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分類

2013年12月20日 星期五

李遠哲先生演講致詞


歡迎大家來參加今天下午的「敢於與別人不一樣」演講會。李遠哲先生是清華、新竹與台灣的驕傲,他是道地的新竹人,出生於新竹。曾就讀新竹中學,台灣大學化學系畢業; 1962年赴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化學系進修博士。1986年因發明了交叉分子束方法了解化學反應的過程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為第一位獲此殊榮的臺灣人。1994年返國出任中央研究院院長至2006年卸任。現為國際科學理事會會長。在中央研究院院長任內,有效提升中央研究院學術水準,成為國際學術重鎮。

李院長的學術研究生涯始於大學時代,由後來長期任教於清華大學化學系的鄭華生(Hua-Sheng Cheng)教授指導,研究用紙電泳分離鍶與鋇。1959年入國立清華大學(新竹)原子科學研究所放射化學組碩士班,論文由濱口博(H. Hamaguchi)教授指導,研究溫泉沉積物礦質北投石含有的天然放射性同位素,於1962年獲得碩士學位。他回憶說:「當時清大原子科學研究所中即有不少鑽研原子、分子碰撞的學者,使我奠下良好基礎。」本校化學系已故張昭鼎教授則是李院長在學生時代即結交的好友;根據清華校方的記錄,清華於1956年開始在新竹設校,僅設原子科學研究所一所,1958年第一屆碩士畢業生才10人,而清華在1959、1960、1961、1962、1963到1964年碩士畢業生分別為15、15、21、16、16、20人,所以估計李院長在清華研究所時,全校學生人數不到50人,如此高的諾貝爾獎的命中率,是清華人所津津樂道的,也是清華永遠的光榮。

根據有關李院長的記述,他在中學患病在床休養了一個月,這段期間閱讀到居里夫人的傳記,讓他興起成為一位化學家的想法;讀偉人傳記,了解其事蹟,受到激勵,引為典範,是敦品勵學的動力,「觀前人之光耀,聞一言而自壯」;今天中午李院長也親自參加「清華名人堂」的揭幕典禮,「清華名人堂」的設立正是因為清華大學建校以來,在理工文史各方面,造就許多傑出人才,培養無數著名校友,日後皆成為國家之大師、思想之領袖、社會之楷模、專業之精英,堪為清華大學最重耍之傳統及特色,經過多方面之考量及討論,希望將位於學校中心的多功能活動會所,以表揚傑出清華人為基本精神,同時結合多功能活動為其體,而以「清華名人堂」為名。進口浮雕除梅貽琦校長外,還包括「國學研究院」四大導師 - 王國維、梁啟超、趙元任及陳寅恪先生。四大導師不僅對後世學術思想有重大深遠之影響,更為清華學校轉型成為清華大學,當時成立「國學研究院」,代表清華大學建校以來,不僅重視大學部之教育,更強調對專門問題之高深研究,堪稱為我國研究型大學之始。

「清華名人堂」成立初期,室內陳列三位具代表性清華名人的半身雕像,分為三位當代雕刻大師之作品: 第一位為胡適先生 (謝棟樑先生作品) ,胡適先生及四大導師代表清華大學建校第一階段(1911-1937)的傑出清華人。另一位雕像為楊振寧先生 (吳為山先生作品),楊振寧先生1942年畢業於昆明的西南聯合大學(由當時的國立北京大學、國立清華大學及私立南開大學共同組成),1944年西南聯大研究所畢業,考取公費留學赴美。1957年因「宇稱不守恆」理論的貢獻,與另一位也是西南聯合大學校友李政道,共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是最早的華人諾貝爾獎得主。楊先生堪為西南聯大時期(1937-1946) 之清華代表人物。室內第三座雕像為李遠哲先生(曹崇恩先生作品),為國立清華大學新竹建校以來清華人之代表 (1956- )。梅貽琦校長則是貫穿清華前後三時期代表人物,是「兩岸清華永久校長」。

今天李院長的講題是:「敢於與別人不一樣」(Dare to be different),他曾說「我和別人不同的是,對於理想,我堅持了下來。」他的朋友描述他「他決定要做的事情,就一定會去做;很多小孩容易隨著群眾心理而盲從附和,但他不會。」 被譽為「物理化學的莫札特」(The Mozart of Physical Chemistry),當然與別人不一樣,他回憶高中臥病期間轉折,「整個想清楚之後,我下了決心,要過一個很有意義的人生,對自己小我開始看得較輕,對社會、人類的大我看得較重。」今天他要告訴我們如何「敢於與別人不一樣」,一定會帶給我們許多啟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