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分類

2022年5月22日 星期日

嘉惠後進: 新竹中學百年校慶大師論壇 (學術發展)

嘉惠後進: 新竹中學百年校慶大師論壇 (學術發展)

百年校慶紀念

致贈「竹中人文庫」著作

校友會致贈紀念品

家長會致贈紀念品

落實「五育並重」教育

參觀劍道館

參觀辛志平校長紀念圖書館

「誠慧健毅」校訓是人生的最好指標

辛校長是竹中人做人做事的典範

永遠嘉惠後進

很高興今天回到母校來參加百年校慶論壇,我在新竹中學時期是在古早年代,也就是在1961-1964年,畢業已五十八年,套句小時作文的開頭語: 「光陰如白駒過隙」,時間過得真快。
根據校方的規畫,是希望我們先簡單分享5-10分鐘學術趨勢及給學弟的期許,再答覆學弟妹所提出的一些問題: 今天稍早我們參觀了辛志平校長紀念圖書館,感觸良多,一方面我自己在圖書館度過許多美好時光,一方面緬懷辛志平校長;我在竹中時,正是辛志平校長主校,辛校長是我這一輩子最感念的師長,做人做事的典範;他延聘優異的師資,落實「五育並重」的教育,讓竹中學生受益無窮。
新竹中學的校訓「誠、慧、健、毅」充分說明辛校長的教育理念,同時也是人生的最好指標;誠信是做人的根本,如果失去他人對你的信賴,最終必歸於失敗,孔子就曾說過:「民無信不立」;「慧」是智慧的慧,不管學習與言行,都要運用智慧,而養成的功夫不外於中庸所謂: 「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辛校長常引孔子的話說: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是很有道理的。
「健」是指身心的健康。如果我們看國內其他各校的校訓,幾乎沒有強調健康的,而健康是立身之本,沒有健康,如何談努力求學任事,新竹中學的教育讓我養成愛好運動的習慣,畢業以後,一直維持至今,目前仍盡可能每天健走一萬步,得以經常維持心清氣朗,仍然可以繼續做一些有益社會的事;
校長解釋心理健康,是做到「理得心安」,這也是我行事的準則。
「毅」就是毅力,遇到挫折不氣餒,我在大學物理系時,教學環境讓大多數同學都成了「理論派」,但到美國後發現從事「理論物理」研究與前途無望幾乎可以劃上等號,所以選擇以實驗為主的材料科學研究,由於在大學時做實驗的經驗如一張白紙,所以開始時備感艱辛,但靠著毅力,才漸入佳境,而從此迄今也一直從事以實驗為主的研究,成了我終身的專長,深得其樂。如果當時氣餒中挫,也就錯失了人生大好風景,豈不可惜。
辛校長主校時,不僅文理不分組,而且對所謂的副科,如音樂、美術、體育特別重視,回憶起在校時,音樂考試前一兩周,很多班全班同學在中午休息時間自動一起練唱以求過關,美術老師會用尺量靜物寫生作品水果的長寬比給分,體育課游泳必須游完二十五公尺才能及格,而我從不會游泳到考試時游了九十二公尺,種種往事,經常湧上心頭。
新竹中學何其有幸,有辛志平這樣的大教育家在台灣光復後連續主校三十年,實施全人教育,讓學生深受「誠、慧、健、毅」校訓的陶冶,打下良好堅實的基礎,為所有竹中人所珍惜,作為「承先啟後,繼往開來」的標竿,永遠嘉惠後進。

皇后的貞操: 月涵基金會暨梅貽琦基金會追思梅校長

 皇后的貞操: 月涵基金會暨梅貽琦基金會追思梅校長

清華人典範

清華人本分

大公無私

保護好清華基金

舉杯邀明月

在19日參加通識中心主辦的祭梅活動後,今天又來參加月涵基金會暨梅貽琦基金會的類似活動,梅校長是清華人典範,有機會盡量表達敬意,是清華人的本分。
今天承兩位董事長邀請來參加活動,發現原來在校園常見的同事也都是董事長,讓我想起我也擔任過將近八年
同步輻射中心董事長,最先是在我擔任國科會副主委任內兼任,由於法令規定,政務官最多只能有兩個有酬勞的兼職,而同步輻射中心董事長雖是無給職且是由主委指派,人事部門解釋,必須要辭去其中一個有酬勞的兼職
很巧的是在我回學校擔任校長並卸任董事長職務兩年後,又蒙一位國科會主委和一位科技部」部長邀請,擔任兩任同步輻射中心董事長,又再次須要辭去一個有酬勞的兼職,如果從法令來看,是很有商榷的餘地,但當事人為區區酬勞分心,是得不償失,也讓人了解公務員的保守心態。
今天我提出政務人員酬勞,主要是藉此對照梅校長的高風亮節;在
西南聯大時期,梅校長雖擔任常務委員會主委,還要典當衣物,夫人要做糕點賣錢,維持一家六口生活,外人或會覺得矯情;但如果想到西南聯大號稱中國最好的大學,聚集清華、北大、南開三校菁英學者,大師如林,大家都入不敷出,教職員生的生活簡陋不堪,梅校長不大公無私,怎能服眾,深為教師與學生愛戴與擁護,而讓西南聯大成為抗戰期間中唯一聯合到底的聯大?
同樣梅校長在美期間,擔任負責管理庚款的「中華教育文化基金會」常務董事,在1950年春成立「清華大學在美辦事處」,自訂薪水美金每月300元,相當於當時美國教授最低薪,幾乎無法維持生活,從1951年起,梅校長以「清華大學在美文化事業顧問委員會」名義,提取部分清華基金利息,補助在美研究學術的華籍學者,月薪300元,梅校長本人則不享受這項基金補助,每月薪水仍維持300元;從外人來看,這又是何苦來哉;有人解釋說這是梅校長表示與中國學人同甘共苦,共患難且相互砥礪之意;另一方面,國民政府正左遷台灣,頻頻派人到美,以各種名義商談將清華基金提撥台灣,歸政府做教育之外匯來源,或以基金利息為學術機構購買儀器設備,均為梅校長婉拒,許多不明究理的人,更對梅校長發難,而梅校長正如胡適先生所了解:「第一個想到在國內長期發展科學」,另有長遠計畫,蓄勢待發,所以抗拒壓力,忍辱負重,試想梅校長如果在美坐領高薪,鮮衣怒馬,如何能保護好
清華基金,在適當時機回國建校? 讓人體會到「皇后的貞操」的真義,也就是做大事的人,操守私德不容被質疑。
梅校長是有名的「酒聖」,又有深厚的國學素養,相信一定熟悉「詩仙」李白所寫: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梅園終年花木扶疏,梅校長是否曾在花間「起舞弄清影」,引人遐思。

2022年5月20日 星期五

新啟蒙時代: 政治大學九十五年校慶

 新啟蒙時代: 政治大學九十五年校慶


巨大的實力與宏闊的潛力

成為「新啟蒙時代」先鋒與重鎮

很榮幸受邀參加政治大學九十五年校慶並致詞;政治大學自去年二月一日加入台灣聯合大學系統 (台灣聯大),讓「台灣聯大」在人文社會領域如虎添翼,政大是大陸名校第一個在台建校的大學,在許多領域都居學術界領先地位,本月9日「國際金融中心」揭牌成立,獲得27家公私立銀行、金融機構支持,共推產學合作,充分顯示巨大的實力與宏闊的潛力,更代表政治大學欣欣向榮,可喜可賀。
清華大學在去年成立「台北政經學院」,在與基金會簽約典禮中,黃煌雄董事長表示,基金會決定與培養過無數頂尖理工人才的清華合作,優勢互補,創造雙贏,這也是郭明政校長的遠見,力推加入以理工科見長的「台灣聯大」.往後緊密互動.是真正互利雙贏的局面。
英國學者史諾在二十世紀中期曾感嘆自然與人文學科形成「兩種文化」,兩方學者在學術上可謂「老死不相往來」。現今很多人的看法是科學進步太快,人文學者不能領會;其實追根溯源,反而是科學進步不夠快,讓人文學者失望,才漸行漸遠:世界公認的社會生物學翹楚愛德華.威爾森在所著「人類存在的意義」一書中提到在十七、八世紀西方知識界盛行所謂的「啟蒙運動」,啟蒙的英文是 enlightenment,可以說是在黑暗中看到光;「啟蒙運動」的中心思想是: 人類可以憑藉一己之力獲得所有必要的知識,理解各種現象,並因而做出明智的抉擇。
然而到十九世紀初期,這個夢想開始動搖,科學的進步遠遠不符「啟蒙運動」思想家的期待,認為人類深處的感受是科學碰觸不到的,至今許多人仍然相信,人類如果完全仰賴科學知識,將會大大限縮自身的潛能,漸漸在兩大領域中樹起一道高牆,然而並沒有證據顯示「啟蒙運動」是一個無法實現的理想,而近年的發展,指向有成功的機會,開啟「新啟蒙時代」。
人類是一個特殊的物種,但人文學科無法解釋箇中原因,甚至未能提出一個可以解答的問題, 無法解釋人類的一些根本特質,包括強烈的本能、普通的智商、有限的智慧以及科學的傲慢等,是如何形成的。
第一次「啟蒙運動」所以能夠推展,是因從十五世紀下半開始,歐洲航海發達,擴大了視野,知識與創新受到重視。如今在神經科學與腦科學的飛速進展下
我們進到一個新的探索階段,其內涵遠比過去豐富,也因此更具挑戰性,同時更具人道色彩。在此階段,人文學科以其中的創造性藝術,有能力以前所未見的方式表現人類的存在,使得「啟蒙運動」的理想終於得以實現。
威爾森強調現今由於漸能了解人類的一些特質是如何形成的,科學與人文具有共同的基礎,因而得以做出比較明智的抉擇,創造豐碩的成果,尤其協助解決現代社會諸多問題,例如宗教的衝突、道德觀念的含糊不清、環保主義基礎薄弱等問題、以及回答「人類存在有何意義」的問題。
最後祝政治大學生日快樂,並預祝未來能以豐厚的人文內涵,融合科學新發現,成為「新啟蒙時代」先鋒與重鎮。

2022年5月19日 星期四

典範永存: 追思梅貽琦校長

典範永存: 追思梅貽琦校長

兩岸清華永久校長

感懷遺澤

典範永存

永遠緬懷

梅校長在整整六十年前差不多此刻離開他一生奉獻的清華,大約半年後安眠於此,兩岸清華的永久校長,就像清華家族的大家長,今天我們在此追思,也許是一個對梅校長在天之靈報告新竹清華發展的好機會。
剛才我在思索在梅校長墓前致詞,應面向還是背向梅校長,想到論語中顏淵說孔子:「瞻之在前,忽焉在後,」梅校長如有在天之靈,應是無所不在,尤其梅校長生前喜歡說:「吾從眾」,會以在場眾人為重。
梅校長生前,在新竹建校,順利招生,建設校園,促成中國第一座原子爐完工啟用,打下良好基礎:在梅校長手創原子科學研究所第一屆畢業生中,即出了陳守信院士與林多樑教授等著名學者,1961年畢業的李遠哲校友於1986年榮獲諾貝爾化學獎,猶憶梅校長在1957年日記裡記述聞知西南聯大學生楊振寧與李政道榮獲諾貝爾物理獎的欣喜,而這三位在梅校長治校期間培育的學生非凡成就讓清華成為華人地區迄今唯一培育三位諾貝爾獎得主的學校,也成為清華永久的佳話。
其次是原子爐目前仍正常運作,據了解,核子反應器叫原子爐就是由梅校長命名:清華至今仍是台灣唯一培養核工人才的大學,台灣核能發電人才幾乎全部由清華培訓,同時近年發展硼中子捕獲治療技術,已成功治療幾十位頭頸部癌症末期病患,去年原子爐獲得主管部會核准延役十年,穩健地邁入第七個十年。
再次是梅校長逝世後,到1981年,連續四位校長都是清華畢業生,並都曾是梅校長的學生,包括陳可忠 (1920級)(1962-1964代理,1964-1969)、閻振興 (1934級土木系)(1969-1970)、徐賢修 (1935級算學系)(1970-1975)與張明哲 (1935級化工系)(1975-1981)校長,承襲了老北京清華的校訓、校歌、校徽,教師宿舍以院、所命名,學生宿舍以齋命名,同時充分運用梅校長致力維護的庚款基金優勢,改善教師待遇,並提供舒適實用宿舍,再加上清華固有的聲譽,優美的校園,正如李遠哲校友多次說過:「清華是海外歸國學人的首選」,得以聘請最好的師資,延續梅校長「大學者有大師之謂也」之辦學理念下所建立的優良傳統,讓清華迅速成為台灣學術重鎮,並維繫至今,如從客觀數據上來看,清華在台灣所有重要學術獎項,人均值皆為全台第一;另一方面,清華自始即能招收許多第一志願學生,同時採取學生一律住校制度,學生深受校風薰陶,師生互動頻繁,不僅由良師授業解惑,在生活上多所照料,清華校友對母校向心力特別強烈,並非偶然。
在1990年代,隨著政治大環境的改變,兩岸清華逐漸恢復一家親的狀態,即以我擔任校長四年,不僅接待與回訪北京清華顧秉林與陳吉寧前後兩位校長,簽定並執行多項合作協定,2011年,兩岸清華在美國矽谷共同慶祝清華百年校慶,2013年,更在北京清華舉辦「新竹清華日」,以雙學位合作培養人才
同時兩岸清華在海外各地都共組同學會,雖然近年因受台灣政治環境與疫情影響,兩岸清華交流受到一些阻礙,但相信不久後會雲淡風清,繼續維繫「兩岸清華一家親」的情誼,畢竟「政治是一時的,清華是永遠的」。
在梅校長逝世六十周年之際,回首看梅校長的好友蔣夢麟先生在祭文中說梅校長開啟清華的黃金時代,「人才之盛,堪稱獨步全国,貢献之多,尤彰明而昭著,斯非幸致,實耕耘者心血之所傾注,」確切真實敘述了梅校長對清華不朽貢獻,讓人永久感懷。

2022年5月13日 星期五

通識為本: 梅貽琦與通識教育

通識為本: 梅貽琦與通識教育

通識講座

梅校長特別重視通識教育

博雅教育推手

群賢畢至

通識為本

今年逢清華大學梅貽琦校長逝世60週年紀念,通識中心策劃以梅校長作為通識人物的主人翁,規劃一系列的演講與主題座談會活動。前天第一場王俊秀教授主講在新竹建校的典故,今天講題有關教育理念,下周兩場分別是關於興建原子爐的經過以及清華精神,再次周則是是比較梅校長與傅斯年校長兩位大師的行誼以及清華由校友建築師所設計的建築,是一個就多面向談論梅校長與清華歷史,緬懷梅校長對清華的貢獻和對通識教育的重視所規劃周詳的紀念活動。
今天邀請到陽明交通大學策略長程海東教授主講:
「大學者,有大師之謂也」-教育與教養
程海東教授是本校1970級物理系校友,美國西北大學材料科學博士,畢業後到美國依利諾大學材料系任教,其後曾任香港城市大學物理與材料科學系系主任,東海大學校長,現任陽明交通大學策略長與國際半導體產業學院教授,在教學、研究與學術行政方面都有很豐富的經驗與卓越的成就。在東海與陽明交通大學任內均積極推動博雅教育,也是他經常在各地演講的主題。
博雅一般認為是原自英文liberal arts,原指一個古代西方城市自由人所應學習的基本學科,現代則是作為生活常識的內容。中文翻作博雅,從字面上來看是廣博與優雅,這對台灣的大學生來說應是相當高的標準,也不容易普遍做到,是須要加強的地方。
博雅教育在概念上與通識教育類似,各有豐富的內涵,比較簡易的區分法是分別強調「人格」與「知識」。即以知識而言,我在進大學以後,很受到英國生物學家和人類學家,也是提倡「天演論」的赫胥黎 (Thomas Huxley) 所說「對所有事都了解一點,了解某些事的一切 (To learn everything about something, something about everything) 」的影響,年紀越大,越發現不可能達成,所以談博雅教育或通識教育,釐訂明確的目標並不容易。
在清華素有重視通識教育的傳統,「大學者,有大師之謂也」是梅校長名言,如果學問不淵博,談吐不優雅,大概不會被認為是大師,梅校長特別重視通識教育,他曾說: 「通識為本,專識為末」,通識教育也是清華教育的一個重要成分。新竹清華推動通識教育有兩個主軸,一是於1980年代以「共同學科」形式推行, 經過將近十年的發展,共同學科之教學範圍逐漸擴大,涵蓋大學通識教育之諸多面向。1992年「共同學科」改名為「通識教育中心」。至此,「通識教育中心」成為一個實際負責推動、規劃和執行通識教育的獨立教學研究單位。1997年 「通識教育中心」自「人文社會學院」改隸至「共同教育委員會」。
另一主軸,是成立清華學院,本人於 2007 年 7月擔任清華「大學部教育改進工作小組」召集人,小組成員包括各領域熱心教師十餘人,經過約半年的研討,最後對學校的推薦之一是以成立「清華學院」方式加強博雅教育,也蒙當時的陳文村校長採納推動,於次年2月成立「清華學院」沿襲至今。大家熟知的「先成為人,再成為公民,然後士農工商」理念,正是兩天前在此演講的王俊秀教授擔任學院執行長時所提出。 今天我們很難得的請到畢業已超過五十年的校友以及在教育界經歷豐富的程海東教授來談教育與教養,精彩可期,讓我們以熱烈掌聲歡迎程教授。

2022年5月12日 星期四

耳目一新: 百人會新舊任會長交接典禮

耳目一新: 百人會新舊任會長交接典禮

新人新政

命名構想源自美國華裔「百人會」

為清華校史寫下光輝一頁

凝聚清華人向心力

堅實的清華後援團體

約兩年前,大家在此見證新舊任會長交接,一幌余會長就任滿卸任,由段會長接任同時交接典禮也選在高校長剛接任後,新人新政,讓人耳目一新。新任的段會長年輕有為,必能維繫「百人會」優良傳統,並發揚光大當然我們也更要深深感謝余會長過去兩年的卓越領導與奉獻
一般來說,一個團體的領導人,如會長或理事長卸任後,有時會擔任榮譽職,算起來本人這類榮譽職還不少,「百人會」算是例外,因為我沒有擔任過會長,但忝任榮譽會長;這是因為「百人會」是在2010年我初任校長時,為籌措興建多功能體育館而成立, 雖然每年在校慶前夕由學校辦理餐會相聚,並無固定組織;後來賀陳弘校長認為組織化更能發揮聯繫與協助學校發展效益,於是在財務規劃室下成立「百人會」,並聘任蔡進步校友為百人會第一屆會長。
「百人會」英文名 Club 100 取名是源自在美國由華人各界菁英組成的  Committee of 100,其中文名正是「百人會」美國「百人會」是由名建築師貝聿銘於1990年所倡議設立,宗旨為促進中美交流以及聯絡華裔族群共同發聲,現在成員包括產業界張忠謀、政界駱家輝、醫界何大一、學術界朱經武、楊祖佑、音樂家馬友友等各界領袖;當初「清華百人會」的構想是招募一百位事業有成的校友,各捐獻一百萬元,合計一億元,協助興建總需ㄧ億七千萬經費之多功能體育館,最後「清華百人會」校友捐款總人數共145人,捐款總金額達一億七千兩百萬元。因為建館總經費由校友捐款完全支付,決定將於2012年11月15日啟用的新體育館正式命名為「校友體育館」,為清華校史寫下光輝的一頁。
同時為了感謝「百人會」校友對母校的支持與奉獻,100周年校慶前夕,學校特別舉辦「百人會」晚宴,邀請所有「百人會」校友和寶眷參加,也成了清華校友每年盛會的傳統。為記錄這清華盛事,也於2013年3月出版百人會專書第一輯「眾志成城-清華百人會」。2017年11月陳立白校友接任第二屆會長,次年出版百人會專書第二輯「榮耀清華-清華百人會」。2020年4月余明光校友擔起百人會第三屆會長重任。另一方面,經由學校修改辦法,現今百人會成員包括所有累計捐款超過一百萬的捐款人,會員人數已突破三百人。
原為針對「校友體育館」籌募經費成立的百人會,已轉型為凝聚愛護清華菁英向心力的平台。捐贈者除了知名的企業人士外,亦不乏年輕校友;除以個人名義捐贈外,亦有夫妻檔、父母子女檔或系級組合。
「百人會」在前三任會長卓越領導下,已成為協助清華校友發展最有力的校友團體,舉凡清華有需要,出錢出力的校友往往主要是「百人會」會員,我們應感謝前三任會長的奉獻,更預祝新任段會長能領導「百人會」成為清華更堅實的後援團體。

2022年5月5日 星期四

孔子與創業: 工學院五十週年院慶林垂宙院長講座

孔子與創業: 工學院五十週年院慶林垂宙院長講座


清華人最熟悉的「林院長」

工學院五十周年院慶講座

孔子是創業成功典範

就近取譬精到闡述

今天是一個很特別的日子,一是「五四運動」周年慶,二是作為工學院五十周年院慶活動一部分,請到林垂宙院長演講,另外比較特別的是,由於疫情的關係,講座是以實體與視訊方式同時舉行。

林垂宙院長可能是清華人最熟悉的「林院長」,除了在1978 - 1979 年擔任工學院院長,並於 1988-1994 年擔任與清華近鄰且關係密切的「工業技術研究院」(工研院)院長,在此順便一提的是在中文裡雖同為院長,在英文中工學院院長是 dean,工研院院長則是 president,截然不同。垂宙兄是台大化工系學士,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化工碩士與博士,畢業後歷任美國杜邦 (DuPont) 公司研究員、資深研究員、高級研究員、研究主任等。1978年應邀擔任清華工學院第二任院長,次年返美;這段機緣,在其於今年工學院院慶感言中敘述的很清楚,我也不再此贅言。
林院長再次回台,是在1883年,擔任工研院「工業材料研究所」所長,到 1988-1994 年則轉任工研院院長,1883-84 年間協助清華「材料科學中心」的設立並曾兼首任主任
另於 1994-1995 年間擔任工業工程系專任教授;1995年以後,他曾任教於新加坡國立大學,1997年 擔任新創立之香港科技大學副校長,主管香港科大之研究及發展,到 2003 年五月退休。曾陸續擔任創新公司總裁、科技園公司副董事長及執行長、中華南沙科技企業公司總裁等職。2007年退休後續兼多校教職,2009年起擔任香港理工大學校長高級顧問,協助釐訂科研政策及建教合作。
我個人有幸在林院長任工學院院長時在工學院服務,以後在清華材料中心、中國材料學會以及工材所、工研院各種職務與活動中也多有共事的機會,很能感受到林院長溫文爾雅,平易近人,同時他見識宏遠,文采飛揚,而且在每一職務上都有具體卓越的表現;在他負笈香港後,也有好幾次機會親身請益,多年來始終保持聯絡,每次見面,總是一個與好友相聚而非常溫馨愉快的場合。
今天林院長的講題是: 「孔子與創業: 營業計劃與團體運作」;孔子在中國是至聖先師,與創業似乎有相當距離,但他周遊列國,有教無類,門下有弟子三千人,其中精通六藝者七十二人,稱「七十二賢人」,成就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偉業,所以遠在春秋時代他在教育事業上即可謂創業成功的典範;同時孔子思想對韓國、日本、東南亞等地被稱爲儒家文化圈地區,有深遠影響,東亞與東南亞也是近世少有的經濟轉型成功地區,孔子雖然不是企業家,但其思想僅舉「民無信不立」一項,即是企業永續經營的根本,其微言大義對企業營業計劃與團體運作很顯然產生了重要的作用,
林院長在國內外教育界
、研究界與企業界同有豐富的經歷以及卓越的見識,今天就近取譬,做精到的闡述,一定精彩非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