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大家來參加「陳琦覺先生中南半島文物捐贈典禮」,這次捐贈比較特別的是捐贈人是我唸大學住同宿舍的老友,畢業後各奔東西,約一年多前才再聯絡上,他表示在事業有成後,也有機緣蒐集中南半島文物,現屆退休之年,擬將部份文物捐贈清華,經與人類所陳中民教授、邱鴻霖教授商議,以及透過他們的努力,促成此次由陳琦覺先生與夫人程振悌女士以紀念其尊親陳炎文先生和陳李寶珍女士的捐贈案。
陳琦覺先生出生於金邊,1961年來台灣就學、就業,但對那些透過建築、服飾、器用、文物、文字圖案等文化元素賦予我自身文化意識的潛移默化,四十多年來都未絲毫消減。1998年在作高灘地景觀改善規劃設計作業前的現場踏勘調查時,注意到攤商擺賣法屬印支時期的錢幣、應屬於中國漢朝的青銅鏡,同一時期西南少數民族的青銅兵器,和真臘吳哥時期的金屬檳榔灰罐雜在其中,從此展開長達十一、二年的中南半島地區的文物追尋。期間除盡量蒐集可購買得到的參考書籍,也到故宮,中央等圖書館翻閱影印各相關資料。2000年6月到越南,自北往南參觀博物館,於允許下拍攝其展示館藏,並拜會館方研究人員。也走訪了美山遺址。
他收集到的這些中南半島文物都來自大台北地區的跳蚤市場和骨董商賈。據販賣人,同時也是到當地集貨的台商表示,這些都是伴隨著那些美軍物資一起合法自當地出口到台灣來的。這些文物,從其表面狀況判斷,可分為出土品與傳世品兩大類:一、出土品:大部分係於掃雷時被發現,一併清出,屬年代比較久遠的文物,包含東山文化,扶南文化、占婆文化、真臘文化等文物。也包含一些19世紀反天主教風潮時被毀棄源自歐洲的宗教文物;二、傳世品:大部分應來自民居,少部分或來自官署,屬年代較晚近的文物,以大越文化文物為主。也有少數民族的手鐲、金屬煙具等,以及法屬印支的錢幣、紙鈔、勳章、紀念章。胡志明率越盟軍於北越、寮國交界山區抗法時印行的手工粗製紙鈔等。捐贈典禮現場展出部分文物,包括刀斧武器(矛與匕首)、裝飾品、檳榔文化、生活用品、結構附件、祭器等六大類。
陳琦覺先生的慷慨捐贈,樹立了無私傳承的典範,「人本主義心理學之父」,以需求層次理論(Need-hierarchy theory)最為人熟悉,認為人類最高的情操超越個人或靈性的需求,能在世間留下標記,影響後人,最為可貴;猶太民族的傳統中有種活遺囑,也就是在物質與金錢之外,一個人正式把自己的信念和價值觀交付繼承人,期望在他們的生命中流傳下去,是很值得效法的傳統;相信陳琦覺先生的美意能帶動國內奉獻共享傳承風潮,而清華也必將就所獲贈之文物,妥加保管與利用,提供師生研究教學應用,並對社會大眾開放觀賞,傳播相關知識,不負陳琦覺先生期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