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歡迎大家來參加頒授張懋中院士名譽博士學位典禮;張懋中院士是工學院第一屆畢業生校友,也是新竹清華第十三位榮膺中央研究院院士校友;另一方面,十三位院士校友中,以前僅有獲得諾貝爾獎的李遠哲院士獲頒名譽博士,因此今天的典禮有特別意義,不僅因為張院士的卓越成就,而且是彰顯張院士是本土「一條鞭」培育,而在美國學術界與產業界大放異彩的人才。張院士在清華時結識當時從UCLA來客座的余端礎教授,促使他決定在1979年出國到UCLA做博士後研究員,也開啟他不凡的研究之路,是極少數獲得台灣本土博士學位得在美國著名大學任教,並擔任講座以及規模龐大學系主管的傑出學者。
張懋中院士是美國工程學院與中央研究院院士,一般了解,華人榮膺美國工程學院院士是難得的殊榮,但能同時成為中央研究院院士,更是難得;張院士在90年代與研究團隊完成高速雙異質結構電晶體(HBT)及雙極性場效電晶體(BiFET)積體電路的研究與開發,並成功的轉移到業界量產,對高速半導體器件和射頻與混合信號積成電路作出原創性的貢獻,包括HBT及BiFET功率放大器的開發使第二、三代手機的產業化得以實現。他的研究深深的改變了近代高速電子學的內涵,並提升了大眾日常生活的效率。張院士於1997年進入美國加州大學電機工程系任教,現為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講座與傑出教授暨電機工程系系主任,在半導體領域有傑出成就,擁有多項專利。並在2006年獲得國際電機電子工程學會 (IEEE) David Sarnoff獎。
張院士在今天隨後的演說選擇以「清華:一個不一樣的大學」為題;從一個在清華三十多年老兵以及現任校長觀點,我以為清華特別的地方,舉其大者,有以下三點:
第一是人傑地靈;下月十九日,清華將會舉行「名人堂」揭幕典禮,屆時,楊振寧與李遠哲兩位諾貝爾獎得主校友都會親自參加,「名人堂」正門牆面設計有梅貽琦校長與「清華國學院」四大導師浮雕,堂內初期會有楊振寧、李遠哲與胡適先生半身銅雕;清華由「庚款」設立,迅速成為國內名校,大師如林,培育了三位諾貝爾獎得主,同時兩岸清華校園都是山明水秀,風景絕佳,此其一。
再者,梅貽琦校長在兩岸清華擔任二十四年校長,為新竹清華建立延攬優秀師資傳統,延續迄今,國內所有難得的獎項:如中央研究院院士,教育部國家講座、學術獎,國科會傑出研究獎、吳大猷紀念獎等,清華教師得獎比率長期高居第一;最近「上海交大兩岸四地大學排名」公布2013年排名,本校排名蟬聯第三。根據這項調查,北京清華、台大分列第一、二名;清華雖次於北京清大、台大,但是受限於規模以及資源投入,如將此兩項因素納入考慮,則清華是名符其實的「華人首學」,此其二。
其次,清華在校務發展方面,具有高度創新性,每每率台灣高教風氣之先,如首先設立校務發展委員會、研究發展委員會、人文社會學院、生命科學學院以及科技管理學院、通識教育中心,推出諸多創新措施,如繁星計畫、住宿學院、成績等級制、原住民實驗班、國際志工、不分系學士班、旭日計畫等,另外到美國招收優秀學生、陸續在印度成立四所「華語教學中心」、開辦「高中學術列車」等均為國內創舉,贏得廣泛贊譽,此其三。
當然我們還可以列數許多清華與其他學校不同的地方,如校友向心力特強、師生關係特優等等,相信在張院士的演說中,會有更多闡發;總之清華在特殊的機遇、歷史的關照、社會大環境的影響下,所獲得的成就已成為國家社會重大資產,希望清華在師生同仁以及像張院士這樣傑出校友共同努力下,追求卓越,成為高等教育標竿,為人類社會做出重大貢獻。
最後我要再度恭賀張院士,清華以你的傑出成就為榮,也希望你的典範能激勵後進學子以世界為舞台,揚名四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