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分類

2013年11月26日 星期二

「生命故事講堂」王健壯先生演講會致詞

很高興來參加今晚的「生命故事講堂」演講會,「生命故事講堂」系列講座由學務處主辦,自2006年起舉辦,每年均邀請各領域傑出人物到清華與師生分享生命故事;今年在通識中心合辦下,邀請到資深媒體人王健壯先生主講「新聞與生命奇緣」,並請他談談「新聞媒體對台灣政治產生了什麼效應?」「媒體是白手套?還是探照燈?」王健壯先生自台灣大學歷史學系畢業後,留學美國維吉尼亞大學,擅長新聞評論寫作,曾任「新新聞」週刊社長,「中國時報」記者、採訪主任、總編輯、社長等,是國內知名記者、作家、新聞編輯、政治評論者,王先生博學多識,是國內深受敬重的「資深媒體人」與「新聞評論家」。上學期通識講堂曾邀請王健壯先生演講「知識份子--一個正在消失的名詞」,王先生是國內屈指可數的「公共知識份子」,演講精闢,對主題諸多闡發,今天的演講也必精彩可期。

最近閱讀著名作家文學家余秋雨先生在「何謂文化」一書中,曾指出,中國文化特性,如以「剛健有為」、「自強不息」、「海納百川」、「尊師重教」、「寬容忍讓」、「厚德載物」等成語來概括,與世界上大多民族的經典說法類似,不算獨特,如再加上有廣泛而長久的實踐性,中國文化特性的精萃,是「在社會模式上,建立了禮儀之道;在人格模式上,建立了君子之道;在行為模式上,建立了中庸之道」;中國古代先賢設計出一整套行為規範,通過一定的儀式傳揚祥和社會所需的仁愛、高尚、溫厚、互敬、忍讓、秩序,是一種「便於固定、便於實行、便於審視、便於傳承的生活化的文化儀式,」使中國文化在幾千年間保持了端莊,並使中國在不少時間被稱為「禮儀之邦」,但講求禮儀,會限制部份自由,所以孔子說:「克己復禮」;把「修身的模型」君子作為人格理想,是中國文化獨有的特徵,兩千多年下來,儒者將政治之夢、禮儀之夢凝縮成君子之夢、人格之夢,君子和小人的界限成了中國文化的第一界限,深入人心;同時中國文化在本性上不信任一切極端化的誘惑,占據歷史主導地位的,是「中庸」、「中道」、「中和」哲學,成為中國人基本行為模式,「中庸之道」是中華文明能綿延至今的生存之道。在我閱讀王先生的諸多文章中,很能感受到其文風若合「禮儀之道、君子之道、中庸之道」符節。
另一方面,余秋雨先生提到中國文化的弱項,是「不講求公共空間、缺乏實證精神、欠缺法治觀念」,似乎也正點出當今媒體亂象的根源;「不講求公共空間」也就是缺乏公德心,中國講究「忠孝兩全」,忠於朝廷,孝順親長,但不尊重介於其中遼闊的「公共空間」;在「疏於實證意識」方面,他舉歷史學家黃仁宇先生說:「中國歷史最大的弊端是『缺乏數字化管理。』」實證意識的缺乏,也就是科學意識的缺乏,使中國文化長期處於「只講是非,不問真假」泥淖中,而不問真假,那來是非;假貨的猖獗,流言亂竄,真假難辨,都與之有關;在「疏於法治觀念」方面,中國社會深受武俠小說影響,「俠以武干禁,」在文化觀念上頌揚「呼群保義」,「法外英雄」,「『好漢』 總是在挑戰法律,『江湖』 總是要遠離法律,『良民』總是在攔轎告狀,『清官』總是在法外施仁。嚴重影響廣大民眾快速進入現代文明。」「『民間法庭』是對法律的最大破壞。」而這三項缺點,都是不利於健康公正媒體的發展。今天由集「禮儀之道、君子之道、中庸之道」的王健壯先生談媒體,一定會帶給我們許多啟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