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分類

2013年12月5日 星期四

亞洲政策中心「台灣的亞洲政策與未來發展」研討會致詞

首先歡迎大家來清華參加亞洲政策中心「台灣的亞洲政策與未來發展」Taiwan’s Asia Policy and Its Future Orientation研討會,這是本校亞洲政策中心自今年七月成立以來,第一次舉辦研討會,初試啼聲,今天群賢畢至,是一個亮麗的開始。

本校設立「亞洲政策中心,一方面是由於亞洲政策對台灣未來極為重要,一方面也是把握可聘請司徒文博士來擔任首任主任有直接關係;司徒文博士是中華民國建國一百年來,第一位美國籍大使級外交官退休後決定長居台灣,而他又富有豐富的外交官經驗、擁有英國文學博士學位、珍視清華與美國外交與政經特殊關係,可謂「天作之合」,也促成了「亞洲政策中心」成立。
最近中國大陸國防部公布東海防空識別區後,引起日、美、韓強烈的抗議,台灣也面臨了更複雜的國際形勢;不久以前司徒文博士曾在校內作「國家安全與台灣的未來」演講;我曾約略提及美國在台協會理事主席(1997-2002)卜睿哲(Richard C. Bush III1947年-)所著的「台灣三部曲」;卜睿哲先生是司徒文博士舊識,現任美國智庫「布魯金斯研究所」(Brookings Institution 東北亞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台灣三部曲」包括《台灣的未來:如何解開兩岸的爭端》(Untying the Knot 2006年,2010年中譯出版)、《一山二虎:中日關係的現狀與亞太局勢的未來》 The Perils of Proximity: China-Japan Security Relations2010年,2012年中譯出版)與2013年《未知的海峽:兩岸關係的未來》 Uncharted Strait: The Future of China-Taiwan Relations2013年,同年中譯出版);「台灣的亞洲政策與未來發展」最主要的繫於兩岸關係的未來,卜睿哲以清晰的文筆,結合對歷史與時事的掌握,在《台灣的未來》中以主權觀念分析兩岸問題,它整理了一些不同的因素,如國內政治、決策制度、國際體系的競爭、美國的角色等等,但最核心的仍是北京和台北對台灣的主權和安全有不同的看法。
在《未知的海峽:兩岸關係的未來》中,先訂下歷史與政治脈絡 Historical and Political Context,鋪陳概念架構,從分析上而言,是2008-2012年的特色是雙方透過談判努力穩定和改善兩岸關係,接下來評估在經濟、政治與安全領域達成什麼穩定 EconomicalPolitical and Security Stabilization),並評估解決根本爭端的影響。其次敘述台灣2012年總統大選的進程,顯示台灣選民贊同迄至當時的進步。精華部份包括評估中期未來的前景,涵蓋台灣能怎樣自救、大陸可以做什麼以及美國的政策意涵。這部份約占一半篇幅。
兩岸互動可有相互說服與使用力量不對稱的方式 Paradigm of Mutual Persuasion and Paradigm of Power Asymmetry卜睿哲花了相當的篇幅談論「力量不對稱的動態」(The Dynamics of Power Asymmetry),就經濟、軍事與台灣內部槓桿力,分析北京可能如何對台灣施壓,他引用孫子兵法「不戰而勝」的思路,設想會有什麼內容,他猜想會有十五項會納入,事實上大陸在不同時間點、以不同程度做過所有這十五項的動作,他認為可以假定,大陸的領導人相信,在大陸實力日漸增長之下,「不戰而勝」的機率將大增;同時他提出大陸在什麼樣的情況下,可能會放棄戰略耐心和相互說服的典範,而利用他已建立的優勢,積極催逼台灣需要承認需要解決基本爭議;另一方面,他又分析什麼樣的戲目會暗示,大陸對相互說服典範抱持的希望已下降,而加重運用不對稱力量的優勢;環環相扣,值得深思並辯正。
次章是「台灣能怎樣自救」(What Taiwan Might Do to Help Itself)?維持相互說服典範的兩岸關係,避開不對稱力量的典範,明顯符合台灣利益;而台灣需要有更多作為,才能強化在經濟、安全、政治和台美關係的地位,並增強自信心,但他對台灣推動自強計畫的社會和政治脈絡並不看好;台灣人口老化現象嚴重、所得不均趨勢上升、失業率升高、中央政府預算持平、人均政府債務持續增長,稅賦偏低而公平性未改善,他建議台灣為政治與安全談判做好準備,經濟多元化並對全球自由化、推進創新型的經濟、以培養人才為成長的基礎、強化本身軍事力量、檢討國防戰略與兵力結構、強化民主制度;在強化民主制度方面,他特別指出結構性瑕疵,也就是說,領導人、政客、政黨和民眾在一個只建構了一半、還未鞏固的民主秩序中,經常各自為政,對於民眾總體而言是功能失調。同時在一個媒體扮演重要政治角色時代,對良好治理有所貢獻、而非破壞,乃是它們的專業倫理。里茲大學的藍斯禮對台灣媒體的政治角色評估的結論是:「言論自由止於何處?道德責任始於何處?台灣有許多人,尤其是新聞記者和政治人物,以為言論自由使他們沒有任何責任要謹慎、敏感,甚至正確。」關於解決方案,他也提出一些建議,在可能範圍內進行體制改革,以免狹隘的少數可以阻撓或扭曲政策選擇,以致於傷害到廣大的公眾利益;在兩岸過程與政治改革方面,卜睿哲均特別寄望「位於政治光譜中間位置的專家學者設法建立建構政策共識」。在台灣對美關係方面,卜睿哲建議貿易自由化、在軍售方面符合有意義的國防戰略層面;他認為台灣最重要的資產是有信心在過去、在將來都能促進繁榮與安全,以及他的政治制度足以做出符合台灣人民最佳利益的決定。他強調台灣唯有透過主要是本身的努力,才能建立信心。
在「中國可以做什麼」(What China Might Do)一章中,作者認為維持相互說服典範,以及持續努力說服台灣領導人與其人民:與大陸關係日益密切-甚至解決基本爭議-對台灣是好事,也符合大陸的利益,並得以維護國際形象;他建議釐清互不信任及其源頭,減少誤解、了解執行協議時出問題的原因,還是有相互衝突的目標而產生;二是對台灣認同問題要聰明,分辨「公民民族主義」(Civic Nationalism)與「分離主義的民族主義」(Separatist Nationalism);三是多和民進黨對話,釐清衝突的目標是否單純的誤解,即使認清確為相互衝突,也可以管理岐異為選擇;四是建構可接受觀念基礎,在中華民國存在的議題上轉變立場,願意把台灣的根本關切列入考量;五是降低台灣的安全疑慮,承認它已經成功達成遏阻台獨的即刻目標,同時台灣的民主制度也限制住未來台灣領導人不能冒進,另一方面,美國也發揮了遏阻台獨力量;六是不要再責怪美國,他認為美國對台灣的安全與政治支持不是大陸不能達成涉台政治目標的原因,美國對台軍售或許會增強台灣的反對,但並沒有創造它;最後是進行政治改革,尤其是勵行法治。
在「美國的政策意涵」(Policy Implications for the United States)中,追溯美、台、中關係,而以目前大陸觀察家認為兩岸維持現況不僅是美國的政治假設,也是美國的目標為背景;二十一世紀邁入第二個十年期,美國再也不能篤定認為兩岸的未來會和過去一樣。最讓台北憂慮的是美國有些戰略家認為,美中均勢起了變化意謂支持台灣不再符合美國的利益,「棄台論」漸受到注目,但美方官員駁斥美國可能會放棄台灣的說法。兩岸關係的演變影響美國利益與政策,以中期可能演變的劇本為起點,分析對美國利益的影響以及美國可能的回應。另一方面,大陸的國力積累的速度極快,美中關係在權力過渡時期的演變,影響到兩岸關係與美台關係,雖然美國重申「從東亞撤退不是選項」,可是台灣在美國對付大陸崛起的策略中居於什麼地位的長期問題,還是沒有答案。他指出假如台灣不願或不能自救,美國又怎麼能夠幫得了台灣?美國分析家提出若干理由說明,為什麼只要台灣希望美國支持,美國就不應該拋棄台灣,尤其是台灣努力自強的話。文中也談及如果增進兩岸關係維持相互說服典範,以及相隨美、中互動是正面的,在軍售、經濟關係以及協助兩岸談判方面,美國應該怎麼辦?而以「如果台灣和大陸自己創造協議,並負責執行它們,協議將會更持久」作結語。
在「尾語」(Epilogue)中,他觀察馬英九總統第二任期演說反應出來他對經貿領域之外的穩定,相當謹慎,任何朝向解決基本爭議進展機率,將停留在低至零的位置。他認為對相關各方都好的上策是,大陸不用槓桿力量和壓力,而且或許在使兩岸根本分裂的議題上能接納台灣部份主張。不論大陸的政策路線是什麼,台灣最好要強化自己,台灣的目標應是降低大陸對台灣施壓的誘因。很明顯的焦點區域是經濟競爭力、軍事嚇阻、台美關係以及政治改革,台灣愈強大,就愈有自信,也愈有能力影響大陸往對台灣有利的方向走;而由於台灣海峽依然難以測度,美國更有理由要堅守長久以來的政策。大陸保持相互說服典範,不受誘去動用日益增強的力量不對稱優勢對付台灣,是吻合美國利益的事。

兩岸關係攸關台灣未來,大陸著名作家文學家余秋雨先生在「何謂文化」一書中,曾指出,中國文化特性的精萃,是「禮儀之道、君子之道、中庸之道」,弱項,是「不講求公共空間、疏於實證意識、欠缺法治觀念」,兩岸關係錯綜複雜,唯有發揮中國文化優點,抑制弱項,才有可能峰迴路轉,創造雙贏局面,希望有一日能演變成不僅是願望,而且是可看見未來的展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