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分類

2013年12月28日 星期六

智財技轉績優感恩會致詞

很高興又一次參加本校「智財技轉績優感恩會」,首先恭喜今天接受產學合作績優頒獎的同仁。去年研發處設計了一張大型面值六千萬元支票,很自豪的展示技轉成績,當時我曾表達希望明年能破億的願望,但如此佳績是「可遇不可求」,很令人振奮的是到十月底為止,本校技轉金已超過一億,以技轉組超高的達成率,讓我很後悔為什麼沒有將目標值提高到一億五千萬元;不久前研發長與蔡經理很興奮的告訴我,正在進行一件技轉案,如一切順利,金額可破億,如此明年的技轉成果就可能破兩億;一旦成真,清華不僅研究第一,而且技轉第一,再加上本校代表隊在大專運動會勇奪一般組第一名,坐實 「文武雙全」大校之名,可喜可賀。今天接受產學合作績優頒獎的同仁們當然都是大功臣,謹在此除向大家道賀外並致謝。

2013年12月23日 星期一

大陸學生冬至湯圓同樂會致詞

很高興來參加今天的同樂會,冬至日在《尚書》「堯典」中稱為「日短」,是一年白天最短之日,根據曆法,今年落於1222日,剛好讓大家在星期天辦同樂會,共慶團圓、圓滿。

2013年12月20日 星期五

李遠哲先生演講致詞


歡迎大家來參加今天下午的「敢於與別人不一樣」演講會。李遠哲先生是清華、新竹與台灣的驕傲,他是道地的新竹人,出生於新竹。曾就讀新竹中學,台灣大學化學系畢業; 1962年赴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化學系進修博士。1986年因發明了交叉分子束方法了解化學反應的過程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為第一位獲此殊榮的臺灣人。1994年返國出任中央研究院院長至2006年卸任。現為國際科學理事會會長。在中央研究院院長任內,有效提升中央研究院學術水準,成為國際學術重鎮。

李院長的學術研究生涯始於大學時代,由後來長期任教於清華大學化學系的鄭華生(Hua-Sheng Cheng)教授指導,研究用紙電泳分離鍶與鋇。1959年入國立清華大學(新竹)原子科學研究所放射化學組碩士班,論文由濱口博(H. Hamaguchi)教授指導,研究溫泉沉積物礦質北投石含有的天然放射性同位素,於1962年獲得碩士學位。他回憶說:「當時清大原子科學研究所中即有不少鑽研原子、分子碰撞的學者,使我奠下良好基礎。」本校化學系已故張昭鼎教授則是李院長在學生時代即結交的好友;根據清華校方的記錄,清華於1956年開始在新竹設校,僅設原子科學研究所一所,1958年第一屆碩士畢業生才10人,而清華在1959、1960、1961、1962、1963到1964年碩士畢業生分別為15、15、21、16、16、20人,所以估計李院長在清華研究所時,全校學生人數不到50人,如此高的諾貝爾獎的命中率,是清華人所津津樂道的,也是清華永遠的光榮。

根據有關李院長的記述,他在中學患病在床休養了一個月,這段期間閱讀到居里夫人的傳記,讓他興起成為一位化學家的想法;讀偉人傳記,了解其事蹟,受到激勵,引為典範,是敦品勵學的動力,「觀前人之光耀,聞一言而自壯」;今天中午李院長也親自參加「清華名人堂」的揭幕典禮,「清華名人堂」的設立正是因為清華大學建校以來,在理工文史各方面,造就許多傑出人才,培養無數著名校友,日後皆成為國家之大師、思想之領袖、社會之楷模、專業之精英,堪為清華大學最重耍之傳統及特色,經過多方面之考量及討論,希望將位於學校中心的多功能活動會所,以表揚傑出清華人為基本精神,同時結合多功能活動為其體,而以「清華名人堂」為名。進口浮雕除梅貽琦校長外,還包括「國學研究院」四大導師 - 王國維、梁啟超、趙元任及陳寅恪先生。四大導師不僅對後世學術思想有重大深遠之影響,更為清華學校轉型成為清華大學,當時成立「國學研究院」,代表清華大學建校以來,不僅重視大學部之教育,更強調對專門問題之高深研究,堪稱為我國研究型大學之始。

「清華名人堂」成立初期,室內陳列三位具代表性清華名人的半身雕像,分為三位當代雕刻大師之作品: 第一位為胡適先生 (謝棟樑先生作品) ,胡適先生及四大導師代表清華大學建校第一階段(1911-1937)的傑出清華人。另一位雕像為楊振寧先生 (吳為山先生作品),楊振寧先生1942年畢業於昆明的西南聯合大學(由當時的國立北京大學、國立清華大學及私立南開大學共同組成),1944年西南聯大研究所畢業,考取公費留學赴美。1957年因「宇稱不守恆」理論的貢獻,與另一位也是西南聯合大學校友李政道,共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是最早的華人諾貝爾獎得主。楊先生堪為西南聯大時期(1937-1946) 之清華代表人物。室內第三座雕像為李遠哲先生(曹崇恩先生作品),為國立清華大學新竹建校以來清華人之代表 (1956- )。梅貽琦校長則是貫穿清華前後三時期代表人物,是「兩岸清華永久校長」。

今天李院長的講題是:「敢於與別人不一樣」(Dare to be different),他曾說「我和別人不同的是,對於理想,我堅持了下來。」他的朋友描述他「他決定要做的事情,就一定會去做;很多小孩容易隨著群眾心理而盲從附和,但他不會。」 被譽為「物理化學的莫札特」(The Mozart of Physical Chemistry),當然與別人不一樣,他回憶高中臥病期間轉折,「整個想清楚之後,我下了決心,要過一個很有意義的人生,對自己小我開始看得較輕,對社會、人類的大我看得較重。」今天他要告訴我們如何「敢於與別人不一樣」,一定會帶給我們許多啟發。

楊振寧先生擔任君山講座演講致詞


首先歡迎大家來參加楊振寧先生擔任「君山講座」所發表的「我的學習與研究經歷」演講;「君山講座」是沈君山前校長家屬捐款設立,除彰顯沈前校長愛護清華美意,也希望由禮聘大師演講,嘉惠師生,激勵學子;在校方商議首屆「君山講座」人選時,一致認為楊振寧先生為不二人選,本人在去年11月3日在北京參加「西南聯合大學建校七十五周年紀念大會」曾有機會當面向楊振寧先生提出邀請,蒙楊先生爽快答應,在約一年後的今天,終於落實,值得大家慶幸。

楊振寧先生與李政道先生兩位校友在1957年因「宇稱不守恆理論」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是諾貝爾獎自1900年設立以來,首度由華人得獎;而當時中國不僅陷於長期積弱而在現代化努力上屢經挫折困局,在由於國共內戰,正隔台灣海峽而分治,政治專權,經濟不振,年青人多感前途茫茫,楊、李兩先生榮獲諾貝爾桂冠,頗為振奮全球華人人心,尤其在台灣,長期激勵學子,包括本人以及許多在座的師長,以第一志願投身物理學,影響極為深遠,在此要特別留下記錄的是,沈君山前校長雖是崇仰楊先生的物理學後輩之一,但他在楊先生得獎前,已從台大物理系畢業,某種程度上是搭上了物理熱潮的「順風車」,但從另一角度看,也可謂有「先見之明」。

楊振寧先生與清華結緣是由於其尊翁楊武之教授於一九二九年到清華大學任數學系教授,全家在清華園一共住了八年,他回憶在清華園的八年是非常美麗、非常幸福的。「在我的記憶裡頭,清華園是很漂亮的,我跟我的小學同學們在園裡到處遊玩。幾乎每一棵樹我們都曾經爬過,每一棵我們都曾研究過。」「在西南聯大從一九三八到四二年我唸了四年的書,我進西南聯大報考的是化學系,但一進去後就改唸了物理系。」 「西南聯大的教學風氣是非常認真的。我們那時候所唸的課,一般老師準備得很好,學生習題做得很多。所以在大學的四年和後來兩年研究院期間,我學了很多東西。」「我在四二年西南聯大畢業以後,進入西南聯大的研究院,又唸了兩年得到了碩士學位。」「一九四四年至四五年之間,我在聯大附中教了一年書。」「在聯大給我影響最深的兩位教授是吳大猷先生和王竹溪先生。以後四十年間,吳先生和王先生引導我走的兩個方向--對稱原理和統計力學--一直是我的主要研究方向。」

楊先生與新竹清華歷年來有相當多的互動,梅校長日記中至少有兩次相關記載,一次是1956年3月28日與楊先生在美國紐約附近會面晤談,另一次是1957年10月31日,「欣聞楊振寧與李政道榮獲諾貝爾獎,頗為興奮愉快。」根據清華檔案,有六次楊先生訪問清華的記錄,包括;
一、在1991年,清華慶祝80周年校慶,四位頂尖科學家清華校友,即楊振寧、李政道與李遠哲先生、數學沃爾夫獎得主陳省身先生,同時蒞臨新竹校園,與劉兆玄校長共同促成兩岸清華從1949年以來,第一次的正式「通話」,
二、於1996年畢業典禮接受沈君山校長頒贈楊振寧先生本校名譽博士學位,同時是新竹清華第一位「名譽博士」,
三、於1997年5月22日參加吳大猷博士九秩祝壽活動,
四、在2001年,清華慶祝90周年校慶,出席蔡康永主持的「歲月的智慧-大師真情」與聖嚴法師、金庸先生、劉兆玄前校長會談,發表「美與物理學」演講,並為國科會國家理論科學中心的發展提供建議。同時出席吳大猷基金會的會議,
五、 2008年7月5日,獲頒「梅貽琦榮譽特聘講座」,楊振寧教授致答時則表示,此講座對他而言,別具意義。主要是除了曾與梅貽琦校長有著深厚的因緣,而居中牽成的,更是他的摯友-沈君山校長,因此他是以非常高興的心情,來接受此榮譽任務;此外,楊教授亦逐一述說自小至今,與清華之間的緊密緣分,
六、2009年3月12日,以 「梅貽琦榮譽特聘講座」身份,到清大訪問,演講「物理學的誘惑」到清大梅園,拜謁清大創校校長梅貽琦的墓園,並探望病中好友沈君山。

而昨日與楊先生晤談,發現還遺漏了兩次;一是1986年,也就是1971年以後十五年,楊先生再度來台,另一次則是1992年,清華為楊先生辦「七十壽辰研討會」之時,而且楊先生各講了一段軼事,甚為有趣;楊先生以九一高齡記憶力驚人,令人嘆為觀止。

楊振寧先生在物理學上的貢獻,是眾所周知的,1991年長期任美國 「物理教師」 期刊編者 Cliff Swartz 列舉歷史上最偉大的十八位物理學家,包括伽利略、哥白尼、牛頓、法拉第、愛因斯坦、波爾、海森堡、薛洛丁格、居理夫人、哈伯等人,楊先生是唯一的東方人以及唯一在世並列於「英雄榜」的物理學家,歷史地位非凡,楊先生的睿智以及學術與為人的風範,皆不愧為一代偉人。

今天我們歡迎楊院士再度回到母校,親自參加「清華名人堂」開幕典禮,以及由吳為山大師銅雕塑像揭幕,同時在「君山講座」發表「我的學習與研究經歷」演講,不僅是清華的年度盛事,而且具歷史意義,楊院士與清華淵源深厚,是清華永遠的驕傲,讓我們以熱烈的掌聲歡迎楊院士。

清華名人堂開幕典禮致詞

很歡迎大家來參加「清華名人堂」開幕典禮。「清華名人堂」的設立是希望突顯清華立校以來,為清華、社會、國家、世界「立德、立功、立言」的清華人;一方面感謝他們的重大貢獻,永誌紀念,「尋清華源流,留世間絕響」,一方面也由彰顯清華人的事蹟,在人格、事業、著作方面有永遠存在的價值。激勵莘莘學子,引為典範,「觀賢人之光耀,聞一言以自壯」。同時也希望能讓參訪賓客與民眾了解清華大學能推出如此鑽石級「名人堂」的特色。

有悠久歷史與優良傳統的大學,「校史館」中常有「名人堂」。清華歷來大師雲集,校友人才輩出,不僅璀璨杏壇,更深刻影響社會思潮、嘉益人群;「清華名人堂」為沈君山前校長所提議設立,原為本校數位校史館的一部份,如今適逢原第一招待所改建為多功能會所,包括名人堂、接待中心、校園導覽中心、教師員工聚會所以及「清華樂集」練習及表演場所,而以「清華名人堂」為名;第一批「名人」,包括大門口梅校長與四大導師浮雕以及胡適、楊振寧、李遠哲三先生半身銅雕,門前「清華名人堂」五個大字則由集胡適先生墨寶而成;規劃中「名人」還包括其他有功清華「名人」、新竹清華傑出校友、名譽博士、歷任校長、講座教授等。特別榮幸與高興的是楊振寧與李遠哲校友以及兩位前校長能親自來參加今天的揭幕儀式,同時也要感謝謝棟樑、吳為山與曹宏恩三位大師分別為胡適、楊振寧與李遠哲先生塑像,並親臨參加。
清華「直接留美班」第二屆校友胡適先生在民國八年,五四運動前夕,於「社會的不朽」一文中說:「『德』便是個人人格的價值,像墨翟、耶穌一類的人,一生刻意孤行,精誠勇猛,使當時的人敬愛信仰,使千百年後的人想念崇拜。這便是立德的不朽。」在清華人中,梅貽琦校長是立德不朽的代表。梅校長逝世十周年紀念會中錢思亮先生(民二十年清大畢業,曾任臺大校長、中研院院長)代表各界所致紀念詞:「梅先生對國家的貢獻很多很大,每一件對別的人說都可稱為不朽。梅先生民國二十年接任清華大學校長。那一時期清華的校長連年更迭,學校很不穩定,校長很少作得長久的;自從梅先生接掌以後,就一直安定下來,就只這件事在教育史上已是不朽;清華自梅校長執掌不久,就已在世界有名大學中奠立學術地位,這貢獻對任何人說都是很大的功績;抗戰時搬到長沙、昆明,與北大、南開合組西南聯大,三大學合作無間,並把學校辦得很好,梅先生事實上對學校行政負責最多。只就此一事也足稱不朽;戰後復員到北平,梅校長重整清華園,兩年多的時間,清華的規模與素質比以前更擴大提高了。大陸淪陷後在新竹重建清華,極節省的、一點一滴的親自打下好的基礎,這件工作給任何人,也足稱不朽;建立了中國第一座原子爐,以最少的人、最少的錢、最短的時間,一次就成功了,這件事功給別人一生中都是不朽的。」梅校長主要以「專、大、公、愛」四種高貴品格;梅校長專心辦學、有容乃大、公正廉明,同時愛學校、愛國家、愛同仁、愛學生,深得師生愛戴,而能在兩岸清華擔任二十四年校長;錢思亮先生說:「梅先生一生在清華服務,梅先生忠於國家,敬業不遷,平易近人--雖有崇高學術地位,但對任何人都是那樣平易」,「他的為人作事許多方面,都合中庸之道,平和但有原則,事必躬親,對大事的決定也能果斷」。梅校長受到清華師生校友很高的評價:「提到梅貽琦就意味著清華」,「梅貽琦是清華永遠的校長」。
對於立功,胡適先生接著說:「『功』便是事業,像哥倫布發現美洲,像華盛頓造成美洲共和國,替當時的人開一新天地,替歷史開一新紀元,替天下後世的人種下無量幸福的種子。這便是立功的不朽」。胡適先生在近一百年前,將牛頓、達爾文一類的科學家,列為由立言而不朽;以今日眼光,科學承先啟後,開創近代文明,偉大的科學家為人類立下不朽功勳;清華人中,當然是以華人中最先獲得諾貝爾物理獎的楊振寧與李政道先生,以及第一位得諾貝爾化學獎的李遠哲先生為代表。
至於以立言而不朽,胡適先生說:「『言』便是語言著作,像那《詩經》三百篇的許多無名詩人,又像陶潛、杜甫、莎士比亞、易卜生一類的文學家,又像柏拉圖、盧梭、彌兒斯一類的哲學家,又像牛頓、達爾文一類的科學家,或是做了幾首好詩使千百年後的人歡喜感歎;或是做了幾本好戲使當時的人鼓舞感動,使後世的人發憤興起;或是創出一種新哲學,或是發明了一種新學說,或在當時發生思想的革命,或在後世影響無窮。這便是立言的不朽。」梁啟超先生包括「飲冰室文集」以及胡適先生「胡適文集」等,著述各超過1,400萬及1,800萬字,分別被認為是中國現代化過程中,五四運動前與後,影響國人思想最大的學者;清華國學院的設立是當時曹雲祥校長委請胡適先生設計的。胡氏略仿昔日書院與英國大學制度擘劃,以現代科學方法整理國故。1925年設立國學院,禮聘梁啟超、王國維、陳寅恪、趙元任四大導師,震動學術界,在文史領域,迅速提升為一方重鎮。王國維先生國學造詣深厚,兼習西方哲學、文學暨美學,深造有得,用西方美學的觀點考察中國文學,獨闢蹊徑,達空前之成就,對於殷墟甲骨研究深細,治遼金元邊疆民族史地。其主要著作收入於《觀堂集林》中,另有《人間詞話》、《宋元戲曲史》、《蒙古史料四種校注》等書。陳寅恪先生評其學術成就「幾若無涯岸之可望、轍跡之可尋」。陳寅恪先生博通多國的語言文字,以外文資料與中土舊籍相參證,多所創獲。其講學研究之範圍不限於晉唐一段,南朝迄元亦多涉獵,兼及中原草原之關係。亦曾授梵文及佛教文獻等課。所著「唐代政治史述論稿」、「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為士林推重。專著另有「元白詩箋證稿」等多種。胡適先生稱:「寅恪治史學,當然是今日最淵博、最有識見、最能用材料的人。」 傅斯年先生說:「陳先生的學問近三百年來一人而已。」趙元任先生是中國語言科學的創始人,當今科學的中國語言研究可說是由他奠定了基石,被推崇為中國語言學之父。英文著作有《中國語字典》、《粵語入門》、《中國語語法之研究》、《湖北方言調查》等。另出版的有《語言問題》、《語言學跟符號系統》、《中國話的文法》、《白話讀物》等。胡適先生與四大導師是「清華人」立言的代表。
胡適先生在同文中提出「社會不朽論」,以為「社會的歷史是不斷的,前人影響後人,後人又影響更後人,個人造成歷史,歷史造成個人。」 「社會的生活是交互影響的:個人造成社會,社會造成個人。」「一代傳一代,一點加一滴;一線相傳,連綿不斷;一水奔流,滔滔不絕:——這便是一個『大我』,是永遠不朽的,故一切『小我』的事業,人格,一舉一動,一言一笑,一個念頭,一場功勞,一樁罪過,也都永遠不朽。這便是社會的不朽,『大我』的不朽。」「把那「三不朽論」的範圍更推廣了。冠絕古今的道德功業固可以不朽,那極平常的『庸言庸行』,油鹽柴米的瑣屑,愚夫愚婦的細事,一言一笑的微細,也都永遠不朽。」正如現代物理「混沌」理論預測相合,有名的「蝴蝶效應」即為一例。所以任何人不應妄自菲薄,而應取法乎上,為自己言行負責。如胡適先生所說:「我應該如何努力利用現在的 『小我』,方才可以不辜負了那『大我』的無窮過去,方才可以不遺害那『大我』的無窮未來?」是社會上所有人都應效法的。
今天很感謝許多貴賓遠道而來共襄盛舉,包括北京清華的顧秉林前校長與西南聯大的延續真傳雲南師大葉燎原書記與諸位師長;而現址在兩岸清華交流上正有歷史性意義,在民國80年,清華慶祝80周年校慶,邀集四位頂尖科學家清華校友,即楊振寧、李政道與李遠哲先生、數學沃爾夫獎得主陳省身先生,同時蒞臨新竹校園,一日在第一招待所早餐時,促成兩岸清華1949年以來第一次正式「通話」;當年兩岸之間沒有任何正式的往來,還是處於「不接觸、不迴避、不……」的時代,兩岸的清華大學也沒有正式聯繫;在陳省身先生提議下,劉兆玄校長即席寫了幾句話給北京清華的張孝文校長,大意是兩岸清華共同慶祝建校八十周年,傑出校友楊振寧、李政道、陳省身、李遠哲同蒞新竹校園共襄盛舉,特此致意。兩岸清華從1949年以來,有四十多年不相往來,第一次的正式「通話」卻是在這種情況下完成,實在令人感慨。

清華百年風華,有大師前賢光耀,發揚光大是現今清華人的責任與使命。我師生同仁、校友更當效法先賢,再樹典範,為「清華名人堂」注入活力,歷久彌新,光輝燦爛。

2013年12月10日 星期二

台灣與以色列生命科學研討會致詞

歡迎各位到清華大學來參加「台灣與以色列生命科學研討會」,這是台灣與以色列有始以來最大規模的生命科學研討會,而據以色列駐台代表何璽夢Simona Halpern女士表示,這也應是以色列與東亞國家間所辦理的雙邊研討會中,最盛大的一次會議。由以色列科學與人文研究院院長露絲.阿儂(Ruth Arnon)率領,包括2004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傑哈諾佛(Aaron Ciechanover)及2009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尤娜特 (Ada E. Yonath))等12位以色列學者及11位博士生與博後研究員來台交流,有歷史性意義。

2013年12月9日 星期一

東亞研究型大學協會年會致詞

很歡迎大家來參加第19屆「東亞研究型大學協會年會」(Annual Meeting of Association for East Asia Research Universities (AEARU)),很感謝會員大學踴躍參加本次大會,不僅讓清華大學 「蓬蓽生輝」,也表示本會成立十七年來,發揮了相當功能,為會員大學共同肯定。等一下本人將代表協會致贈,而請各校代表轉贈在本年度中卸任的韓國高等理工學院Nam Pyo Suh校長、台灣大學李嗣涔校長、北京大學周其鳳校長、筑波大學Nobuhiro Yamada校長以及東京工業大學Kenicki Iga校長,感謝他們長期協助會務推動的貢獻,同時也歡迎各該校新任校長。

2013年12月8日 星期日

東亞研究型大學協會與歐洲研究型大學協會聯合會議致詞

很歡迎大家來參加「東亞研究型大學協會與歐洲研究型大學協會聯合會議」(Joint Conference of Association for East Asia Research Universities (AEARU) and League of European Research Universities (LERU));兩大洲著名的研究型大學代表,除了分享各大學在高等教育的創新與合作的經驗外,也希望透過第一次正式的接觸,能更了解彼此間的發展重點,進而促成跨國、跨洲的合作。清華大學很榮幸能主辦此項歷史性盛會,並為東道主。

2013年12月5日 星期四

亞洲政策中心「台灣的亞洲政策與未來發展」研討會致詞

首先歡迎大家來清華參加亞洲政策中心「台灣的亞洲政策與未來發展」Taiwan’s Asia Policy and Its Future Orientation研討會,這是本校亞洲政策中心自今年七月成立以來,第一次舉辦研討會,初試啼聲,今天群賢畢至,是一個亮麗的開始。

2013年12月4日 星期三

陳琦覺先生中南半島文物捐贈典禮致詞

歡迎大家來參加「陳琦覺先生中南半島文物捐贈典禮」,這次捐贈比較特別的是捐贈人是我唸大學住同宿舍的老友,畢業後各奔東西,約一年多前才再聯絡上,他表示在事業有成後,也有機緣蒐集中南半島文物,現屆退休之年,擬將部份文物捐贈清華,經與人類所陳中民教授、邱鴻霖教授商議,以及透過他們的努力,促成此次由陳琦覺先生與夫人程振悌女士以紀念其尊親陳炎文先生和陳李寶珍女士的捐贈案。

台日國際光譜與表面科學研習會致詞

首先歡迎各位來參加「台日國際光譜與表面科學研討會」(Taiwan-Japa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Spectroscopy and Surface Science);據了解日方代表多來自千葉大學先進整合研究所之奈米科學部門(Nanoscience Division of the Graduate School of Advanced Integration Science in Chiba University),而台灣講員以本校物理系教師為主幹,所以這次研習會主要為兩校系級教師的交流,尤其千葉大學部份教授與清華合作多年,如Professor Hisao Ishii與唐述中教授,合作長達十五年,且有優異成果,本次研習會無疑對雙方交流會有增進與增強的效果,非常實質與具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