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分類

2013年4月29日 星期一

2013年校慶大會致詞 - 續寫清華傳奇

歡迎大家來參加102年校慶大會;前天本校舉辦清華「鎮校之寶」之一的王國維先生長女王東明女士回憶錄「百年追憶」新書發表會,王女士今年高齡101歲,耳聰目明,每週仍票戲三次;王女士在剛抵達會場時說:「今天一進校門,就看到清華慶祝102年校慶旗幟,我如果早生一年,就跟清華同年」,王女士以健朗生命撰寫傳奇,不僅是清華人102年來過去在各領域創造傳奇的寫照,而且正承先啟後,繼續撰寫傳奇,方興未艾。
清華人的傳奇,在過去一年,本校各種活動,包括從約半月前開始,本校舉辦一連串的慶祝校慶活動中,時時處處都會有深切的感受;清華人內含的博大精深,對國家社會的貢獻重大而卓越;三月初清華國學院四大導師之一的陳寅恪先生三位女公子連袂來訪,而陳先生被譽為「三百年來史學第一人」王國維先生學術成就「幾若無涯岸之可望、轍跡之可尋」;去年九月舉辦的「清華文武雙傑紀念會」紀念吳國楨與孫立人校友1949年,中原板蕩,國民政府播遷台灣,風雨飄搖之際,吳國楨省主席與孫立人將軍,一文一武分別擔任台灣軍政首長,對台灣社會政治、軍事局勢發揮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奠定後來穩定發展,建設台灣為自由民主基地良好基礎;去年適逢梅貽琦校長逝世五十周年,學校舉辦系列紀念活動,而於十月舉行「梅貽琦校長逝世五十周年紀念會」緬懷兩岸清華永久校長,梅貽琦校長是民國以來有數的偉大教育家,典範長存,永遠為人懷念。
410日為本校榮譽講座,有「華人世界新詩祭酒」之譽的鄭愁予教授辦的「八十壽誕詩樂禮讚」中,我們可以指出清華第二屆直接留美生胡適先生在民國八年出了中國第一本個人新詩集「嘗試集」;最負盛名的「新月詩社」,除徐志摩外,胡適、梁實秋、聞一多、沈從文、葉公超、林徽因等人都是清華人,連「新月」之名也是受時任清華教務長的張彭春先生建議所取;另一方面,長期擔任清華中文系系主任的朱自清先生除為散文大家外,新舊詩都很有造詣,西南聯大時代的教師陳夢家、穆旦等都是有名詩人。因此清華在現代中國新詩發展中,有不可磨滅的地位;在各項藝術活動中,常會提起王國維先生是中國近代美學最早的開拓者;早在1902年,他翻譯日文書,用了「美學」、「美感」、「審美」、「美育」、「優美」、「壯美」等詞彙。
去年本校邀請前美國在台協會駐台北辦事處處長,也是第一位選擇在台長期定居的美國大使級外交家,司徒文博士在「通識講堂」演講;自然會想到在民國外交界大放異彩的清華人,有多位校友擔任駐外大使及公使,舉足輕重;在我國駐美大使中,知名度最高,貢獻最大的三位分別是胡適、葉公超、蔣廷黻先生,也都是清華人另一方面, 19051909美國駐華大使的柔克義(William Woodville Rockhill)先生,在任上成功協助清廷駐美公使梁誠先生堅持將美國退還清廷多索的庚款作為高等教育之用,促成設立清華,功不可沒;在這個背景下,我很高興藉此機會向大家報告,司徒文博士已決定接受本校聘請,擔任「葉公超講座」;最新的清華人司徒文先生是英語文學博士,退休前是有三十四年資歷的資深外交官,曾經派駐巴基斯坦、黎巴嫩、南韓及澳洲,並曾兩度派駐北京的美國大使館。2009年至2012年間曾任美國在台協會台北辦事處處長,任內成就包含台灣獲加入免美簽計畫候選國以及促成美國資深官員來訪等,卸任後於台北美國學校任教,2012717日獲頒我政府大綬景星勳章,同年81日獲頒表徵在台外國人士特殊成就的外僑永久居留證「梅花卡」。未來將主持本校預定設立的「亞洲政策中心」,將為本校在民國外交政策史上再寫傳奇。
清華在學術研究上,正在續寫傳奇;本校師生去年與今年本校師生在頂尖標竿期刊發表論文上,表現突出;去年全台以通訊作者份發表於「科學」(Science)與「自然」(Nature)期刊論文共七篇,本校即有四篇,占一半以上,超過「天下兩分,清華居半」的說法;今年到現在為止,清華已有四篇論文在Science期刊發表或被接受,也就是說本校在不到一年半時間已在ScienceNature期刊發表論文八篇,而與2007-2011年本校教師於此二期刊共發表七篇論文相較,進步驚人。另外今年一月底公佈的國科會傑出研究獎,本校有十位教授獲獎,平均清華每100名教授就有1.59人得獎,獲獎人均值高居全國第一名,不僅高於居第二名學校人均值1.29,而且遠高於其他學校一倍以上。
清華學生也在續寫傳奇;資訊系同學甫於上週拿下首屆亞洲大學生超級電腦競賽第2名,在棒球與足球方面,均分別在大專棒球與足球聯賽中,拿到同級冠軍,男網與女網隊在昨天於宜蘭舉行之「大專運動會」中雙雙奪冠,桌球隊正在沉穩中衛冕,今年首屆「清華台大友誼賽」,本校也以9:5比數告捷;清華成為「體育大校」並非必然與偶然,而是清華秉持「自強不息」努力經營下的自然。
另一方面,新竹清華校友也在續寫傳奇,除了一位諾貝爾獎得主與十三位中央研究院院士外,在學術研究、教育、產業、公共服務上無不大放異彩,同時對學校的向心力極強;清華建校一百年來第一次由校友捐贈全部經費興建的體育館,也就是「百人會」促成的校友體育館,已與去年十一月十五日完工啟用;1969李偉德校友捐贈一億五千萬元協助興建「綠色低碳能源教學研究大樓」(綠能館),將於近日動工興建由材料系、化學系、化工系以及物理系四系進行跨領域的實驗研究使用的「清華實驗室,籌募經費以兩億元為目標,在各系校友強力支持下,基本上已達標,亦將於近日發包興建;在此要特別感謝陳繼仁校友經營的碩禾電子捐贈五千萬元,天瑞公司捐贈三千萬元,曾子章理事長長捐贈一千六百萬元,上緯企業蔡朝陽校友、承德油脂董事長李義發校友,正文科技陳鴻文與楊正任校友各捐贈一千萬元,而由企業界校友籌設的大清華基金,今年更以部份獲利所得八百萬元挹注母校。同時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學校各項活動中,常可見到校友熱情參與,是清華的特色與寶貴資產。
在校園軟硬體建設方面,學習資源中心,總圖書館部份,於三月四日啟用,四月十一日則舉行了整個「旺宏館」啟用典禮,除總圖書館外,新的「國際會議廳」、階梯講堂、遠距教室、視訊會議室等也加入了學習中心的行列,使「旺宏館」成為一個更具學習功能的場館,而從新總圖開館以來校內校外佳評如潮看來,初步成效已顯示出來;沈君山前校長之胞妹與妹婿以沈校長名義捐贈六百萬元,協助完成其在校園中設立的「奕園」的願望,「奕園」已初步建設完成,預定61日正式開幕;同時在三個月以內將陸續動工的五大建築,除「綠能館」與清華實驗室」外,尚包括創新育成中心、生科三館與學人宿舍,在兩、三年內完工後,不僅切合所需,必將成為清華美麗風景線的最新景點。
總之清華在過去一年在優良的傳統、堅實的根基上,加強軟硬體建設,在教學、研究、服務上力求精進,未來將持續以宏觀理念、積極作為,在校友及愛護清華人士支持下,向華人首學大步邁進,繼往開來,續寫清華史詩傳奇。


「清華校史上的政治學人」演講致詞

很感謝北京清華大學政治系張小勁主任到校作「清華校史上的政治學人」演講;清華校史上出過許多傑出人才,「清華人」是我這幾年很有興趣探討的題目,所以接到邀請時,不禁眼睛一亮,今天見到張教授,也有遇到知音的感覺。
在本年校慶時談「清華校史上的政治學人」具有特別意義,清華與民國同壽,整個清華史與民國史就息息相關;眾所周知,清華是運用美國退還多要的「庚子賠款」建立的,根據官方文書,1907年12月,老羅斯福(Theodore Roosevelt)總統在致國會的咨文中,要求國會授權退還多要的中國庚子拳亂賠款(庚款),作為中國人的教育費用。在他的努力下,這項提案在國會順利通過。到了1908年,羅斯福簽署法案,退還了庚款,主要用在興辦清華學堂,支持中國官派留美學生;而庚款之退還與用於教育,牽涉晚清三位極重要的政治人物,分別是慈禧太后、袁世凱與張之洞。
慈禧太后早年在清咸豐帝病逝於熱河夏宮後,以雷霆之勢,拔除了肅順等權臣,逐漸獨攬大權,在同治、道光兩朝呼風喚雨,但中國卻無力抵制歐洲強權,甚至敗於新興的日本之手;戊戌政變雖似鬧劇一場,也增加對外國強權的疑懼,終於導致「義和團拳亂」,幾致亡國,所以在中國歷史上,慈禧是典型的反面人物;但她在其後發動外交攻勢,包括熱情款待來華訪問的美國老羅斯福總統愛女愛麗思羅斯福(Alice Roosevelt),與美國老羅斯福總統交好,應與美國最終退還庚款不無關係,歷史的吊詭,莫盡於此;至於袁世凱,時任軍機大臣,曾欲用庚款為其他用途,幸得1905年1909年美國駐華大使的柔克義(William Woodville Rockhill)先生,成功協助清廷駐美公使梁誠先生堅持將美國退還多索的庚款作為教育之用,才沒有得逞。另一方面,當年署理留學生出國的大臣張之洞主張選送的學生要具備深厚的國學根基,而後來這些直接留美生學成返國後,許多成為各行業的領袖,與他們具有卓越識見與善於表達應有密切關係。
曾任西南聯大常務委員,前北京大學校長蔣夢麟先生在「西潮」一書中曾回憶:中日甲午戰爭後,中國力求追隨日本而發奮圖強,日本成為中國人的偶像,留日學生一度高達五萬人,而到歐美留學的很少;但不久發現,日本值得效法的東西多是從歐美學習而來,巧在美國退還庚款,中國利用庚款選派了許多留美學生,而在學成歸國的留美學生人數逐漸增加之後,開始掌握政府、工商業以及教育界許多重要職位;據統計,由庚款選派出國的「清華人」超過一千人,對中國現代化發揮了巨大的影響力;另一方面, 北京清華名師後裔在一百年底編輯出版了「清華名師風采」,包括文科卷、理科卷與工科卷三巨冊,收錄名師117人,長達兩千餘頁;因此談起「清華人」,有「五四以前及以後對中國思想界影響最大分別是梁啟超與胡適先生」,兩人著述全集分別達一千四百萬字與一千八百萬字;陳寅恪先生被譽為「三百年來史學第一人」,王國維先生學術成就「幾若無涯岸之可望、轍跡之可尋」;趙元任先生「中國語言學百年第一人」;馮友蘭先生「中國哲學百年第一人」,兩岸清華永久校長,梅貽琦校長是民國以來有數的偉大教育家;吳國楨與孫立人校友,對台灣在關鍵時期社會政治、軍事局勢發揮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在我國駐美大使中,知名度最高,貢獻最大的胡適、葉公超、蔣廷黻先生;得到諾貝爾物理獎的楊振寧、李政道先生,化學獎的李遠哲先生;台北市設立紀念傑出文學家故居包括的胡適、林語堂、錢穆、梁實秋、殷海光諸先生;大陸中國物理學會為紀念五位對中國物理發展最有貢獻的物理學界前輩,設立的胡剛復、饒毓泰、葉企孫、吳有訓、王淦昌物理學獎等等,如果開一門「清華人」的課,恐怕是沒完沒了!今天張小勁主任到校作「清華校史上的政治學人」演講,將讓我們更多了解清華政治學人的事蹟與作為,為「清華人」增添新章,也希望更多的清華人如張教授一樣致力於弘揚清華精神。

2013年4月28日 星期日

第三屆清華企業家網絡協會高峰論壇致詞

今天是以很欣悅的心情來參加第三屆清華「企業家網絡協會」高峰論壇;高峰論壇在大家努力下,已成為清華的優良傳統之一,校慶前一日的標的活動,精彩風情的一環,是清華「企業家網絡協會」送給母校絕佳的禮物。
昨天我參加學生會舉辦的校慶系列活動開幕以及「才子才女達人秀」,我致詞的時候說到,剛接到學生會邀請時有些錯愕,因為這半月來每天都在參加校慶活動,所以開幕有些遲來,後來雖弄清楚是「學生會校慶系列活動開幕」,即使如此,僑外生已在上週辦了「美食展」等三項活動,學生合唱團也辦了慶祝五十周年音樂會,好不熱鬧,今明兩天我預定參加十一項校慶活動,也說明現在校園活動豐富而多元。
在過去一年,本校各種活動,包括從約半月前開始,本校舉辦一連串的慶祝校慶活動中,幾乎都會感受到清華人內含的博大精深,對國家社會的卓越貢獻;三月初清華國學院四大導師之一的陳寅恪先生三位女公子連袂來訪,而陳先生被譽為「三百年來史學第一人」 ,王國維先生學術成就「幾若無涯岸之可望、轍跡之可尋」,且為中國近代美學最早的開拓者;早在1902年,他翻譯日文書,用了「美學」、「美感」、「審美」、「美育」、「優美」、「壯美」等詞彙;去年九月舉辦的「清華文武雙傑紀念會」紀念吳國楨與孫立人校友,在1949年,中原板蕩,國民政府播遷台灣,風雨飄搖之際,吳國楨省主席與孫立人將軍,一文一武分別擔任台灣軍政首長,對台灣社會政治、軍事局勢發揮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奠定後來穩定發展,建設台灣為自由民主基地良好基礎;去年適逢梅貽琦校長逝世五十周年,學校舉辦系列紀念活動,而於十月舉行「梅貽琦校長逝世五十周年紀念會」緬懷兩岸清華永久校長,梅貽琦校長是民國以來有數的偉大教育家,風範長存。
410日為本校榮譽講座,有「華人世界新詩祭酒」之譽的鄭愁予教授辦的「八十壽誕詩樂禮讚」中,我們可以指出清華第二屆直接留美生胡適先生在民國八年出了中國第一本個人新詩集「嘗試集」;最負盛名的「新月詩社」,除徐志摩外,胡適、梁實秋、聞一多、沈從文、葉公超、林徽因等人都是清華人,連「新月」之名也是受時任清華教務長的張彭春先生建議所取;另一方面,長期擔任清華中文系系主任的朱自清先生除為散文大家外,新舊詩都很有造詣,西南聯大時代的教師陳夢家、穆旦等都是有名詩人。因此清華在現代中國新詩發展中,有不可磨滅的地位。
去年本校邀請前美國在台協會駐台北辦事處處長,也是第一位選擇在台長期定居的美國大使級外交家,司徒文博士在「通識講堂」演講;自然會想到在民國外交界大放異彩的清華人,除多位校友擔任駐外大使及公使,舉足輕重;在我國駐美大使中,知名度最高,貢獻最大的三位分別是胡適、葉公超、蔣廷黻先生,也都是清華人胡適先生於1938-1942對日抗戰期間,任駐美大使,在爭取美方對中國的支持發揮了關鍵的作用, 清華教授,曾任西南聯大外國文學系系主任先生葉公超有「文學的天才,外交的奇才」的美譽,於19501956任外交部長,19561961駐美大使1929-1935年任清華大學教授、歷史系主任的蔣廷黻先生,1947-1962年任常駐聯合國代表, 1961-1965年任駐美國大使;另一方面, 19051909美國駐華大使的柔克義(William Woodville Rockhill)先生,在任上成功協助清廷駐美公使梁誠先生堅持將美國退還多索的庚款作為教育之用,對清華的建立,功不可沒。在這個背景下,我很高興藉此機會向大家報告,前美國在台協會駐台北辦事處處長,也是第一位選擇在台長期定居的美國大使級外交家,司徒文博士已決定接受本校聘請,擔任「葉公超講座」,司徒文先生是英語文學博士,退休前是有三十四年資歷的資深外交官,曾經派駐巴基斯坦、黎巴嫩、南韓及澳洲,並曾兩度派駐北京的美國大使館。2009年至2012年間曾任美國在台協會台北辦事處處長,任內成就包含台灣獲加入免美簽計畫候選國以及促成美國資深官員來訪等,卸任後於台北美國學校任教,2012717日獲頒大綬景星勳章,同年81日獲頒表徵在台外國人士特殊成就的外僑永久居留證「梅花卡」。未來將主持本校預定設立的「亞洲政策中心,將為本校在民國外交政策之貢獻創高峰。
去年與今年本校師生在頂尖標竿期刊發表論文上,表現突出,去年全台以通訊作者份發表於「科學」(Science)與「自然」(Nature)期刊論文共七篇,本校即有四篇,占一半以上,超過「天下兩分,清華居半」的說法;今年到現在為止,清華已有四篇論文在Science期刊發表或被接受,也就是說本校在不到一年半時間已在ScienceNature期刊發表論文八篇,而與2007-2011年本校教師於此二期刊共發表七篇論文相較,進步驚人。另外今年一月底公佈的國科會傑出研究獎,本校有十位教授獲獎,平均清華每100名教授就有1.59人得獎,獲獎人均值高居全國第一名,不僅高於居第二名學校人均值1.29,而且遠高於其他學校一倍以上。
另一方面,清華同學甫於上週拿下首屆亞洲大學生超級電腦競賽第2名,在棒球與足球方面,均分別在大專棒球與足球聯賽中,拿到同級冠軍,桌球隊刻在宜蘭大專運動會中衛冕,今年首屆「清華台大友誼賽」,本校也以9:5比數告捷。
在校園軟硬體建設方面,清華建校一百年來第一次由校友捐贈全部經費興建的體育館,也就是「百人會」促成的校友體育館,已與去年十一月十五日完工啟用;學習資源中心,總圖書館部份,於三月四日啟用,四月十一日則舉行了整個「旺宏館」啟用典禮,除總圖書館外,新的「國際會議廳」、階梯講堂、遠距教室、視訊會議室等也加入了學習中心的行列,使「旺宏館」成為一個更具學習功能的場館,而從新總圖開館以來校內校外佳評如潮看來,初步成效已顯示出來;沈君山前校長之胞妹與妹婿以沈校長名義捐贈六百萬元,協助完成其在校園中設立的「奕園」,預定61日正式開幕;而在三個月以內將陸續動工的五大建築,包括1969李偉德校友捐贈協助興建「綠色低碳能源教學研究大樓」由材料系、化學系、化工系以及物理系四系進行跨領域的實驗研究使用的清華實驗室,部份工程款由使用單位籌募,目標兩億元,基本上已達標;其他尚有創新育成中心、生科三館與學人宿舍,在兩、三年內完工後,不僅切合所需,必將成為清華美麗風景線最新景點。在此要特別感謝陳繼仁校友經營的碩禾電子捐贈五千萬元,天瑞公司捐贈三千萬元,曾子章會長捐贈一千六百萬元,上緯企業蔡朝陽校友、承德油脂董事長李義發校友,正文科技陳鴻文與楊正任校友各捐贈一千萬元而由企業界校友籌設的大清華基金,今年更以部份獲利所得八百萬元挹注母校。
總之清華在過去一年在優良的傳統、堅實的根基上,加強軟硬體建設,在教學、研究、服務上力求精,未來將持續以宏觀理念、積極作為,在校友及愛護清華人士支持下,向華人首學大步邁進。


102年清華百人會晚宴致詞

很歡迎大家來參加百人會晚宴;每年百人會聚會,內心都倍感溫馨,因為這不僅是與清華校友聚會,更是與最關心與愛護母校的菁英校友聚會,讓人充滿喜悅與歡欣。
百人會到目前為止,最主要的成果是幫母校蓋了一棟美奐美侖的體育館;「校友體育館」於兩年前百年校慶時舉行動土典禮,去年十一月十五日正式完工啟用,「校友體育館」是新竹清華歷史上首度完全由校友捐助的場館,是清華校史中動人的篇章;這裡也要向大家報告一個喜上加喜的好消息,在「校友體育館」動土典禮上我用的金鏟,為經濟系校友,當年女排校隊,後來在學務處服務的楊喻竦預訂,而在她與夫婿,也是電機系校友,當年男排校隊陳彥甫努力,並得到金鏟加持,順利的喜得一對龍鳳胎,「一男一女真正好」,代表他們不僅eager to achieve,而且work smart and sharp,有清華人的智慧與運氣,平添百人會佳話。
百人會的第二項成果,自然是「清華百人會」專書的出版,在此要特別感謝清華子弟王仕琦女士精心採訪撰稿,多位同仁編輯、校稿,在今天晚宴前及時完成;回顧百人會成立到順利達陣過程,令我難忘的人與事太多,無法一一細數。但這段經歷,是我在清華30餘年時光中,最具意義的活動,構成極為美麗溫馨的回憶,並讓熱愛學校的校友彼此間變得更熟悉,另外讓這些校友互相連結並增進情誼,未來在事業上也可互相扶持,由此連結出去的善緣,將累積擴散,生生不息。
在專書序言中,我曾提到在募款過程中有很多印象深刻的事;包括一開始推廣百人會時,曾子章理事長當場宣佈加入,並策動欣興集團五位校友總經理一起共襄盛舉;而在我參加的許多校友活動中,我一定會介紹百人會活動,每一次在現場一定有人響應,從來沒有空手而回過;在百人會啟動不久後,適逢校友會理監事會開會,當天下午蔡進步校友即將捐款匯入學校帳戶,而最近兩次學校募款活動中,蔡校友更是以五分鐘的速度響應,而盧崑瑞與謝詠芬校友有類似的好習慣,值得大家學習;隨後對學校捐助「無役不與」的李義發校友也迅速的加入,最後幾乎所有理監事都成了百人會會員,而次屆,也就是本屆,校友會理監事會開會,則同時成為百人會會員歡聚的時刻,對母校愛護之殷,著實感人。
在此我也要特別表達對已故財務規劃室副主任周立人教授的感謝與懷念,他與財務規劃室許明徳主任與易昀小姐三人同心,合作無間,在推動百人會過程中不遺餘力,策劃了「校長宿舍茶會」、「材料系系友餐會」,又陪我出席「北加州校友餐會」,一起拜訪他大學寢室室友碩禾科技董事長陳繼仁校友,繼仁除慷慨捐贈四單位外,並策動國碩集團多位擔任高階主管的清華校友共襄盛舉;立人並經常陪同好友如蘇峰正、俎永熙校友來校長室一敘,都有很好成果。在他病情較嚴重後,好幾次由其好友呂勝宗校友代替他引介校友參與百人會,也有很好成績。20121115日「校友體育館」的啟用典禮,立人身體狀況已無法親身與會,是我很大的遺憾,想來亦是他的遺憾。

百人會的持續推動是目前學校重點工作之一,上週六,也就是四月二十日,邀請本校駐校藝術家「當代傳奇劇場」吳興國藝術總監在本校大禮堂演出「李爾在此」,並在清華校慶前夕獻給「清華百人會」,以示感謝,當晚百人會會員或親友參加者約有五十人,是一種新的嘗試,未來也會考慮其他方式加強聯繫,永續經營百人會,為校友與學校互動樹立典範,讓清華校史的華美篇章得以傳頌不息。

影像博物館座談會致詞

很歡迎大家到清華來參加「影像博物館座談會」;在手機攝影機無所不在時代,攝影已成全民運動,剛出爐的2013Sony世界攝影大賽,有來自170個國家,超過122,000件作品參賽,盛況空前;而評選以品質、創意、現代感、吸引力等觀點選出優勝作品,別具特色。另一方面,最近發生的美國波士頓馬拉松賽爆炸案,破案關鍵之一即為由公共場所自動攝影機與許多旁觀者所攝得的影片以及照片,讓嫌犯無以遁形,而發生在國內的高捷炸彈案,也靠自動攝影機,獲得作案鐵證,顯示攝影協助破案的威力。

今天有許多攝影先進在座,也許可以解答為何現今通稱八大藝術之中並不包括攝影;藝術分類其實也有相當有趣的歷史,中世紀時現在所稱的美術被認為無足輕重,屬工匠之作;文藝復興以後,藝術家在社會中的地位獲得相當的提升,使繪畫、雕塑與建築終於得與文學、音樂、舞蹈以及戲劇並列,擠入七大藝術之林;到二十世紀,電影異軍突起,成為第八藝術,跳過了攝影,而攝影機自1850年左右問世,拍攝人像,非常真實,曾引起畫界恐慌,因為許多靠為中產階級畫人像的藝術家遇到強勁對手,到1888年柯達公司推出較容易使用的攝影機,並以「你只須按鈕,沖洗底片與照片等就交給我們處理」(You press the buttonwe do the rest)為廣告宣傳口號,開始風行;通俗歷史作家房龍 (Hendrik Van Loon) 1930年代曾預言:「百年之後,藝術家與史學家也會像描述繪畫一樣,用很多篇幅來論述和評價攝影藝術」,顯已提早成真;至於攝影為何仍未列入主要藝術殿堂,應是值得探討問題;一個可能是因為電影不久接踵而至,而電影攝影事實上是動態連續攝影,要請諸先進指教。
不久前「瞬間的永恆-普立茲新聞攝影獎70年大展」才在台北展出,普立茲新聞攝影獎作品見證每個年代關鍵時刻,重返驚心動魄的現場;有人指出越戰期間,美國人民原很支持政府,受到越南和尚自焚、小女孩脫掉被燃燒彈點燃的衣服而光著身子狂奔以及南越軍官當街對準頭部槍殺俘虜的三張照片影響,對戰爭的正當性產生疑惑,而使民意受到很大的扭轉,最後讓美國倉皇的自越南撤離,並不是太離譜的觀察;常言道:「一張圖畫勝過千言萬語」,照片更能打動人心,甚至產生震撼效果。
近半年來,在盛情邀請下,以攝影作品參加了兩次藝文展;在攝影過程中,領悟到我從做研究生起,就一直與攝影結了不解緣;因為我多年來研究都是用電子顯微鏡為主要工具,成果正是攝得在電子顯微鏡所呈現的影像照片,所以攝影的選景或佈景、聚焦、打光、調整光圈等工夫,以及沖洗底片與照片全套暗房技術都相當熟悉,稱為攝影老手並不為過;前幾天在「遊藝清華II」新書發表會上,聽莊靈理事長提起,當年攝影底片用玻璃片,讓我想起我初用電子顯微鏡攝影時,也是用玻璃片為底片,厚重而易破,非常不方便,所幸不久後改用膠片,近年來又為數位攝影取代,不僅連暗房都不需要,而在個人電腦上處理,方便而功能遠為強大,真是不可同日而語;大體而言,現在已相當普遍的智慧型像機(或稱傻瓜像機),可讓初學者也可一試身手,攝取有趣的鏡頭,達到眾樂樂的效果。
在我相當有限的利用智慧型像機攝影經驗中,對幾位攝影大師的雋語有了進一步的體會,願與各位分享:
Ansel Adams你不是在照相,你是在創作照片(You don't take a photographyou make it)

Dorothea Lange
攝影化剎那為永恆 Photography takes an instant out of time, altering life by holding it still
Henri Cartier-Bresson :「你照的最差的照片是你最先照的一萬張照片」(Your first 10,000 photographs are your worst)


2013年4月26日 星期五

「百年追憶--王國維之女王東明回憶錄」新書發表會

「百年追憶」新書發表會

侃侃而談

歡迎大家來參加今天「百年追憶」新書發表會;兩年前王女士應邀於校慶日參加慶祝大會、午宴,並參與下午座談時,以健朗之姿,穩健台風,親切溫馨聲調,侃侃而談,風靡全場,成為活動焦點,並贏得許多粉絲
(fans);去年本校與「台灣商務印書館」合作出版「百年追憶」,承邀為新書作序,前些時得知新書已經出版,由於王國維先生為清華「鎮校之寶」之一,王先生女公子的回憶錄,當應引起海內外「清華人」高度興趣,而在清華新書舉行發表會應是最好的推廣方式,所以決定舉辦今天的活動:身為王東明女士的「粉絲」之一,也很高興看到王女士比兩年前更健朗,是名符其實的「仁者壽」範例。
「商務印書館」與王先生淵源深厚,201012月北京「商務印書館」出版的「王國維先生文學論著三種」,其中就包括早在1915年即由「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宋元戲曲考」以及「人間詞話」、「紅樓夢評論」;據方鵬程總編輯告知,王先生逝世後,「商務印書館」也出版了他遺著全集,並陸續出版清華國學院四大導師著作;另外早在1921,經由清華校友胡適先生推薦王雲五先生到「商務印書館」任職,而王先生1930年起長期擔任總經理,從此開始了「商務」現代史上的輝煌時期,所以清華與「商務」也是關係匪淺,很高興有緣與「商務」合作出版「百年追憶」。
陳寅恪先生在「王靜安先生遺書序」中論及王國維先生的學術內容及治學方法,「殆可舉三目以概括之:一為地下實物與紙上遺文互相釋證;二為取異族之故書與吾國之舊籍互相補正;三為取外來之觀念,與固有之材料互相參證」,王先生為甲骨四堂之一,由破譯甲骨文來相互釋證並改寫上古史,善用西域考古成果與敦煌遺書,通英文、德文、日文,首用西方文學原理批評中國舊文學,乃能獨闢蹊徑,寫出超越歐洲和日本學者水準的文章,學術成就「幾若無涯岸之可望、轍跡之可尋」;昨天本校舉行「遊藝清華II」新書發表會,我在致詞時曾提到王國維先生被認為是中國近代美學最早的開拓者,連接中西美學的大家;早在1902年,他翻譯日文書,用了「美學」、「美感」、「審美」、「美育」、「優美」、「壯美」等詞彙,並介紹「美學者,論事物之美之原理也」1906年,王先生並主張文科大學的各分支學科,都必須設置美學課程,提高學生素養,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優美情操;誠如王女士所言,王先生學術是我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也是全球的文物遺產,我們有責任維護它!宣揚它!
王國維先生是一位傳奇人物,不幸在八十六年前以英年早逝,而他的長女王東明女士,正以百歲人瑞,撰寫傳奇,而這本「百年追憶」正是兩個傳奇的交會。本書分兩部份;上編「記憶中的父親」記述王先生之家世背景、為學歷程、生平軼事、家庭與休閒生活、清華園故事、親子互動以及投湖經過等,引人入勝,並能使讀者對王先生行誼有進一步了解;下編「國學大師之女回憶錄」,包括百歲自述與生活雜記,可看出王女士平凡中之不平凡;她在1994年開始迷上京劇,堅持學唱了十多年,增進身心健康,延年益壽,順利達成「唱到九十九」的願望,可看出她剛毅進取、開朗豁達的個性,以開放的欣胸,欣賞世上美好的事物,行文亦莊亦諧,充滿人生智慧,可讀性甚高。
清華校友胡適之先生長年鼓勵大家寫傳記,並以身做則,在四十歲時即出版「四十自述」,晚年常闡述:「交友以自大其身」;王女士結識愛京劇,又愛閱讀、寫作的「忘年交」李秋月女士,願意悉心採訪整理王女士的記述,促成這本精彩的「百年追憶」早日問世,亦為王氏傳奇,再添佳話。最後除再感謝「台灣商務印書館」共襄盛舉外,也要感謝長期從事研究王國維先生學術的王德毅、洪國樑以及金周生教授在新書發表會上分享研究經驗與心得。

第一屆學習科學研討會致詞

很歡迎大家來參加第一屆學習科學研討會,本會既名為第一屆,當然希望有第二、第三以至持續舉行,我也祝福大會成功,打好賡續舉辦的基礎,也感謝北京清華、香港大學與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的學者們以及本校「榮譽講座」彭森明教授共襄盛舉。
本校學習科學研究所(學科所)成立於2010年,是台灣第一個學科所,與世界第一個學科所-美國西北(Northwestern)大學學科所成立的1988年,相隔22年,讓我想起本校材料科學工程系(材料系),成立於1972年,也是步1960年最先於美國西北大學所成立世界第一個材料系之後的台灣第一個材料系,相隔12年,有相當巧合;以清華材料系發展來看,一直維持居台灣材料系龍頭地位,並長期為本校王牌系,表現非常傑出,校友在學術、教育與產業界均實力強大,在這兩年學校為興建多功能體育館,發動校友成立「百人會」,加入會員至少認捐一百萬元共襄盛舉,而材料系校友以三十一人,捐贈金額超過三千五百萬元奪冠;因此我期盼學科所的發展也能與成立時有多重巧合的材料系一樣欣欣向榮,也是我的祝福。
學科所學術取向包括人的面向心理基礎和社會與文化脈絡以及科技的面向學習科技與學習引導;相較於國內其他教育研究所尚具有以下三項特色:() 以大學生之學習為研究整合的平台;() 強調校內外跨領域的學術合作與學科的整合; () 強調理論與實務相互支援及適性化的課程組合;期能培育學生能從相關科學各角度以整合性的觀點思考與學習相關的重要議題、設計或開發學習環境藉以反映或改進學習理論、在真實學習情境中應用或整合學習的理論以及關切教育與學習相關議題,積極思考改進現況的可能性;以優異的師資以及妥善的規畫、在教學研究上不斷精進,期盼在良好基礎上,力求卓越,成為清華大家庭中閃亮的一份子。
學習科學與心理學的學術淵源密切,最近訪台的2002年諾貝爾經濟獎得主康納曼教授是有名的心理學家;他心理學的觀點對學習與教育多有論述;例如教師改考卷,如果看到一份卷子,先改到較難的一題,而學生答的較好,造成好的印象「定錨」,再改其他題時,常會先入為主,曲意維護,分數打得寬鬆些,這是康納曼所謂的「月暈效應」,他的做法是先改所有考卷的同一題,並把分數打在考卷背頁;另外每年都要碰到的甄試入學問題,康納曼的經驗是一般的審查,用客觀數據以外的甄試方法「勞民傷財」而無效,同時在擔任評審時,審查品質受疲勞影響而下降,改考卷是情緒與體力影響,也是教師要極力避免的;而由於記憶自我常常凌駕經驗自我,近期或深刻的記憶,常常抹煞掉整個過程的經驗總和,所以教學時可以非常嚴格,但要在最後時多鼓勵學生,可留下較好印象;在研究上,要避免「小樣本謬誤」,導致以偏概全;諸多分析在大學教育實務上,可以借鏡的地方很多
最後我要一提的是「摩課師」(MOOCS Massive Online Open Courses),MOOCS在美國高等教育界是顯學,台灣也有許多大學在開發與嘗試中,未來在全球對大學教育的影響會越來越大;包括清華以及清華所屬的「台灣聯合大學系統」都投入相當資源推動,它對學生學習效果、校園學習環境、社會文化情境、跨領域以及跨國學習等的衝擊,都是希望學習科學所多關注、討論與研究,有所闡發的課題;最後祝研討會順利成功。


2013年4月25日 星期四

「遊藝清華II」新書發表會致詞

很高興來參加「遊藝清華II」新書發表會;藝文走廊啟動自今,已屆滿四週年,對協助營造校園文藝氛圍,功效已逐漸顯現;自49日藝文走廊聯展開幕、410日鄭愁予教授八十壽誕詩樂禮讚、413日許芳宜舞蹈表演、415日誕生於清華的藝術份子聯展、同日清華藝術家朋友新書發表會、420日駐校藝術家吳興國總監演出「李爾在此」、421日清華合唱團五十周年音樂會、今天新書發表會以及晚間微電影發表會、明天「百年追憶--王國維之女王東明回憶錄」新書發表會、426日校慶演唱會,428影像博物館巡迴演講,一連串的藝文活動,熱鬧非常;前一陣子與一位學校有美術系與音樂系的大學校長談起,他說幾乎每天都有美術展或音樂會,讓人好生羨慕;清華雖沒有藝術相關院系,美術、音樂活動不遑多讓,讓校園充滿藝文氣息。
剛才提到明天將舉行「百年追憶--王國維之女王東明回憶錄」新書發表會,王國維先生是清華國學院四大導師之一,被認為是中國近代美學最早的開拓者;早在1902年,他翻譯日文書,用了「美學」、「美感」、「審美」、「美育」、「優美」、「壯美」等詞彙,並介紹「美學者,論事物之美之原理也」。1906年,王先生並主張文科大學的各分支學科,都必須設置美學課程,提高學生素養,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優美情操;清華校友、文學與語言學家季羨林先生留學德國十一年,回憶幾乎所有德國大學都設有藝術史系,俄國則要求文科大學學生定期參觀普希金畫廊,算是上課,可見對藝術教育的重視;他曾撰文緬懷美學大師朱光潛先生,回憶在清華上其所授「文藝心理學」課不同凡響,是他最滿意的一門課,聽起來津津有味,每周盼望上課,成為樂趣;另外敘述其在「文化大革命」時與朱先生關在同一「牛棚」情景,他說朱先生在「牛棚」打太極拳、練氣功,有一份對生命的執著,不像許多其他學者感到對前途絕望;朱先生有「人生藝術,藝術人生」之說,認為「藝術是人生情趣的表現,以藝術家的眼光,觀察人生,超越功利,人生才有情趣」,「把自己的事業當做一件藝術品來看,只求滿足理想與興趣」;朱先生引用西人所言:「藝術家將他們的眼光借給我們來看世界光景」(Artists lend their eyes for us to see),見到事物的真實面,而「藝術具釋放性」(art is liberative),能開放心胸,富於想像,道德起于仁愛,仁愛就是同情,同情起於想像,藝術可使人達到道德之善,因而由美而求真求善,從兩千多年前柏拉圖以來,被公認的人生三種最高價值真善美可由藝術出發至而次第達成,非常發人深省。

前一陣子有調查顯示,台灣去年一年出約四萬本書,台灣人一年平均讀兩本書,扣除大賣暢銷書,如「快思慢想」銷售超過十四萬本,也就是說平均一本書賣不到一千本,所以出版業是艱苦行業,一般出書要有些勇氣;「遊藝清華II」新書將藝文走廊這兩年來的作品及旺宏館校友聯展作品集結成冊,為參與藝文走廊活動的師生同仁、校友以及家屬與舊雨新知留下永久紀念,傳播美的種子,別具意義;在此要感謝今天到場的各位「藝術家作者」熱情參與,策劃同仁的費心編輯,讓精美的新書得以在今年校慶前如期面世。

2013年4月22日 星期一

清華合唱團五十周年音樂會致詞

很高興參加清華合唱團與畢業多年的校友聯合舉辦五十周年慶音樂會;上個月我剛參加過清華數學系五十周年慶,清華數學研究所是清華第二個研究所,1958-1963清華每年約有畢業生十五人,到1964年,清華開始設立大學部,當年原子科學研究所與數學所各畢業155人,所以本校合唱團成立,是早在學校草創,全校不到五十位學生時期,是元老級社團,年屆半百,可喜可賀。
唱歌幾乎是全民運動,可想像是古今中外皆然,很少人不喜歡聽好歌,哼兩句,有天分的更可乘興高歌,自娛娛人,交流情感和生活體驗,帶給人美的感受;合唱團是由有天分、有一定音樂素養、共同雅趣的成員組成,要靠恆心、紀律、相互協調唱出美麗的歌曲,一方面有娛樂效果,同時也培養了可貴的做人做事的基本能力,有人說:「在大學交到好朋友,是給自己最好的禮物」,參加合唱團無疑是交友的好機會,而從許多畢業多年的校友都回來參加音樂會來看,這份情誼更跨越世代,彌足珍貴,因此是非常值得鼓勵的課外活動;幾個星期前,我收到93級的彭遠清校友邀請的e-mail,在一分鐘內就表示如果行程許可,我一定來參加音樂會,據了解彭遠清校友與94級陳惠青校友的美滿婚姻就是結緣於合唱團,這又是參加合唱團的另一項好處了,這裡我不免要提醒一下,婚姻與交友是不同的緣份,有緣最好,但不可強求。
清華合唱團長久以來是校園動人的人文風景之一,我當校長以後,每年聖誕節前後最愉快的事,莫過於合唱團的同學到家裏來報佳音,看到合唱團的同學在輕鬆友愛的氣氛下,以悠美的聖誕歌聲傳播美與愛,令人無比欣悅與感動;另外,有很多合唱團員也參加的「海鷗K人聲合唱團」因在國內外許多競賽中表現優異,經常受邀在校內各項活動中表演,以致於有位團員向她也是校友的父親抱怨說她看見校長的機會比看到他爸爸多;總之,由於大家的用心與努力,讓校園生活更精彩與美好,在此我要代表清華向大家道賀與致謝。

今天有許多校友回母校一起歡慶合唱團五十周年,讓我想起剛好約五十年前由Peter. Paul and MaryPeter YarrowPaul Stookey and Mary Travers)組成的三重唱風行一時的合唱曲「綻放的花朵那兒去了?」 Where have all the flowers gone)?大多數清華的學生有如家長與師長在溫室栽培的花朵,我們要問畢業多年的校友「這些年你們到那裡去了?做了些什麼?」(Where have all the flowers gone)?畢業校友與在校同學「什麼時候能了解生命的真諦?」(When will they ever learn)?校友們也許可以跟大家分享「闖蕩社會的心得」 What have I learned)。
另一首差不多同時期的歌 「往日時光」(Those Were The Days) 歌詞中有「你可曾記得我們在一起如何歡笑渡日,夢想美妙的未來,那是我們以為永遠不會過去的往日時光」 Remember how we laughed away the hours, and dreamed of all the great things we would do. Those were the days, my friend, we thought they'd never end 「我們過自己選擇的生活,盡力而為就無所謂成敗;如今我們年齒漸長,但並沒有更聰明些,因為我們不改初衷,夢想如昔」 We'd live the life we choose. We'd fight and never lose. Oh my friend we're older but no wiser. For in our hearts the dreams are still the same),而在有六十年歷史由法蘭克辛那屈(Frank Sinatra)唱紅的老歌 Young at Heart」中有「你豈不知擁有一顆年青的心是無價之寶?」(Don't you know that it's worth every treasure on earth to be young at heart「如此你年老時才會驚歎生命的無限可能」And if you should survive to 105, look at all you'll derive out of being alive),最後我要借另一首老歌「青春永駐」(Forever Young)之名,祝大家永遠保有一顆年青的心(Forever young, forever you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