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分類

2013年5月29日 星期三

第十四屆朱順一合勤獎學金頒獎典禮致詞

很感謝朱順一董事長又再度蒞臨頒發 「第十四屆朱順一合勤獎學金」;這項以朱董事長姓氏名號為名的獎學金頒獎典禮是清華近年來的年度盛事,不僅因為其金額是大學部獎學金中最高者,用以獎勵各系成績特別優異同學,而且因為獎學金是由朱順一董事長私人捐贈,朱董事長是交大校友,年年到清華頒發獎學金,別具意義。
朱順一董事長在清華設立獎學金並協助合勤演藝廳的裝修,是「愛屋及烏」,倒不是因為我們同為新竹中學校友關係,而是因為朱董事長青少年時期家住西院附近,清華可以說是他家後院,有所感念,在事業有成之時,以最有意義方式,獎勵後進並協助硬體建設,獎學金頒發至今已十四年,長期嘉惠清華學子,隆情厚誼,本人謹代表清華致最深沉的謝意。
朱董事長的行誼,讓我想起春秋時代與董事長有同名之雅的陶朱公,據《史記》「貨殖列傳」記載,陶朱公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與貧交疏昆弟。此所謂富好行其德者也」,也就是他在十九年之間,三次賺得千金財富,並把錢財分散給窮朋友和疏遠的親戚;這種高尚的行誼令人尊敬,所以太史公將他列入貨殖列傳第一人;這裡值得一提的是,陶朱公僅比孔老夫子小十五歲,是同時代人,但孔子去世時,范蠡58歲,輔佐勾踐克吳已有初步成果,到63歲滅吳,68歲時,越王實現霸業,范蠡即泛舟五湖;由於范蠡早年自楚入吳,退隱前生活於南方吳越間,與在北方周遊列國的魯人孔子,應沒有機會見面,否則如陶朱公散財協助至聖先師興學,將是絕佳的歷史美談
今天我也要恭喜得獎的同學與家長,清華大學部每屆約有一千五百人,今天有十三位同學得獎,超過「百中選一」,脫穎而出,可謂菁英中的菁英,但隨著能力的肯定,也希望大家能持續努力,精益求精,榮耀你的召喚(calling)、天賦的義務,也就是比較幸運與有能力的人,多一份在能力上多所發揮,從事對社會、國家甚至人類有貢獻的事業;在此提醒大家三點:
一、要抱持遠大的目標;大家得到這珍貴的獎項,已經證明你有不凡的能力,是良材美玉,就應盡力發揮你的天賦,有哲人說:「如果你要偉大思想,如果你要實現理想,必須要付代價」,努力向更高遠的目標前進,達到更高的境界,愛你所做的事,讓它成為你精通的事,力求與比你更大的事物共同生活,驚人的成就來自超高的期許,而這期許在未實現前叫做夢想。  
二、要對「第十名效應」有所認知;這是一個被廣泛討論的現象,就是大學畢業二、三十年同學會時,環顧四周,發現成就比較高的人,往往是在學時成績在第十名附近的人,這是因為要成名立萬,除了專業表現優秀以外,也需它的特質配合;第十名代表專業達到一定水準,比較有機會經歷來自課堂外成長、成熟與發展過程,有健康的體魄,具同理心。能與他人合作,謙卑、誠信、無私,有恆心毅力,勝不驕,敗不餒,知道如何面對失敗,這樣日後才會有大成就。
三、多奉獻於公益與慈善事業;我們常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服萬人務」,能「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人,是比較有能力而幸運的人,對養成你的社會應有所回報,美國民權領袖馬丁•路德•金曾說:「並非每個人都有機會成名,不是每個人都可致富但是每個人都可以很偉大,每個人都可以幫助別人;偉大的定義在於服務的熱誠,幫助別人是人類最高的情操」,幫助他人就是幫助自己最好的方法,生命可以用來服務更大的好事,讓你變得更好,願與各位同學共勉之。


2013年5月23日 星期四

「陳守信中子科技與應用榮譽講座」致詞

今天很感謝「陳守信中子科技與應用榮譽講座」Sow-Hsin Chen Distinguished Lectureship on Neutr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捐贈者本校傑出校友陳守信院士夫婦親自蒞臨,並歡迎美國J. M. Carpenter 教授擔任第一屆榮譽講座講員,大約一年前原科院提到陳院士有捐贈講座推動中子科技與應用的構想,希望學校支持,由於陳院士的崇隆學術地位,以及長年對母校的關懷與協助,清華自然樂於配合,經過縝密規劃,正式設置「陳守信中子科技與應用榮譽講座」,今天則是舉行首次講座的大日子,大家躬逢其盛,有歷史性的意義。

本講座是陳守信院士為表彰清華大學在台復校以原子科學為先發領域的重要意義,並持續推動我國中子科學之尖端研究,為國家社會培育高科技人才,慷慨捐贈,與本校共同協力設置;陳守信院士是清華大學在台復校後最先設立的「原子科學所」第一屆畢業校友,麻省理工學院應用輻射物理榮譽教授,中子散射及軟物質研究的世界權威之一,也是中央研究院院士;陳院士於1956-58在清華短暫的二年學習期間,由梅貽琦校長親自擔任班上15位同學的導師,在物質條件艱苦的當時,師生情感密切,同學相互砥礪,形成院士日後對母校的深厚感念並具體轉化為積極回饋母校的驅動力;本榮譽講座的設立,適逢梅貽琦校長逝世五十週年紀念,除能感念梅校長在對清華大學的貢獻外,更具有傳承的精神,讓原子科學在清華大學永續發展。這裡我們要特別感謝也是本校傑出校友的李義發校友,在得知陳院士正推動設置「中子科技與應用榮譽講座」時,立即決定慷慨捐贈,共襄盛舉,助成講座永續經營基礎。

X光及中子為探測物質結構的兩大利器,緊鄰清華的國家同步輻射研究中心擁有1.5 GeV的同步輻射X光源,同時正在建造的3 GeV新一代的同步輻射光源,也預定在明年底正式落成,未來在物質結構的研究上將可達到前所未有的境界。但是許多含輕元素的物質或是磁性的研究仍必需要用到中子散射,因此發展中子束技術亦相當重要,甚至可將中子束應用到癌症的治療。清華無論在X光或中子技術的研究都有豐富的經驗,最適合推動此方面的發展。很高興陳院士費心力協助清華推動中子技術發展,並協助邀請到 J. M. Carpenter 教授擔任第一屆榮譽講座講員。

學術創新與人才培育是清華教育的首要使命,在高等教育經費日益縮減的當前,校友的具體行動支持絕對是清華學術列車持續前進的必要薪火。本校近年來迭獲熱心校友或社會實業家捐贈款項,用於興建教學大樓、建置實驗室或獎助尖端科學研究計畫。我個人期望「陳守信中子科學與應用榮譽講座」的設置精神能發揮拋磚引玉的作用,吸引更多來自校友的資源挹注於各類尖端科學研究,幫助清華大步邁進,躍居我國科學發展的先行者。



2013年5月21日 星期二

「不二法門 ‧ 陳珠櫻 科藝之旅」開幕致詞

「不二法門 陳珠櫻 科藝之旅」開幕致詞

很高興來參加「不二法門 陳珠櫻 科藝之旅」開幕茶會;上星期六在綜三穿堂外參加校園公共藝術節開幕,承賴小秋老師邀請,先來跟正在準備今天展覽的陳教授打個招呼,了解到陳教授為巴黎第八大學教授,同時是美學與藝術科技博士,2010年通過嚴格的教授資格考核,是台灣首位獲法國國家高等教育部頒予「教授」榮銜的學者,這學期剛好在其母校新竹教育大學休假訪問,而有緣在清華舉行個展。

陳教授是美學與藝術科技博士,讓我想起前北大校長蔡元培先生,蔡先生以前清翰林之身,接近四十歲時,留學德國四年,三年間,修了四十門課,遍及文史哲及社會科學,最後以美學及美學史為學術主業;返國後擔任民國第一任教育總長。將清季學部的「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實」五項宗旨加以修正,改為:軍國民教育、實利主義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觀教育及美感教育五項;重視公民道德教育及息息相關的世界觀與美學教育,開現代五育並重全人教育的先河。

現代學術分科,文理涇渭分明,藝術與科學似如平行線,但在古代並非如此;說起來藝術與科學也有一番糾纏的歷史,早期認為藝術需以某種規則的知識為基礎,又把勞心者稱為「自由藝術」,勞力者稱為「通俗藝術」或「機械藝術」,中世紀「自由藝術」分為七大藝術,幾乎全為科學,與其對應的七種「機械藝術」,並不見繪畫、雕塑等,原因是「工匠級的工作對人生無足輕重」,到文藝復興時期,中產階級崛起,提升了藝術家的地位,但又產生與科學分割的問題,因為關係到「工匠」與「學院」學理與法則問題,但科學要求產品相同,與藝術注重個人創意發揮,也有顯著差別,到文藝復興末期,才出現明顯的排除呼聲,獨立出來過程緩慢。

另一方面,藝術又與科學無法分割,十九世紀中期,攝影機與攝影技術的發展,衝擊當時為主流的學院寫實派畫家,甚至部份畫家的生計,再加上物理學對光的了解、化學在顏料製作方面的進展,促成以巴黎為中心以絢爛的筆觸與色彩為特色的印象畫派興起,「初期印象派」充分運用科學觀點,強調光與色的亮度與純度,不著重於形狀的描繪,而是重視視覺的整體印象;再歷經「新印象畫派」企圖以更科學的方法,以點描法保持色彩本身的純度和明度,並利用光學中的補色原理,由人們的眼睛自行混合色彩,使畫面色調鮮明而活潑,到後印象畫派,反對把物體分解成支離破碎的「光」和「色」,而追求事物本身永恒的形體,並把事物的內在生命和畫家自己主觀的感情表達出來;畢卡索是二十世紀最知名藝術家之,他的許多創新得力於新材質的開發;二十世紀電影與電視藝術,以及網路及數位藝術,又讓藝術與科技緊密結合。

陳教授專長是美學與藝術科技,據我看到的資料,她五十歲之前為藝術而藝術,五十歲之後的藝術是為奉獻給無數生命,佛家說法是眾生有八萬四千煩惱,故佛乃為之說八萬四千法門,「不二法門」是獨一無二的方法;我們很期待看陳教授如何結合藝術與科技來表達,另外本展覽英文是 second order」,據想是不同層次之意,如譯為「The only way」,就有一以貫之的意義了。

2013年5月19日 星期日

世界家園-校園公共藝術節開幕致詞

很高興來參加校園公共藝術節開幕,剛才開場表演由三位同學演奏西班牙音樂,並由本校來自西班牙的留學生唱西班牙歌,感覺聲調與慷慨激昂的唱法與中文歌很不一樣,切合本活動「世界家園」主題,更象徵多元文化交流的重要意義。
與現在同時,學校內另有兩項活動,我選擇來這裡,一方面因為活動的趣味性,另一方面,也是由於其重要性;藝術一般並不會被列為人生緊要事項,但卻能發揮很大的功能;民國初年大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提倡「以美育取代宗教」,即有見於此;這次在本校「清齋新建工程公共藝術設置計畫」中,很感謝執行團隊「陽光國際藝術公司以及「楊智富創作團隊」 合作策劃並執行長達近一個月的校園公共藝術節活動,讓卓越藝術家走入校園,活化校園藝術氣氛,別具意義。
公共藝術必須具有「公共性」與「藝術性」,是在公共空間的藝術創作,但必須有民眾參與,有人認為由不具專業的民眾對藝術作品指指點點,不是很恰當的做法,但藉由與民眾的對話,提升社會對藝術的了解與欣賞水準,而內化藝術素質,雖對執行效率上有所妨礙,但是有意義的教育與溝通過程;「文化藝術獎助條例規定以公有建築經費的1%,作為其公共藝術基金,而相關法條規定「公共藝術審議委員會」要有社區或公益團體代表,同時負責辦理輔導民眾參與公共藝術及推廣公共藝術理念等其他相關事宜,「公共藝術執行小組」應辦理民眾參與等作業,「公共藝術設置計畫書」內容應包括民眾參與,「公共藝術徵選結果報告書」內容應包括民眾參與過程,多處明列民眾參與方式,是很有遠見與深意的。
校園公共藝術節為「清齋新建工程公共藝術設置計畫」活動之一,著重民眾參與的精神。計畫包含1件永久設置、6件臨時性作品、1組表演團隊;策展人楊智富先生帶領藝術家團隊展開系列專題講座,從「知」的學習,帶領校園內的「住民」與社區朋友,認識公共藝術。接著展開一連串工作坊,由8位藝術家帶領學員創作,從繪畫、裝置、地景藝術、舞蹈、影像創作,激盪學員創意。這些創作成果,在藝術節期間展示於校園內,並且能夠持續與作品發生互動與對話!藝術節期間搭配豐富的導覽活動、與公共藝術作品共同發生的表演活動,主要範圍在宿舍區與人潮聚集處,因為:「宿舍」就是一個家園、一個世界。
清華的公共藝術作品膾炙人口的很多,包括學習資源館前的羅丹「沉思者」雕像,工科館前新宮晉「無聲的對話」等,經常看到校內外人士或攜家帶眷結伴而來,或單獨流連忘返,觀賞、攝影、素描,很能感受到公共藝術大眾共享的喜悅與價值;同時本校最新公共藝術作品「奕園」現已設置完成,即將於六月一日正式開幕,未來必會成為世界馳名的公共藝術作品以及圍棋勝地,在此並預告本校於三個月內,有五棟大型建築即將動工,屆時將增添不少公共藝術作品,希望各位藝術家朋友能踴躍參與。


2013年5月18日 星期六

GRE亞洲諮詢委員會會議致詞

很歡迎大家到清華來參加GREGraduate Record Examination)亞洲諮詢委員會,GRE是大多數美國大學研究所入學要求參加的標準化測驗;由於美國在現今世界無疑仍是高等教育的領袖,GRE可以說持續具有世界性的影響力,面對世界教育快速的變化,不斷的研討改進,有其必要;清華大學很高興有此機會主辦本次的盛會,尤其擔任主席的教務長,主管的正是本校的學生入學事務,將可直接受益於大家傾注的智慧,而本人也正擔任台灣的大學入學考試中心(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center)董事會常務董事,也很希望從各位經驗中,得到可供大考中心未來發展的建議。
用考試甄選人才,在中國已有一千多年歷史;科舉制度乃是以通過考試來選拔官吏的制度;自隋文帝於公元605年開科取士到清廷應袁世凱等奏議於公元1905年廢止,施行期間長達1300年,對我國政治、社會和文化產生了巨大影響,鄰近中國的亞洲國家如越南日本朝鮮也曾引入這種制度來選拔人才;科舉制度否定特權,為朝廷選官用人提供了一個相對公開、公平、公正的平台。自隋、唐開科考試,歷經宋、元、明、清,而唐、宋、明、清歷朝是科舉制度的高峰,整個唐朝的科舉取士約一萬人。唐代的宰相中,百分之八十是進士出身,可見科舉的成效。南、北宋,明朝與清分別取進士約四萬、兩萬五千與二萬六千人,歷朝取進士總共約十萬人,每次取兩百至四百人不等,為主要的官員來源;而明朝開國後一百年間,錄取進士有百分之六十來自前三代無為官的家庭,充分發揮促進社會階層流動功能。這裡要特別一提的是,許多學子皓髮窮經,終身無以「金榜題名」,另外,「一試定終生」、「考試引導學習」的弊病,在科舉制度已廢除一百多年的台灣,仍影響現代學子。
GRE是由素負盛譽的教育考試服務 Educational Testing ServiceETS)中心主辦,GRE ETS均有超過六十年的歷史;清華教授中約有百分之七十,包括我自己及今天的主席陳教務長,都是美國大學博士,大部份均接受過GRE洗禮, GRE的持續成長改進也是大家關心的問題; GRE考試成績,是大多數美國大學研究所入學申請要求的參考資料,對有意到美國大學深造的學生學習有導引的作用,因此如何就考試方法的改進,促進學生學習的效果,是很值得與教育學者與大學教務行政人員研商;另一方面,根據我最近在美國「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中看到的一篇報導,美國一些企業開始利用「巨量資料」(big data)服務,甄選新人,這個趨勢是否會影響全球大學研究所入學申請?是否會影響GREETS是否會扮演某種角色?同時現在全球校園掀起一片「大量線上開放式課程」 (Massive Online Open-CoursesMOOCS)熱,我們也可問類似的問題,希望大家能就這些議題有所研討,共享智慧。
剛才有位先進對我說,清華校園很美,對這點我們有高度共識;希望大家有機會在今天晴朗但涼快的天氣下,一覽有台灣最美麗校園之譽的清華園,最後祝會議圓滿成功。


2013年5月17日 星期五

黃春明先生「人生與創意」演講致詞

很歡迎與感謝黃春明先生蒞校演講「人生與創意」,這是本年度「孫運璿講座」系列演講最後一場,也是壓軸精彩演講;今晚本校有四項活動同時進行,在分身乏術的情況下,最後選擇來聽黃老師的演講,主要是因為久仰黃老師是國寶級的作家,此次黃老師翩然來校,自然不容錯過大好機會。
黃春明老師約在1960年代後期崛起文壇,是鄉土小說代表性作家;以前看過《兒子的大玩偶》等電影,情節感人而生動,但並不清楚這些電影劇本是自黃老師原作改編而來;有些吊詭的是,最先對黃老師聲音像貌有鮮明的印象,是來自約兩年前電視報導他到台南「台灣文學館」演講時受到干擾,脫掉襯衫,光著膀子要跟無理干擾的人算賬的樣子;最近知道黃老師將在「孫運璿講座」演講「人生與創意」,向圖書館借了幾本黃老師所著小說;在小說集的自序中,看到他從中學起,在學校中一路打架上來,在服役與往後工作時,也常與人以武力一決盛負,不禁莞爾,而對黃老師為性情中人印象深刻。
據黃老師自述,從小反家庭、反學校、反社會、反叛性格強烈,他嫉惡如仇,愛打抱不平,經常打架,初中與師範學校被開除四次,很容易淪為不良少年,但文學與體育為其救黷;一方面為體育健將,而在羅東中學時,得到國文老師的欣賞與指導,萌發對寫作的興趣,漸成名後,多一層約束與要求,對自己漸有期待,化為生活與工作的理念與原則,揮別了年少輕狂,他現在面對社會亂象,勸人「從自我要求做起」,顯現圓熟的風範;他做過多種的工作,諸如電器行學徒、小學教師、廣播主持人及記者、廣告企劃、賣過便當、拍過記錄片、做過電影及兒童劇的導演以及編劇,各式各樣的工作經驗成為了他小說創作的豐富素材,再加上過人的記憶力與敏銳的觀察力,深刻去體會生命的意義和價值,成為小說界的大家。
據黃老師敘述,受羅東中學國文老師借給他的沈從文與俄國小說家契訶夫影響很大;從契訶夫的作品中,可以看見人們即使身處艱難的環境,也可以活得很有尊嚴,沈從文為三十年代新文學代表性人物,作品描寫鄉下小人物十分入神,也善於表達鄉村生命形式的美麗,這些特色往往可在黃老師的許多作品中找到痕跡。
黃老師具備「天地不仁,以萬物芻狗」的悲憫心,同情弱勢與善良的人,作品主角常為被欺壓、忽視的勞苦大眾,生動深刻的描寫鄉土小人物的卑微、委屈、愚昧、純樸辛苦、心酸,帶著泥土的氣息,有濃濃的鄉土味,反映蛻變中的台灣社會,在變遷中小人物如何面對生活上的磨難,真實動人,悲哀中不失對生命成長的希望,嘆息中不帶怨恨,雖貼近時代脈動,但人文情懷與精神跨越時空的隔閡。

黃老師創作多元,以小說為主,其它還有散文、詩、兒童文學、戲劇、撕畫、油畫等創作,近年來更致力於兒童劇與兒童繪本的創作與推動,以培育健全的下一代為使命;他強調「生活即教育」,年近八十而創意與創作不斷,實為台灣社會與文壇之幸,今晚「人生與創意」演講,必可綻放出許多智慧的花朵。

精實管理與全面品質管理教育訓練進階課程致詞

很歡迎大家來參加精實管理與全面品質管理教育訓練進階課程;今天很感謝陳鳳山教授再度來校講授精實管理與全面品質管理教育訓練之進階觀念,吳建瑋教授介紹本校的「創新提案制度」,以及本校前主秘王國明校長分享校務全面品質管理推動經驗。
精實管理的英文是「lean management」,平常lean 是有瘦身、沒有冗贅的意思,在管理上代表精簡,做好份內之事,把事情辦好;也許管理專家可告訴我們,是誰將lean management翻譯為精實管理,而這種譯法可謂神來之筆,有畫龍點睛的功效,因為精實管理希望做到精緻、精到、精明、精密、精彩、精華、精簡、有精神、成為精品,同時講究確實、實在、實際、實質、實施、落實、具體實現、不斷實驗,可以全面延伸,也就是全面品質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TQM)。
論語陽貨篇有一段有名的孔子與子路對話「子路曰:「衛君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 子曰:「必也正名乎!」 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 子曰:「野哉,由也!君子於其所不知,蓋闕如也。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於其言,無所茍而已矣!」」 子路是孔子最有名的弟子之一,與孔子常有精彩對話;從工作觀點,正名為什麼重要?因為「名分」清楚,大家各居其位來做人做事,知道該做什麼,如何去做,遵守一定的道理,循序漸進,有一定的要求與期許,成為生活與工作的理念;因而可以「理直氣平」的向人說明,為何如此做,獲得認同與合作,達成目標;所以君子做事,是在「師出有名」且考量其可行性後,慎重實行,所以得以「言必行,行必果」。
我們常說「名正言順」,在學校能順理成章的做事,與校內外其他單位與校內師生同仁充分的溝通同樣重要;清楚說明的重要性在心理學研究上有相當堅實的根據;2002年諾貝爾經濟獎得主康納曼在近作 「快思慢想」 (Thinking, Fast and Slow) 中告訴我們,心理學研究顯示人的思想受促發(priming)效應影響,由於聯結活化(associative activation),例如言語與文字會激發記憶,記憶激發情緒,情緒激發臉部表情和其他反應,產生自我強化的認知、情緒和生理反應狀態,由聯結記憶,激發很多念頭;神奇的促發作用,不限於文字,意念影響動作,動作亦影響意念,如意識與老年有關字眼,動作會放慢,愉快會帶來微笑,反之亦然;總之人的情緒與行為被連自己都未曾意識到的事件所促發,所以言者諄諄,而能讓人不聽者藐藐,很是重要,學生在學校學習中不僅由教師耳提面命,使學生耳濡目染、而且能由營造氛圍潛移默化,如果吝於溝通,效果將大打折扣。尤其現在資通訊發達,人人可在網路上發聲,一呼百應,偏見與錯誤訊息充斥,而能廣為流傳;再加上媒體偏好聳動的負面報導,以偏蓋全、違反常理、片面之詞,比較有機會被優先引述以及放大處理;最近心理學研究顯示,錯誤訊息一旦「先入為主」,很難得到平反,因此適時的發佈或表達正確的訊息非常重要。
一個在日常生活常見的與促發有關的例子,是一個人的名字對他的個性發展的影響,國人命名常代表父母的期許,國字亦常有一定意義,而一個人從小到大,不斷寫自己名字、經常受人喚叫,自我在心中盤迴不已,促發效應自然不可小覷,大家如果想想熟識的親友故舊,恐怕都可發現不少範例。另外一例是本校即將啟用的「奕園」,設立「奕園」是因為要實現本校沈君山前校長的願望;由於沈校長精通圍棋,所以捐款在學校建立具圍棋意象的「奕園」,最近經聯合報大幅報導,學校收到一些迴響,認為應名「弈園」,而非「奕園」,事實上根據「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奕通「弈」,而奕本身有美好、盛大、超群、舒適、安樂之意,到有圍棋意象之園,得以神采奕奕,豈不更佳?另外,在字典中,國字同奕字音的多達188 個,而多為美字,遊客隨性所致,可以有閒情逸致、精益求精、記憶猶新多才多藝、技藝超群、剛毅果決超軼絕塵等想像,這又是文字語言的巧妙與威力了。

以上自精實管理名稱,談到工作從名正到言順至事成的現代意義,希望對大家略有啟發;最後再次感謝陳鳳山教授、吳建瑋教授與王國明校長,嘉惠清華,也祝大家今明兩天有充實的學習經驗。

2013年5月16日 星期四

吳清基總校長「教育政策發展與優質人才培育」演講致詞

很歡迎與感謝吳清基總校長蒞臨清華演講「教育政策發展與優質人才培育」;吳清基總校長在20099月至20122月擔任教育部長,而我第一次與吳清基總校長見面是在某次代表國科會主委到行政院參加院會時,當初經人介紹,除對吳部長舉止溫文爾雅、謙謙君子印象深刻外,更感受到其誠懇「古意」的一面;到擔任校長後,有機會多次與吳部長接觸,對其推動教育的理念與熱誠很是佩服,尤其在20114月有緣與吳部長一起參訪印度高等教育,也促成了本校接受教育部委託,在印度設立華語教學中心,其他在吳部長任內持續推動的「邁頂計畫」、開放陸生來台計畫,對本校的發展,都有重要的影響。
現代人都有幸接受學校教育,每個人對於學校教育都有相當的經驗與感受、對子女教育格外關心;談起教育,許多人都自以為是專家,有一套哲學與理論,所謂「眾聲喧嘩」;但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學前教育、社會教育以及終生學習教育,有多種面向,而又息息相關;各級學校教育的目標,最終是要培養五育健全的公民,但如果家庭教育與社會教育在價值觀與學習觀念上做反方向的拉扯,常會事倍功半或效果銳減;又如目前升學導向的中學教育,導致過早文理分流,以致許多進入大學的學生對於文科或理科的基本素養不足,要「亡羊補牢」殊為不易,因此一個一貫而健全的教育政策,至為重要。
最近有機會重閱也曾擔任教育部長的教育家蔣夢麟先生所著「西潮」一書,內聞中記載他原在柏克萊加州大學修習農學,感悟研究培育動物與植物不如研究作育人才,毅然決定轉到社會科學學院,選教育為主科;民國十九年,他在出任北京大學校長前,擔任教育部長,因與元老意見相左,被迫辭職,在他離職前夕,有大老教訓他說「部長是當朝大臣,應當多管國家大事,少管學校小事」,最後用手指向他一點,厲聲的說:「你真無古大臣之風」,可見當年教育部長也很不好當;吳部長在教育界資歷豐富,除是教育學士、碩士、博士外,曾任中學教師、大學教育系教授、臺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主任、教育部中等教育司司長兼教育研究委員會執行秘書、教育部技術職業教育司司長、教育部常務次長、政務次長、部長、國立教育研究院籌備處主任、臺北市教育局局長、行政院政務委員等,既曾任中學與大學教師,在教育行政工作上跨越小學、中學與大學以及技職教育,又曾擔任台北市與全國教育首長,教育學經歷不僅國內無出其右,在古今中外也罕見;吳總校長是國內教育長期的掌舵者,對目前面對的各級教育問題,12年國教、高等教育與國際化等議題都有深刻了解與卓越見解,今天到清華來分享「教育政策發展與優質人才培育」,必能讓師生同仁受益良多,至為感謝;另一方面,也希望大家向吳總校長多請教,共同為教育永續發展而關心努力。


2013年5月11日 星期六

第32屆「東亞研究型大學協會」理事會致詞

歡迎大家來參加第32屆「東亞研究型大學協會」(Association of East Asian Research Universities)理事會,「與老朋友相見,一樂也」應是不同文化共通的情感,真正高興又與各位夥同在仙台相見;首先我們要感謝東北大學,特別是理見進(Susumu Satomi)校長,主辦此次的理事會,並做了妥善的安排,讓大家同感「賓至如歸」。我們知道東北大學在研究與教育方面正領導日本約兩年前大地震的災後重建工作,「東亞研究型大學協會」各會員大學對貴校的勇往直前精神,無限感佩,同時如有需要,必會全力在各方面配合以及參與相關工作。
不久之前,福島縣高校數理資優生曾到新竹清華大學訪問,看到福島年青的高校學生對新奇事務很用心的學習,而且對未來輕鬆樂觀,很是令人感動,另一方面,在今天的「日本時報」(Japan Times)中又看到福島民眾抗議受到的歧視,又讓人傷感;同時由於福島核能電廠事件,在台灣也引發是否停建即將完工的「核四廠」爭議,在過程中由於無知而模糊理性討論的焦點,屢屢出現,這些都顯示現今不僅金流、物流、人流、知識流無國界,國際間也存在著許多相互影響的問題,最重要的是教育與認知的問題,而「東亞研究型大學協會」正可扮演極為重要的角色。
此次會議主題之一是討論下次會員大會的議題以及接下來舉辦的「東亞研究型大學協會」與「歐洲研究型大學協會」(League of European Research Universities)聯合會議(AEARU-LERU Joint Meeting)的主題,這項會議,本會在上次代表大會通過舉辦,代表一個新的嘗試;LERUAEARU在歐洲的對應機構,目前除LERU荷蘭籍秘書長外,另有五個歐洲國家,包括英、德、法、瑞典、芬蘭的大學校長參加,由於AEARULERU會員大學都是各該地區首屈一指的研究型大學,此次聯合會議對兩協會的未來,都有重大意義。
另一主要議題則是有關新會員的申請,在上次代表大會通過的章程修正案,使本會有可能將會員大學數目逐年,以每年至多增加一個,而自十七擴充為二十個會員大學,在約半年後的下次代表大會將正式討論或會有所議決;由於理事會成員來自各地區,因此在本次理事會中,大家多交換意見,可使接納新會員程序更嚴謹穩妥。
在其他議題方面,除秘書處報告外,我們也將有機會討論未來一年協會會員大學舉辦的各項活動,包括「旗艦主題研討會」、「系列研討會」,同時審查鼓勵學生參與的申請案,決定下半年代表大會時間,明年上半年理事會主辦大學,最後則是臨時動議。
今天下午理事會後,本會繼去年五月在南京大學舉辦「第一次卓越講座系列」,將舉辦「第二次卓越講座系列」(2nd Distinguished Lecture Series)演講;「卓越講座系列」的舉行最主要有三個目的,一是增進社會甚至會員大學成員對AEARU的認知,二是獎勵各會員大學傑出教授,三是共享學術與研究最前沿(cutting edge)成果;這次卓越講座一共有三位,即新竹清華大學的果尚志(Shangjr Gwo)教授,南京大學的王牧(Mu Wang)教授,東北大學的今村文彥(Fumihiko  Imamura)教授,他們的講題分別是:「不受繞射限制電漿子超潁材料與奈米雷射」(Diffraction-Unlimited Plasmonic Metamaterials and Nanolasers),「製作白光能穿透的金屬」(Making Metals Transparent for White Lights),「從2011東日本地震與海嘯學得的教訓以及減少災害的研究」 The Lessons from the 2011 East Japan Earthquake and Tsunami, and a New Research for Disaster Reduction),精彩可期。

在東北大學提供的資料中看到貴校的校訓是「研究第一」、「門戶開放」,與「東亞研究型大學協會」的宗旨完全相合;東北大學是日本最先收女性學生與外國學生的大學,主張開放與創新;根據最近一項研究顯示,學生學習成效,百分之五十靠智力、百分之二十五靠努力,另外百分之二十五要看是否有開放的心胸、對外界的好奇心,所以開放觸及教育的根本;同時我也注意到貴校的校色是紫色,象徵知識與創造力;清華大學的校色也是紫色,紫是紅色與藍色的混合色,象徵大陸(紅土)與藍海的結合,也代表東西融合,對致力推動國際交流的AEARU,是再適合不過的表徵。

2013年5月9日 星期四

大專運動會清華表現優異慶功記者會致詞

很歡迎大家來參加今天的慶功記者會;這次本校在大專運動會大放異彩,以十六金、三銀、九銅(田徑521銅、游泳513銅、桌球43銅、網球21銅、體操1銅),勇奪一般組(無體育系所院校)冠軍,戰果輝煌,再加上在大專聯賽一般組得到冠軍的棒球與足球隊,公開組第六名的男排、第十二名的女籃(公開組通常為有體育院系學校比賽組,一般組優勝方得晉級),是新竹清華校史上最佳戰績,而使清華成為名符其實的體育大校;新竹清華一向以打造學術卓越大校期許或引為使命,成為體育卓越大校則似乎「可望不可及」,學術卓越而同時體育卓越,才是真正的卓越,如今我們做到了,豈不可喜可賀!
這幾天見到副校長、學務長以及體育組的老師、教練們,總會談起「我們是如何做到的」?大概能共同接受的答案是由於學校慣有的靈活策略成功推行體育政策,教師、職員、學生們向來重視體育發展,對於各項體育活動都能團結合作共同努力以赴;問題是為什麼是今年?為什麼是現在?我想最根本的答案是我們現在擁有最優秀的教練與最優異的學生。
剛才我說:「學術卓越而同時體育卓越,才是真正的卓越」,是有感而發,教育是目標是培養德智體群美五育健全的人才,西諺有云:「健全的心智寓於健康的身體」,有一點年紀的人更會領悟:「失去健康就失去一切」,大專運動會的英文簡寫是NIAGG代表game,一般意為有一定規則的遊戲、比賽,有人說「生命是一場公平的遊戲」 Life is a fair game),指的正是要遵守定下的規則,各憑本事,努力求勝,在「公平與公正」(fair and square)的情況下,勝而不驕,敗而不餒;現代大學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德、智、體、群、美五育健全的人才,體育是同時牽動、增進、配合其他四育的方式與工具;除強身健體,也在團體運動中培養合作互動、尊重紀律精神,同時具有高度軔性、培養抗壓能力;由於生命是有機體,身心平衡與健全息息相關;有健康的身體,聰明智慧才能發展到最高度,具有和善性情與正面人生觀以及努力所需堅強意志、蓬勃的生命力;曾經蟬聯多年世界首富比爾‧蓋茲的父親,在《比爾‧蓋茲是這樣教出來的》一書中分享教養秘訣和傳家智慧!當中說他常刻意讓比爾蓋茲參與各種運動或遊戲;他說:「不要小看各種運動或遊戲,它可以培養孩子冒險進取的精神,讓他學習如何追求成功,以及面對失敗」。同學們平常在優秀教練指導下,用心勤練,在比賽中,勇往直前,發揮智慧,沉著應戰,在團體競賽中知道如何與隊友互相支援,合作無間,堅忍不拔,光明正大的面對輸贏,這些都是以後為人處世成功的特質;有人說:「在大學裡你能給自己最好的禮物,是交到好朋友」,運動員們有最好的機會接觸同樣有天分、興趣相同的戰友,又有並肩作戰的夥伴情誼,是交到好朋友的「天賜良機」,最近我了解到有幾位在這學期為校爭光的年青同仁,當年曾是校隊一份子,可以做為運動員養成有助未來發展例證。所以我也要勉勵運動員們能效法前輩,自我期許。


2013年5月4日 星期六

馬約翰教授紀念會致詞

很歡迎馬迅教授、紀政榮譽博士與多位體育界先進蒞臨清華參加馬約翰教授紀念會;去年十二月九日,我應邀到廈門參加「馬約翰教授誕辰130周年紀念會」,先在馬教授的出生地鼓浪嶼參加馬約翰新銅像揭幕、馬約翰紀念館揭牌儀式;以及將鼓浪嶼人民體育場加掛「馬約翰體育場」銘牌揭牌儀式,另外欣見清華校友總會採編的「體壇宗師—清華師生記憶中的馬約翰」一書由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在活動中,很高興的見到馬教授哲孫馬迅教授,知道馬迅教授也是體育名家,當即邀請馬迅教授能到新竹清華訪問,是今天盛會結緣之始。
馬教授原定到校參加校慶,因為須代表大陸到國外參加會議,延了約一週才能來台,巧在本校在昨天閉幕的大專運動會上大放異采,以十六金、三銀、九銅(田徑5金2銀1銅、游泳5金1銀3銅、桌球4金3銅、網球2金1銅、體操1銅),勇奪一般組(無體育系所院校)冠軍,戰果輝煌,再加上在大專聯賽一般組得到冠軍的棒球與足球隊,是新竹清華校史上最佳戰績,是名符其實的體育大校;同時清華在去年更獲頒教育部101年度大專組體育績優學校獎座。該獎項是教育部每年度由全國162所大專校院中,評選兩所學校獲獎。新竹清華能脫穎而出,除了學校慣有的靈活策略成功推行體育政策,而教師、職員、學生們向來重視體育發展,對於各項體育活動都能團結合作共同達成也是重要的因素。
新竹清華是體育大校,與北京清華早在馬約翰教授領導下建立注重體育傳統有密切關係。清華大學一百零二年前在北京建校,各領域中大師鴻儒無數,但在校友心目中貢獻最大的教師,一定包括長期任體育部主任的馬約翰教授。馬教授是清華大學最負盛名的體育精神人物,工作了整整52 年,將體育運動的精神帶給了清華。他按照規定每天下午從教室中將悶頭讀書的同學趕出來鍛練身體,從而形成了清華的「強迫運動」、「五項測驗」,「體育不及格不准畢業」等傳統,至今每年一度的北京清華大學校運動會即以馬約翰命名。馬教授同時是中國現代體育事業的開拓者和體育教育的奠基人,對中國體育事業作出了突出貢獻,是體育界的光輝旗幟。
馬約翰教授與梅貽琦校長長期合作打造北京清華為「體育大校」;1956年,梅貽琦校長在台灣建立新竹清華,強調學子要有健全體魄,才能擔負艱鉅工作;第一任體育組主任是1934年曾以清華學生身份參加全國運動會,獲男子十項全能和鐵餅冠軍的張齡佳教授,他對校內體育措施建立與優良傳統貢獻至鉅,至今為畢業校友津津樂道。因此新竹清華同樣有重視體育運動的傳統;曾在清華授課的美學大師朱光潛在「談體育」一文中,認為在教育中,德、智、美育為心智教育,體育除健身強體外,也是群育最好工具,在團體運動中培養合作互動、尊重紀律精神,同時生命是有機體,身心平衡與健全息息相關;有健康的身體,聰明智慧才能發展到最高度,具有和善性情與正面人生觀以及努力所需堅強意志、蓬勃的生命力,他並舉在滑鐵盧戰勝拿破崙的威靈頓名言「我的勝利,是在學校運動場打出來的」,強調體育的重要;歷年來清華校友表現不凡,應與校園體育風氣蓬勃有關。
昨天也知道馬迅教授尊翁馬啟偉先生曾是大陸連拿三屆世界冠軍女排教練,馬迅教授繼承先祖衣缽,擔任體育教授,專長為韻律操,也曾擔任大陸國家代表隊教練,其夫人也曾是韻律操國家代表隊選手,一門三代皆奉獻體育界;此次來校訪問,適逢清華由校友捐贈的多功能體育館「校友體育館」完成啟用不久,而「校友體育館」內包括一間韻律操練習場,據知今早曾安排馬迅教授,在「校友體育館」指點要訣,嘉惠學子,時地兩宜,別具意義,是最佳紀念並傳承馬約翰教授精神方式。

2013清華大學國際志工聯合記者會致詞

這個星期二(430日)早上看到國內四大報頭版頭條新聞都是關於前一天台灣旅遊團在大陸湖南張家界發生遊覽車翻車意外,造成3人死亡,11人受傷送醫消息;這事實上是相當程度反應台灣社會嚴重內化的趨勢;車禍固然可憫,但不約而同成為主要平面媒體頭條新聞,顯示根據這些報紙編輯的判斷,旅遊團在大陸發生車禍造成死傷是台灣社會最關心的問題,「天地之大,世界之寬,世事之繽紛」,何以不算大,也不離奇的車禍新聞,成了媒體的焦點,自然牽涉甚廣,而要思以矯正,也是倍力多紛;也正是在這個背景下,國際志工活動更具意義。
國際志工團是到國外做好事;國內也有做不完的好事需要人做,因此做國際志工重點在國際,這不是說志工的工作不重要,事實上既發心做志工,就要把他做好;大學開宗明義即說「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人的生命有涯,精力有限,知所先后,才能以有涯之生,成就有價值意義的人生;因此大家在人生這個階段,決定要做國際志工,就要好好把握與國際有關的學習與體驗;例如,你要到獅子山,就要先對獅子山共和國Republic of Sierra Leone的歷史、地理、政治、經濟等有所了解、近而擴及其鄰近地區、西非以至非洲的國際情勢,「血鑽石」是怎麼回事?鄰國賴比瑞亞是由美國被解放的黑奴有計畫的移居建立的,甚至賴比瑞亞Liberia,即有自由之意!他以前 (19972003) 的總統查爾斯·泰勒(Taylor)去年為何被在海牙的國際特別法庭判處五十年徒刑?在對國際社會的關懷中,由初步了解,到身歷其境觀察、體驗以及思索,建立開拓的國際觀,把握時機,充實自己,讓遠赴異國志工之旅,也成為生命中珍貴的成長時刻。
今天也感謝部份贊助單位也出席記者會;國際志工團在養成過程中很重要的一環是尋求資源,而清華的同學在這方面是有相當優勢的,一方面本校優秀同學願意投入心力擔任國際志工是能受到社會普遍肯定的,另一方面,清華熱心的校友很多,對學弟妹的壯心義舉,多會熱心支持,重要的是,要能夠很清楚把你們的規劃以及熱情表達出來,而光靠一紙文宣,效果通常不會很好;當然在勸募過程中,不宜動作太大,同時不見得所有對象都會正面回應,這時要輕鬆以對,尊重不同的看法,畢竟你的訴求不能認為別人一定會贊同,或者在每個人優先贊助之列。
上個月是本校的校慶月,有不少相關藝文活動,常會談到藝術的價值,什麼才是一流藝術作品;有哲人勉勵大家「打造如精緻藝術品的人生」,通俗歷史作家房龍 (Hendrik Van Loon) 在「藝術」(Arts)一書中曾提出「鑑賞一個藝術品時,要問兩個問題,一是藝術家打算表達什麼訊息?二是他成功了嗎?」希望大家也時時問自己類似的兩個問題:一是我擔任國際志工目標為何?二是我成功了嗎?在過程中對準目標,努力以赴,逐步改進,相信對大家國際志工行會有正面加分效果。


2013年5月1日 星期三

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倫理委員會成立大會致詞

歡迎並感謝大家來參加「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倫理委員會」成立大會;在世界潮流影響與本校自我提昇過程中,強化研究倫理制度不僅是實務所需,而且是大學面對未來新局勢與發展,必須嚴肅看待的問題。本校正規劃陸續完成研究倫理治理機制的各項建置,承蒙各界不吝支持與鼓勵,助成今天「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倫理委員會」的成立,完成第一階段的建置,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倫理常與道德並稱,交替使用,字典中定義為品格、行為的準則、道德原則以及與人類行為有關的價值、行動的對錯、動機好壞與行動結果的哲學;同時很多人常把倫理和社會慣例、宗教信仰和法律等混為一談,而沒有把倫理視為一套獨立的概念;也有學者認為倫理是有關善惡對錯的理論與觀念研究,道德則涉及實際、現世信念與實踐,有關政治、社會議題,因而有學者談及與人討論:「常有關倫理,而無涉道德」;另一劃分方式,則以倫理表示人際間行為的準則,而道德可指任何行為;例如說謊可被認為是不合倫理或不道德,但違反某些宗教之清規教律,如回教徒吃豬肉則只屬不道德範圍。
1932年至1953年擔任美國哈佛大學校長的James B. Conant 原是一位以研究葉綠素出名的化學家,在 1952年所出的「現代科學與現代人」(Modern Science and Modern Man)一書中指出「科學對日常生活倫理道德已產生影響」,他以食衣住行為例,顯示行為準則已深受科學影響,以今日而言,開車要遵守交通規則,不得打手機,即為一明顯範例;同時科學與倫理有共通的價值與精神,如獨立、自由、容忍、尊嚴等;在科學進步日新月異的今天,人類對科學的掌握是否會失控,引起相當疑慮,因此對科學研究的規範是必需面對的嚴肅問題。
「研究倫理委員會」所要處理的問題很顯然是有涉他人的行為準則,有章(依據)可循的,自然較易依程序處理;美國學者Tomas Paul Linda Elder把倫理定義為「指導我們去判斷甚麼行為對具有感情的生物是有益或是有害的一套概念和原則」,對自願性人類行爲所設的道德規範或規則,則擴及有感情的生物,如靈長類的黑猩猩,而即以人類而言,在生命科學與醫學方面,幹細胞安樂死、器官移植、基因轉殖、複製人、病毒演進、急診精神疾病處理、自殺防治、長期照護等都是爭議性很大的議題;物質科學方面智慧型機器人、先進武器、有涉隱私的無人飛行器、監視攝影器研發、基因改質、環境污染、資源開採、獵取大型哺乳類動物以至物福利等也都是摭手可拾的例子;人文社會科學方面,利用巨量資料 (big data) 、獲取與利用私人資訊、盜取與誤用私人資訊、街頭巷尾普設監視攝影器等無不是值得思考與關心的議題。
大家應對2003年流行的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餘悸猶存,以最近爆發的H7N9禽流感疫情而言,病毒研究及疫苗研發刻不容緩,但研究倫理不容忽視;在禽流感病毒研究倫理方面的近例即為去年一月,生命科學學界曾因從事H5N1禽流感病毒研究,培養原來主要感染下呼吸道的病毒變種,成為會感染上呼吸道的病毒,使經由空氣在哺乳類動物間傳染可能性大增,引起軒然大波,研究團隊自願同意暫停研究兩個月,而於期間向社會大眾說明此項研究對公眾健康的益處以及解釋降低風險的防範措施,並讓政府及世界衛生組織等相關機構有時間調整其在生物安全、生物防護、監督與溝通規範政策,此項爭議即突顯研究倫理議題的複雜性,因要解決相關議題很花時間,而病毒在自然界仍不斷的在突變,在風險與效益之間取捨,是相當困難的問題;所以在釐清研究目的、標準價值、判斷後果風險、擬定防備原則、監控、責任等挑戰性都極大,在台灣現時環境下,許多難免是摸石頭過河,因而特別須要集思廣益、凝聚智慧,清華大學在大家協助下,邁出了重要的第一步,未來也願與諸位共同切磋,有所貢獻,共同建立較完善的研究倫理治理機制,為科學發展促進人類福祉略盡棉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