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分類

2020年12月23日 星期三

2020清華秘書處聖誕餐會感恩與祝福

2020清華秘書處聖誕餐會感恩與祝福

A+普拉斯」團隊

清華人可引以為榮

庚子年對清華有特別的意義

感恩與惜福

祝大家新年行大運

很高興來參加秘書處聖誕餐會;一般單位在歲末都有尾牙,秘書處更多了聖誕餐會,同仁們幸福破表。

以前當校長時,在各處室間自然與秘書處接觸最多。今年有緣擔任台灣聯大系統校長,並將總部搬回清華,與秘書處互動的機會又多起來,一方面是很愉快的經驗,另一方面,我要趁此機會再度感謝同仁們這半年來的多方協助。 以前我多次說過秘書處同仁組成了A+團隊,最近我學到了一個叫「普拉斯」的新名詞,依我看來,現今秘書處團隊可稱為「A+普拉斯」,而當之無愧。 

今年當然會是大家永生難忘的一年,誰會想到在有生之年會碰到「百年大疫」。雖然最近有人開始談起「百歲時代」,還是盼望一輩子最多碰到一次。如果大家會想今年二、三月的緊張情況,以及現今歐美國家仍身陷疫情中,在台灣的人算是十分幸運,由於疫苗已漸開始施打,有機會在幾個月內受到控制,但大家仍需維持警戒,確保安然度過。

清華人都知道庚子年對清華有特別的意義;中國近代史上,每逢庚子年都有大事發生;從1840年鴉片戰爭,1900年八國聯軍導致「庚子賠款」,1960年則發生大飢荒,今年庚子年則發生全球性的大疫不能不讓人驚慄大家一起安然度過可謂有福之人。另一方面,正由於清華因「庚子賠款」而建立,而清華人歷年來對國家社會有巨大的貢獻,例如以最近大陸「嫦娥五號」登月帶回月壤而言,這是人類44年來第一次利用太空船從月球帶回土壤,其科技成就的意義非凡;如果要數功臣,最重要的是中國飛彈之父錢學森以及力學奠基人錢偉長,而他們都是清華人;清華人的成就某種程度上抵銷了不少庚子年的煞氣;也是清華人可以引以為榮的。

庚子年第一快事可能是美國狂人總統川普選舉失利未能連任;根據「華盛頓郵報」尚不完整的統計,川普四年中說謊超過兩萬次,在選舉結束五十天後至今仍聲稱他未落敗,千方百計想翻盤,到明年120日新總統就任時,還不知道為演出甚麼戲碼?由於美國現今仍無疑是世界第一強國,川普四年倒行逆施,不僅不能領導世界面對許多棘手的全球性問題,反而造成許多傷害;美國新總統是否能撥亂反正,仍待觀察,但總比一個「會帶壞小孩的人」佔據世界最重要的職位,讓人放心。另一方面,川普在這次選舉中,雖然輸了約七百萬票,在美國疫情因他的乖張應對,確診人數與死亡人數,在世界各國都高居第一的情況下,仍得到超過七千四百萬票;而且由於美國特殊的選舉人制,拜登在幾個搖擺州都是險勝,才足以擊敗川普,一方面值得慶幸,一方面也要警惕,川普仍然主導美國兩大黨之一的共和黨,其背後的美國社會問題短期內不易解決,在美國兩黨政治極化、煽動力極強的川普帶頭扯後腿下,新總統將很難施展,四年之後,川普或其代理人捲土重來都有其可能性,將是未來的一大變數。

展望明年,從疫情受到控制與美國改朝換代的外部因素來看,應是可以謹慎樂觀,內在因素唯有靠自己「自立自強」,尤其清華人能自強不息,多做一些「厚德載物」的事;在此並祝大家新年行大運

2020年12月20日 星期日

2020 未來運算研討會開幕致詞: AI為善

 2020 未來運算研討會開幕致詞: AI為善

大會會址

群賢並至

與大會主席蘇慧貞校長合影

劉炯朗校長是「AI為善」的典範

AI的責任

剛才很感動地看到蘇慧貞校長播放的紀念劉炯朗校長短片;劉校長不僅是成功大學的傑出校友,傑出學者而且是清華大學深受愛戴的前校長據了解,劉校長尚未出版的遺作正是以AI為主題的科普性著作他是AI先驅,一生為善,是「AI為善」的典範,永遠為人懷念。

去年很有緣的受邀參加第一屆未來運算研討會當時我協助「中技社」舉辦過三次AI相關研討會有意來此學習站在AI發展第一線的運算科學的最新進展今年喜見持續舉辦「第二屆未來運算研討會」,同時成功大學也成立了「敏求智慧運算學院」,據蘇校長說明,新大樓將於一年半內落成,未來新學院必將在全球智慧運算領域占有一席之地,可喜可賀。

這一年來,我與AI的關聯,最主要協助中技社辦理「AI倫理治理與醫療防疫」研討會以及「AI與醫療防疫」競賽;由於AI對人類社會的影響越來越廣泛而深遠,所以處於上位的倫理與治理問題也更形重要。AI可以增進人類福祉,也會導致許多負面效應。例如2016年美國大選,政治新手川普跌破幾乎所有主流媒體民調眼鏡,竟然當選美國總統。隨後一連串媒體報導,其競選總幹事班農 (Steve Bannon) 雇用選舉顧問公司【劍橋分析】利用Facebook所提供的選民個資,進行精準投放 (Micro-targeting) 訊息,影響投票行為,居功厥偉。川普四年可謂「橫行霸道」,是美國甚至全世界的夢魘,對世局影響巨大。

【劍橋分析】前僱員克里斯多福·懷利(Christopher Wylie),也是揭發【劍橋分析】醜聞的吹哨者,於201910月出版著作《心智操控【劍橋分析技術大公開】》,在結語中提出四點建議:

一、科技公司不能用「使用者條款」來推卸責任,

二、程式設計師需要道德規範、法律制裁

三、網路龍頭的監理,必須比照一般公用事業

四、架設新的數位監理機構

頗為中肯。尤其在科學家個人道德規範、法律制裁方面需要特別注意。

今年中技社原規劃於4月研討「AI倫理治理」,去年我來此參加會議,有機會邀請多位重量級學者到「AI倫理治理」研討會擔任主講人、主持人或論壇與談人,受到新冠疫情影響,即使最後延到10月舉行,許多海外學者仍無法親身與會,甚為遺憾。另一方面,由於AI在防疫醫療上大顯身手,所以研討會主題也改為「AI倫理治理與醫療防疫」,幸運的是由於視訊科技的進步,部份海外院士得以視訊參加與談。

由於AI 的發展的多面向,「有益AI(beneficial AI) 受到廣泛注目,聯合國於2015年起推動「AI為善」(AI for Good),是由國際電信聯盟 (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 組織的平台。每年舉行全球峰會促成「有益AI」的對話並提出對更多全球性問題,特別是通過可持續發展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SDGs) 做出貢獻的AI研究主題,擬定開發具體項目。很高興看到今年的議程中包括極美好的AI應用 (Splendid AI Applications) 。這裡我要預告中技社正規劃於明年舉辦「AI為善」研討會,屆時希望大家「共襄盛舉」。

2020年12月17日 星期四

桃園內柵國小「一日清華人」活動演講摘要

桃園內柵國小「一日清華人活動演講摘要

一日清華人

與簡禎富教授贈書給王校長

清華是一個偉大的大學

有獎徵答

小朋友代表接受贈書

很高興參加內柵國小「一日清華人活動。多年以前就知道簡禎富教授持續舉辦的這項活動,今天親身參與,看到許多活潑可愛的未來主人翁,心情格外愉快。

大家的大學長簡禎富教授基於對母校的感恩以及回饋社會的理念,持續舉辦這項活動,無非是希望各位同學能夠有新的體驗,放寬視野,為未來暖身,尤其希望有同學未來能夠成為清華大學的一員,除了有薪火傳承的意義外,也希望大家未來能成為社會中堅,增進人類福祉。這裡我要特別告訴各位小朋友,簡學長是清華教學、研究與服務特優的「三好」教師,是大家的榜樣。

今天大家到清華做「一日清華人」,我就以「清華的故事」為題為來介紹清華,並以我在今年六月出版的清華的故事》一書作藍本; 據知簡禎富大學長已準備好幾本贈送給你們學校的圖書館,可供大家借閱。「清華的故事」是我近十年常講的故事,以前的對象包括清華的教職員生、校友,以及校外的機構,例如新竹與中部科學園區管理局、新竹警察局、幾個中學等,講給國小的小朋友聽則是第一次;今天限於時間,我只能摘要來講,各位小朋友如有問題,歡迎隨時發問,等一下也有「有獎徵答」節目,請大家注意聽講。

清華與民國同壽,是1912年在北京設立。原先設立在北京的「清華園」,因此以清華命名;當然清華字面上的意義就是清新美麗,有最美麗的校名之稱。另一方面,由於國民政府遷台,清華於1956年在新竹建校,而不論是在新竹或在北京,校園廣闊,山明水秀,同以校園秀麗出名。

今年是庚子年,清華正是由一百二十年前的庚子年事件所導致的「庚子賠款」而建立的。這是由於「義和團」事件,引致「八國聯軍」擊敗清廷,強迫巨額賠款,也就是「庚子賠款」。中國近代史上,每逢庚子年都有大事發生;從1840年鴉片戰爭,1900年八國聯軍導致「庚子賠款」,1960年則發生大飢荒,今年庚子年則發生全球性的大疫,不能不讓人驚慄。

另一方面,清華因「庚子賠款」而建立,某種程度上抵銷了不少煞氣,是在一片「庚子年是可怕年」聲中,值得稱頌的特例;以最近大陸「嫦娥五號」登月帶回月岩而言,這是人類44年來第一次利用太空船從月球帶回岩石,其科技成就的意義非凡;如果要數功臣,最重要的三位,也就是中國科技界的「三錢」,都是清華人,他們是中國飛彈之父錢學森、核彈之父錢三強以及力學奠基人錢偉長;從現在解密的美國與蘇聯的祕密檔案來看,美國與蘇聯都曾考慮要以原子彈攻打中國,所謂「核平」中國,他們之所以沒有下手,主要是中國已擁有核子導彈技術,產生了嚇阻作用;否則後果不堪設想,浩劫之餘豈能談今日的發展。

當然清華人在其他各行各業都有傑出的成就,對國家社會有巨大的貢獻;例如清華是華人地區唯一培育出三位諾貝爾獎得主的大學。三位分別是1957年物理獎得主楊振寧與李政道,1986年化學獎得主李遠哲。從「三錢」到三位諾貝爾獎得主以及其他清華人的了不起成就,很多都記載於清華的故事中;該書也是由於「庚子賠款」觸發,讓我選在今年完成整理並增補多年累積的相關文章出版。

同時要特別一提的是「三錢」與三位諾貝爾獎得主,都是在兩岸清華永久校長梅貽琦治校時培育的;從梅校長身上,我們可以看到一位偉大的教育家的風範,影響深遠;下午你們參觀「名人堂」與「梅園」時,不要忘記向這位偉人的肖像與墓碑致敬。

2020年12月3日 星期四

「愛在瘟疫蔓延時」聯合書展

愛在瘟疫蔓延時聯合書展

人類對微生物的抗爭處於極為不利地位

碰上「百年大疫」要牢牢記取歷史教訓

與林文源館長及中央社張瑞昌社長合影

人類文明進展中各階段皆促發傳染病的流行

身為一個愛書人參加書展是一件很快樂的事,尤其了解這項活動最先獲得「台灣聯大」四校與政大響應,而政大已預定於明年二月加入「台灣聯大」,當然更值得恭賀的是愛在瘟疫蔓延時聯合書展獲得廣泛支持,才有今天的盛況。

今年120剛從緬甸旅遊返台,武漢於123日封城,從此世界就不一樣了。據最新數據,全球染疫已逼近6,500萬人,死亡超過149萬人,而且正在繼續延燒,到明年兩項數字翻倍都有可能,未來歷史必然會記上2020年是「百年大疫」年,人生不滿百,大家碰上了,除了咬牙撐過去還要牢牢記取歷史教訓。

台灣很神奇地在這場大疫中成了抗疫典範,一方面染疫與死亡人數都能控制到極低檔,另一方面民眾大致上能過正常生活,完全歸功於運氣,是站不住腳的。但相當程度的鎖國、民眾普遍接受帶口罩的需要、大多打過卡介苗、未曾有超級傳播者闖入國門,或都是重要因素;值得注意的是,最近歐美疫情再趨嚴重,疫苗是否能發揮功效還在未定之天,秋冬又是較不利的散播期,有名的莫非定律告訴我們: 「可能出錯的話一定會出錯」,全國上下必須要多加警惕,才可能確保防疫冠軍的美名。另一方面,現在全球防疫第一、二名,無疑是台灣與中國大陸,兩岸政體、量體與民情有極大的差異,但殊途同歸,同創佳績,是相當令人好奇而且很值得探究的問題。

此次疫情何時會告一段落目前還看不清楚但總會過去;去年此時,絕大多數的人都以為現代科學昌明,醫學發達,瘟疫已在可控制範圍,而不會在全球擴散,目前已證明過度樂觀;同時歷史告訴我們人類與瘟疫纏鬥是永無休止的奮戰。歷史是有文字記載的史蹟人類從中汲取的教訓,但主要的載體還是書籍,因而今天書展的意義極為重大。我原想就最近閱讀都跟歷史有關的兩本書,一是美國史學家麥克尼爾   (William H. McNeill)   早在1976年所著《瘟疫與人》(Plagues and Peoples) ,副標題「傳染病對人類歷史的衝擊」。[1],二是日本作家石弘之在2018年出版的:「傳染病的世界史」,副標題是「人類二十萬年興亡史上最大戰爭!」[2] 稍加推介。限於時間,就將第一本書作為推薦書,而集中對第二本書略作發揮。 

在「傳染病的世界史」中首先談到人類與微生物的爭戰;雖然由智人所領導的「人類世」有七萬年還是二十萬年,還未有定論,但大致可說約十萬年,而導致人類生病的細菌與病毒已生存於地球達四十億年之久,其蛻變一代可短到20分鐘,而人類一代約二十年;在生物學中,一般可接受的說法是生物傳宗接代,是往有利於其生存的方向走,也就是達爾文說的適者生存,道金斯「自私基因」的要旨。如此在對微生物的抗爭中,在演化上,人類是處於極為不利的地位。同時現今統計病毒數量超過一億種,或許是世界上最大的族群,更為難纏。

在人類進化史中,有許多環境變化導致的傳染病,農業革命導致人類定居,擴張聚落,相互交流,也頻繁接觸家畜,造成傳染病固定化。早期社會沒有多少聚落可以解決水汙染問題,因此常爆發各種消化道傳染病。同時研究發現,2001年,已知1,415種引發人類疾病的病原體,有60%透過動物傳染給人,而175種近半世紀才出現的「新興傳染病」中,75%是動物傳染病。進化生物學者提到:「家畜是疾病的溫床,生產食物也會生產傳染病。」同時寵物與捕食的「野味」也會帶來傳染病。

工業革命在產業迅速發展之際,造就了高密度都市,也導致了惡劣的衛生環境,讓傳染病大顯身手。近半世紀來,出現許多「新興傳染病」,大量出現時,也正是全球急遽破壞環境時期。人口暴增、經濟擴張、濫墾森林、礦業擴張、都市膨脹、大規模開發,讓原本穩定的自然系統處處崩解。

另一方面,戰爭擴散了傳染病。每次爆發戰爭,軍民都要面臨缺糧與不衛生的條件,也促進了傳染病的流行。第一次世界大戰,約有60% 士兵死於疾病或飢餓。歷史上所有死在戰爭中的士兵,估計有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死於疾病。

人類祖先在非洲誕生後,據信因當時許多人死於疾病紛紛遷徙逃命。但遷徙並非結束,大量細菌、病毒成為隱形的旅伴,更是傳染病擴散的關鍵。人類在狩獵採集時代以及游牧時代,集體移動,也沿途散佈了傳染病。東西交流時代,交易的同時,人類與家畜也帶來了各種疾病。雙方對外來的傳染病都沒有免疫力,因而引發大流行。在歷史上造成很多慘劇,包括美國原住民幾乎滅絕,中南美馬雅帝國與阿茲特克帝國滅亡。

近年來交通發達,旅遊以及商務旅行急遽成長,中國大陸春運輒以數億人次計,武漢為交通樞紐,封城前已有五百萬人離城,若不是當地採取的強力措施,將成人間煉獄;但先在歐洲,再到美洲,延燒到各地;美國在1128日,單日確診突破205,000人,死亡也超過1,400人,令人怵目驚心。美國是全世界最富強,醫學最發達的國家,淪落自此,自有其背後的政治、社會因素,同時也警惕我們,防疫並非能自動隨時而進步的。

總之,人類文明的進展中,各階段皆促發各種傳染病的流行,也促成各種防疫措施,但從生物演化歷程來看,這是永不休止的戰爭,誰能預想到2020年還會發生百年大疫就是明證;作者說: 「新型冠狀病毒是相當棘手的傳染病,相信往後也會不斷突變,約莫每十年流行一次,繼續威脅人類與文明」。前面提到的麥克尼爾早在1976年問到:「未來是否會有更可怕的病毒出現?」並說: 「未來可能發生意想不到的突破,擴張到目前無法想像的範圍,出現的不會是穩定性,而會是一系列的劇烈變遷和突兀的震盪」,撫今思昔,其預言令人驚慄。

記載在各種優良圖書中歷史的教訓以及抗疫的成果與努力,警告世人應提防悲劇再現,同時指出深入探究各種關鍵問題、擬定策略方向,是值得我們記取、深思並改進的。這也說明今天書展的意義,祝大家多讀書而「開卷有益」。

[1] 麥克尼爾 (William H. McNeill) ,「瘟疫與人」(Plagues and Peoples) 楊玉齡譯,天下文化,台北 (1976)

[2] 石弘之,「傳染病的世界史」,李漢庭譯,木馬文化,台北 (2020)

2020年11月21日 星期六

2020年吳大猷科普獎頒獎典禮致詞

2020年吳大猷科普獎頒獎典禮致詞

鼓勵華人科學創作

推動科學教育

科技與自然相處之道 

很高興來參加今天的頒獎典禮
。當初承蒙基金會抬舉邀請,並未考慮自不量力的問題,而爽快答應擔任決審委員,是覺得應對科普略盡棉薄。由於我本身喜歡閱讀,尤其是科普方面的書,而送到決審的書,又都是複審專家們推薦的優良科普書,所以評審過程是一個相當愉快的經驗。

在董事長邀請函中說明「『吳大猷科普獎』至今已邁入第十屆,這個獎項每兩年舉辦一次,主旨在於宣揚吳大猷先生推動科學教育、倡導科學風氣的精神,鼓勵兩岸及世界華人科學普及讀物的著作與翻譯。今年經過初選和複選階段,兩岸由參選的數百本書籍中各自推薦10本著作進入決選,這20本著作涵蓋了「數理科學」與「生命科學」兩大領域,包括了著作及翻譯。吳大猷先生當年對科學教育和推廣念茲在茲,對兩岸的科學人才培養做出了重大的貢獻。『吳大猷科普獎』施行至今亦已發揮了鼓勵華人科學創作、提升社會科學閱讀風氣的效果」云云。

推廣科普著作希望普及以及促進科學,而科學正是中國近兩百年來國運之決定因素。今年適逢庚子年,在前幾個庚子年,中國都發生天搖地動的事件。在三個庚子年以前,也就是公元1840,鴉片戰爭暴露了中國未趕上西方「科學革命」列車的窘態,雖然清朝許多重臣力倡「洋務運動」,「師夷之技以制夷]」,但在兩個庚子年以前,也就是公元1900年,「八國聯軍」之役,顯示舉國仍尚未甦醒,效果不彰;民國初年,有識之士,提倡學習「賽先生」(Science),再加上由「庚款」補助的大批留美學生修習科學引導的風潮,留學生深造返國後雖然為國內科學奠定了良好基礎,期間再經抗日戰爭、國共戰爭、朝鮮戰爭,毛式亂政,大饑荒,到上一個庚子年,也就是公元1960年,中國科學仍遠遠落後西方;而在過去三十年,也就是中國改革開放以後,隨著經濟快速發展,科學技術展現「後發先至」之勢,從客觀指標如論文發表、專利獲得看來都已「超英趕美」目前的庚子年,從中美處理新冠肺炎的巨大差異以及美國社會撕裂嚴重近期內會不斷內耗情況來看,將不能排除二、三十年內中國科技超前的可能性。

今年的大疫也讓人更清楚的看到科技發展的另一面,有人把他比喻作自然的反撲;實驗科學的創始人培根的名言是:「知識就是力量」;長久以來,一般認為科學家探求到自然奧秘,促進技術發展,造福人群。但如果注意到,培根曾說:「對自然,必須在她漫步時窮追不捨,使她成為「奴隸」。她應當被「加以強制」,科學家的目的就是「拷打出自然的奧祕」。」培根的哲學直接導致了後來人與自然嚴重對立的思想,成為人為製造自然與人對立理論基礎。而影響深遠的西方哲學家巨擘如笛卡兒認為:「科學的目的在於造福人類,使人成為自然界的主人與統治者」,康德認為自然不是目的,人才是目的。機械唯物主義將自然看作機械,由人操控。黑格爾哲學中,自然是人的力量展現的對象。不承認自然是一個有機體,而是一部機器。再加上基督教在歐洲興起後,將古希臘與羅馬哲學中,視自然為具有內在生存發展法則的、有生命的、有機的自然的觀點,從神、人、自然一體性被神、人、自然等級秩序所取代。所以主流思想是人是自然主宰,人要支配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

西方對自然毫無親和之意,且有奴役、敵視之心。一方面強化加速了自然科學研究,另一方面,也加速了自然資源的枯竭,縮短了地球的壽命,尤其對自然生態的破壞。人的生存環境遭到破壞後,人的健康也損失無窮。最近報導,丹麥由於發現雪貂不僅會染患新冠肺炎,而且回傳回給人,決定撲殺一千七百萬隻雪貂,讓人怵目驚心。

中國文化中,對自然遠較親和,孔子說:「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知者仁者都樂於山水,親和自然。同時中國文人熱愛山水,歌詠山水,中國人把天地造化稱為自然,「造」是從無到有,「化」是從有到無。中國社會在二十一世紀以前,主要處於農業時代,沒有過分利用地球資源。古代的帝王諸侯經常祭祀天地山川,這在西方上會是絕無的。在人與自然方面,是很值得以西方科技為基礎的現代科技參考的,這次參與評選略感遺憾是較少討論科技與自然相處之道的作品,而這是攸關人類生存的大問題,應當受到更多的重視。

這次決選,委員們考慮的標準是「啟發性、信(內容豐富正確)、達(表達清楚)、趣(吸引讀者、可讀性高)為標準,其中「內容正確」為入選之必要條件」。所有得獎作品都相當符合這個高標,得獎是實至名歸在此也恭喜各位作者抱得大獎歸。

2020年11月14日 星期六

清華附小80周年慶致詞

清華附小80周年慶致詞

朝氣、活潑、開明、進取

五育並重

健康活潑,品學兼優

今天很高興回到母校參加成立
80周年慶的慶典上次到母校參加活動,還是在十年前母校70周年慶舉辦的標竿校友活動場合,同時在之前還接受幾位可愛的學弟、妹訪問,現在這些學弟、妹應已是青春鼎盛的青年人,再往前推是50周年慶,是我最後一次見到在母校時的校長,高梓校長,當時她已屆88歲高齡,風采依舊,三十年一晃過去,但恍如就在眼前。

我是母校1958年的畢業生,屈指算來,已畢業62年,但在母校六年種種,記憶猶新。下個星期二,科技部在台北舉辦一個「8位影響世界的臺灣研究學者」的新書發表會,我有幸是8位傳主之一;在訪問稿中,有相當篇幅是記述我在附小的生活,強調附小的健康快樂」教育讓我終生受益,也談到高梓校長的風範,在成年後有所體會,也深深影響到以後的為學處事。

終生受益於健康快樂」教育

專心致志,求精求好

今天早上回母校
,停車的地方,約為當年高校長宿舍原址,自然又回想起高校長。附小畢業後,漸能體會高校長教育理念核心是德智體群美五育並重竹師附小畢業生給人的印象是健康、活潑,而且品學兼優,音樂、美術都有一定的素養;這在長年受升學主義戕害的台灣教育界堪稱異數,但讓畢業生終生受用不盡。高校長紮紮實實闡揚了「朝氣、活潑、開明、進取」的教育理念,「專心致志,求精求好」,嘉惠莘莘學子,遺愛至今,令人感懷不已。

很有緣地母校於2018年隨清華大學竹教大合校更名「清華附小」讓在清華服務超過四十年並曾擔任校長的我,與母校關係更加深一層。今年我出任包括清華、交通、中央、陽明大學的「台灣聯合大學系統」系統校長,轉了一大圈,又成一家人,可謂有緣。另一方面,高校長與清華也有很深的淵源,其夫婿郝更生博士曾任清華教授多年,據說當年是在千軍萬馬之中,獨占鰲頭,娶得才貌雙全的高校長,一時傳為佳話。

清華是「台灣聯合大學系統」成員

清華大學是由美國退還多所的庚子賠款經費成立,今年恰為庚子年,我將歷年在部落格撰寫有關清華的典故與逸事文章,整理成「清華的故事」一書,以為紀念。該書已於今年六月出版很受「清華人」歡迎目前二刷已出書。今天我帶給母校的薄禮即是二刷新書,希望能存放在圖書館供師生借閱,而有助母校師生能進一步了解清華,體會清華是一所「偉大的大學」,清華人對建設現代中國在學術與實務上的宏大貢獻。

竹師附小更名「清華附小」

前幾年有一本管理學的暢銷新書名為「從AA+從優秀到卓越的奧祕」;展望未來,母校成為清華的一份子,相信在既有優良傳統之下,能融合清華「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校訓,繼往開來,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精益求精,得以真正從優秀到卓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