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分類

2016年9月23日 星期五

「一代斯文-他們眼中的梅貽琦」座談會致詞


「一代斯文-他們眼中的梅貽琦」座談會致詞

首先我們要歡迎四川傳媒學院劇組精心規劃的「一代斯文」話劇到新竹清華大學演出弘揚光大兩岸清華永久校長梅校長的精神與教與理念是清華人的責任,四川傳媒學院「一代斯文」話劇將在這主軸線上發揮很大的影響力,所以也是我們要深為感謝的。

梅校長一生奉獻給清華,在兩岸清華擔任校長二十四年期間,以全副心血發揮才智,奠定了北京清華與新竹清華在兩岸分別成為數一數二名校的基礎和聲譽。很值得欣慰的是上海交通大學所發布的大中華地區上千大學排名北京清華大學與新竹清華大學於20142015連續兩年分居第一與第二而以人均值來看,新竹清華大學於學術表現與專利發明則為第一。加上清華成為華人地區唯一擁有在大學或研究所接受完整教育的三位諾貝爾獎得主,即華人中最先獲得諾貝爾物理獎的李政道和楊振寧先生以及最先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李遠哲先生的大學,都出在梅校長任上。正如北京大學校長的蔣夢麟先生執椽祭文中所云:「人才之盛,堪稱獨步全国,貢献之多,尤彰明而昭著,斯非幸致,實耕耘者心血之所傾注」。

新竹清華大學曾於2012年十月舉辦為期兩天的的梅貽琦校長逝世五十周年紀念會會中除緬懷梅校長事蹟行誼,並就與其辦學理念契合的主軸,包括通識教育、體育教育、全球化、學術自由與校園民主、大學的學術基礎與發展、人文教育與大學精神研討,在追念一代學人風範之際,冀能激勵清華在未來的前瞻發展。而紀念文集也由清華出版社發行很值得大家參考另外也很高興要向大家預告本校前駐校作家也是大陸之作家岳南先生歷時五年撰寫的大學與大師

 ――清華校長梅貽琦和他的時代六十萬字的初稿已經完成預計在今年底或與明年初分別在大陸與台灣出版,據岳南先生自述﹕「就該著的形式與創作內容而言,目前所能見到、查到的材料,幾乎一網打盡。以後或許有新的材料出現,並有超過該著作者,但可以相信的是,近期不會有了。這是作者值得欣慰的地方,也是當代讀者視為幸運的地方。」是很值得期待的。
今天的活動是在四川傳媒學院劇組到新竹清華大學演出「一代斯文」話劇之際,
主題是講員眼中的梅校長,所以我想就所看到的「一代斯文」話劇光碟片幾個場景有所發揮﹔
一是梅校長為何離開大陸最後得以輾轉來台創建新竹清華大學,劇中有梅校長對教務長吳澤霖對話,大意是梅校長說「我一定走,我的走是為了保護清華的基金。假使我不走,這個基金我就沒有法子保護起來。」這也是一般的了解﹔但梅校長自由民主理念,與共產極權主義是格格不入的。尤其在北京治校期間,校務備受由中共指揮的職業學生不斷的鼓動學潮,無所不用其極梅校長雖基於職責盡力保護學生安全但對其作為是十分不以為然的。為政治學潮罷課事件曾採取斷然措施,於民國25629日,給發動罷課風潮和阻撓考試,並“違反校規,不知悔改”的「救國會」頭頭和成員予以嚴厲處分。開除4人學籍; 12人各記大過二次;1人記大過一次。
另一方面抗戰復原不久,國共內戰隨即展開,由中共指揮「反內戰」、「反飢餓」、「反美帝」等學潮再度轟起﹔梅校長既痛心於復員後興起之全國騷動,又感多年抱持之大學教育理想再次破滅,頻頻與教育界人士聯名發表對國是之呼籲,希望國人明辨是非善惡,珍重國家民族前途,配合世界局勢,避免無謂之叫囂,與擾亂社會治安、動搖戰後人心望治之群體活動。但終因大局扭轉,無補於事,他於1945談時局與學校將來問題﹕「蓋倘國共問題不得解決,則校內師生意見將更分歧,而負責者欲於此情況中維持局面,實大難事。民主自由將如何解釋?學術自由又將如何保持?使人憂惶!盼短期內有所解決,否則非但數月之內,數年之內將無真正教育可言也!」後來果然「漸乃認定畢生辦學之理想,至此皆成為絕無可能之幻想。……先生之慨歎者屢矣。」
劇中另一具有張力的場景是梅校長與當時教育部長陳立夫的對話雖有激烈爭辯,但也看出陳立夫對梅校長的尊重﹔這也與從各種記載,梅校長與國民黨政府一直維持良好關係的觀點一致,尤其蔣介石先生長年對梅校長備級禮遇,相互之見「道同為謀」成分一定不少。
其二是有關聞一多部分,聞一多是一位優秀的學者、詩人,由於被特務刺殺,在大陸是頗有聲望的「民主鬥士」,但在西南聯大後期在政治上變得非常偏激,與潛伏學校的職業學生合流,產生非常負面的影響。在劇中「一二、一事件」場景中與傅斯年的正面衝突只是一端。梅校長對教授、學生的政治理念,從不干涉,但對聞一多當時的言行,是相當嫌惡的﹔如在日記中記有其未在場的昆明聯大校友會有“話別”會中﹕「由聞一多開謾駡之端,起而繼之者亦即把持該會者。對於學校大肆批評,對於教授橫加侮辱,果何居心必欲如此乎?民主自由之意義被此輩玷污矣。然學校之將來更可慮也。可嘆的是只隔了兩個多月,聞一多就被國民黨軍警特務暗殺于昆明西倉坡居處

最後是梅夫人為何長期滯美,梅校長與夫人韓詠華女士感情甚篤,婚後一直夫唱婦隨,甘苦相共,但在梅校長1955年起返台處裡創建新竹清華大學事宜,19587月並受行政院長陳誠之邀,兼任教育部長,到1960年梅校長病重,夫人趕回台灣照顧,中間約有五年時間,兩人分居台、美,由於梅校長自奉甚儉,有不肯自增在華美基金會之薪資,兩人在美生活至為清苦,尤其自梅祖彥離美回歸大陸後,韓詠華在紐約獨自生活。有記載說「因梅貽琦赴台後領的是台幣,薪水微薄,遠不能支持夫人穿衣吃飯,一生倔強要強的韓詠華開始到外面打工。此時韓已62歲,先是在一家衣帽工廠做工,後轉一家首飾店賣貨,繼之經人介紹到一家醫院做護工,最後轉到一個盲童學校照料盲童,生活極其艱難。」據梅校長秘書趙賡颺回憶:「梅認為自己在台薪金微薄,無法匯錢照料,而新竹清華校區的建設正在關鍵時刻,自己還負有“教育部長”的職責,應酬極多,心力交瘁。更為難的是梅貽琦的居處是臺北清華辦事處辦公室,沒有自己的私人住房,只有等新竹清華原子爐建成,自己辭去“教育部長”之後才能有安家定居的打算。」此點已我了解當時在台灣清華情形,梅夫人在清華園原應可過相當恬適的生活,是否另有考量,目前似無相關資料,也許是值得探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