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分類

2023年10月30日 星期一

AI 製作投影片: 中技社「電機資訊領域AI課程規劃與推動」討論會

 AI 製作投影片: 中技社「電機資訊領域AI課程規劃與推動」討論會

現今技術趨勢與市場需求

聰明的投影片製作工具

很感謝大家來參加「電機資訊領域AI課程規劃與推動討論會」,今天的會議是中技社執行「AI 教師培育與教材教法之探討」計畫之一部分,未來也將討論「非電機資訊領域AI課程規劃與推動」。

由於約一年前 ChatGPT 的推出,讓非AI 專家能直接領受到AI 的威力;最近我在試用ChatGPT-4 (GPT-4) 的插件 (plug-in) 「聰明的投影片」(Smart Slides) ,感受到AI 日趨強大,它可根據 GPT-4 所提供的資料,製作簡報投影片,同時附有圖像,譬如說我今天早上,請它提供「電機資訊領域AI課程規劃與推動」討論題綱建議,除「開場與介紹」: 說明討論會的目的與背景以及參與者介紹,首先提列 「AI在電機資訊領域的重要性」: 包括「現今技術趨勢與市場需求」以及「AI的潛在應用」,其次是「現行AI課程狀況分析」,包括「課程內容與結構」與「學生反饋與成果」,接著是「課程規劃建議」,包括「新課程提案」、「跨領域合作的機會」以及「實務與理論的結合」,再其次是資源與支援,包括「教材與工具」、「教師培訓與進修」與「產學合作機會」,再列出「討論與問答」,包括「參與者提問與分享」、「建議與意見收集」以及「結論與未來方向」,最後是「討論會總結」以及「下一步的行動計劃」,他並徵求建議或修改意見,大體來說,是一個很好的討論起點。

GPT-4的插件 (plug-in) 有很多,目前最少有二十六種,Smart Slides 是我至今唯一試用的一種,相信其他插件一定有不少讓人驚豔的功能,如果能請專家逐一介紹,會是一個很吸引人的課程;另一方面,不可不知的是,它有一個小陷阱,就是先讓你免費試用後,要開始收費;目前有每月五、十、十五美元訂閱方案,我選的是每月十五美元方案,顯示我認為它很好用。

另一方面,中技社團隊列出的討論題綱,包括:

一、電資領域學生應具備之跨域知識整合能力建構。
二、電資領域教授自我增加AI專業,以及與其他專業跨域合作(「AI+X專業」或「X專業+AI」)之挑戰與建議。
三、校方AI+X跨域課程之規劃與推動建議。

與 GPT-4建議,可謂相輔相成,互相參照,會更完整。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上星期六有機會參加台大校友文化基金會辦理的高教論壇,會中有一位校長提到,它最近與美國麻省理工學院院長見面,曾問他「有了 ChatGTP,大學課程中要教甚麼」,這位院長說,「還在研究中」;這裡要注意,麻省理工學院電機資訊學系與幾乎所有美國一流大學一樣, 屬於工學院,也就是說,電機資訊學系的課程也面臨大變動,這可能是在討論「AI課程規劃與推動」時要考慮到的。

在此順便一提,交通大學前校長張懋中努力將電機相關所系,如電子工程系,合併為電機系,但試行以後,由於同系學生選擇領域偏向軟體設計,明年起將設立半導體工程系,以吸引硬體製程人才,也可看出國內環境之特殊性
,有些措施要因時因地而調整


歸納與會專家的看法:

1. 個別化的AI課程規劃:由於不同學校具有不同的性質和需求,因此不宜由教育部一體制定,應由學校設計適合的課程。

2. 跨領域課程合作:由於教師及學生的背景知識不同,合作中可能會面臨挑戰,需加強溝通以解決不同專業背景之落差。

3. 課程再造:課程再造相當重要,可以一門AI課程或是微學程取代同質性高之課程。

4. AI實作之重要性:理論性的課程效果可能不如實作課程佳,建議加強實作課程,讓學生動手學習AI知識。

5. 建立AI教學資源共享平台:建立一個共享平台是至關重要的。可由政府機關如教育部或國科會等建立,由法人單位如中技社從旁協助推動,透過該平台讓資源得以流通共享。

2023年10月29日 星期日

高教重綁: 2023高教改革論壇

高教重綁2023高教改革論壇

亟思改革之道

高教重綁

俟河之清

很歡迎大家來參加高教改革論壇,也很感謝臺大校友會文化基金會主辦一系列的論壇,邀請專家學者就高教各個面向加以探討,亟思改革之道。

今天的論壇主題是「價值創造與永續發展」,副標題是「教育、研究與服務,大學要如何自我定位?」大學負有教育、研究與服務的使命,兩位主講人是
陽明交通大學林奇宏校長以及長庚大學湯明哲校長,分別以公立與私立大學校長的身分與大家分享對高教的看法

一般對大學的衡量或評價也是看大學在這些方面做得好不好;目前在世界大學評比中,比較受重視的是英國的QS、THE 以及上海交通大學的AWRU,以我最熟悉的清華大學來說,從2010-2023年,在QS評比大致持平,居於150-200名間,在THE 以及AWRU評比中,則呈節節後退之勢, 前者從 約200名退到501-600名,後者則從2012年的201-300名退步到2022年的401-500名;而清華大學的狀況,據我所知,頗具代表性。

另外一項重要指標,則是上海交通大學的「兩岸四地大學評比」;QS與THE評比,一般被認為獨厚英國與美國等英語系國家,在華語圈,「兩岸四地大學評比」特別具參考意義;這項評比,從2011-2018年,一直是北京清華大學居第一,2011年台大與新竹清華大學分居第二與第四,2012-2013年新竹清華大學進步到第三,2014-2015年新竹清華大學與台大分居第二與第三,2016,2017,2018年新竹清華大學與居第三,而台大分別為第七、第十與第九,更值得注意的是,台大在2011-2013年,成績都接近北京清華的100分,到2018年,則只得54.6分。

解讀這些大學評比的結果,無法避免的結論是台灣的大學研究表現,與境外同儕大學相比,最多只能說進步較慢;約兩個禮拜前,在一個場合聽到一位教育部前部長說:「台灣高教的兩大問題,是經費短缺,與教育部微管理」,這兩個問題,可謂高教陳痾,根據研究,公共部門教育經費占GDP比例自1990年代達5.6%高點後,即緩步下降,目前來到3.5%左右,而平均家戶可支配所得成長也大幅落後GDP。在約同期,即1996年到,大學院校數目大幅增加,公部門高教經費處於捉襟見肘狀態。雪上加霜的是,教育部對大小事,施行微管理,一方面提供經費不足,一方面又讓學費凍漲多年,在這種情況下,迫使各校必須爭取教育部推動的各種政策,如南向、雙語等勞民傷財,而效用可疑政策,也影響到教學成效。大學在資源不足與法規限制下,在延攬人才與留才方面,缺乏競爭力。

在前幾場的論壇中,有先進提到台灣高教是住在加護病房,靠打點滴維生,也有躺在擔架上
並非誇大其辭,而是很多同儕的共識,如果不正視,終將構成國安問題。個人以為,期待公部門大幅增加經費,相當不切實際,剩下的則只有在制度上大翻修,也就是要教育部鬆綁,由於學者專家就此呼籲多年,不見成效,釜底抽薪之計,也就是徹底改造主管的高教司,揚棄官署管理心態,能與大學雙向溝通,改以服務為導向,
而由各大學設立具公信力但了解高教的監督委員會重綁則俟河之清,或者有望。

2023年10月23日 星期一

慶賀與期許: 同步輻射光源啟用三十周年慶慶賀與期許

慶賀與期許同步輻射光源啟用三十周年慶慶賀與期許

值得大家敬佩

探測電子 (Stable Diffusion 生成)

量子點效應 (Stable Diffusion 生成)

Covid-19 mRNA疫苗 (Stable Diffusion 生成)

今天很高興能來參加國家同步輻射研究中心「光源啟用三十週年慶」活動,本人有幸見證國輻中心從籌備到成立,新、舊光源器用,並擔任國輻中心第四屆、第五屆董事會董事長,今天有機會前來共襄盛舉,分外欣慰。

國輻中心的成立,在當年是台灣科技界的頭等大事,當時台灣科研接近荒漠地帶,大家現在很難想像,在物理學界著名期刊中,我較熟悉的 Applied Physics Letters,在1984-1988年五年間,台灣科學家才共發表三十篇論文,而到二十年後,台灣的產出就已達每年三、四百篇,所以台灣決策當局建設同步輻射光源
的遠見以及參與同仁們的決心毅力,是非常值得大家敬佩的。

在過去三十年,喜見國輻中心逐漸茁壯成長,對台灣科研做出了重要的貢獻:有人說,目標要高,雖不中亦不遠矣,國輻中心現在能提供世界領先的高品質光源,作為實驗的利器,期許「寶劍出鞘,誰能爭鋒」,助成台灣第一個諾貝爾科學獎,應並不離譜,在此我約略與大家分享我對2023年的諾貝爾科學獎的觀察與感想,與大家共勉,以勵來茲。

雷射光也是高品質光源,今年物理獎表彰三位在阿秒(attosecond)物理學有重大貢獻科學家,得以一探物質中原子內的構造,幫助材料科學的理解。阿秒是10(負18次方)秒,也就是一秒有10(18次方)阿秒,很神奇的宇宙年齡138億年,約為10(17次方)秒,它可以用來測量原子中電子能態變化的暫留時間,挑戰量子力學中大家熟知的 Heisenberg 測不準原理,是科學大突破。

阿秒雷射發展應算小科學,重點在要有好點子與過人的實驗技巧;在脈衝
雷射光學部份,以往已頒過三次諾獎,上一次是五年前,也就是2018年,諾獎就授予飛秒 (femtosecond) 雷射應用三位科學家,為何阿秒雷射已發展約二十年,反得獎在後,除「先來後到」因素外,可能與飛秒雷射已成功應用於矯正近視手術,造福人類有關。據其中一位得獎人敘述,這項重要應用,是由一位學生眼睛誤為雷射照到,緊急送醫後,才發現飛秒雷射為理想近視手術光源。


化學獎表彰三位專家在「量子點」領域貢獻。如果看他們的成就,一方面是理論發展,另一方面是製程技術,到本世紀初奈米科技掀起熱潮之時,量子效應已是習知理論,十九世紀法拉第就知道不同尺寸金粒子在液體中呈現不同顏色,量子理論中量子井能階隨其尺寸而變,也是學習近代物理的學子耳熟能詳的理論:另一方面,各種尺存量子點在普通實驗室都可仿製:可看出科學貴在創新,做先驅研究,不能後人,追求to be the first,稍遲價值就少了很多。與之對照的,工程科學講求 to be the best,三星電子很早就聲稱已製成三奈米積體電路,但目前訂單卻都在台積電,是因為性價比較高。

生物醫學獎頒給致力開發mRNA(信使核糖核酸)疫苗技術專家。兩位科學家使mRNA新冠疫苗得以迅速問世,成功挽救許多人的性命。兩位科學家之一的卡里科(Katalin Kariko),為匈牙利出生的女性科學家,她在美國賓州大學任教時,曾因申請計畫不順被降職,受盡委屈,但她鍥而不捨,終能立大功,成大名。

當然這些例子,僅能道出科學最高桂冠之得獎作的一些特質,重點是好的創意要有高超的實驗技巧配合,科學貴在創新,不能後人,要有鍥而不捨的精神,但這些是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有時也靠機運,但「機會是給準備好的人」。最後今年諾貝爾物理獎、生物醫學獎與經濟學獎,各有一位女性得獎人,代表女性在科學上的表現,逐漸受到肯定,希望也能鼓勵女性學子,選擇走上研習科學的道路。

國輻中心在在科學界的光輝十月,也就是諾貝爾獎揭曉的月份,慶祝啟用光源三十年,希望不僅是巧合在此預祝國中心未來光明燦爛,大放異彩

2023年10月16日 星期一

向上提升: 台灣聯大二十周年慶

向上提升: 台灣聯大二十周年慶

生日快樂

共同按讚

愛永遠有美麗與珍貴的價值

群賢畢至

四校如一校

扶持有功

四校有如兄弟姊妹

留存寶貴紀錄

很感謝並歡迎大家今天來參加台灣聯合大學系統 (台灣聯大) 二十周年慶活動;二十年來台灣聯大歷經許多變化,包括原來由中央、交通、清華、陽明四所頂尖大學組成,到2021年2月,陽明交通大學成立,同時有國內人文社會領域龍頭政治大學加入,雖然維持四校,但更為壯大。

台灣聯大於二十年前因應教育部「推動研究型大學整合計畫」而成立,先是在2003年10月經教育部核定試辦,期間經「大學法」修訂取得法源,到2008年1月24日教育部正式核定成立。在成立之初,期待合各校之力,能與台灣歷史最久,規模最大又地處首善之都的台灣大學,建立起良性競爭關係,共同推動台灣高等教育更上層樓:多年來,以「四校如一校」為目標,在各校師生同仁通力合作下,在教務、研究、國際合作、學生事務上,都展現出卓越的成果:目前以客觀指標來看,四校於 2022年科學引用指數期刊共發表10,704 篇論文,而對照的台灣大學,則發表6,876篇論文,顯示四校聯合之實力,但四校如一校,畢竟不是一校,如何發揮潛力,更上層樓,是未來的挑戰。

在教學上,推動跨校選課,共享特色課程,四校相互承認學分、相互承認教師資格促進共同開課。配套措施,包括統一四校各上課節次時間以利遠距課程開設,師生可搭乘台灣聯大跨校選授課校際專車至他校上課。首創系統內轉校制度:四校學生可依其生涯規劃及志趣考量,經由申請即可可跨校轉系所,跨校逕修讀博士學位。辦理聯合招生,吸引更多優秀學生: 考生只需一次報名、一次筆試,就可選擇多個校系組為就讀志願。具體作法有理科及電機類研究所碩士班聯合招生(包含化學類、物理類、電機類、文化研究類等38個研究所),大學部轉學考聯合招生(共67個學系):成立跨校國際學位學程,培養跨領域國內外人才,目前有亞際文化研究國際碩士學程、跨領域神經科學博士學位學程、光電博士學位學程以及環境科技博士學位學程等四個學位學程。

在行政資源整合上,包括圖書與網路資源共享及整合,均以雲端服務平台Alma為基礎,整合紙本、電子、數位資源,優化服務,開放架構,促進加值功能開發,優化數據分析,推動聯合採購館藏,節省採購經費,辦理四校圖書跨館借還服務,跨校借閱圖書預約件最快當日可取得,平均處理時間為2.9天。四校師生使用UST代借代還服務量,歷年來均高於全國的圖書館際互借量,成效卓著。

在研究上,不同階段各種整合的努力,2002-2005年在「教育部推動大學整合計畫」項下,成立「腦科學」、「奈米科技」、「資訊電子」、「環境能源」等四個跨校研究中心以及推動包括「教學基礎與研究設備之提升」以及「前瞻研究計畫」的校內整合:其後在「教育部邁向頂尖大學計畫」下,「腦科學」研究中心獲得繼續支持,其他三個中心則仍為各校之重點領域,跨校研究中心額於經費難以為繼,但已建立起相互合作的基礎。

台灣聯大文化研究國際中心國際學術合作,積極舉辦大型國際會議及工作坊、出版多種專書,表現甚為亮麗,語言與人類複雜系統聯合研究中心,國際學術合作密切,持續辦理認知神經科學暑期學校,促進科學普及、學術交流。另一方面,積極推動華語教學整合,建立學術導向華語課程與教材以及學習網,幫助國際學生適應學術環境,出版學術華語教學系列教材,舉行學術暨特定目標之課程設計研討會,成效顯著。

在推動跨校活動方面,2022及2023年分別舉辦第一屆與第二屆台灣聯大運動會,舉辦社團交流研習活動,鼓勵藝文活動移地展覽,擴大校際交流。為充實高中學生多元學習歷程,建立與新北市高中合作機制,共同培育人才,本年由四校共開設八門微課程。2023年9月與馬來西亞34所獨立中學簽署學術交流合作協議,期盼到強化雙邊交流及共同培育國際人才,並成為更緊密的夥伴關係。

目前台灣聯大補盡是成立最早,而且是臺灣最大的大學系統聯盟,將賡續透過整合,讓臺灣有限的高等教育資源能夠更有效率地被運用。未來希望大學系統能朝法人化發展,由大學系統與教育部簽訂行政契約,賦予大學系統有經費、人事的自主權,亦可以大學系統之名向教育部、國科會、基金會等機構申請專案計畫和競爭性經費的支持,並積極向產業界爭取相關產學合作計畫,為各成員學校爭取更多資源,可更有效率地帶動資源共享與運用作,打造成為領航臺灣的國際一流大學系統。

台灣聯大得以茁壯成長,要深深感謝歷年來熱心奉獻台灣聯大工作師生同仁以及各項活動的支持機構或單位,系統今年首設「傑出貢獻獎」,以表達對長期支持台灣聯大發展的信義房屋、溫世仁文教基金會及聯華電子的謝意。最後要特別感謝從系統成立到屆齡退休,服務長達十八年的「達人」陳正成教授,精心主編「台灣聯合大學系統二十年」專書,為系統留存寶貴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