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分類

2012年12月26日 星期三

2012校外獎項得獎人表揚餐會致詞

「唐宋八大家,一門三學士」是我國文壇的佳話,三蘇之中又以蘇軾最出名,所以有「天下文章蘇家好,蘇門文章蘇軾好」之說,今天我們可以說「台灣文章清華好,清華文章此廳好」,恭喜大家在過去一年多中,屢得校外大獎,而創清華歷年新高;我在校外最常說的話,正是清華有最優異的師資,在各位身上得到見證,尤其可喜的是,在很多情況下是「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今天大家得的研究獎項,有些是終身成就獎,有些是傑出表現獎,更難得的是針對新進教師的獎項;這裡我要特別提醒新進教師,大部份的研究獎項,除論文獎外,決勝點往往是教師整體表現;譬如說在決選時要從五人中選三人得獎,此時多半情形是這五人的研究領域不完全相同而表現不容易分出高下,此時評審往往會考慮或甚至討論到候選人是否熱心於校內外服務或社會公益工作,是否認真教學,這些常靠口碑或印象;因為一般獎項在獎勵傑出研究之餘,常有推舉典範,以矜後式的意義,所以常看人到某一階段以後,連連得獎,也是評審比較穩妥的做法;另一方面,如果對候選人在學術倫理方面有所疑慮,則會有很大的殺傷力,尤其在很多情況下,由不夠嚴謹的助理或學生擬稿,如有不察,將會很難澄清,雖很可能是無心之過,而評審也往往缺乏足夠的資訊,很容易造成遺憾。
大家都能感受到清華有很優良的環境與傳統,但近年來也面臨嚴峻的挑戰;最迫切的當然是優秀博士生銳減的現象,其次是大學部與碩士班招生的問題,博士生的問題,本校已通過獎勵辦法來吸引優秀博士生;大學部與碩士班招生在近年則似漸難與台灣大學抗衡;在積極招生的考量中,社會觀感很重要,學生在校受到的教育,畢業生是否能有好的起跑點,都會影響考生、學生家長與用人單位的觀感;在月初發生的本校學生在立法院指責教育部長事件中,學校本於教育理念,同時認為會對社會觀感造成很大衝擊,故決定在第一時間發表道歉聲明;危機處理,在事後看來,都有可以改進的地方,但校方是做綜合的判斷,效果見仁見智,但在校內引起相當大的爭議,有相當多的教師表達不同的意見;不同的意見在多元校園本為常態,但教育理念與方式差異的鴻溝需要加強對話與溝通,這點我想在座的同仁以往多以身教的形式教育學生;在社會與高等教育處於迅速變遷時代,我個人期盼大家對教育理念與方式多所思索與發表意見,對清華的發展不僅會很有幫助而且極為重要。
上星期天下午參加本校與交大、竹教大三校「福智青年社」聯合舉辦的感恩禮活動,他們的對象是父母與師長,其中本校同學對父母的禮讚是以朗誦方式,並由五位同學講述親子互動的故事,包括一位同學與他父親在十七樓層高地作工領悟父親的艱辛、有父親為女兒要參加重要比賽趕時間而開快車,也有父親長期遠道不辭辛勞接送女兒上下學,母親背兒子就醫的焦灼與內咎等,非常感人,主要是因為他們講的故事都以各種形式曾經發生在我們或周遭親友身上,非常有真實感,讓人有感同身受的感覺,父母確實值得我們感恩;另一方面,在座已婚同仁應該感恩的對象是你的另一半,沒有她/他的照護與包容,你/妳是沒有辦法得到這些難得的獎項的;為了落實我們的深切感恩之情,我有幾句口訣給大家參考;口訣用語為了方便,暫以太太為對象,如你要感恩的是先生,用替代法即可:
太太的要求就是我的追求;太太的意願就是我的意志;太太的脾氣就是我的福氣;太太的鼓勵就是我的動力;太太的想法就是我的做法;太太的表情就是我的心情;太太的愛好就是我的嗜好;太太的意向就是我的方向。

如果您能身體力行,在另一半的加意呵護下,您未來連連得大獎的機會必然大增,這也是我對大家新年的祝福。

101年資深優秀與競賽優勝同仁表揚會致詞

很高興與感謝在接近歲末之際來參加資深優秀與競賽優勝同仁表揚會,據人事主任告訴我,今天接受表揚同仁也正巧高達101位,同仁們的優秀大家看得見,可喜可賀。
上星期天下午參加本校與交大、竹教大三校「福智青年社」聯合舉辦的感恩禮活動,他們的對象是父母與師長,其中本校同學對父母的禮讚是以朗誦方式,並由五位同學講述親子互動的故事,包括一位同學與他父親在十七樓層高地作工領悟父親的艱辛、有父親為女兒要參加重要比賽趕時間而開快車,也有父親長期遠道不辭辛勞接送女兒上下學,母親背兒子就醫的焦灼與內疚等,非常感人,主要是因為他們講的故事都以各種形式曾經發生在我們或周遭親友身上,非常有真實感,讓人有感同身受的感覺;深厚的親子之情是很普遍的,而我們對自己與後代的未來當然都有所期待;最近有一位美國的專欄作家對未來的評論是:「你所預訂的未來生活方式已經不存在了」(The lifestyle you have ordered is out of stock.),也就是原先的期待將落空;大家都會感受到現今社會是處於一個高速變化的時代;以往視為理所當然的事,很快就不再成立,最近的例子是軍公教年終慰問金,從議題掀起,到政府撤守只有很短的時間,所以這位專欄作家的警語有相當的真實性;思索問題、充實自己與教育子女勇於面對急速變化的未來可能是必要的,而閱讀經典著作,自前人的智慧中溫故知新應會很有助益。
本校中文系於日前舉辦「宋朝的文學與思想研討會」,在整理我個人對此主題的看法時,讀到王安石所著「風俗」一文,其中提到當時「奢而不制,殫極財力僭瀆擬倫以追時好,」「旦更奇制,暮染諸夏,」與現今流行文化相對應,只看舉世為iphone系列首賣瘋狂即見,「物有未弊而見毀於人,人有循舊而嗤於俗,」道出時人浪費虛榮而不知節制,「天地之生財有時,而日夜之費無窮,如之何使斯民不貧而濫,」正中目前地球資源逐漸枯竭,而世人對物質的追逐日增之弊,「窭人子,短褐未盡完,趨末之民,巧偽未盡抑,」貧富不均益顯,「彼人也,我人也,彼為奉養若此之麗,而我反不及,」頓生怨懟,造成階級對立,「愚下之人,逞一時之嗜欲,破終身之資產,」無一不是約一千年後的現況寫照;王安石主張:「命市納賈,以觀好惡,」「有作奇技淫巧以疑眾者,則罰之,」「下至物器饌具,為之品制以節之,」「工商逐末者,重租稅以困辱之,」「民見末葉之無用,而又驚糾罰困辱,不得不趨田畝,田畝辟,則民無饑矣,」顯然不是今時現世的解決之方;王安石變法主要內容為「變風俗,立法度」,最後並未成功,罷相後,北宋也在幾十年後覆亡,不能不為現今世人之警惕;王安石在含飴弄孫時期許他的孫子「長成須讀五車書」;閱讀經典著作,可以幫助我們思索並更深刻的了解問題,在歷史長河中借古鑑今,開拓視野,作為自己與家人的精神食糧,為多變的未來多作準備,是我在歲末向大家高度推薦的。

最後再度感謝與恭喜今天接受表揚的同仁,清華有你們而更美好,祝大家新年行大運。

2012年12月23日 星期日

大陸學生聯誼會冬至湯圓會致詞

今天很高興來參加大陸學生聯誼會冬至湯圓會;新竹清華大學自2001年起進行與大陸高校暑期交換學生活動,由五校34人,增加到今年的十一校74人,另一方面,自2006年起,增辦學期交換學生活動,十三學期下來,也由三校13人,增加到二十二校73人,其中包括香港三校5人。同時配合政府於2010年訂定「大陸地區學生來台就學辦法」,第一批陸生17人已於2011年入學,今年招收有23位碩士、1位博士新生。同時與大陸高校雙聯學位也已於今年上路,目前已簽約的有北京清華、浙江大學與南開大學,將會陸續擴展到他校;各項指標都顯示交流在擴大深化中,是可喜的發展。
大家到新竹清華來,就是清華人,應知清華事;新竹清華是1956年由在北京清華擔任校長的梅貽琦校長自美來台建校,第一屆招收研究生十五人開始,第三屆研究生中即有李遠哲先生日後榮獲諾貝爾化學獎,由於有庚款基金的協助,自始建立招攬優異人才傳統,延續至今,今年台灣「科學人」雜誌評選台灣十大科技突破,清華的工作即占五項,可見一般。
兩岸清華的特殊關係,可由我擔任校長不到三年期間,與顧秉林前校長有十一次交會看出,交流之密切,是任何其他兩岸大學校長所遠遠無法企及的;陳吉寧校長上任迄今,我們已三度會面,而他也特別選擇新竹清華為其上任後第一個正式參訪學校;今年兩岸清華互動大型活動,包括四月底邀請北京清華名師後裔訪台、七月初「徐賢修、徐遐生校長父子雙傑,清華傳承」新書發表會、九月初兩岸清華在金門舉行共同研究成果發表會、九月二十一日舉行「清華文武雙傑,吳國楨省主席與孫立人將軍」紀念會、十一月三日在北京舉行「西南聯合大學建校七十五周年紀念大會」、十二月九日在廈門舉行「馬約翰教授誕辰130周年紀念會」等活動無不深深具有兩岸清華烙印;兩岸清華不僅同根同源,而都有同是一家人的認知,最為難得。
今天有些人慶幸馬雅末日預言沒有成真,但以世界面臨的局勢來看,可謂人類正在「自掘墳墓」;從永續發展觀點,目前全球七十億人對資源的消耗要1.5個地球才能支撐。另一方面,也有人以美國三億人口約消耗全世界百分之二十的資源推算,地球上如人人都要過美國人一樣的舒適生活,僅適當十五億人居住,再再均顯示地球面臨資源枯竭的局面。而近年來,以中國為首的新興國家快速的經濟發展,更突顯出人類社會面對未來的危機,尤其科技進步速率未能趕上需求的增加。人類在交通運輸、能源、農業、醫療科技的進步在近四十年來有明顯遲滯的現象,處處顯示科技進步速率不足以應付如排山倒海來的礦物資源枯竭、能源短缺、地球暖化、氣候變遷、人口暴增、糧食匱乏、環境劣化等問題,所以使開發國家經濟實質成長接近於零;另一方面,新興國家快速的經濟發展,對有限資源的需求急劇增加,更使世界局勢如雪上加霜;山雨欲來風滿樓,現今世界的問題,也就是中國的問題,反之中國的問題,也是世界的問題,兩岸大學面對關係人類生存發展的嚴峻局面,竭盡心力,相互合作,協助尋求解決之道實為當務之急。
大家在台灣感受本地的生活,可能有不同的面向;根據某大報與基金會舉辦「台灣年度代表字大選」,台灣二一二年度代表字為「憂」,成為這一年全民心情的寫照。另一方面,蓋洛普民調中心公布在二一一年對全球一百四十八個國家和地區的幸福感排行榜,台灣表現不錯;蓋洛普問民眾五個問題:你昨天感到獲得充分休息嗎?你昨天有沒有整天受到尊重?你昨天有沒有微笑或笑口常開?你昨天有沒有學了或做了什麼有趣的事?你昨天大部分時間快樂嗎?台灣出奇的 是亞洲四小龍中最幸福的國家,有百分之七十五,日本百分之七十二,香港百分之六十九,南韓百分之六十三,新加坡以百分之四十六墊底,新加坡人最缺乏正面情緒,幸福感墊底。與我們每天在各種媒體上得到的訊息,有很大落差,是很值得大家在台灣一行所探究的。

今天很高興來參加聯誼會的冬至湯圓會,昨晚有合唱團同學到校長宿舍報佳音,今午又有我過去與現在指導的研究生大團圓,都吃到了甜美的湯圓,所以現在是我二十四小時內第三次享用湯圓;湯圓象徵圓滿與甜甜蜜蜜,也是我給大家在台與未來生活的祝福。

翁文祺大使台印關係演講致詞

很歡迎與感謝我國駐印度前大使翁文祺先生蒞校演講;去年四月前教育部長吳清基先生率團赴印度訪問,本人是團員之一,承蒙翁大使做了很妥善的安排,除與政府高層會面,並參訪多所大學,並促成與University of DehliAmity University 簽約合作協議,可謂收獲良多。翁大使在財政部與外交部以及金管會共服務二十九年,在許多重要職位上,多所建樹,尤其自2008年至最近,超過四年期間擔任駐印代表,對提升台灣與印度的實質關係有很大的貢獻,今天「全球化下的臺印關係」研討會邀請翁大使做終場演講,最為恰當。

清華大學與印度有相當的淵源,我國在印度獨立後駐印第一任也是唯一的正銜大使羅家倫先生曾任清華大學校長,抗戰期間率軍駐印名將孫立人將軍也是清華人,清華大學早在約三十年前即開始招收印度籍學生;101學年度印度籍學生共94名,佔我校國際學生人數之冠,另校內尚有印度籍博士後研究員26名;全臺四百餘印度籍學位生中,近四分之一選擇本校就讀。民國98年本校實施「國立清華大學印度籍學生實習推動計畫作業要點」,提供與本校簽約印度姐妹校之大學部大三以上或研究所印度籍學生申請校內實習機會,與本校師生及其它國際學生交流,以促進國際人才合作,並有助於建立本校國際化生活環境及推動國際化相關業務。
    Diwali  (亦稱 Deepavali 中文譯為『排撜節』或『 光明節』) 重要程度相當印度教徒之新年。本校自民國96年起由校方補助印度學生舉辦Diwali節慶活動,於活動經費、場地商借及貴賓邀請等皆不遺餘力,展現本校對其風俗文化之重視與關懷;本校學生舉辦之Diwali活動規模逐年擴大,今(101)年度Diwali活動於1110日晚間舉行,參加人數超過500人,盛況空前。

    本校多年來耕耘與印度之交流合作,先後與印度頂尖大學簽署合作協議,包括印度科學學院 (Indian Institute of Science, IISc)、印度理工學院德里分校 (Indi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Delhi)、印度理工學院馬德拉斯分校 (Indi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Madras)、德里大學 (University of Delhi)、安娜大學 (Anna University)、國立伊斯蘭大學 (Jamia Millia IslamiaJMI)、亞米堤大學 (Amity University),並展開具體交流措施,互相派遣實習生等。民國1019月更與印度排名首屈一指之尼赫魯大學 (Jawaharlal Nehru UniversityJNU) 簽訂姊妹校合約,為我國第一所與其簽訂姊妹校合作備忘錄之大學。

清華大學積極強化與印度之往來,無論是與印度的合作規模或是交流品質,均為國內所有大專院校與學術機構之首,具有紮實基礎;加以我國和印度貿易量急速成長,華語成為不可或缺工具,教育部吳前清基部長於去年參訪印度時,印度人力資源部長提出1萬名華語教師的需求;印度大學協會(Association of Indian Universities, AIU)亦於2010年召開理事會,決議全面承認臺灣大學學歷,顯示其對臺灣教育的信心。因此自民國100年起,教育部大力支持本校於印度設立「印度臺灣教育中心」,開設華語課程、教授正體中文及協助招收優秀印度籍學生來臺並配合推動臺印文教交流。經印度-臺北協會羅國棟會長推動,民國1008月於印度哈雅納省(Haryana)金德爾全球大學 (O. P. Jindal Global University, JGU)設立全南亞地區的第一座臺灣教育中心;100學年度共約40人取得完整華語課程修業證書,101年度學生人數成長至80人。民國1001111日與印度新德里之亞米堤大學簽署合作備忘錄,並由教育部林次長聰明主持,駐印度新德里代表處翁代表文祺見證揭幕儀式。自今(101)年開設華語課程以來,修課人數已近140人。今(101)8月與印度國立JMI大學簽訂合約,於11月份自臺灣派遣兩名華語教師至該校,預計明年1月正式開課;該校獲得印度政府人力資源部經費,由印方負擔大部分華語教師薪資。印度對華語學習的高度需求可見一斑。另正與位於清奈Sri Ramaswamy Memorial University (SRM)以及位於瑪尼帕爾 (Manipal)Manipal University洽談中。

在其他活動方面本校還主辦「印度臺灣高等教育展」邀請國內優秀15所公私立大專院校、中央研究院與臺北市電腦商業同業公會共同赴印招收優秀學生/人才來臺就讀/就業。此為多年來產、學首次於印度展開如此大規模之合作;推動華語文能力測驗(TOCFL)配合駐印度新德里代表處文化組推動華語文能力測驗,今(101)11月將首次於印度金德爾全球大學、亞米堤大學及尼赫魯大學舉行預試,以上皆為本校TEC合作學校或姊妹校。


印度為臺灣近期經略全球最重要的據點之一,其崛起之新興勢力須加正視,在本校與印度學術交流與招攬人才的良好基礎上,目前正積極規劃設置「印度研究中心」;除深化學術交流外,由於本校鄰近科學園區,與園區具有良好產學合作經驗及關係;並掌握產業界脈動,瞭解產業界對印度人才之需求,有多位著名企業人士對本校籌設印度研究中心表示肯定,認為符合產業界需求,未來將積極推動;很感謝翁大使對此案表示全力支持,未來向翁大使請益的地方很多,讓我們一起向增進「全球化下的臺印關係」努力。

2012年12月19日 星期三

宋朝的文學與思想研討會致詞

很高興參加本校中文系主辦的宋朝的文學與思想研討會;清華中文系在大陸時期,自清華國學院以還,有很光輝的傳統,朱自清先生於1925年加入清華中文系,1932年以後長期擔任系主任:他在日記中記載兩次夢到因研究不夠,而被解聘,又夢到被學生縛手,痛責其從不讀書,研究毫無系統,要求他辭職,對一個名滿天下的學者,從這些夢魘,可看出他對自己的要求很高,部分也反應他在「大師如林」的清華所受的壓力;在台灣的清華中文系,一向以融合中西學術、領導議題著稱,加以教師學經歷有一半以上有臺灣以外的學術養成背景,因此如何會通傳統與現代,運用本身特質及優勢,在「華文國際」的概念下,促進國內學界與國際之互相理解,尋求清華中文系在國內中文學界,以及國際漢學界中的特殊定位,是關懷之所在,據了解這也是籌辦這次會議的主要原因。很高興在中文系李貞慧、祝平次和侯道儒教授等策畫之下,歷時近一年,終於催生出這樣一場難得的宋代文學與思想的研究盛會。
宋朝是一個充滿矛盾的朝代;在中小學歷史課本裏,宋朝是個重文輕武、積弱不振,不斷受到北方強敵侵犯,割地賠款,稱臣納貢,喪權辱國的朝代,主張抗金「精忠報國」的岳飛,以莫須有罪名橫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慷慨就義,挫折、屈辱、悲痛、灰暗是時代的形容詞,讓人搖頭太息不止;另一方面,宋朝的文物衣冠,達到歷史的高峰,「清明上河圖」、「東京夢華錄」所展示的汴京太平繁華景象,杭州「市列珠璣,戶盈羅綺競豪奢」《柳永觀海潮》,文學與思想璀璨發展,文化工藝水準舉世稱頌;清華國學院四大導師之一,著名史學家陳寅恪言:「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歷史學家湯恩比曾說,「如果我有選擇,我選生活在中國的宋朝」,但是先有汴京陷落,徽欽二帝被金人所擄之「靖康之難」,南宋偏安江南一百餘年之後,竟以亡於蒙古告終,飽受詬病與批判,歷史的吊詭與無奈,在宋朝表露無遺。
宋朝因為「陳橋兵變」而取得天下,宋太祖「杯酒釋兵權」,而有宋一朝崇文抑武,以科舉取士;宋朝有最上軌道的科舉制度,整個唐朝的科舉取士約一萬人。南、北宋取進士達四萬人;進士常能「全面發展」,以歐陽修來說,他是政治、思想、經學文學、文藝批評、史學、教育家,甚至擔任過事涉外交、財政、軍事職務,議論法治以及黃河治理等主要問題,而有人研究,這是科舉取士,制度成熟後走上歷史舞台的「進士」士大夫普遍特徵,因此在宋代文學家常是思想家,司馬光、王安石、蘇軾、范仲淹以及南宋的朱熹、呂祖謙、文天祥是代表人物,談宋朝的文學與思想,以人而言,有許多交集。
中國文學中以「唐詩」「宋詞」並稱,王國維先生「人間詞話」有云:「詞至李後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變伶工之詞而為士大夫之詞。」李後主為宋太祖所擄,不久為宋太宗毒死,是戰爭失敗者,文化戰勝者,征服了汴京,被譽為詞中之帝,作品千古流傳,宋詞因而大盛。宋朝的文學代表是詞,但「全宋詩」收錄超過二十五萬(254,240)首詩,千餘人;陸游活到八十五歲,詩有萬首;最熟於詩律,七言律尤為擅長。所以宋朝並不乏作詩的人,但成就很難高出李白、杜甫等人,王國維先生「人間詞話」有云:「古詩敝而有律絕,律絕敝而有詞。蓋文體通行既久,染指遂多,自成習套。豪傑之士,亦難於其中自出新意,故遁而作他體,以自解脫,一切文體所以始盛終衰者,皆由於此。」另一方面,胡適與朱自清等人認為宋人的七言律實在比唐人進步這裡或可特別一提,月初本校「從中國古典詩到台灣現代詩」通識講堂中,有大陸學者提到,目前大陸在網路上每天會出現約一千首新古典詩,如有人要編一本「2012古典詩」大全,將須收錄三十餘萬首詩,新時代傳播媒體對為文為學的衝擊,由此可窺見一角。
唐宋八大家之名在明末開始流行;「唐宋八大家,唐有韓柳,宋為歐陽、三蘇和曾王」非因詩詞取勝,而以古文著稱其中蘇軾和曾鞏為歐陽修門生,其餘三人為其所提拔,所以歐陽修為有宋一代文宗,他主張「文章不為空言,而期於有用」,尊崇「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孟」道統,支持范仲淹推動政治革新,創作貫穿「文以載道、文以明道」的精神,歐陽、三蘇和曾王各有風格,大部分是論政與論道的作品,構成了北宋散文的繁榮景象。同時南宋散文發揚了北宋傳統,辛棄疾等人的作品,強烈地展現現實主義和愛國精神。
宋朝思想以理學或道學著稱,「宋史道學傳」曰 :「道學之名,古無是也。--孟子沒後無傳,至宋中葉,周敦頤乃得聖賢不傳之學,作《太極圖說》,《通書》,推明陰陽五行之理,命於天而性於人者,瞭若指掌。」《太極圖說》是儒道混合作品,主敬理論,淵出佛門,朱熹將周敦頤列理學第一人,所以理學的產生是儒學受佛、道二家思想的刺激與影響而來,故又稱「新儒學」;「程顥、程頤受業周氏,表章《大學》、《中庸》,與《論語》、《孟子》立,倡「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萬世開太平」的理學家張載雖為二程表舅,據程式弟子言自認道學不及二程博大精深,但也有學者指出張與二程學說有相當大的差異;宋室南渡後,朱熹得程氏正傳,大體以格物致知為先,明善誠身為要。朱熹對韓愈、歐陽修扶持正學、不雜佛老,很不以為然,對二蘇,尤其對蘇軾學問思想甚至書法多所非議;如蘇軾「前赤壁賦」有云:「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認為取自道家與佛家學說,而有語病,做了很嚴厲的批判;古文派與理學派的互動,讓人大開眼界;朱熹將《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合訂為《四書》,而使《四書》的地位逐漸超越傳統儒家的《五經》;元明清三朝,朱子學說在官方與民間都得到很高的肯定,在中國儒學史上,有人認為朱熹理學的影響深遠,僅次於孔子
    本次會議,共邀請到15位台灣、大陸、美國、英國、加拿大與日本新一代,具學術活力及研究創見的宋代領域研究學者發表論文,除增進對國際間最新研究動態的瞭解,也希望藉此建立學者之間,以及中文系與各個學術機構間實質而長久的交流互動關係。此外,本次會議,還邀請在宋代研究領域具豐富國際漢學經驗的資深學者與會,像是美國哈佛大學東亞系的Peter Bol(包弼德)教授、加州大學的Michael Fuller教授、日本關西大學的吾妻重二教授、台灣大學的柯慶明教授、中研院的鍾彩鈞教授,以及我們清華大學歷史所的李弘祺教授、中文系的蔡英俊教授和楊儒賓教授等,都是宋代研究領域的專家。希望兩代學者,可以藉由實際的交流以及座談,瞭解彼此處境以及交流經驗所曾遭遇的困難,並提出討論,共同思考新的交流模式,以及解決問題的方式。

    這麼多重要學者齊聚一堂,期望此次會議能在國際漢學研究領域引起重視,此次會議也同時象徵著台灣、甚至國際宋代文學與思想研究領域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2012年12月18日 星期二

101年度高等教育論壇-大學國際化研討會引言

很榮幸擔任本論壇「大專校院推動國際化策略」議題主持人,主持人通常有兩個角色,一為引言,一為介紹演講人,由於我被要求提供約三千字的文稿,所以假設要引言,
今天我們有四位頂尖大學校長為演講人,共有八十分鐘,希望每位發言人以十五分鐘為度,否則會耽誤午餐時間。

今天論壇以「大學國際化」為主題,先設大學須國際化;國際化指一國能融入國際社會,具有國際視野,與國際各界如教育、學術、產業、商務、文化、藝術等行業溝通往來,執行業務,參與國際組織與活動,增進相互了解,圖謀解決共同問題,參訪旅遊,從事國民外交,吸引國際人才、資金、旅遊觀光等;在全球化時代,大學不管在教學、研究、服務方面都很明顯的可透過國際合作達到提升的目的;同時外籍教師的延攬與僑外學生的招收,得以豐富校園生態,教育內容,另外學生境外經驗,都得以培養國際視野,增進學生外語能力、跨文化認知能力與開放心態,以為未來面對全球化經濟的準備;近年來歐美與東亞先進國家一流大學無不積極推動國際化,可見各大學都體認國際化對大學未來發展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大學也是推動國際化的人才庫與基地,負有相當的社會責任,來積極進行國際交流,

放眼目前國內大學,國際化的程度還有許多成長的空間,如以國際化指標來看,現況是

一、師資與出國留學:台灣在一九九零年代以前,學子大批出國留學,留學除學習外,對不同文化的了解藉較長期的「身歷其境」,要比一般交流深刻的多,許多留學生學成歸國後,在大學任教,因此至少在頂尖大學,教師為「國外博士」的比例很高,可謂具備推動國際化基本條件,但近年來,留學風氣低落,須設法有效提高學子留學意願,才不致逐漸喪失大學國際化優勢,

二、招攬人才:非台灣出生教授比率低,僑外生比率低,僑外生程度不高,這些與整體環境有關,如優秀人才理當優先留用,但反而處處受限,另外,國內薪資待遇逐漸喪失競爭力,相關單位提出的一些措施,雖有幫助,但無以大幅改善;僑外生的存在,對本國學生的國際化會很有幫助,但其專業水準有一定程度是起碼條件,因此教育部鬆綁也很重要,以達成指標要求大學增收水準低落的僑外生,只會浪費已經非常緊縮的寶貴資源,

三、培育人才:外籍教師的延攬與僑外學生的招收,得以豐富校園生態,教育內容,另外學生境外經驗,都得以培養國際視野,增進學生外語能力、跨文化認知能力與開放心態,以為未來面對全球化經濟的準備,

四、學術交流:自發的學術交流多,參加或舉辦國際會議,在國際期刊發表論文、參與編務,在國際性學會或協會擔任組織行政工作,與外國學術單位學術以及產業研發合作,交換生與暑期實習,政策推動的交流少,近年來,國科會推動之「龍門」計畫鼓勵國內外團隊合作、「拋光」計畫鼓勵參與國際性學會或協會組織行政工作以及國際期刊編務,中加、中法等各項聯合研發計畫,已初見功效,

五、非學術交流:國際志工,「非政府組織」(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NGOs) 活動,如保育專家珍古德 (Jane Goodall) 女士啟動的根與芽計畫(roots and shoots),為目前最具影響的面向青少年的環境教育項目之一。特定議題國際會議,如全球氣候變遷會議;模擬聯合國,台灣自喪失在聯合國席位後,參加國際組織活動機會受到嚴重壓縮,人才面臨斷層,以參與模擬聯合國等方式獲取實務經驗也不失為儲備人才機會,


大學國際化不僅是提升水準的關鍵,而且是全球化時代大學的社會責任,但要發揮最大功能,須要多方努力,在具有彈性以及必要配套措施下,發揮特色,下舉「清華大學的新IT產業: India and Taiwan,」,其中包括一、積極招收印度籍學生,二、積極推動臺印學術合作,三、承辦成立「印度臺灣教育中心」,四、接待印度重要訪賓,五、規劃設置「印度研究中心」、六、協助輸入/培訓印度人才,顯示國際化的多面與豐富性,或可做為參考。 

2012年12月15日 星期六

奕園公共藝術楊尊智藝術家演講致詞

很高興來參加「內頁主要內容奕園公共藝術」楊尊智藝術家演講會與頒畫禮,楊尊智老師是本校「奕園」公共藝術邀請比件的優勝者;建設「奕園」是沈前校長的願望。他是本校1956年建校時,首批招募的四個員工之一,赴美深造學成後在美國大學任教,1973年返國服務,擔任「理學院」第一任院長;由於沈前校長有很高的人文素養,並有豐沛的人脈,受託規劃「人文社會學院」,而促成該院於1984年成立,以後以同樣方式促成「生命科學院」與「科技管理學院」分別於1992年與2000年成立,可謂一手協助清華成立四個學院,功在清華。
沈前校長是長期奉獻清華,熱愛清華的典範,他讓我想起今晨逝世的周立人教授,周教授是本校材料系校友,後來回到材料系任教,除了研究教學一流外,對清華在招生、延攬人才、校友聯絡與募款有很大的貢獻;昨天下午我去看他的時候他適自彌留中醒來,要求我跟他唱校歌,隔幾分鐘後,又要求再唱一遍,可見他得到相當的安慰;我們可以說沈前校長與周教授是清華精神的代表,有了他們清華才得壯大與偉大。
學校為完成沈前校長的心願,在劉炯朗與陳文村前校長努力下,先在本校南校區生態區建設「奕亭」,已於2010年元月20日揭牌啟用。而進一步造景建設「奕園」則在沈前校長昔年棋友蔣亨進教授等倡議下,於去年十月起開始啟動;籌建小組提議蒐集圍棋大師墨寶及珍局展現於園中,同時公開徵求設計團隊,在蒐集圍棋高手墨寶及珍貴棋局方面,在林海峰國手協助下,在去年十二月蒐集到包括吳清源、林海峰、日本木古實、韓國曹薰鉉、中國大陸聶衛平以及陳祖德大師墨寶及珍局,讓奕園深具潛力成為未來的世界圍棋勝地;在去年十二月「奕園」規劃討論會並決議由藝術中心主辦,未來結合圍棋主題與融合於環境的公共藝術方式進行,採公共藝術邀請比件方式,而由楊尊智老師率領團隊脫穎而出,希望能在明年四月底校慶前興建完成;另一方面,沈前校長胞妹慈源女士與妹婿盧博榮博士在得知學校規劃後,決定將他們代管的沈前校長在美國的退休金匯回作為興建「奕園」費用,因此也完成了沈前校長捐款興建「奕園」的心願,別具意義。
今天另一項活動是頒畫禮,這是許佑嘉同學在欣賞洪天宇藝術家畫作後,精心自動撰寫精彩心得報告,洪藝術家受到感動,特別致贈畫作一幅。英國大思想家Francis Bacon「閱讀使人充實,會談使人機敏, 寫作使人精確 (Reading makes a full man; conference a ready man; and writing an exact man.)」。良好的寫作習慣是非常值得培養的。

楊尊智老師是今年文化部第三屆公共藝術獎「最佳創意表現獎」得主,今天撥冗將分享公共藝術的創作經驗及介紹奕園公共藝術作品;由於我無法全程聆聽,剛才已徵得楊老師同意,先講述奕園公共藝術部份,在此先表示感謝與表達對奕園建設的殷切期待。

2012年12月13日 星期四

2012高等教育國際論壇圓桌論壇致詞

「台灣聯合大學系統」與「哈佛商業評論雜誌」於十二日聯合主辦 2012高等教育國際論壇,以「大學治理-策略分析與實務探討」為主題,邀請多位國內外大學校長主講,並有兩場圓桌論壇,本人很榮幸有機會主持第一場圓桌論壇。
國內大學在過去三十年數目急劇增加,導致台灣成為大學密度在世界上名列前茅,資源高度稀釋,而近年來政府財政困窘,例如今年教育部編列支持一百六十二所大學高教總經費八百四十六億元,大部份學校均感捉襟見肘;與之相較,哈佛大學一校,二零一零年經費即達一千一百億元;以政府財政在可見未來難以實質改善情況下,我國高等教育在經費供給面令人擔憂。
另一方面,台灣高等教育面臨少子化衍生招生困難、學用落差及就業、博士班招生及出路、公私立大學學費是否應自由化等問題挑戰,而這些問題因為學校性質與領域不同,常有很大的差異,例如頂尖大學沒有大學部招生不足問題,理工科畢業生為業者爭相延攬;各大學博士班招生因部份大學某些領域畢業生就業困難,社會瀰漫攻讀博士班不是好的生涯規劃觀感,以至連博士就業情況良好的頂尖大學理工科博士班招生也受到衝擊,五年下來,博士班入學人數幾乎腰斬;台灣近年來大批專科學校「升格」為獨立學院,二零零零年以後獨立學院又大批「升格」為大學,目前很多大學是當年的專科;一方面專科技職教育幾乎消失,一方面導致大學數目暴增,而水準並未相對提升,再加上少子化的衝擊,進入大學門檻大降,而國人重視學位的觀念根深柢固,因而許多尚未「準備好」的大學招收到程度不足或缺乏企圖心的學生,畢業後常缺乏基本就業能力,眼高手低,很難得到雇主青睞,超高失業率就隨之而來,因此有上大學交了學費卻無法改進就業機會,屬一種浪費,學費應該不升反降之說,但對頂尖大學理工科畢業生顯不適用;各種常見議題,如以「一竿子打翻一船人」評論常導致失焦;目前以一套辦法,適用所有學校,顯有不及,不同問題,要有不同的解決方法,所以將大學分類治理,為當務之急。近年來成立的幾個大學系統,是正確的方向,但大學系統迄今未具法人地位,尚無法充分發揮。
自國外與會的有新加坡大學陳祝全校長、香港城市大學郭位校長、韓國首爾大學前學術評議會主席朴杉沃(Sam Ock Park)教授,法國人文與科學大學Jean Louis Bougeret副校長;這四所大學近年都進入自主化的階段,在國際上建立起卓越品牌,氣勢如虹,因此自主鬆綁可能是一個值得嘗試的途徑,各大學得以在會計、人事制度鬆綁以及配套下,就特色發揮;目前教育部已指定兩所學校試辦,其他各校亦宜早日規劃,或以單校,或以聯盟方式,積極跟進,把握我國高教更上層樓契機。

本圓桌論壇與談人依座位順序包括「台灣聯合大學系統」曾志朗總校長、新加坡大學陳祝全校長、香港城市大學郭位校長、金門大學李金振校長、成功大學顏鴻森副校長,在這裡特別要提出金門大學與成功大學正是教育部指定試辦自主治理大學,相信一定有寶貴經驗與大家分享。

2012年12月10日 星期一

馬約翰教授誕辰130周年紀念會致詞

今天是抱著感謝與感動的心情來參加「馬約翰教授誕辰130周年紀念會,」今早先在馬教授的出生地鼓浪嶼參加馬約翰新銅像揭幕、馬約翰紀念館揭牌儀式;以及將鼓浪嶼人民體育場加掛“馬約翰體育場”銘牌揭牌儀式,另外欣見清華校友總會採編的「體壇宗師—清華師生記憶中的馬約翰」一書已由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在感謝馬約翰教授對清華與中國體育的貢獻之餘,也要感謝許多對此次一系列活動盡心盡力的單位與個人。
清華大學一百年前在北京建校,各領域中大師鴻儒無數,但在校友心目中貢獻最大的教師,一定包括長期任體育部主任的馬約翰教授。馬教授是清華大學最負盛名的體育精神人物,工作了整整52 年,將體育運動的精神帶給了清華。他按照規定每天下午從教室中將悶頭讀書的同學趕出來鍛練身體,從而形成了清華的「強迫運動」、「五項測驗」,「體育不及格不准畢業」等傳統,至今每年一度的北京清華大學校運動會即以馬約翰命名。馬教授同時是中國現代體育事業的開拓者和體育教育的奠基人,對中國體育事業作出了突出貢獻,是體育界的光輝旗幟。
1928年馬約翰教授與郝更生教授等主辦「清華暑期體育學校」,當時清華在國內大學體育最具優勢,思以貢獻於國人,利用暑期舉辦「清華暑期體育學校」,以後續辦共三期,培養全國男女學員三百人,對當時中國體育教育的提倡與推動有很大的貢獻;因此對體育的重視,是清華傳統。值得一提的是「清華暑期體育學校」第一任校長是梅貽琦校長,當時他是清華代理校長;很多人都知道梅校長自美學成返國後,雖一直在清華任教,擔任過與清華一體的三所一流大學的校長;可能比較不知道的是他1916年曾任清華教職員籃球隊隊長,「清華暑期體育學校」是他擔任的第一個校長職務,1931年他正式擔任清華校長,與馬約翰教授合作打造清華為「體育大校」。
1956年,梅貽琦校長在台灣建立新竹清華,第一任體育組主任是1934 年曾以清華學生身份參加全國運動會,獲男子十項全能和鐵餅冠軍的張齡佳教授,他對校內體育措施建立與優良傳統貢獻至鉅,至今為畢業校友津津樂道。多年來,運動會與梅竹賽均為年度盛事。今年由校友捐贈的多功能體育館「校友體育館」已完成啟用,大幅度充實本校體育設施,前景可期,因此新竹清華同樣有重視體育運動的傳統。
梅校長在「清華大學與通才教育」一文中,闡述體育的重要。很多校友在其回憶文章中常會詳述清華大學對體育特別注重的情狀;新竹清華五十六年前在梅貽琦校長領導下,強調學子要有健全體魄,才能擔負艱鉅工作;多年來校園體育風氣蓬勃發展;今年更獲頒教育部101年度大專組體育績優學校獎座。該獎項是教育部每年度由全國162所大專校院中,評選兩所學校獲獎。新竹清華能脫穎而出,除了學校慣有的靈活策略成功推行體育政策,而教師、職員、學生們向來重視體育發展,對於各項體育活動都能團結合作共同達成也是重要的因素。獲獎不僅是肯定學校體育的發展,更是肯定清華向來堅持德、智、體、群、美五育均衡發展的教育理念。

今天也很高興看到馬約翰先生哲孫馬迅教授參與盛會;馬迅教授繼承先祖衣缽,擔任體育教授,專長為韻律操,新竹清華「校友體育館」內包括一間韻律操練習場,我已面邀馬迅教授到校指導,屆時將是一個弘揚馬約翰精神的好機會。

2012年12月7日 星期五

「從中國古典詩到台灣現代詩」通識講堂致詞

很歡迎大家來參加「從中國古典詩到台灣現代詩」通識講堂;今天活動也是台北「金萱會」會外會;臺北「金萱會」是國立清華大學推動創辦的「漢學與物質文化」國際學術系列沙龍,有意追隨哈佛「紅粥會」和京都「蟠桃會」的腳步,立足台灣,面向全球,希望成為國際國內文史學者以文會友的一個高端的交流場域。今天邀請國際和兩岸詩歌欣賞與研究領域頂尖學者與專家,講述心得,分享研究成果,描繪一幅「從中國古典詩到台灣現代詩」生動地圖,跨越時空,實為難得盛會。
「詩」一般了解,是以簡潔的語文表達深長的意義、深刻的意象,發抒情感與情懷,敘事描景;胡適先生在「談新詩」一文將「新詩」對舉於舊詩,泛指五四以來的詩作都叫做新詩。有人將國民政府遷臺後,臺灣的新詩發展稱為「現代詩」或與「現代主義」相關的詩。如此「從中國古典詩到台灣現代詩」,有古典詩、新詩到台灣現代詩的階段。
古典詩常有一定的格式與韻律,《詩經》是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收錄自西周至春秋五百年來的詩歌305篇;「詩六義」指「風、雅、頌,賦、比、興」,風雅頌是詩經作品體裁的區分,賦比興是詩經的作法;鐘嶸「詩品」品評了兩漢至梁代的詩人,在《詩品序》裡,他談到自己對詩的一般看法︰「文已盡而意有餘,興也;因物喻志,比也;直書其事,寓言寫物,賦也。若專用比興,患在意深。若但用賦體,患在意浮,強調賦和比興的相濟爲用;朱自清先生說「詩」是精鍊的文字,鐘嶸評漢末古詩:「可謂幾乎一字千金」;因為所詠的幾乎是人人心中所要說的,卻不是人人口中筆下所能說的,而又能夠那樣平平說出,曲曲說出,所以是好。
中國文學以「唐詩」「宋詞」並稱,唐朝是中國詩歌發展的黃金時代,名家輩出,是古典詩發展的高峰,康熙年間奉敕編校《全唐詩》,「得詩四萬八千九百餘首,凡二千二百餘人」;宋朝的文學代表是詞,但「全宋詩」收錄超過二十五萬(254,240)首詩,千餘人,而「全宋詞」收錄約兩萬闕詞;蘇軾詩在「全宋詩」中收2814首,詩中「鄉」字出現89首,「夢」字出現200首,於「全宋詞」中收366 闋,詞中出現「鄉」字有20闋,「夢」字出現77闋;陸游活到八十五歲,詩有萬首;最熟於詩律,七言律尤為擅長。所以宋朝並不乏作詩的人,但成就很難高出李白、杜甫等人,魯迅就說:「我以為一切好詩,到唐已被做完,」王國維先生「人間詞話」有云::「古詩敝而有律絕,律絕敝而有詞。蓋文體通行既久,染指遂多,自成習套。豪傑之士,亦難於其中自出新意,故遁而作他體,以自解脫,一切文體所以始盛終衰者,皆由於此。」較為公允;另一方面,胡適與朱自清等人認為宋人的七言律實在比唐人進步,胡適提出「要須作詩如作文,」他從近世詩人喜做宋詩中發現了宋詩的長處就是作詩如「作文」,而在古典文學研究界的傳統認識中宋詩如此的「文章化」是它的缺陷性特徵,是宋詩不如唐詩的一個主要理由。
1922年「新詩年選」編者有云:「戊戌以來,文學革命的呼聲漸起。至胡適登高一呼,四遠響應,而新詩在文壇以立。」朱朱自清先生在1935年「中國新文學大系詩集導言」中說:「胡適是第一個「嘗試」新詩的人,起手是民國五年七月。新詩第一次出現在《新青年》四卷一號上,作者三人,胡氏之外,有沈尹默、劉半農二氏;詩九首,胡氏作四首,第一首便是他的《鴿子》。這時是七年正月。他的《嘗試集》,我們第一部個人新詩集,出版是在九年三月。」據朱自清先生觀察,1928年出「時代新聲」選本時,新詩已冷落下來,到「中國新文學大系詩集」編選時最主要感想為:「早期新詩理勝於情的多,形式是自由的」,「編選大半是歷史的興趣,說不上什麼榜樣」,「為了表現時代,我們只能選錄那些多多少少有點兒新東西的詩」,「『新東西』,包括新材料、新看法、新說法,總之,是舊詩裡沒有的,至少是不大有的。」在導言最後:「若要強立名目,這十年來的詩壇就不妨分為三派:自由詩派,格律詩派,象徵詩派。
民國時期五四運動推廣白話文,不少人開始創作,打破了以往詩詞對格律的限制。相較於古典詩,新詩在形式和內容的表達上有了更多發揮的空間,值得注意的是,大家徐志摩認為新詩也應當要有一種節奏、一種韻律,能夠朗朗上口,並且能體現出作者的思想與情感,這樣的主張便是所謂的格律體新詩,他的名作「偶然」、「再別康橋」都是格律體新詩;另一方面, 白話文是「我寫我口講」,較平實易懂,但普羅大眾對古典詩的熟悉度甚至喜好度似乎遠勝新詩,很多人可以從李白、杜甫起數出一長串古典詩人與其作品,但對新詩相對陌生,除胡適、徐志摩作品較為人熟悉,大家能朗朗上口的新詩就很很少了,「何以致之?孰以致之?」是值得深思的問題;設想一、兩百年後,大家應仍會對數十甚至上百首古典詩吟詠不已,新詩會有幾首呢?
台灣現代詩是今天雅集重要主題,本人必須要承認所知極為有限,在我讀中小學時代,國文讀本中是不見台灣現代詩的;去年清華請我在新竹中學時的學長詩人鄭愁予先生來擔任客座教授,了解到他的新詩「歸人」已收錄到高中國文讀本中,這應是非常正面的發展,對大多數未刻意或有機緣與新詩接觸的人,正規教育是很好的開始,今晚盛會將是我的補課之旅。就文學歷史發展來看,正如王國維先生「人間詞話」有云:「故謂文學後不如前,余未敢信。」在「宋元戲曲考」中說:「一代有一代的文學」,台灣自一九五零年代中期以還,遠離戰亂,漸無政治肅殺之氣,經濟步入小康,據被郁達夫譽為與朱自清齊名的散文大家冰心女士在「文學家的造就」一文中說:「文學家要生在中流社會的家庭」,「自然生在豪富之家,有時奪于豪侈利祿,酒食徵逐,但是生在貧寒家裡,又須忙於謀求生計」她引Dostoyevsky說法,大意是:「陀斯妥也夫斯基(Dostoyevsky)自認可以與屠格涅夫(Turgenev)寫的一樣好,但必須急求完工得錢,所以力有未逮」,我國素有「文窮而後工」,「國家不幸詩家幸,話到滄桑語始工」,要亡國,要顛沛流離才能寫出好詩詞,李後主、李白、杜甫、蘇東坡等都是顯例,但穩定的生活,沒有俗務羈絆,確實有利文學發展,台灣以約一甲子的時間,大部份文人都不虞溫飽,具代表性的現代文學是什麼?現代詩有希望嗎?尚望諸位方家賜教。


2012年11月30日 星期五

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根岸英一教授演講致詞

首先歡迎2010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根岸英一(Ei-ichi Negishi)教授蒞校演講「過渡金屬的魔力-鈀金屬催化耦合反應及鋯金屬催化不對稱碳鋁化反應(ZACA reaction)」,分享化學世界的奧秘。根岸英一教授是世界有機化學頂尖學者,於2010年與美國德拉瓦大學 (University of Delaware) 的理查海克(Richard Heck)教授以及日本北海道大學的鈴木章(Akira Suzuki)教授,共同以對「有機合成中鈀金屬催化耦合反應」(for palladium-catalyzed cross couplings in organic synthesis) 卓越貢獻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有機化學是與碳原子為基 (carbon-based) 化學,碳原子化學是生命之源並是許多讓人驚嘆不已的自然現象起因。有機化學利用碳原子提供功能性分子構架的能力,製作出許多新藥以及如塑膠等新材料;另一方面,碳原子很穩定而相互之間不容易反應;化學家們原試圖利用許多其他技術使碳原子更具反應性而生成鍵結,但在合成複雜分子時同時會生成眾多無用的副產品;鈀金屬催化耦合反應提供一個遠為精細有效方式,增進了化學家的能力,利用鈀金屬催化原子間耦合反應,得以製作與天然物質一樣複雜的碳基分子化學物質,目前已在全球製藥業與電子業廣為應用。
根岸英一教授出生於東北長春,歷經中日戰爭,初中畢業前過著清貧但快樂的生活,雖不太用功但在校成績突出;初中畢業後,進入一所明星高中(湘南)後,一年級時成績平平,才警覺要考上一流大學須要加緊用功,以致到後期又逐漸名列前茅;畢業後順利進入東京大學就讀。在東大一、二年級時,受的是通識教育,雖覺收穫不大,但成績列於同級非生命科學理工科同學前三分之一,而得以選擇最難進的應用化學系,但在大三時,由於課業繁重,上課日每天須花四小時褡乘擁擠而須站著的火車通學,得到嚴重的胃腸病,必須住院幾星期,而無法參加所有期中考,因而要重讀三年級;多年後他回想這段經歷,認為是因禍得福,因為他得以利用修養時間好好思考,規劃未來計畫以及廣泛閱讀,最後得到人追逐幸福要力求滿足四要素概念:(一)、健康的身體,(二)、與家人與友朋親密而和睦相處,(三)、要選擇並追求有價值的專業生涯,(四)、擁有樂在其中的嗜好(對他來說是音樂),終生受用不盡。
他於1958年大學畢業後,進入帝人 (Teijin) 公司工作。由於感覺在東大所受訓練不足,不久後從帝人公司留職休薪,在布萊特獎學金 Fulbright Scholarship)支持下,前往賓夕法尼亞大學留學。1963年獲得博士學位 1966年,他赴美國普渡大學赫伯特·布朗Herbert Brown1979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教授的實驗室進行博士後研究。1968年後先後在普渡大學與雪城大學 (Syracuse University) 擔任教授, 1979年又回到普渡大學任教,1999年榮任普渡大學「赫伯特·布朗」講座教授至今。
根岸教授認為人生有許多關鍵步驟(critical step),採取並努力完成這些步驟,人可不斷提昇;對他而言,進入明星高中是一步,自東大畢業是一步,獲得全額獎學金到美國留學是一步,得到博士學位而在大學任教又是一步等,尤其獲得獎學金到美國留學是他人生轉捩點,重要的是,要在每一個步驟,把握機會,在自己的專業領域中做到最好,而且要「持續向上爬升。」譬如說他認為選擇到布朗教授的實驗室進行博士後研究,是他走向諾貝爾獎的開端,最後與布朗教授、鈴木章教授共譜「一門三得主」佳話。

根岸教授特別提到,在1960年前,日本僅出過一位諾貝爾獎得主(湯川秀樹,1949物理獎),諾貝爾獎得主像神話中人物,高不可攀,但他在賓州大學時,有機會聽到十幾位諾貝爾獎得主演講,甚至有機會與他們談話,而大大縮短了距離感,而讓他發想,如他更加努力,說不定有一天也會獲得諾貝爾獎。今天的演講會也是本年第六位諾貝爾大師蒞校演講,清華大學辦理「諾貝爾大師在清華」系列活動,正是因為諾貝爾大師一般除在提升人類知識上的重大貢獻外,思路清晰,見識卓絕,善於溝通,精於表達,希望同學們能從大師們身上學習他們的智慧與知識,有一天也能抱得諾貝爾桂冠歸,將是對清華教育理念最好的弘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