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分類

2017年6月13日 星期二

2017「中國材料學會桃竹苗分會教師聯誼會」致詞

2017「中國材料學會桃竹苗分會教師聯誼會」致詞

很高興參加「中國材料學會桃竹苗分會教師聯誼會」首次聯誼。地方分會是「中國材料學會」成立五十年來的創舉,可見學會老而彌堅,仍然活力十足,積極服務會眾。

今天很榮幸應邀與各位教師分享「教學、研究、服務、國際化經驗」。我在清華大學任教迄今四十年,經驗不少,要談分享,也有很多話可說。只是不久前,跟一位日本友人見面,問到一位多年不見的老朋友,這位老朋友是真正老,已經九十多歲了﹔他說﹕「我不久前跟他一起參加一個會議,大會請他致詞五分鐘,他講了不只半小時」。經此警惕,我的致詞也會在限定的時間內完成。同時我今天第一個分享也正是控制時間問題,當教師的習慣講五十分鐘的課,在會議或公眾場合講話機會也多,容易一發不可收拾,這時就要注意控制時間,如佔用太多時間,會打亂主辦單位安排與節奏,或影響後面演講人,我個人的經驗是,天下沒有非要講的話,也沒有非要聽的話,適可而止是正道。

今年剛好是我在清華任教第四十年,積多年之經驗,我要向大家道賀,也就是在台灣的大學任教,是一項夢幻工作一方面,有相當大的自由度,在社會上受尊重,待遇相對而言也不錯,同時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也是樂在其中。在教學方面,整體而言,是很寶貴的經驗確實能教學相長對於一門知識,能有更周延深入的體認。教學隨經驗成長,是很正常的事,但如果以學生的反應,則又隨時代而有變化在早期,學生學習效果不好,多會自責,目前則會怪老師,讓人不免有挫折感。幸好大部分學生還是相當認真在學習,教學的樂趣得以維持。另一方面,在知識爆炸而許多資訊可在網路上獲得的時代,課程是否應從傳統有許多in case one needs 必選課,聚焦於 need to know必修課,而更有彈性。另一方面,在MOOCS流行時代,網路上確實有許多優質的教學影片,如何融入課程中同時人工智慧對人類社會的影響將會越來越重大,材料科學教學與研究,如何在此趨勢大潮中佔取有利位置,善加利用,進而有所貢獻﹔都是值得探究的問題。

談到研究,台灣研究大環境,今昔可謂有天壤之別。現在可能很難想像,四十年前,台灣材料博士級人才,屈指可數,研究水準,在國際上還屬邊陲地帶。以期刊發表論文來看,1984-1988年,台灣在Applied Physics Letters 上發表論文一共才三十篇,而在2007年,則達389篇,完全不可同日而語。至於研究主題的選擇,一方面要看專長與興趣,另一方面也要看機緣。我初到清華時,材料系已有一部堪用的穿透式電子顯微鏡,而物理系又剛由國科會推動的「大型電子計畫」下購置了離子佈值機,與我在攻讀博士與博士後研究經驗相符,因此就開始了「離子佈值矽」研究,1980-1981年,有機會到美國康乃爾大學參與Prof. James Mayer 研究群,從事「金屬矽化物」研究,也成了其後約二十年的研究主題。到2002-2003年左右,又開始奈米材料研究迄今。其中轉折,都頗有故事性,以後有機會再與大家分享。

很多新進老師,也都會面臨研究方向與主題的選擇,在學生或博士後時代所受的訓練與研究,當然是開展獨立研究的基礎,最為得心應手,但遇到特別機遇,保持彈性,也是上策,如參與較長期的大型計畫,多一些互動與獲取資源的機會,或遭遇某些領域突爆性的發展,是否跟上熱潮大流,都是可加思考的問題。學術界每十年左右,都會有所謂的bandwagon,一般翻譯作花車,代表吸引大眾的熱門題目,如1990年的高溫超導體、2000年的奈米材料以及近年來的2D材料,新主題代表新機會,但要注意容易摘的果子,很容易被摘完,另外競爭會很激烈,是否動作夠快、有獨特競爭力,是很重要的考量。同時我要提醒,學術倫理是教師在學術界安身立命的基礎。俗話說﹕「一失足成千古恨」,是很真實的寫照。與此相關的是合作問題,合作的優點是不言而喻的,尤其在台灣目前研究環境下,合作是提高研究層次的不二法門。但慎選合作對象,也極為重要。研究與誠信是連結再一起的,合作對象也要誠信第一。同時老師指導學生發表論文,對學生的誠信是需要負責任的。自己的學生可能會比較有把握,如部分研究是由別的實驗室學生所做,則要更為謹慎。

由最近交大材料系所做的統計,近十年來,清交兩校材料系在頂尖期刊中發表都有很好的成績,有相當的國際競爭力,是很可喜的現象。但目前大家可能也對經費緊縮、博士生大幅減少、科技部補助政策走向感到憂慮,研究是否能夠更上層樓,面很大的挑戰。

在服務方面,包括行政服務與專業社群服務目前國內公立大學,系所主管幾乎都是由教師推舉,再由校長圈選,代表受到同儕肯定,具有一定人望,某種意義上,是受到系所的背書。如果做到政通人和,在工作上擴展視野、累積歷練,對未來發展是很有幫助。同時我們都可體會到現今系所主管是很辛苦的工作,不是人人適合,人人有機會,所以適合的人,機會來時,理應義不容辭。有句玩笑話,擔任系所主管是服有期徒刑,自由與光明在望,同時或可振奮人心的,是將來有機會擔任「錢多、事少、離家近位高、權重、責任輕」的院長。至於專業社群服務一方面是為專業發展盡一分心力,一方面也是建立學術人脈的好機會。「中國材料學會」是台灣數一數二的專業學會,值得大家盡心盡力投入,努力耕耘。

國際化是學術工作很重要的一部分,這不僅在研究合作方面,參加國際重要會議,舉凡及時了解領域研究進展、國際學術趨勢、結識同行優秀學者、介紹研究成果,在追求研究卓越上,提升深度與廣度,會很有幫助。再者選擇長期重點式的積極參與領域重要學會工作,如主辦會議、擔任期刊或專刊編輯,對建立關鍵學術人脈是最有效的途徑。同時有機會利用休假年或假期互訪交流,對研究更上層樓,也常大有助益與此有關的是兩岸交流,則讓人頗為感慨由於兩岸不同的經驗在約十年前,台灣研究水準大體上高於對岸,再漸漸拉平,到眼見對方突飛猛進,而台灣進步的速度漸漸趨緩,這與台灣整體競爭力息息相關,如何力求突破,將是未來很大的挑戰。另一方面,很多同仁都有經驗,以學生素質而言,陸生絕對是境外學生第一,但台灣因政治因素,設下種種障礙,擺明不友善對待,甚至加以歧視,在本身優勢漸失之際,招收優秀陸生的機會不會永遠存在,這些也是大家應共同努力,亟力導正之處。


最後,由於我曾經擔任許多學術獎項評審,我要對今日與會的有緣人,透露一下得到學術獎項的密笈。在大多數的情況下,得獎人並不是因為他的學術成就特別突出,而是在兩、三位學術表現相當的人脫穎而出,關鍵在於他在教學、服務與國際化的綜合或特殊表現。在此祝大家學術生涯順利,年年得大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