保育學家珍古德 (Jane Goodall) 女士名譽博士學位;她在約五十年前,在非洲荒野黑猩猩群中從事田野調查,大大增進人類對黑猩猩的瞭解,並揭露其許多不為人知的行為,「破除了只有人類才會利用工具的迷思,甚至影響到如何定義人類,」「改變了人類對自己的認知,」改寫了對「人性」的定義,被譽為「最偉大科學成就的代表。」等一下我就要離開去校內合勤演藝廳參加在台印度社群舉辦的慶祝「燈節」(Diwali)活動,印度「燈節」就像台灣的舊曆年一樣,是最主要的節日,所以年年會在清華舉行,是因為清華擁有印度在台最大社群,如追溯源由乃因化學系在約三十年前開始招收印度留學生;由今天的活動,可見清華與化學系生活多彩多姿的一般。希望各位優秀高中學子,明年上大學時都以清華為首選。
最後我要感謝各位評審,化學系校友會、主持試務的同仁以及贊助單位,有大家無私的付出,才有今天成功的「全國高級中學化學科能力競賽。」


頒贈珍古德女士名譽博士學位典禮致詞

歡迎大家來參加今天的名譽博士學位頒贈典禮。今天的典禮在戶外舉行,對清華大學頒贈名譽博士學位典禮來說是創舉,但非常適合一生奉獻於自然環境保育的珍古德 (Jane Goodall) 女士;清華大學名譽博士人選以「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校訓精神為推舉方向;珍古德女士在非洲長期致力於黑猩猩研究以及推動動物福祉與環境保育,長年不懈奔走全球各地,啟動「根與芽計畫」,教育青年關懷自然環境、尊重所有生物、理解多元文化。為本校校訓最佳典範,本校名譽博士審查委員會據以一致通過授予珍古德女士名譽哲學博士學位。
1960年代初期,世界人類學界漸注意到從非洲傳來的訊息,即有一英國女孩嘗試在荒野黑猩猩群中從事田野調查,這在以往是不可思議的;黑猩猩是人類在所有物種中最近的親戚,黑猩猩的DNA,血液結構和免疫系統、腦部與中樞神經系統都與人類極為相似;從前對黑猩猩的有限了解,都來自對動物園或實驗室內單隻或少數黑猩猩的觀察、研究;以往黑猩猩聚居於深山森林中,不讓人接近,同時孔武有力,頗具危險性;珍古德女士以無比的勇氣與耐心,終於得到黑猩猩群的接納,而得在荒野中長期與黑猩猩群共處,因而大大增進人類對黑猩猩的瞭解,並揭露其許多不為人知的行為;例如她發現黑猩猩會先除去小樹枝上的葉子,而以樹枝為工具,釣取蟻窩中的螞蟻,鼎鼎大名的人類學家里奇博士(Dr. Louis Leakey)說:「這一發現,破除了只有人類才會利用工具的迷思,甚至因而影響到如何定義人類。」而由她與團隊從近距離細心觀察,推翻了只有人才有個性和情感、有心智、會做理性思考、可以推理並解決問題的看法。1971年,珍古德女士與其團隊發現黑猩猩有時會有暴力殘殺行為,如聯合捕食小狒狒,攻擊其他社群猩猩,到1975年,甚至觀察到自相殘殺,同族相食,甚至系統性殲滅分家出走的小族群,粉碎以往「高貴的野蠻人」迷思她領悟並強調長期研究的重要,曾說「如果已歷十年的研究在此之前停止,將無法知曉黑猩猩會有群體暴力相殘行為。」
珍古德女士於1957由於對動物的熱愛受到召喚來到東非的肯亞,在里奇博士指導下開始旨在揭示原始人類行為模式的靈長類動物研究計劃。1960啟程來到坦尚尼亞坦干依卡湖畔的貢貝溪黑猩猩保育區(Gombe Stream Chimpanzee Reserve, Tanganyika, Tanzania)進行黑猩猩的研究計劃,連續長達數十年,成果斐然;1970年代她利用獲得的捐助建立了「貢貝研究中心,」專門進行黑猩猩的研究。這家研究機構也成為世界上唯一一個對黑猩猩連續進行近50年野外觀察的研究所。
珍古德女士在對黑猩猩侵犯性研究中得到啟示,認為人類黑暗與邪惡面來自古老根源,而歷史上人類的惡要比黑猩猩最壞的侵犯行為更甚,但與黑猩猩一樣,人類有愛與悲憫,更能在明知當下與未來的危險情況下,表現利他行為與自我犧牲比黑猩猩更偉大;人類異於黑猩猩在選擇能力大得多,她從黑猩猩能控制化解暴力傾向行為中,產生對人類希望與信心;她認為人類演化數十億年,於兩百萬年前與黑猩猩分枝,現正處於獲得道德特質的過程中,攻擊性與好戰性漸少,關懷與慈愛漸多,越來越多的人都覺察什麼是錯的須要改善的,「悲憫與同情是一種覺醒」,逐漸化除人性醜惡面,成為真正有心靈的動物;但人類正集體大規模摧毀自然,已開發國家人民過度消費並視為理所當然,世界人口爆增,讓人懷疑是否有時間走完全程,而不致先面臨滅絕,使人憂心忡忡,不容樂觀
珍古德女士近年來全力投身保育與教育,很多人問她「從哪裡找到那麼多精力?」「我怎麼可以如此心平氣和?」「我怎麼還能如此樂觀?」「她真的相信自己所說的嗎?」「她究竟怎麼想?」「她的人生哲學是什麼?」「她的樂觀、希望從何而來?」她在1999年所出的自傳性專書「希望」(Reason for Hope, A Spiritual Journey)嘗試回答這些問題,非常具有啟發性。她對未來抱持希望的理由是包括人類具有的智慧、自然的復原力、年青人已呈現與將點燃的熱情以及人類不屈不撓的精神,近年來她將全部時間用於宣講黑猩猩的行為和環境保護,巡迴於世界各地進行演講。1977她建立了「珍古德研究會」(Jane Goodall Institute, JGI)致力於推進全世界範圍的野生動物保育和環境教育與人道教育計畫,研究會資助了「貢貝河研究中心」、動物庇護所、黑猩猩動物園等動物保育項目,「貢貝河研究中心」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個類人猿研究基地,動物庇護所用於收養那些由政府沒收的被走私的幼年黑猩猩,黑猩猩動物園則主要收留那些遭到非法捕獵的黑猩猩。並於1991啟動了「根與芽計畫」,強調個人價值,以改善周遭世界為目標,她引邱吉爾名言「這不是猶豫與軟弱的時刻,這是我們被徵召的決定性時刻,「真正的改變只有從內心產生,」提倡「改變必須由你和我來做,」「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締造不同,」該項目是目前最具影響的面向青少年的環境教育項目之一。她近三十年來,幾乎不斷旅行,除為「珍古德研究會」各種保育與教育計畫籌募基金,並盡可能與人分享對地球上一切生命體的未來所懷抱的希望的信息。
珍古德女士是現代傳奇,她對黑猩猩研究「改變了人類對自己的認知,」改寫了對「人性」的定義,被譽為「最偉大科學成就的代表,」「有史以來最有影響力的十位女姓之一,」最難能可貴的是她擁有高尚偉大的心靈,對一切生命都尊重與憐惜,是清華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最佳表率,是最最自然的清華人;清華很榮幸頒予其名譽哲學博士學位,讓我們歡迎恭賀珍古德博士,並期盼所有的清華人雖不能都與她一樣偉大,但要學習並弘揚其長期獻身保育、教育精神與悲憫生命情懷。


2012年11月9日 星期五

南京大學「新竹清華日」開幕典禮致詞

很高興今天能到南京大學舉辦「新竹清華日」;首先我要感謝陳校長與南京大學同仁的鼎力支持。今年五月我到南京大學參加「東亞研究型大學協會」(Association of East Asian Research Universities, AEARU)理事會,而理事會當初選五月二十日在南京大學舉行,正是為慶祝南京大學建校一百一十周年;七月份我又到南京,參加貴校主辦的「兩岸四地大學校長會議」,所以這次是今年第三次到南京大學來,可謂走動非常頻繁,倍感親切。另一方面,我與陳校長上週五才在韓國首爾國立大學一起參加「東亞研究型大學協會」年會,而我們在今明兩年分別擔任該協會正、副會長,一向合作無間,後年起陳校長將接任為期兩年的會長,有很多共同推動事務的機會。
南京大學與清華大學的淵源可遠溯到一百一時年前南京大學建校時期,並交集到當時兩江總督張之洞 19032月,兩江總督張之洞上奏《創辦三江師範學堂折》,擬於江寧「先辦一大師範學堂,以為學務全局之綱領」,三江師範學堂迭經易名,最後更名南京大學,而張之洞當初負責清華直接留美生留洋的清朝「管理憲政編查館事務大臣」,以主張「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出名,他要求所有清華直接留美生須要有相當的國學素養;觀諸後來直接留美生,包括擔任清華校長的梅貽琦先生,返國後發揮極大影響力與深厚的國學根底有密切關係,也可窺見張之洞先生之不同凡響器識。另外南京大學在「國立中央大學」時代,三位知名校長中,羅家倫先生曾任清華校長,顧毓琇與吳有訓先生曾分任清華工學院與理學院院長;今年也承蒙南京大學協助連繫,江蘇省政府慷慨贈送清華兩份大禮,一方面贈予清大圖書館一千多冊江蘇出版社印行的珍貴圖書,又盛意邀請一百名學生到江蘇參訪;本年七月清大學生團已應邀參加「百名清華學子江蘇行」夏令營,獲得江蘇省政府熱誠接待;另一方面,兩校自2007年起,有學期交換學生活動,迄今已有二十一人次,如今緊接北京清華後,在南京大學辦「新竹清華日」,在在都顯示南京大學與清華大學的深厚情誼。
新竹清華大學於1956年在北京清華前校長梅貽琦主持下在台灣建校,現設有理學院、工學院、電機資訊學院、人文社會學院、生命科學院、原子科學院、及共同教育委員會,已成為一文、理、工均衡發展的學府。全職教師人數約640人,本科生與研究所學生各約6,000人。清華的優勢在教師的平均表現始終在台灣的大學中居首。台灣重要學術獎項,包括中央研究院院士、教育部國家講座與學術獎、國科會傑出研究獎得主,清華教師獲獎的比率都遠比台灣其他大學高;今年公佈的中央研究院「年輕學者研究著作獎」與國科會「吳大猷先生紀念獎」這兩項專給年青學者的大獎,清華年輕教師同樣表現亮麗,據台灣科學雜誌「科學人」評選,今年台灣十項科技突破,清華工作即占了五項。此外,清華在台灣已培育近六萬名畢業生,校友對母校的向心力比任何其他學校強。
這次新竹清華大學校長至南京大學辦理「新竹清華日」,期使能更深刻清華與南大的互動,並使南京大學的師生對台灣的學術現況有近距離的認識。清華團隊特別邀請台灣威剛科技董事長也是清華傑出校友陳立白先生與清華教務長陳信文教授從企業與學術的不同角度,討論「兩岸高等教育人才培育」;而由九位學者也分別就化學、物理、化工、材料、物聯網、經濟、電子顯微鏡、生醫以及決策與管理等領域進行精采的專題演講。
新竹清華本次來到南大進行專題演說的學者都是校內一時之選,包括今年分別有研究成果刊登於國際著名期刊Science雜誌的物理系教授果尚志(講題:可突破衍射極限之納米光子學研究)、Nature雜誌的工科系教授陳福榮(講題:軟物質電子顯微鏡)。此外,新竹清華化學系教授鄭建鴻(講題:多重碳-氫鍵活化及其在有機合成上的應用)、化工系教授胡育誠(講題:當基因治療結合組織工程:以軟骨與硬骨修復為例)、計財系教授余士迪(講題:個體計量在經濟與金融研究的應用)、材料系教授杜正恭(講題:具高電壓正極與快速充放電負極材料之下世代鋰二次電池的開發)、資工系教授許健平(講題:物聯網與無線感測網路)、電機系教授李夢麟(講題:生醫光聲成像於乳房鈣化造影之應用),所發表的主題都是現今國際學術界各領域中火紅的研究。

當前全球人才流動現象已日趨白熾化,各國政府也都將人才網羅政策列為施政重點之一。中國大陸近年以大國崛起之勢已為國際所重視,高校教育得到相當充沛的資源支持,有很長足的進步。南京大學是中國現代科學的發祥地,也是現代儒家思想與中國文明復興的基地,與新竹清華發展脈絡相似。在同文同種的背景下,兩校若能加強合作,「如虎添翼,絕對是加分。」清華大學與南京大學多年來已建立很綿密的交流關係,未來將可在此平台基礎上,加強互動,親上加親。今天「新竹清華日」活動代表一個嶄新的開始,預祝貴我雙方在未來加強合作,攜手並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