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分類

2014年12月20日 星期六

2014材料系系友會致詞

2014材料系系友會致詞

很高興也很歡迎大家來參加今天的系友會,清華材料系是非常特別的,在許多場合我都會提到是清華名符其實的王牌系,在不傷聽眾感情的場合,我會比較直爽的說是龍頭系,這裡有很重要的一部分是由於系友的表現,也是我要向各位系友道賀與道謝的。

對學科技的人來說,要下判斷,必須要有數據為憑,也就是首先要look at the data;材料系是國內成立的第一個以材料為名的所系,不僅是台灣學界公認的最優質材料系,畢業校友更是發光發亮,不久前剛獲選交通大學下一任校長,也是中研院院士的張茂中系友是本系研究所第一屆畢業生,76級的黃肇瑞系友是本系大學部第一屆畢業生,現在擔任國立高雄大學校長,本系博士班畢業生侯春看系友,則擔任雲林科技大學校長,同時76級的黃志青系友與77級的陳夏宗系友分別是今年教育部國家講座與東元獎得主,另一方面,台灣幾個主要的大學材料系師資中也遍佈本系的系友,而且有多位擔任過系主任、院長、研發長與副校長等職,表現極為優異。

如果還有人對材料系龍頭地位質疑的話,我會帶他到校友體育館門前勒石,很清楚的可以看到最先的三十一位人名,都是材料系系友;這是因為在清華百周年慶時,學校發動成立百人會,協助興建校友體育館,百人會每位會員至少捐出一百萬元,很感謝材料系系友一馬當先,有三十一位會員捐贈總額達三千五百萬元,勇奪冠軍,不僅贏得排名首位,而且也促成百人會成為台灣高等教育史上一項高度成功的募款活動高居的不凡地位。再者,為增強清華四大王牌系,即材料、化工、物理、化學四系的研發能量,也希望由四系系友配合教育部經費各籌募五千萬元,協同興建清華實驗室,材料系在陳繼仁系友千金一諾,獨捐五千萬元下,立即到位,也帶動其他三系達標,對清華發展再次做出重大的貢獻。本人在校長任內,校務推動尚稱順利,材料系系友的強力支持,功不可沒。我也要藉此機會,向系友們致感謝之忱。令人深刻婉惜的是陳繼仁系友不幸在十月底因積勞成疾,離開人世,但他是材料系系友永遠的典範,將為大家所長久懷念。

剛才曾炳南會長提到他已由台積電退休,正在轉換跑道,曾會長是我到清華任教後教到的第一屆學生,如今已可談到退休,讓人感到大家都已不再年輕;最近我看到一本名為WINNING FROM WITHIN: A Breakthrough Method for Leading, Living, and Lasting Change,中文書名為「轉念間,全世界都聽你的」的新書,作者Erica Ariel Fox提出每個人心中都有「四大面向」,交互為用,包括對未來的期待,如夢想家 (dreamer),負責看到契機,勾勒策略願景;就事務優劣損益,多方思索考量,如思想家 (thinker),負責釐清觀點,分析資料,管理風險;發揮同理愛顧之心,如情人 (lover),特點是關懷人群,重視感情;不畏險阻,勇往直前,如戰士 (warrior),強調表現,採取行動,追求目標。分別如公司中的執行長 (chief executive officer, CEO)、財務長 (chief finance officer, CFO)、人資長 (chief in human resource, or chief people officer, CPO)、營運長 (chief operation officer, COO);在每個人內心,夢想家與思想家首先上陣,鎖定目標,規劃步驟,在面對眼前當下的事物,戰士與愛人分別掌管法理與感情面;在人生各階段,重點又往往因時而異,青少年時,不妨多些夢想,妥為規劃思索,青壯時期,是奮鬥的戰士在冷靜擘劃後施展的時機,老年時期,則是提掖後進、奉獻智慧的時期,但各時期,都要心懷悲天憫人之心,己立立人,己達達人;這是我與曾會長要特別共勉的。

今天據了解,會選出系友會下屆會長,我與材料系前三屆系友會會長,施義成、謝詠芬、曾炳南系友,都有相當多的互動,可以毫不保留的說,他們在任內的表現都可圈可點,也是系友會在清華以向心力強與活躍著名的主要動力,相信新任會長一定能發揚光大,開創新局,最後祝大會成功,大家身心愉快。



2014年12月6日 星期六

王浩一「在易經裡 十年磨一劍」講座致詞

王浩一「在易經裡 十年磨一劍」講座致詞

最近與校友服務中心陳千惠執行長晤談時,承蒙她邀請來參加今晚的演講會,她提到王浩一先生時,特別說他有一位醫生作家弟弟--王浩威醫師;雖然我以前沒有想過兩位名字相近的作家關聯性,但王浩一先生則是我久仰已久的作家;自從約三年前首次讀到他的第一本歷史筆記「人生的十堂英雄課」,頗覺引人入勝,讓人愛不釋手,以後只要在我購書通路中,看到新出同系列的書,不需要更進一步介紹,就會直接訂購,陸續有幸閱讀到「英雄的十則潛智慧」、「英雄的大抉擇」兩書,今天上午在網路上看到他新出了「英雄的頓挫」一書,頗為納悶為何有所疏漏?仔細探究下發現出版日期是昨天,否則我應不會錯過從網路購買閱讀的機會。

王先生的歷史筆記是以古人故事闡釋易經,以易經為英雄作註腳;易經是一部奇書,也是一部天書,沒有人確切曉得出自何人?甚至何時?雖名易經,實為難經,再加上中國文字結構,一字一詞,常有多重涵意,即使看闡釋易經的易傳十翼,也常有晦暗未明之處;但易經位列群經之首,得到公信力很高的孔子背書;根據論語述而篇孔子在將近五十歲時說過:「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司馬遷在《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繫》、《象》、《說卦》、《文言》。孔子讀《易》,韋編三絕。」同時易經使中國千古英豪盡折腰,據前人統計歷代智者註釋超過千部之多,這種奇特現象,是相當難以解釋的;王先生的歷史筆記是以古人故事闡釋易經,讓人能為易經充滿智慧折服,是一種別開生面的做法,而且相當成功。書中以不同古人生命起伏的過程,印證不同的掛理,讓易經更容易親近與理解。

有人從歷史的英文 history 認為歷史是人的故事;雖然是對其希臘字源historiainquityknowledge acquired by investigation)的誤解;但歷史常眾說紛紜,何為信史也是一個沒有定論的問題,要看有多少可信史料,也受到撰述人的立場、心態與文筆影響,但歷史的迷人是無庸置疑的,而王先生的觀點與筆法更是引人入勝;也許是因為學數學的背景,常從數字給予讀者很大的啟發;例如,在韓信與相關人物的出生與逝亡圖表裡,讓人很驚訝地看到秦始皇只比漢高祖大三歲,也就是秦始皇在五十歲去世時,他們有四十七年活在同一個世上,一個是高高在上的暴君,一個是有點無賴氣息的小小亭長,同時劉邦在四十七歲起兵後,四年之後即能率兵進入咸陽接受秦王子嬰投降;再四年就與項羽畫楚河漢界,分庭抗禮,並由垓下之圍徹底擊潰項羽;這就像現代剛當選的一位鄉長,到八年兩任期滿,就成功直取總統大位一樣,多麼令人尋味;依此脈絡,孔子與勾踐夫差是同時人,孔門弟子子貢還曾為救魯,出使吳國勸吳王伐齊,爭取霸權,紓解齊國對魯國的威脅;同時朱元璋從一個小兵,歷四年級成為獨霸一方之吳王,再四年更一統稱帝;燕王朱棣也是只用了四年時間,從造反到攻入都城建業,甚至耶穌從二十七歲開始傳道,也是四年後即被釘上十字架殉道,大學四年,似僅一瞬,但四年間歷史常有驚天動地的變化。

在歷史筆記前三書中,共列舉了二十九位英雄/英雌,其中與清華有關的有三位,就是分別以「乾、坤卦代表的唐太宗李世民與長孫皇后以及以「剝卦代表的柳如是;清華大學的校訓是「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取自易經「乾卦象傳;「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以及「坤卦象傳;「天行健,君子以厚德載物。」「乾」卦為六十四卦第一卦,從初六到上六,連續六個陽爻,從十七歲的李世民,如何輔佐父親到開創貞觀之治,對應初九潛龍勿用、九二見龍在田,到玄武門之變,印證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在禍福之交,成敗之決之時,健而不息;九四「或躍在淵,無咎。」或是不必然,在天地之間,進退有節,行藏得宜,則無咎,唐太宗進用賢能,兼聽納諫,故無咎。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此時太宗有剛健中正之德,水到渠成,共成大業,使大唐國威遠播四方,成為當時東方世界的國際盟主,站在歷史最高點;到上九,亢龍有悔。凡事盛極而衰,太宗能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終成為「千古一帝 。」對唐太宗生平作了精采的註腳。另一方面,「坤」卦為六十四卦第二卦,從初九到六九,連續六個陰爻,印證李世民身後的女人——二十六歲的長孫皇后,如何應驗「坤載萬物」的預言,長孫皇后純正、柔順,謹言慎行,堅守中庸原則,她的所作所為,寬厚大度,如大地承載萬物,伸展無窮無盡;長孫皇后母儀天下的典範,確實提供了令人讚歎的「大地美德」成為「貞觀之治」的「幕後英雄」。

柳如是與清華的關聯則是清華四大導師之一的陳寅恪先生在晚年曾以逾八十萬字撰寫《柳如是別傳》;陳寅恪先生被傅斯年譽為「三百年來最有學問之人,」何以窮十二年時間,為一江南名妓,完成他自己生前最後一部巨著?眾說紛紜;但命運多舛的美女柳如是,雖與「江左三大家」之一的錢謙益譜成忘年之戀的佳話,但力助危機四伏的復明運動,在錢謙益身後族人搶奪家產時,以懸樑自盡,用死亡反戈一擊,與為首份子同歸於盡。柳如是的生平喻示「剝卦闡明事物發展過程中「剝除自我」的事理,凶兆連連也論述「小人得勢,君子困頓的時刻」。

在三本歷史筆記中論述的歷史人物,唯一讓我感到陌生的是清代乾隆朝才子李調元;他三十歲時中進士、點翰林,如同冉冉上升的太陽,上晉之勢,蒸蒸日上,書中以「晉卦揭明事物晉長的途徑與規律。李調元初入翰林院,因個性耿直,受到排擠,但終得裕,無咎。四十四歲時升任廣東學政,獲得乾隆帝的勉勵,再廣州才氣縱橫,貞吉,受之介福,以中正也。在學政期間,得到民眾擁護,眾允之,本該後悔的因素,消失了,故悔亡,志上行也。五十歲時,受和珅等奸臣誣陷,被革職下獄,發配伊犁充軍;對應九四:晉如碩鼠,貞厲。在伊犁一年後,幸得朝中紀曉嵐伸予援手,得以母老贖歸,並准予復官,次年上表辭歸故鄉,如六五:悔亡,失得勿恤,往吉無不利。五十二歲回到故鄉,從此寫作十餘年,成了清代戲曲理論大家,自治、自克、自省,完成人生另外高峰得以因應上九:維用伐邑,厲吉無咎。

王浩一先以易經為歷史人物註釋獨具一格在古老的「智慧地圖」中為英雄尋找到生命座標,作為判斷是非,建構思想理論的依據。  他嘗試以「歷史人物」當《易經》的敲門磚,對照著古人的生命經驗,看懂每一狀態下的抉擇與成敗,確實可以讓《易經》更容易親近與理解,進而比對我們的行為,調整我們偏失掉的思考模式。他認為《易經》可以舉偏概全,載道廣應,撥弄之間,明白萬事萬物的運動變化,有時會由量變累積而導致質變的規律。透著幾個有趣的想法,一些抽象的陰陽觀念,知道人生、歷史或哲學,都是一場不斷變換詮釋的過程。他進一步比喻:孔子講「君子不器」一個觀點也像一個「器」,可以用來切中某個狀態、某個議題、某個感受,甚至某個時空,所以任何一個器,無法也無須道盡其義。許多事不見得能一針見血,鞭辟入裡,但是,有時一個想法,卻能輕易開啟靈動的領域。是很有智慧與道理的值得我們細心揣摩相信今晚的演講必然讓我們大有收穫。


2014年11月25日 星期二

陳繼仁校友追思會致詞

陳繼仁校友追思會致詞

各位繼仁的親友:
上月29日晚得知繼仁英年早逝的噩耗,感到非常震驚與不捨;回到家裡,告訴我內人後,只見她頻頻拭淚;第二天有電視台記者到辦公室來訪問我,除了惋惜英才猝逝外,問起我是否存有與繼仁合照的照片,我想起正在準備再下一周在圖書館做「清華歷史」的演講簡報檔案中,有關新竹清華的部分,一定少不了與繼仁的合照,打開檔案後,果然迅速地看到不少與繼仁合照的照片,尤其有好幾張照片裡繼仁正站在或坐在我旁邊,帶著歡樂的笑容,比者快樂的手勢,睹影思情,令人唏噓不已。

最近我見到以前的秘書與一位學生,談到繼仁的早逝他們不約而同的說:「你失掉一位最支持你的校友與學生,心裡一定很難過」,我的回應是:「我內心的傷痛,不是以難過足以形容的」;繼仁在清華大學部與研究所九年期間,就以開朗、熱誠,讓人印象深刻,後來他到工研院一面服國防役,一面工作,始終與材料系師長保持密切聯繫;1997年,他決定帶著工研院材料所技術團隊成員,也是清大材料系所同學創業,在產業前景不明下,以卓越的管理與技術,殺出重圍,「國碩科技」在成立三年後於台灣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當時為台灣成立最短時間即掛牌之上市公司,也讓最初支持他創業的老師們得到福報大有斬獲。其後因產業形式改變「國碩科技」有一段艱困期,但繼仁沉著應變,帶領團隊成功轉型,2008年「國碩科技」化學材料部門分割成立「碩禾電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碩禾電材上櫃掛牌,成為上櫃股王,曾經一度成為台灣上市櫃股王,至今居高不下,只可惜繼仁在積極開拓建造太陽能電廠整廠輸出業務,已呈現良好績效之際,離開人間,不及親見事業再創高峰。
繼仁對清華與我本人的強力支持,是有目共睹的;我在擔任校長期間,針對校友的募款活動,共有四次,繼仁無不率先響應;在籌建「校友體育館」成立「清華百人會」活動中,繼仁不僅獨捐四百萬,而且發動在「國碩與「碩禾擔任副總以上的清華校友,各捐一百萬,這早到的七百萬,讓「清華百人會」活動迅速開紅盤,一路綠燈以遠超過預期成果而圓滿達陣,而美奐美崙的「校友體育館已於2012年十一月正式啟用,而很適切的是繼仁的大名在館前勒石留名的一百多位校友中,名列榜首;其次是繼仁主動思索要如何對清華做更大額的捐助時,我建議他捐助清華正在籌建的「清華實驗室」,他也很爽快的響應全額捐助材料系使用部分空間經費五千萬元,讓募款活動正式啟動時,有一個閃亮的開始,也促成其他三系校友捐助士氣如虹而順利的達標;其他如「亞太政策中心」以及「清華永續基金」的籌募,也都得到繼仁的鼎力協助。這裡要特別一提的是,繼仁對材料系的捐助,是以私人名義,當然必須得到夫人都首肯,而繼仁事業、家庭與做人的成功賢內助居功厥偉在此我要感謝陳夫人,也希望裖予在痛失良偶之際,能節哀順變,與廷嘉、明鴻兩位世侄共同堅強的面對未來。

繼仁對清華的感情與關懷是無與倫比的,除了長期慷慨捐助外,並擔任材料系學生業界導師,他最津津樂道的是當年參加梅竹賽,在最後一場,力挽狂瀾,才讓清華對沒有被「剃光頭」;他有空時常會帶妻兒到校園逛逛,我還記得不只一次,他在校園中停車在我旁邊打招呼的情景去年廷嘉考入清華他也帶他到校長室更我見面,往事種種如在眼前很多人對繼仁早逝表示不捨,嘆息「斯人而有斯疾也」,是命運中的無奈與遺憾但我們也許應從另一觀點來看,繼仁在不算長的生命中,發光發熱,成就非凡,愛校愛家充分發揮人性的光輝,盡其在我,如陳夫人悼詞中所言:「為人建業,為子立功,」遺愛人間典型足式,生而為英死而為靈繼仁在天之靈,必得安息。最受我以兩句話送繼仁一程
繼往開來仁風義行
後繼有人求仁得仁


也是我對繼仁家庭與事業的祝福

2014年11月23日 星期日

新竹中學彭商育老師追思會致詞

新竹中學彭商育老師追思會致詞

今天我們在有多次與敬愛的彭商育老師聚會的竹中演藝廳,追思最近以高壽逝世的彭老師,不禁讓人想起唐朝大詩人崔顥的千古名詩「黃鶴樓」中的詩句: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彭老師現在已駕鶴西歸,我們再也無法在演藝廳與彭老師聚會,但他早已在新竹中學的榮譽殿堂中,居於無比重要的地位,留給我們無盡的感懷與思念,千載依舊。

在台灣光復以後最少有四十年,新竹中學有兩位代表性人物,一位是辛志平校長,另一位就是彭商育老師;辛志平校長是偉大的教育家,代表新竹中學校訓 「誠慧健毅」的精神,彭商育老師是具體實踐「誠慧健毅」校訓的典範,代表新竹中學的卓越;彭老師正直誠懇,學有專精,諄諄善誘新竹中學是民國四十六年全國包括數學冠軍的畢業會考全省第一名,「彭商育數學」是昔日台灣的中學莘莘學子的標準參考書;前幾天我有機會與李歐梵學長在母校對談,我們不約而同地談到上彭老師的課,如沐春風,讀彭老師的書,如行雲流水,用心研讀容易豁然貫通是渴求學習新知的青年學子最高的享受。我們初唸大學的時候,外地同學最常問的就是「彭商育老師教過你嗎?」彭老師的影響不僅建立了竹中優質數學的聲譽,事實上提升了台灣不只一世代學子的數學水準,社會學三大奠基人之一的Max Weber曾經分析:「西方科學是一個以數學為基礎的科學。」物質科學的數學化,是科學史上最大的進步,數學是「科學之母,」可謂已是常識。另一方面數學與邏輯相通數學好言行才會合邏輯,否則就沒有討論空間;台灣社會目前的亂象,很大一部分是不講邏輯,一般民眾的數學教育亟待加強。以此觀之,彭老師對台灣社會的影響,更為深遠。

新竹中學是中外極少數把「健字放在校訓中的學校彭老師身體力行長年維持身心的健康身體的健朗;《論語.泰伯篇》中曾子說:「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彭老師曾自述: 「我在新竹中學擔任教職員四十年,(民 35~74 年)與辛校長共事三十年,曾參加學校各種教學規劃不少,辛校長堅決留我同進退,我一直沒有離去,所以我可算是學校裏一個不折不扣的老老園丁,一輩子年華,為這個學校效勞,犧牲奉獻,無語問蒼天。對母校我有深深的感情,愈久愈芬芳。」辛校長曾回憶說:「民國三十五年八月開始招新生,記得當時的訓導主任彭商育先生,每週就教了二十四小時的數學,」彭老師春風化雨四十年堅守竹中教職是何等堅毅卓絕。

彭老師在九十大壽時,談到「養生之道」就是實踐「誠慧健毅」校訓。他說:「生活正常與心身健康,這把金鑰匙把握在你手中,你要有堅強的毅力,與永久的恆心,掌握下列要訣。
    一個綱領:正常生活與心身健康。
    兩點思維:糊塗一點:小事糊塗,大事清楚。
    瀟灑一點:明月清風,海闊天空。
    三大作風:助人快樂,知足常樂,自得其樂。
    四大行動:合理膳食,適當運動,戒菸限酒,心理平衡。
切實做到以上四項,歡樂度日,青春永駐,笑逐顏開,頤養天年,長生不老。」是彭老師的遺澤雖然他沒有辦法違反自然定律而長生不老但他的音容笑貌優雅典範長留在我們心中


最後我以彭老師對所有竹中人的期許做為結語母校雖然還不是百年老店,但卻具有百年老店的聲譽。能贏獲社會人士肯定與崇敬。這是竹中人血汗爭取的結晶,弻光華彩,歷久彌新,最後還是願竹中人把竹中精神,發揚光大,直到永遠!願與竹中人共勉之!

2014年11月20日 星期四

與李歐梵院士科技與人文對話: 人類大歷史

與李歐梵院士科技與人文對話: 人類大歷史

今天很榮幸與李歐梵院士同在我們的母校新竹中學對話﹔順著安排此次對話的清大文學院蔡英俊院長的原始構想,今天的對話是科技與人文的對話﹔我想就用最近所讀到的一本人文並以相當篇幅論及科學革命好書的感想與心得來做言﹔

「人類大歷史:從野獸到扮演上帝」,是今年八月由「天下文化」出版的翻譯書,原作書名為Sapiens,作者為以色列歷史學者哈拉瑞 (Yuval Naoh Harari),出版於2012年七月。嘗試以約三十萬字,敘述智人七萬年的歷史。從智人由認知革命征服世界、農業革命、科學革命、工業革命、生物革命以迄現今,面對迅速變化與未知的未來,重點在大趨勢以及廣角度﹔氣勢磅礡,發人深省,同時深入淺出,饒富趣味。

作者博學多識,充分運用歷史、政治、經濟以及考古、生物、生態學的宏觀見解闡述人類歷史。作者希望這本《人類大歷史》能填補傳統史書的三個鴻溝:歷史觀與哲學觀之間的鴻溝,要提供有史實根據的深刻哲學思考、人類和生態系統之間的鴻溝,要讓讀者多從生態系來思考,而不是只講人類的利益、集體和個人之間的鴻溝,檢視歷史事件如何影響到當時一般人的生活,例如當時的平民感受如何?有沒有人更幸福或更悲慘?作者認為,讀者若是錯過這樣的觀點和角度,將會一再錯過歷史中最關鍵、最有意思的部分。可謂「上下七萬年,讀史有學問」。其中某些比較特殊觀點,如智人是其他人類及大型動物連環殺手、談八卦促進合作、農業使人更貪婪、想像不存在的事物,讓陌生人開始合作、建立組織,大型人類合作系統都基於神話、神話維持法律與秩序、金錢是最佳信物、矛盾創造文化、政治與經濟系統是宗教而非僅理論與意識形態、帝國是過去兩千年最成功的政治系統、人類大融合的關鍵因素是金錢、帝國、宗教,人類對動物的虐待是歷史上最令人髮指的罪行、現代人並不比前人快樂許多、科學可能導致人類毀滅等,很值得深思討論。

本書共有二十章,分四部分,第一部分認知革命﹔大約七萬年前,認知革命讓人類逐漸從所有物種脫穎而出,讓歷史正式啟動﹔

1.1-智人演化的優勢,包括一、腦容量大,整個動物界,只有智人演化出比例很龐大的思考器官,一、直立而能望遠、丟石塊、打信號,讓手變得靈巧,三、母親骨盤小使嬰兒早產,出生後需人照應,而增加互動與學習機會,以及可塑性,四、學會用火,約三十萬年前,用火已很普遍,成為可靠的光源與熱源,用為武器,焚燒森林成原野與驅趕獵物,同時用於烹飪,利於消化吸收,五、發展出複雜語言能力,促成與陌生人合作,能相信僅憑想像而生的觀念 (如神、國家、貨幣等),出現宗教、商業和社會分層以及能描述非現實的語言等都是讓智人從石器時代就開始勝出以致征服世界的原因。

大約在距今七萬到三萬年間的大腦認知革命,智人出現新的思維和溝通方式,可能由於偶然的基因突變,改變了智人大腦連結方式,用新方式思考、以新語言溝通,進而征服世界,其特別之處,最常見理論,是非常靈活,其次是社會語言,有能力談八卦,發展出更緊密、複雜的合作方式,同時能想像與傳達不存在的事物資訊,討論虛構的事物,編織共同的虛構想像,宗教、國家、企業公司、公平、司法、正義、道德、金錢全部都是只存在人類腦袋的集體想像,也都是人類發明的抽象概念,讓陌生人開始合作、建立組織,讓智人可以突破150人的族群門檻,建構數萬人的城市、上億人的國家。

1.2-早在第一個農村形成之前,採集者已讓地球改頭換面,是整個動物界,最具破壞性的力量。發人深省的是,智人興起對地球其他大型動物是一場浩劫,人類用石器時代工具,滅絕了半數以上的哺乳類動物。約四、五萬年前,智人得到新的技術,組織能力,甚至是眼界,能夠走出亞非大陸。首先是航海,開始前往遠洋捕魚、貿易、探險。在大約四萬五千年前,殖民澳洲,讓整個澳洲生態起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不過幾千年後,95% 大型動物滅絕,僅餘袋鼠。同樣情況,在約一萬六千年前進入美洲,造成美洲巨型動物絕種,大型動物107種僅餘84種,使世界大型哺乳類動物滅絕了一半,而人類難辭其咎。作者甚至稱人為殺生慣犯 ( serial killer)。事實上美洲與澳洲原住民以及紐西蘭的毛利人都在歐洲人到達以前,幾乎已讓當地的大型動物滅絕。智人的第一波殖民,造成整個動物界最大也最快速的一場生態浩劫,是第一波物種滅絕浪潮。第二波則由於農業革命,農民的擴張﹔第三波是今日由工業活動造成的生態環境改變。很明顯智人就是造成最多動植物絕種的原凶。

第二部農業革命,大約一萬兩千年前,農業革命讓歷史加速發展。
2.1-有些學者宣稱一萬兩千年前的農業革命是人類大躍進,解開了大自然的秘密,馴化各種動植物,脫離狩獵採集的艱苦、危險與匱乏,安定下來,過著愉快與飽足的生活。與一般觀念大為不同的是,作者認為農業革命啟動後,對當時一般人的生活,反而有負面效應;人類辛苦耕作後,雖對第一代農民提供了真實的利益,但往後讓我們渴求更多,在養育子女增加、人口爆炸後,需要生產更多,而且產生一些不事耕作而寄生的菁英份子,普遍來說,當代農民的工作更辛苦,飲食還更差,在群落擴大後,分工分職愈趨細膩勞累的程度以及生活的水準,往往反不及採集狩獵時代;如跨越集體和個人之間的鴻溝,以此檢視歷史事件如何影響到當時一般人的生活,農業革命讓更多人過較差的生活,一連串讓生活更輕鬆的「進步」,讓農民身上,加了一道又一道更沉重的枷鎖,作者稱為「史上最大騙局」。

2.2-同時通常人們認為人類馴化了糧食作物,但從另外觀點來看,反而是糧食作物綁架了人類,例如換個角度,從小麥看農業革命;小麥在一千年內,傳遍了世界各地。從演化成功與否的基本標準,小麥可說是地球上最成功的植物。他的秘訣就在操縱智人,為其所用。

2.3-伴隨農業革命,是動物的馴化成家畜與家禽。目前馴化動物遍佈全球,數目大量增加。另一方面,馴化動物過的是生物有史以來的最悲慘生活。對絕大多數家畜與家禽來說,這是一場可怕的災難,所以物種演化成功不等於個體的幸福。

2.4-對人類來說,每當人類能力大幅增加,個人的痛苦也隨之成長。歷史上少數不變的道理,就是奢侈品往往變成必需品,帶來新的義務以及依賴,成為一種陷阱,無法自拔。農業時代人類空間縮小,但時間變長了,想像預測未來幾年甚至幾十年的事。未來的重要性大為增加。因為有更多東西要保護,也是因為有別的方法減少風險。農業帶來的壓力,正是後代大規模政治制度和社會制度的基礎,也出現了統治者與菁英階級,徵收搶光農民餘糧。在近代晚期之前,總人口九成以上都是農民,但歷史寫的幾乎全是農民生產餘糧養活的一小撮菁英份子。

2.5-農業革命讓更多的人可以住在一起,先形成村落、城鎮、都市,再由王國與商業網路緊緊相連。但其後衝突不斷,最主要農業革命發展太快,時間不足以讓人類發展出能夠長久大規模合作的本能。農業革命讓人開創出都市、強大的帝國,接著就開始幻想出偉大的神靈、祖國、有限公司等故事,好建立起必要的社會連結。人類想想像力急速奔馳,建立起地球上前所未有的大型合作網路,不幸大多數的人類合作網路,都成了壓迫與剝削。

2.6-由想像建構的秩序,要讓人相信,對外的說法永遠要強調是客觀事實﹔如西方人多相信的個人主義,落實在教育、建築、生長環境等﹔第二是塑造了我們的慾望,包括浪漫主義、民主主義、資本主義、人文主義、國外度假、消費主義、蓋金字塔等,第三是存在人與人的思想連結中,千萬人共同想像中,即互為主體性(inter-subjectivity)現象,如法律、金錢、神、國家中。與真實世界結合之例,如現代西方的個人主義,落實在人的互動、建築私人空間,但在中世紀,貴族認為個人的價值是由社會階級,少有個人空間;個人慾望往往是建築在虛構故事上,「隨心所欲」,聽從的常常是外面那些虛構的主流故事,即如深藏在內心的渴望,如到國外度假,並沒有自然或明顯的道理,而是相信了浪漫消費主義神話,再如古埃及的菁英分子,可望蓋華麗的陵墓,現在各地的人,也都是想蓋起某種金字塔,只不過再不同文化裡,會有不同的名字、形體與規模;同時由想像建構的秩序,並非個人主觀的想像,而是存在於千千萬萬人共同的想像之中,即所謂互為主體性。為了改變現有由想像建構的秩序,的得先要用想像建構出另一套秩序才行;身為智人,我們不可能脫離想像建構的秩序,如置身監獄之中。但也要注意,一個信任感低落的社會,往往流於崩壞。

2.7-要協同合作,必須遵守一樣的規則﹔這種情況同樣適用於較大規模的國家、教會或貿易網等。需要處理的資訊就會極為龐大,絕不是單一人腦所能記憶處理的,最後發展了文字系統。智人社會秩序是透過想像而建構,需要經過各種努力,才能維持種種法律、習俗、禮儀,否則社會秩序就會很快崩潰。農業革命後,社會變得格外複雜,數字變得至關重要﹔數字處理系統正是書寫文字。近年來,電腦所使用的二進位程式語言,其影響極為巨大。

2.8-人類基因裡並沒有大規模合作的生物本能,但維繫了合作網路;對許多人來說,網路背後想像的秩序,既不中立、也不公平;總是把人分成一些並不存在的分類(自由人/奴隸、白人/黑人、富人/窮人),並且排成上下等級、上等人享有各種權力與特權,下等人擁有的,只有歧視與壓迫。歷史鐵律告訴我們,每一種由想像建構的秩序,都會大談自己是自然、必然的結果,其他社會的分法是又虛偽又荒謬。不幸的是,目前學者研究,還沒有任何一個社會能真正免除歧視的情形。

第三部是人類的融合統一,先談歷史的方向。

3.1-人類文化一直流動不休,是隨機還是有一個整體模式?歷史有大方向嗎?用衛星的高度來看,歷史趨勢是分久必合。今天,幾乎所有人都接受同一套政治體系、經濟制度、法律制度、科學體系。然而全球文化雖然單一,但不同質,正的文明衝突,是聾子的對話,目前世界也無完全純正的文化。

西元前一千年間,出現了三種可能達到全球天下一家概念的秩序,即經濟上的貨幣秩序,政治上的帝國秩序,宗教上的全球性教派;對商人來說,全球就是一個大市場,對征服者來說,全球就是一個大帝國,對各教先知來說,全球就該只有一個真理,希望每個地方、每個人都要遵循。

3.2-金錢成了共同交易媒介,也能用來累積財富,同時攜帶與移動方便,財富的轉換、儲存和運送都變得更容易,才能發展出複雜的商業網路以及蓬勃的市場經濟。金錢的運作是要把「物質上的現實」轉變為「心理上的想像」,人們接受了集體的想像,是因為信任金錢的價值,在這種信任背後,有非常複雜而長期的政治、社會和經濟網路﹔金錢是有史以來,最普遍,也最有效的互信系統。

3.3-人類終將一統,絕不只是純粹經濟的過程,不能低估刀劍的力量。帝國是一個政治秩序,有兩項重要特徵:一、統治許多不同民族,二、疆域可以靈活調整,可以無限制擴張。讓帝國能夠在單一政治架構下,納入多元的族群與生態區,讓越來越多的人類與整個地球融合為一。帝國就像一台壓路機,將許多民族獨特的多樣性夯平,整合製造出更大的新群體。

3.4-帝國在過去兩千五百年間,是最常見的政治組織形式,相當穩定。另一方面,帝國四處征服,同時也贊助了哲學、藝術、司法與公益,現在人類所以有許多文化成就,常靠由剝削戰敗者而來。帝國遺緒在現代文化幾乎無所不在,今天大多數人的說話、思考和作夢的時候,用的都是征服者的語言。例如埃及人用阿拉伯語,美洲人用西、葡、英、法語。

幾乎所有帝國都是建立在鮮血之上,並且通過壓制和戰爭維持權力 然而現今文化大多數是帝國遺風。地球現存文化,已無純淨文化,至少有一部分是帝國或帝國文化遺緒。沒人知道如何解決文化遺緒棘手問題。歷史無法簡單分成好人與壞人兩種,除非我們願意承認,我們常常就是跟者走壞人的路。

3.5-在西元兩百年左右,大多數人類都已經活在各個帝國之中。看來,未來可能所有人類將活在單一帝國之下,統一全球這件事,已不遠了。在二十一世紀,越來越多人相信,真正的權威來自所有人類,而非某個特定國家的成員。而人類政治發展方向應向「保障人權,維護全人類全體利益」的目標走。單一全球政府來保護大家,較簡單。全球化問題也正侵蝕讀各個獨立國家的正當性,現代的天命,要解決上天的問題,未來的全球帝國,很可能環保當道。目前沒有任何國家,能行使真正獨立經濟政策, 任意發動戰爭,內政也無法獨立決定。面對全球企業和非政府組織的干預,全球輿論的監督和國際司法的干涉,各國遵守財政、環保和法律上的標準,國家有形的疆域和意見已逐漸失去分量。越來越多人,已經投入全球帝國的一方。

3.6-宗教是第三種讓人類一統的力量。正因為所有的社會秩序與階級都只是想像的產物,所以十分脆弱。在歷史上,宗教的重要性,就是讓脆弱的架構有了超人類的正當性。說律法來至一種絕對神聖的最高權柄,不容易動搖,確保社會安定。宗教是「一種人類的規範及價值觀體系,建立在超人類的秩序之上」。必須同時具備普世與鼓吹特質。多數古代宗教反而具備地方與封閉特質。

3.7-一般而言,一神教徒比多神教徒更為狂熱,更熱中信仰,在西元一世紀初,世界上幾乎沒有一神教徒,目前除了東亞以外的大多數人,多半屬於一神教,而今全球秩序也正以一神論為基礎而建立。為實際需求,一神教徒常從小門將其他神祇迎回,例如天主教宗冊封了不少聖人,其所受的禮敬,可說與多神教的諸神無異。

3.8-過去三百年來,世界越來越世俗化,發展出新型的自然律宗教信仰,包括自由、共產,資本、民族和納粹主義﹔宗教是「一種人類的規範及價值觀體系,建立在超人類的秩序之上」,這些意識型態同樣符合定義。如共產主義相信有一套由馬、恩、列找出的自然,不可改變的人類秩序,引導著人的行為,而相似處不只如此﹔有自己的聖經與預言書、節慶、神學家、牧師、殉道者、聖戰、異端學說,是狂熱並熱中宣教的宗教。

3.9-過去三百年來,自由人文主義主導世界,重點是對智人的崇拜。將智人的生命、快樂和能力神聖化。認為智人的是獨特的、神聖的。從本質上與其他所有現代動物不同。所謂至善,是對智人好,全球所有其他物種與生命,都只為智人利益而存在。人文主義對人性的定義,大致分成三種教派。最重要的是自由人文主義,認為人性就在於每一個人的自我特質,個人自由神聖不可侵犯。重要誡命是保障「內心聲音」的自由,這些誡命統稱為人權。將人神聖化,但並不否認神的存在。源自一神論信念,有永恆的靈魂與造物主概念。另一種是社會人文主義,認為人性是集體而非個人的概念﹔神聖的是由所有人構成的整體,追求的是平等。人人平等概念來自一神論認為﹕「在神的面前,所有靈魂一律平等。」進步人文主義不來自一神論,深受演化論影響,相信人類是一個可以進化也可以退化的物種。目標主要希望保護人類,避免退化,並鼓勵漸進的演化。生物學家已經戳破納粹的種族理論,但純科學的力量遠不及社會運動和政治力。認為自由人文主義和社會人文主義要保護弱者,破壞天擇的秩序。

3.10-因為商業、帝國和全球性的宗教,最後將我們每個智人,納入今天的全球世界,最後的全球單一文化,應該是人類歷史無可避免的結局,但它不見得是現在世界上的任何一種文化。目前世界英語是全球語言,基督徒有二十億,穆斯林有十二點五億,一神教為主流宗教,如想見其他可能性,可以檢視歷史的兩種重要特質起﹕第一、不可預測性﹕事後看起來無可避免的事,在當時看來總是毫不明顯。基督教、穆斯林教、共產主義的發展,目前都看不出任何能統攝一切的決定性法則。等於承認民族主義、資本主義、人權都只是偶然的產物。歷史是二階渾沌系統,會受預測影響而改變,因此無法準確預測。我們所以要研究歷史,不是為了要推知未來,而是要拓展視野,要了解現在種種絕非自然,也並非無可避免。第二、盲目﹕歷史的選擇,決不是為了人類的利益。文化是因種種機緣巧合所出現的心理寄生蟲,從出現之後就剝削所有受感染的人。這種說法有時稱為瀰因學,文化演化是瀰因這種文化資訊單位的複製。對後現代主義思想家來說,文化基石是話語,將民族主義形容成一種致命的瘟疫, 對自身有利,而非對全人類。賽局理論有類似的論點,軍備競賽就是一個著名的例子。並沒有證據顯示 史上最成功的文化,就一定是對智人最好的文化。

第四部是科學革命﹕大約五百年前,科學革命讓過往歷史告一段落,而開創新局﹔大約西元一千五百年,歷史做出重大的選擇,改變了人類及所有生物的命運,即科學革命。人類將資源投入科學研究中,取得了巨大的新力量。人們逐漸相信可以依靠投資科學,提升能力,經過反覆證明,握有資源的政府和富人,越來越願意投資科學。

4.1-現代科學的特色﹕一、承認無知,二、以觀測與數學為中心,形成理論。三、取得新能力、運用創造的理論來取的新能力,發展出新技術。現代科學獨特之處是公開承認這「整套體系」對一些「最重要的問題」一無所知。

4.2-由於社會、國家、國際體系是虛構故事,故事可能有問題,要繼續維持社會和政治秩序,只能依賴兩種不同科學方法﹕一、採用科學方法,但違反一般科學做法,對外宣稱這就是絕對真理,如納粹和共產黨,二、不採科學方法,直接訴諸「非科學的絕對真理」,自由人文主義的基礎,在堅持主張天賦人權,但對智人科學研究並不認同這種看法。現代社會之所以還能夠維繫,原因之一是對科技與科學方法的信任,幾乎類似宗教信仰,某種程度上取代了對「絕對信仰」的信念。

4.3-科學為人類帶來太多新能力,也就享有崇高的地位。對於「知識」的真正考驗,在於實用性。現今科學與技術關聯極為密切。現代國家,從能源、環保、醫療,科學家都扮演重要角色,而武器研發,更具關鍵性。資本主義體制和工業革命登場,科學、產業、軍事科技結合,勢力不斷膨脹。科技扮演現代救世主,而不以美好的過去為黃金時代。

4.4-目前死亡是無可避免的命運,多數的信仰以死亡做為生命意義的主要來源,給死亡賦予意義,現代科學一大目標,就是賦予人類永恆的生命,實際為長生而非不死。近晚許多宗教與意識型態,已不再強調死亡與來生這兩項元素。如自由、社會、女權主義,共產、資本主義亦然。民族主義承諾永恆記憶,太過虛無飄渺。

4.5-科學活動並不處於更高的道德和精神層面,而像其他文化活動,受到經濟、政治和宗教利益影響。所費不貲,歸功於政府、企業和私人捐助者。得到資助,多半是由於能夠達到某些政治、經濟或宗教的目的,與意識型態掛勾才較能得到支持。科學無力自己決定優先順序,也無法決定如何使用其發現。如基因、遺傳學研究成果,還不知道如何妥善使用。科學研究必須與某些意識型態聯手,才有蓬勃發展的可能。使研究成本合理化,代價是意識型態能夠影響科學的進程表,決定如何應用。其中帝國與資本主義是特定值得關注的兩股力量。

4.6-為在不同地點觀測金星凌日 ,1769庫克(James Cook)船長科學遠征隊,發現壞血病療法,英國便能派出武力遠征軍,征服澳洲,造成當地許多文化滅絕,原住民幾近滅種 (僅剩~10%),導致Tasmania 滅族。死後遺體被研究,頭骨和骨架陳列在博物館內。科學革命與現代帝國主義密不可分。

4.7-第一批工業科技,相對而言並不複雜,其他地區缺少西方花幾個世紀才成熟的價值觀,共同相信的虛構故事、司法體系和社會政治結構。歐洲在近代初期培育的潛力主要是現代科學與資本主義。科技發展成熟,有如取之不盡的大礦藏。開採能力獨強。現代科學在西方帝國擴張後,才形成獨特內涵。共同出發點是承認無知,很好奇,覺得有走出去、尋找新發現的必要。希望能取的新知識,成為世界的主人。

4.8-傳統帝國主義征服世界,只為要利用及傳播自己對世界的看法,為了權力與財富。帝國主義所以要前往遙遠的彼岸,為了擴張新領土,也為了新知識。隨著時間過去,對新知識和對新領土的追尋,變得越來越緊密交織。現代探索與征服心態,從世界地圖演變可以看出。現代之前,地圖無空白,到十五、六世紀,歐洲人的地圖,出現大片空白。在心理及思想上的一大突破,承認自己無知。

從此歐洲人在世界各地建立基地和殖民地的網路,使全球性帝國真正登場,也首次出現全球性貿易網。歐洲帝國改變了世界歷史,原本是一些獨立的民族和文化各自發展,現在則整合成單一的人類社會。以往大多數帝國向外侵略,只著眼於鄰近地區,逐漸擴張,如羅馬帝國。亞歷山大推翻波斯帝國,是較接近的例子,一般是地方事業。鄭和下西洋並未試圖攻佔或殖民他國。另一方面,西班牙人在二十年內,使加勒比海原住民幾乎滅絕。1519年,Cortes率550人登上墨西哥海灘,消滅阿茲特克帝國,約一世紀間,中美洲原住民銳減九成。10年後,Pissaro以168人,消滅南美 Inca帝國。

4.9-現代科學與帝國動力相同,作法相似﹔建立帝國像一項科學實驗,要建立某個科學學門,也像建國大業。1802年英國開始印度大調查,其他如破譯楔形文字過程。1783年在印度成立亞洲學會,對梵語觀察,發現和希臘、拉丁語有驚人的類似,成為第一個發現印歐語系的人。讓帝國擴張統治合理化、正當化,近代歐洲人開始相信,學習新知必定是好事,帝國不斷產生新知,自以為對外擴張與殖民統治,就代表進步與正面。講到植物學歷史,讚揚貢獻,不提在澳洲折磨原住民。新知理論上有益於當地被征服的民族,如醫療、教育、鐵路、運河、司法公正、經濟繁榮,不適剝削,而是利他,如吉卜林說是「白人的承擔」。另一方面,導致1769-1773年,孟加拉大饑荒,有一千多萬人死亡(約1/3人口)。罪行或成就皆可編一本百科全書 。

4.10-科學家為帝國提供了各種實用知識,沒有帝國支持,科學也無以蓬勃發展。不論是科學與帝國,背後都潛藏著一股特別重要力量﹕資本主義。不論建立帝國,或推廣科學,沒有錢都是萬萬不能。金錢為人類展開新視野,也讓數百萬人遭受奴役,推動產業巨輪,但讓數種物種滅絕。現代經濟史,其實重點只有一個詞﹕成長。從一千五百年到現在,產值從兩千五百億到六十兆,人均產值從550到8,800 美元。銀行信用是人類想像力的驚人發揮,信任是世上絕大多數金錢的唯一後盾。信用,代表現在不存在,只存在於想像中的財貨。讓我們能預支未來,打造現在。背後有一項基本假設,明天會更好,但古人並不相信,總覺黃金時代已經過去,未來頂多維持現況。

信用,就是「今天的餅」與「明天的餅」的價差,如果餅不變大,信用貸款就無意義。接著,歷史上出現了科學革命與關於進步的觀念,相信透過地理發現、科技發明與組織發展,能夠提升人類生產、貿易和財富的總量。使全球這塊餅,有變大的潛力。新的道德標準是「用利潤投資生產」。投資包括擴建工廠、從事科學研究、開發新產品等,重點在增加產量,轉為更多的利潤。

這種新的宗教,對現代科學發展,也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政府和私人企業投資研究時,第一個問題常是﹕「會提高產量與利潤、促進增進成長嗎?」如不談科學,持續成長為無稽之談。但科學家每隔一段時期,就有新發明或發現,像美洲大陸、內燃機、基因工程等。印鈔票的是銀行和政府,買單的是科學家。銀行和政府狂印鈔票,只盼望在經濟泡沫破滅前,科技人員能有力挽狂瀾的創世發明或發現,開創全新產品或產業。

4.11-資本與帝國在十九世紀,關係更為緊密。直接由國家來幫忙維護利益,西方政府幾乎就像資本家的工會。如對中國的鴉片戰爭,簽訂南京條約,清廷同意不限制菸商活動, 在十九世紀末,中國約四千萬人上癮。另如埃及也遭毒手,先是投資興建蘇彝士運河,插手內政,1882年英國成為宗主國。

4.12-完全自由市場,貪婪的資本家能透過壟斷或串通來壓榨勞工。還可能用惡質的勞工法、勞役償債、甚至奴隸制度,來限制勞工自由。奴隸貿易的罪魁禍首是不受限制的市場力量。如美洲的蔗園,在十六至十九世紀,大約用了七成約一千萬非洲奴工。奴隸貿易背後的黑手,是自由市場依據供需法則所組織及提供資金。民間販奴公司出售股份,中產階級歐洲人紛紛投資,成為幫凶。

到2013年,分配方式仍然極其不公,許農民整日辛勞,所得不如五百年前的先人,就像農業革命一樣,所謂現代經濟成長,也可能只是巨大騙局,許多人活在飢餓和困乏之中。資本主義回應﹕一,不歸路,二,多點耐心,學到教訓,將餅做大,並已看到一些正面的跡象。

4.13-每塊餅都需要能源、原料,而資源有限,如果枯竭,將面臨崩潰。但是資源有限,只是理論,每次都因科學研究解決問題,有時更有效利用現有資源,有時找出了全新能源和材料。以運輸產業為例, 1700年運輸工具主要原料是木材和鐵,現金可用塑膠、橡膠、鋁、鈦,原來用人力操作,現在用燃油引擎,核電廠發電,類似的革命在幾乎所有領域發生,稱為工業革命。

人類早知利用火力、風力、水力能源,使用各有限制與問題。並不知用工具做能量間轉換。煮水,火藥都是熱能轉為動能之例。到九世紀,中國發明火藥,歷六百年,才發展為火炮。再三百年,英國由於木材短缺,開始燃煤﹔發明了蒸汽機,推動活塞,連接到幫浦抽水﹔在蒸汽機改善效率後,用於紡織機和軋棉機,紡織工業脫胎換骨,使英國取得世界工廠地位。更推廣用於其他設備以及車輛動力。1825年,第一台蒸汽動力火車運煤,1830年第一條商業化鐵路,不過短短二十年,英國鐵軌長度已達數萬公里。從此人類使用各種機器和引擎,轉換能量,如原子能,過四十年,就有原子彈,核電廠遍佈全球。

另一項重大發明是內燃機,幾千年石油只用來為屋頂防水,潤滑。約一世紀時間,徹底改變運輸,石油成為液態政治權力。電力發展,更為驚人。如今無法想像生活中沒有電力該怎麼辦。

人類找出方法駕馭大量能源之後,開始取得以前無法運用的原料。在荒原採礦,或運輸原料。同慈發明全新材料,如塑膠、鋁、矽。1820年化學家發現鋁,分離昂貴,1860年代,拿破崙III用鋁質餐具宴請最尊貴客人。十九世紀末,發現新電解法,如今年產量達三千萬噸。現代護手霜,二十五種成分,多源於前二世紀。

4.14-工業革命讓人類生產力爆炸性發展,同時也是第二次農業革命。工業化生產成了農業的支柱。機器耕作、開發化肥、農藥與生產激素,農地與家禽家畜產量,大幅躍升﹔農產品保存與運輸,也大幅進步。同時植物和動物也遭到機械化,農場上的動物,被視為機器一樣對待。在工廠一樣,被大規模製造。動物一生如生產線上的齒輪,決定生命長短及品質,是商業組織成本與利潤。除非影響生產,對動物的社會與心理需求漠不關心。例如蛋雞,活動空間狹小﹔母豬被關在小隔間內,生下小豬,立刻被帶走,養肥待宰。視乳牛只是一張吃原料的嘴,和會生產商品的乳房。現代畜牧業對待動物,出於冷漠,但科學研究顯示,農場上的動物能感受到生理與心理情緒的痛苦。

4.15-農業工業化之後,美國農民只佔人口2%。全球釋放出數十億的人力,由工廠和辦公室吸納。人類有史以來,第一次生產超出需求。產生了新的問題,誰來消費?由於生產超出需求,出現了新的倫理觀﹕消費主義,美德是消費更多產品和服務。鼓勵所有人善待自己,視節儉為疫病。不斷說服大眾﹕「放縱對你有益,節儉是自我壓制」,做就對了。這種洗腦術,已經成功。購物已成為人類最愛的消遣。在食品市場最為明顯,美國每年為肥胖節食花的錢,能養活其他地方所有在飢餓的人。

4.16-工業革命使人類對於周遭生態系的依賴大減。智人的發展,導致其他動物滅絕,環境破壞,危及本身生存。全球現有八萬隻長頸鹿、二十萬隻灰狼、二十五萬隻黑猩猩,但有十五億隻牛、四億隻狗、七十億人,人已稱霸全球。大自然的改變,人類可能自己滅絕。

4.17-傳統農業社會時間節奏緩慢,不論小時與年份。工業社會時間一致及精確。現代工業生產線,遵守共同時間表,規範勞工作息,再推廣到學校、醫院、政府機關、 商店。蛇課表系統的推廣,公共運輸是關鍵。1830-40年,首次公布火車時刻表,由於當時大城、小鎮,都有不同時間,造成不便,1847年,統一使用格林威治標準時間,1880年,英國政府跟進。發展出全球性的時刻表網路,廣播媒體成了主要的執行和傳播者。第二次世界大戰,英國廣播公司現場直播,時差受天候影響,影響戰情,改用錄音。如今報時器無處不在,一般人每天看幾十次時間,原因就在於現代一切幾乎都得按時完成。

4.18-工業革命讓人類社會產生巨大變化,時間觀念、都市化、傳統農民老化、工業無產階級崛起、對平民百姓賦權、民主化、青少年化、父權社會解體。最大社會革命則是傳統家庭和社群崩潰,被國家和市場取代。

地方社群在部落情誼、同舟共濟的情感上,國家和市場難以全盤掌握。國家和市場若要增強情感面,依賴塑造想像的社群。密切社群式微,開始由想像的社群填補。現代興起的兩大想像的社群,就是民族與消費大眾。民族是國家層級的想像社群,消費大眾是市場層級的想像社群。民族主義是「互為主體性」現實,不是謊言,但是想像。有時力量非常巨大。近幾十年來,民族社群概念,不斷被消費大眾削弱了。如影歌星粉絲、球迷、素食主義者。

4.19-過去變動激烈,讓社會秩序起了根本的改變。傳統上秩序隱含穩定與連續的意義,難以撼動。但近兩世紀,變化奇快無比,呈現變動不休狀態。談到現代革命,多會想到1789、1848、1917革命、目前其實每年都有革命性改變。過去兩世紀,政治主流是要摧毀舊世界,建立更好的世界來取代,人人都談改革。在現代晚期,暴力恐懼達到高峰,和平安寧也同時來到歷史新高,如水窪間的乾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全球維持約七十年和平。靈活變動新社會秩序,似乎能夠啟動劇烈的結構變化,又能避免崩潰造成暴力衝突。大多數人容易忽略過去的世界如何殘暴,同時容易體會個人的辛酸,不容易體會人類總體的災難。從宏觀角度看歷史,需要看整體統計數據,而不只看個人故事。

1945後,國際暴力史上最少。三十年間,英國退出殖民地,承德上是和平與秩序的典範。法國致民帝國在崩潰撤退時,在越南與阿爾及利亞掀起血戰,但在其他地方也算是平和迅速撤出。蘇聯解體,龐大帝國消失安靜而迅速,史上首見。除了極少例外,1945後,沒有併吞其他國家者,戰爭不再是常態。打破叢林法則。在過去,從來沒有這種四方和平,難以想像戰爭爆發時代。令人愉悅的發展,一、戰爭成本高,二、利潤少,三、和平紅利,四、全球政治文化結構性大變動。
受四大因素影響,形成良性循環。國際網路日漸緊密,大多數國家不再能夠完全獨立行事。正面臨全球帝國形成,維持疆域內和平。回顧過往,會發現我們對過去歷史的看法受近幾年事件左右。是樂觀或悲觀,可謂處於天堂與地獄叉路口。

過去五百年間,地球在生態和歷史上,都已經整合成一個單一領域。經濟呈現指數成長,科學與工業革命帶給我們超人類的力量、幾乎無限的能源。不僅社會秩序完全改變,政治、日常生活和人類心理也徹底改觀。

4.20-「人民真正幸福快樂嗎」 是歷史最重要的問題。大多數意識形態和政治綱領,都說要追求人類幸福,但對幸福快樂來源,卻還不明就裡。學者研究歷史,研究每一個層面,很少提到如何影響人類的幸福,是史識方面最大的空白。如果後來的人並沒有比較快樂,我們為什麼要發展農業、城市、文字、錢幣、帝國、科學和工業?

4.21-人類能力不斷增加,應比前人快樂。這種進步論可能有問題,新的傾向、行為和技能,不一定會讓生活更好。如農業革命,個人不一定過得更好,再如歐洲帝國,給原住民帶來災難。同時歷史一再證實,人類有了權力和能力,就可能濫用。說能力越高越幸福,失於天真。也有人甚至認為人類能力和幸福負相關。無論轉型到農業或工業,讓我們最入不自然的生活方式,每次出現新發明,只是讓我們離伊甸園越遠。認為每項發明都必然代表陰影,流於武斷。如過去兩世紀,兒童死亡率大減,增加家人與親友的幸福,成就不容抹煞。

也有把歷史分兩段討論,後段人類學會更聰明的使用權力和能力,現代醫學進步、暴力事件大幅降低,無大型國際戰爭,大規模飢荒也不在發生都是顯例。然而這些是非常短時間抽樣,過去幾十年的黃金時代,是歷史潮流或曇花一現,還言之過早。

評價歷史過程,經常以二十一世紀西方中產階級觀點。對煤礦礦工、鴉片癮君子、原住民,觀點必然完全不同。其次也可能已災難種子,如用各種方法,干擾生態平衡,後患無窮,有大量證據顯示,我們縱情消費不知節制,摧毀人類賴以繁榮的根基。同時,智人取得空前成就之時,代價是賠上其他所有動物的命運。現代農牧業是史上最大規模、最殘暴的罪行。

4.22-討論快樂,通常都認為是實質因素,如健康、飲食、財富,建構的產品。許多人認為社會、倫理與心靈因素對幸福感的影響,絕對不下於其他物質條件。近幾十年來,心理學家與生物學家研究快樂得根源,一般對於快樂的定義是﹕「主觀感到幸福」。快樂是個人內在的感受,當下直接的快感,或長期生活方式的滿足。一種測量方法用直接詢問,再統計結果。比較收入、民主、婚姻等與主觀幸福關係。再更好方式出現之前,值得參考。

研究結論是金錢確實帶來快樂,但有一定限度。同時疾病會短期降低幸福感,除非病情惡化,或持續不斷疼痛,不會造成長期的不快。目前看來,家庭和社群更重要。家庭關係緊密和社群互動良好的人,明顯比較快樂。其中,婚姻又是特別重要的因素。這樣一來可能會,過去兩世紀間,人類物質條件大幅改善,但家庭崩潰、社會失調,人類並不會比較快樂。甚至「自由」,如選擇另一半、朋友、鄰居,使社會與家庭凝聚力下降,也可能是我們不快樂的原因。關於快樂最重要發現是客觀條件和主觀慾望是否相符,也就是知足常樂。

人類推理的謬誤常將自己的期望放到別人的物質條件上。如現代社會,洗澡更衣成為習慣,但對中世紀農民、人類表親黑猩猩、貓、狗也不是天天洗澡更衣,小孩也不喜歡洗澡。如果快樂是由期望決定,現代社會兩大支柱,大眾媒體和廣告業,很有可能讓全球越來越不開心。與明星、運動員、超級名模比較,就不容易快樂。有可能第三世界國家對生活不滿,有一部分是與第一世界的生活水準比較。如此一來,就算是長生不老,也可能導致不滿。最可能發生的事,就是整個世界感到空前的憤怒和焦慮。綜觀歷史,死亡是唯一完全公平的事,富人如能長生不老,會讓人覺得極端不平,而富人也更需要避免發生意外。

Huxley小說「美麗新世界」,假設「快樂等於快感」。這種定義受到質疑。康納曼發現大多數人對生活的看法,其實有所矛盾,如養小孩。快樂不是「愉快時刻多於痛苦時刻」而已,快樂要看的是某人生命的總體。生命總體有意義、有價值,就能得到快樂。任何文化,任何時代的人,身體感是快感和痛苦的機制都一樣,對生活體驗所賦予的意義,卻可能大不同。快樂的歷史可能遠比生物學家想像的,要來得動盪不安。由於對死亡的看法不同,中世紀與現代人的快樂程度也不同。中世紀人對來世有集體錯覺,現代人不信這一套,所以中世紀人反覺比較快樂。只要不戳破幻想,為何要不開心。但從純科學觀點,人類的生命本來就完全沒有意義。不能排除主觀因素,也就是說,我們對生活體驗所賦予的意義,其實也都是錯覺。所謂快樂很可能是「個人對意義的錯覺」和「現行集體的錯覺」達到同步而已。這告結論教人難過,似乎快樂是一種自我欺騙。

4.23-許多傳統哲學與宗教,如佛教,認為快樂的關鍵在追求真我,真正了解自己。苦的真正來源,是對感受的不斷貪求。如果真是如此,過去對快樂的歷史認知,可能是錯的。真正的問題是人類是否了解自己。

4.24-二十一世紀,智人開始超越生物因素界線,天擇的法則出現缺口,而由「智慧設計」的法則乘隙而入。 數十億年來,「智能設計」只是宗教神話。雖然某些微生物能從完全不同物種中,取得遺傳密碼,得到新能力,對抗生素產生抗藥性,但無意識。農業革命,不自然改變,選擇育種,培育又肥又慢的雞,加速天擇。就像蜜蜂採蜜,花朵鮮豔的品種生生不息。「智慧設計論」認為某個全能的設計者,從一開始就想好了所有生物細節,與演化論牴觸﹔但對未來,有可能「智慧設計」才是對的。有下列三種方式﹕生物工程、半機器人與無機生命工程。

生物工程,指的是生物層次的干預行為。1996年,Chimera 嵌合體。基因工程創造全新物種。現代人類太快看到太多機會。人類手中已經握有基因修改能力,卻還無法做出明智、有遠見的決定。現在真正讓人類研究放慢腳步的是倫理與政治上的爭議。但未來發展似乎是勢不可擋。操縱基因,可能大幅改變智人物種。

半機械人結合生物組織(或器官)與機械構造,創造出半機械人,例如裝上機械手臂。現代人用各種設備來輔助我們的感官與能力,如眼鏡、心臟起搏器、義肢、電腦、手機,如準半機械人。真正半機械人,與身體結合讓機械構造,不再分開,以致徹底改變能力、慾望、個性與身分認同。最革命性的是建立大腦與電腦介面,讓電腦能讀取人腦的電訊號,同時輸回人腦能夠了解的電訊號。如果成功,再形成腦際網路,對於人類的記憶、意識和身分認同會有甚麼影響?這樣的半機械人就不再屬於人類,而是完全不同新物種。


另一種改變生命法則的方式,是創造出完全無機的生命,如自行獨立演化的電腦程式和電腦病毒。基因程式設計模仿基因遺傳演化。程式設計師只是一個原動力。程式一經發動,就會自動開始自由演化,無論創造者或其他任何人,都不再能掌握它的發展方向。新的演化過程 完全獨立於生物演化的法則與局限之外


4.25-目前文化已掙脫了生物學得束縛,不只能改變外在世界,更能改造自己體內和內心的世界,發展速度奇快無比。政府、體育協會、教育機構、退休基金、勞力市場、個人等都得面臨難題。基因定序變得迅速廉宜,帶來DNA 所涉及的隱私問題。長生不老計畫使原本認為人類生而基本平等社會,可能正準備打造一個最不平等社會。在新一代醫藥推波助瀾下,上層階級自命不凡,可能成為客觀事實。未來科技的真正潛力,在於改變智人本身,包括情感、慾望。未來人類可能會更接近神的概念,成為超乎想像的新人種。


4.25-下一段歷史的改變,不僅是科技與組織的改變,更是人類意識與身分認同的根本改變。內容會觸及人類的本質,就連人的定義都有可能從此不同。我們究竟自己想要變成甚麼?有人把它稱為「人類強化」問題。如接班人有完全不同意識層次,再談目前大眾爭議的問題,不具意義。就算是新時代的神,第一代還是由我們人類設計。創造時所遵循的理念,可能讓他們走向完全不同方向。生物倫理學先問「有甚麼是必須禁止的?」是認為我們能踩煞車。但基於人類對長生不老的追求,現在科學旗艦計畫,雖然都是為了治療疾病及挽救人命等正當理由,卻有可能一發不可收拾。唯一能做的,是影響方向,也可能很快也能改造我們慾望。該問「我們究竟自己想要變成甚麼」?而是「我們究竟希望自己想要甚麼?」人類擁有神的能力,但是不負責任,貪得無饜,而且連想要甚麼都不知道,天下至險,恐怕莫此為甚。



[後記]

本書出版後,佳評如潮,長期高居各種圖書暢銷榜上,並翻譯成超過二十種文字版本。某些書評雖然都相當讚揚本書,但認為部分見解失於過分簡化、疏忽、誇張、煽情。







2014年10月7日 星期二

「創新育成中心新建工程」上樑典禮致詞

「創新育成中心新建工程」上樑典禮致詞

今天因賀陳校長臨時接到通知公出,本人很意外地來主持「創新育成中心新建工程」上樑典禮;舉行上樑典禮代表工程的一項重要里程碑,也向中心的正式啟用邁進了一大步,據了解,從去年六月動土,到今天上樑,工程進行非常順利;我們除了要感謝施工、監工與本校相關單位同仁的辛勞外,也期盼大家共同努力,能在不久的將來,讓工程如期、如預算、如規格順利完工。
學校進行一項重大工程,一般除了是適應需要外,也代表對未來的期許;清華當初規劃比現今規模大一倍有餘的「創新育成中心」,就是展現要在「創新育成」領域大展鴻圖的強烈企圖心。由於國際產經情勢的急遽變遷,可預見其重要性會與日繼增。
上星期三,也就是十月一日,本人有機會在台北一場國際論壇以「全球化與數位科技對社會衝擊 (Social Impacts of the Twin Force of Globalization and Digital Technology)」做專題演講;全球化與數位科技都有相當的歷史,目前則是這兩項影響全球經濟與就業機會的力量正同時席捲而來,並互為表裏,加速增強,促成更大的變動,值得密切關注、了解並因應。
在過去二、三十年,全球經濟,兩大趨勢是產業外移 (offshoring)與外包 (outsourcing),工作機會由已開發國家轉移到開發中國家,因此大陸才會成為「世界工廠」,印度等地成為「外包中心」,但最近的趨勢是產業回流 (reshoring) 與內包 (insourcing),原來外移工廠回流或內包,又影響開發中國家工作機會;對台灣來說,產業大量外移到大陸多年,近年又移往工資僅五分之一的東南亞國家,而大陸則以跳蛙式,積極將部分產業外移到工資僅十分之一的非洲,代表全球化對已開發國家與開發中國家影響有如雙面刃,有全球性的效應,利弊互現,且隨時間而有所變動。
數位科技的快速進展,固然創造了許多機會,但智慧型機器或機器人會取代許多人力,類比相片公司「柯達」(Kodak)在2012年宣布破產時,曾直接雇用145,000人,數位相片公司「臉書」(Facebook)市值超過「柯達」最高峰幾倍,而「臉書」僅有4,500員工;在台灣,高速公路電子收費剝奪了約九百位收費員的工作則為最近的例證;同時以往一般人會認為電腦在明確指令下,擅長做運算,做簡單而重複的動作,對模式辨認、感應運動、較複雜溝通等則遠不如人,但近年數位科技發展,讓人必須刮目相看,舉例而言,Google無人駕駛汽車,自2010年上路以來,車隊已開行數十萬英里,而達到零肇事率的記錄。讓人期待的是他的偵測系統Cyclopean LIDAR,在公元2000年時,造價達三千五百萬美金,在2013年中期,已降至八萬美金,製造商並聲稱,一旦量產,售價可降至數百美金。而美國現今約有二十五萬計程車司機,約三百五十萬卡車司機,一旦不會疲勞、鬧情緒、分心,安全性較高的無人駕駛汽車上路,衝擊將會極為巨大;而此僅為冰山上之一角,智慧型機器預期會大量取代人類腦力,將人類社會帶入高度不可預測的情境,必須及早思索因應。

台灣在缺乏自然資源的條件下,反全球化不是國家發展的可行途徑,而數位科技產業正是主力產業;處於全球化與數位科技雙重旋風下的台灣,必須加強創新,面對未來挑戰,清華大學「創新育成中心」的擴建,宣示清大的努力,在歷史洪流中,與時俱進,並產生引領作用,以創新創造不易被取代或外包的工作機會;最後在此預祝大樓工程順利,未來「創新育成中心」能充分發揮功能。

2014年10月1日 星期三

全球化與數位科技雙重推力對人類社會的衝擊

『紡織科技國際論壇暨研發成果展 (Textile International Forum and Exhibition, 簡稱TIFE)』演講講稿

在以「多元與接軌 (Diversification and Connection)」為大會主題的國際論壇演講,「全球化與數位科技雙重推力對人類社會的衝擊 (Social Impacts of the Twin Force of Globalization and Digital Technology)」也許是還算適當的講題,畢竟在多元的世界裡,全球化與數位科技是接軌的重要推力。

人類現在正處於一個迅速變動的時代,面對許多錯綜複雜而難解的問題; 1996年諾貝爾獎化學獎得主Richard Smalley2003年一次演講中,提出未來五十年人類面對的十大問題 (Top Ten Problems of Humanity for Next 50 Years),依序為能源、水、食物、環境、貧窮、恐怖主義與戰爭、疾病、教育與民主 (EnergyWaterFoodEnvironmentPovertyTerrorism & warDiseaseEducationDemocracyPopulation),而在當時,尤其是現在,帶動世界變動的推動力與趨勢,應是數位科技的飛速進步與全球化,而這兩項推動力,又互為表裏,促成更大的變動,值得密切關注、了解並因應。

首先是是數位科技的發展,1982年,美國「時代」雜誌以「個人電腦」為年度封面風雲人物,顯示數位時代的來臨;年初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Erik BrynjolfssonAndrew McAfee合著出版 「第二次機械時代」(The Second Machine Age)新書中,列舉人類歷史中最重要的發展,如馴養家畜、農耕、建立聚落、成立帝國、發展宗教、哲學思想、試行民主、書寫文字等,對社會發展與世界人口成長的效應,遠不及約兩百年前,以發明蒸汽機等機械為代表的工業革命,也是該書所稱展開「第一次機械時代」,當時人類約花兩千年時間,世界人口自約兩億增加約十億,自此急遽增加至現在的七十億;「第一次機械時代」是以機械克服人力限制,而「第二次機械時代」則以數位技術超越人類智力限制;而正如蒸汽機自首先發明,不斷改進,需經約幾十年的時間,才成為推動工業革命的引擎,至今已開始展現強大的潛力,它的特性是指數化成長、資訊數位化、趨於組合綜效質變,用英文來說,是exponential, digital and combinatorial.

Google工程總監、未來學家Ray Kurzwell用一則西洋棋棋盤故事說明數位科技飛速成長的威力;西洋棋在公元六世紀,由印度人所發明,據說發明人將此發明獻給一位國王時,這位國王非常高興,以為發明人要求不多,答應依發明人提議方式獎賞,也就是照棋盤從第一格放一顆穀粒開始,逐格加倍,一直到第六十四為止,不料填到第三十二格的時候,所需榖粒已達231顆,也就是約二十億顆,如要填滿棋盤,粒數目要比人類有史以來所生產的粒還多,很明顯的使國王無法遵守承諾;而在數位科技中著名的摩爾定律,正確的預測約五十年來積體電路的運算能力每一年半增加一倍,也番了三十幾番,而這種進展,正如在棋盤後半盤格子中加填粒一樣,進入超越人類經驗與想像的境地。

摩爾定律所揭示的指數變化,使數位科技進展讓人目眩神迷,例如美國政府為氣象研究,發展ASCI Red電腦,1996年完成時,占地約網球場大小,造價五千五百萬美金,十年後,Sony推出Playstation 3電動玩具系統,具有相同運算能力,只占十分之一平方米面積,售價僅五百美金;同時2011Apple推出售價低於一千美金的iPAD II,其運算能力相當於往年造價三千五百萬美金的Cray II 超級電腦。不僅如此,諸多電腦周邊設備都以指數形式快速進步。

以往一般人會認為電腦在明確指令下,擅長做運算,做簡單而重複的動作,對模式辨認、感應運動、較複雜溝通等則遠不如人,但近年數位科技發展,讓人必須刮目相看,舉例而言,Google無人駕駛汽車,自2010年上路以來,車隊已開行數十萬英里,而達到零肇事率的記錄。讓人期待的是他的偵測系統Cyclopean LIDAR,在公元2000年時,造價達三千五百萬美金,在2013年中期,已降至八萬美金,製造商並聲稱,一旦量產,售價可降至數百美金。

Amazon 倉庫中,除有少數真人引導外,外號Kiva的機器人熙來熙往,做各種倉儲工作;由Boston Dynamics公司開發,外號BigDog,如大狗的四腳機器人,可負重約兩百公斤,在超過35度崎嶇山坡、雪地、泥沼、岩塊中行走,在結冰地面被推動而得以挺立,更能在平地上以每小時八公里速度跑動,有些機器人能跳上十公尺高的屋頂上,也些則能爬牆、爬樹,所謂飛簷走壁,運動能力遠非昔比。

另一方面,繼1997年,IBM深藍電腦擊敗世界棋王,2011年,名為Watson 的電腦又成為Jeopardy 益智遊戲盟主,最新與醫學機構發展的Watson醫生,更具有相當高明的診斷與處方的能力,顯示其模式辨認的超強能力。
在語言溝通方面,Apple Siri 已具備相當水準的會話智慧,美國富比士集團已採用純電腦自動撰寫「公司盈利預覽」,Google Translate 可在線翻譯六十四種文字,十五種語言,也展示在文字語言溝通上的快速進步。

與此平行的發展是所有資訊的全面數位化 (Digitization of Everything),將所有文字與多媒體資訊,如文本、聲響、圖畫、照片、影片、儀器與感應器的數據等全面數位化;由於數位化的資訊屬於用之不竭可重複共同使用,再製容易而且幾乎不花成本;網路科技、無線通訊科技無疑是建立在數位科技上,導致傳輸革命,讓世人共享數位化資訊,使近年來成為顯學的「大數據」(Big Data) 得以發揮;舉例而言,Google1912年三月為止,已掃描幾世紀以來兩千萬本書,其中包括自十九世紀以來的五百萬本英文書,由一個跨領域團隊研究顯示,英文字彙在1950-2000年間增加了70%,名人的起落加速,在二十世紀,世人原對演化漸失興趣,而在Watson Crick發現DNA結構又再掀起熱潮;在文本研究上,中研院鄭錦全院士曾分析莎士比亞等文豪著作,用字多在五、六千以下,金庸多部著作,最長的「天龍八部」、「鹿鼎記」兩部書,各約一百萬字,用字都不超過4500字,約與長約73萬字「一百二十回紅樓夢」相當,其中代表正面情緒的喜、樂、笑、愉、悅、愛、親等字遠多於代表正面情緒的怒、哀、悲、憤、怨、悵、怒等字;研究都直接受惠於數位科技。

數位科技無疑正深刻的改進物理世界,賦予民眾更多在經濟能力範圍內的選擇 (Bounty)與便利,但也有相當的負面影響,例如贏者全拿 (Winner-Take-All) 、貧富差距加大、社會階層化,都會造成很大衝擊,尤其在工作機會上,會取代許多現有的人力,英國牛津大學Carl Benedik Frey and Michael A. Osborne兩位學者於2013發表「電腦化對未來工作的影響」(Future of Employment: How Susceptible Are Jobs to Computerization?) 研究論文中指出,電腦化對美國勞工市場702細分的職業中,有高達47%的業別受到威脅,同時工資與教育所能達成的職涯目標與一業別的電腦化有負面的關係。他們由文獻中有關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 (ML))與行動機器人(Mobile Robotics (MR))的進展,發展出將職業受電腦化影響的分類方法,同時估計電腦化對美國勞工市場702細分的職業中,受到威脅的程度以及影響。

該文提到經濟學大師凱因斯(John Maynard Keynes)常被引用的對廣泛由科技導致失業的預言:「由於發現的節省勞力方法的運用,超過為汰換勞力找到新用途的速率」(due to our discovery of means of economizing the use of labor outrunning the pace at which we can find new uses for labor, Keynes, 1933). 高速公路電子收費剝奪了約九百位收費員的工作即為最近的例證,而隨著數位科技更趨成熟, 電腦的功能更擴大,讓人擔憂;在此沛不可禦的強大趨勢下,Erik BrynjolfssonAndrew McAfee的建議是:
一、與數位科技攜手並進,而非一昧抗拒,
二、思索並致力從事或創造電腦及機器人不容易取代的工作:例如具有創意、創新、多面向、感知以及非常複雜的交流工作等,
三、關照社會的公平正義。

數位科技無疑加速與深化全球化的趨勢,進而使數位科技無遠弗屆,在全球市場遍及各行各業,有充分的誘因與動力,吸引世界菁英爭相投人,形成良性循環;全球化不僅是財貨的移動,而更是資訊與服務的流通,讓跨國公司更形壯大,1995年美國網景公司上市,緊接著有桌面圖形化用戶介面Windows95問世,揭開了互聯網時代的序幕,天涯若比鄰已不再是文人騷客的憧憬而已,譬如說全世界據估計使用手機的數目達六十億,許多人可輕易的隨時隨地透過高畫質的影像面對面通訊,資訊的便利流通,對全球化產生了推波助瀾的作用;美國著名專欄作家 Thomas Friedman2005年出版「世界是平的:一部二十一世紀簡史」(The World Is Flat: A Brief History of the Twenty-first Century)一書,書中分析了21世紀初期全球化的過程。他列舉全球化的十大推力:

一、1989/11/9柏林圍牆的倒下;電腦視窗的開啟,拜政治開放、經濟改革、自由貿易、開放市場以及傳真、電腦等工具之賜,資訊流通障礙大幅降低,
二、1995/8/9網景上市。它所代表的是從PC為主的平台走向網際網路為主的平台。今天我們將瀏覽器視為理所當然,它卻是科技史上的一大發明之ㄧ。Windows95問世與普及,使電腦與網路便利使用,
三、互通工作軟體發展,使數位的資料能在不同的軟體之間連接,讓網路的應用軟體彼此溝通無礙,如此一來,製作團隊可以跨國工作,或電腦訂購系統可以互通,
四、資源共享,讓許多的人可以輕易在網路上免費取得資料,如維基百科、Youtube、各種百科全書、辭典都是顯例
五、外包:如「詢問中心」(Call Center)、口述翻譯等客戶服務大量外包,
五、海外生產:整廠外移到工資較為低廉地方,
七、供應鏈:在供應商、零售商、顧客之間創造價值的方法。如Wal-Mart Wal-Mart直接向製造商大量訂貨,並讓製造商將貨送到Wal-Mart自創的物流中心,並充分掌握顧客需求以降低存貨,如此可以省下相當成本,因量而可觀,增強競爭力,
八、內包:如UPS不只是單純的快遞,也在幫許多公司規劃全球供應鏈服務,
九、資訊搜尋:如Google公司的使命就是把網路資訊組織起來給世人使用,讓所有人隨時隨地都可以搜尋到世界上所有知識,
十、創新科技:可以加強其他推力的威力,如居家辦公,到處都能處理並蒐集資料,而且把聲音和資料傳到任何地方去。

這十大推力,無一不與數位科技息息相關,甚至可以說是奠基於數位科技。
全球化無疑能促進國際間社會、文化、經濟、政治、科技交流,共享知識與資訊、加強貿易、使全球貨物、資源、人口、資本與資訊移動更為利便,削弱國家權力,壯大跨國公司的影響力,使國家間關係更為緊密;但也有不少負面效應;如「世界是平的」書中主要的論點是「世界正被抹平」,有「四海一家」氣象,但世人也漸有「世界很平我不平」、「對有些人來說,世界一點都不平」之說;全球化助成工作機會由工資較高移轉到較低地區,例如台灣在「四小龍」時代,受工業國家產業外移以及日本雁行政策所賜,得以有有三十年時間,以每年8-10%成長率快速發展經濟,但在中國大陸以及東南亞國家興起後,喪失低廉工資優勢,產業轉型不及,製造業也紛紛外移,國內經濟成長大幅趨緩至3-4%;直接的後果,是讓台灣近十幾年,薪資成長停滯;同時數位科技進展,導致在工作機會上,會取代許多現有的人力,例如在「世界是平的」書中,所舉述的美國公司「詢問中心」(Call Center)外包大量到印度的情形,目前又因為更先進的自動化發展而回流;另一方面,原來是地方問題,如美國次級房貸危機,因全球性的對沖或風險基金波及,席捲全球,釀成金融海嘯,或極權世界;未來世界「數位科技的飛速進步與全球化」兩大沛不可禦趨勢合流,將加劇對社會的衝擊,必須及早積極因應。Friedman認為未來要工作要不可取代 (unfungible),必須很突出,很專業、根深蒂固以及(very special, very specified, deeply anchored and very adaptable),是很寶貴的建議。

台灣在缺乏自然資源的條件下,反全球化不是國家發展的可行途徑,而數位科技產業正是主力產業,加速產業轉型,透過稅制安排和社會福利措施來緩解分配惡化,是必須嚴肅面對的。當然全球化代表挑戰也代表機會,培養人才流動能力也是各級學校教育應多加關注的重點。

同時世界正面臨全球化與資本主義發展的困局,1992年,在蘇聯瓦解、柏林圍牆倒塌後不久後,美國作家及政治經濟學人法蘭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19521027日-)出版了《歷史之終結與最後一人》一書;他認為,隨著冷戰的結束,「自由民主」和資本主義被定於一尊,再由全球化深化與擴散,是謂「資本陣營」的勝利,人類歷史的前進與意識形態之間的鬥爭正走向「終結」,這種想法,普遍為東西方知識界所接受。

但世事的發展,與福山的論點產生了很大的歧異,一方面資本主義的運作已現疲態,導致貧富不均的現象,日趨惡化,法國經濟學者皮凱提(Thomas Piketty)在今年三月出版新書「21世紀資本論(Capital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被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曼譽為本世紀經濟學的傑作,Piketty分析美、英、法等先進國家,上世紀或前兩世紀來的財富累積及經濟成長統計數據,顯示資本獲利率大於國民生產毛額增加率,資本所創造的所得成長率是經濟成長率的好幾倍,亦即所得流向工資的比率持續縮小,以致於工資成長率鮮少超過經濟增長率。以近30年的情況而言,資本的年報酬率達到4%5%,而經濟年成長率僅1.5%左右,如以每年報酬率4.5%1.5%計,30年的累積,將造成資方增加了280%,而勞方僅60%,而非常實質的擴大了貧富差距。因此長期貧富不均現象,可主要歸因於資本作為一種生產要素的偏高報酬,富者以錢滾錢,迅速累積,成為現代世襲特權階級 (Patrimonial Class),將使先天的優勢比後天的努力與才能,更為重要。

另一方面,全球化代表資本跨國界的運作,各國爭相吸引投資,資本家得以選擇最有利的環境,有時會繞過法規限制,消耗該地龐大社會成本,獲取最高的報酬,會在國家與國家之間,以及各個國家的內部,造成貧富差距的擴大,尤其1980年代美、英等國在新自由主義大旗帶頭下,對金融業等跨國大企業,放鬆限制;2008年全球性的金融海嘯,波及全世界,正是其嚴重的後果一例;皮克提因而擔心,這樣的形勢如果持續下去,將對民主政治的公平與正義造成巨大傷害,因而作出了一些具體的政策建議,其中最主要的是透過妥善規劃的稅收,重新分配財富,對實質財富(扣除負債)全面課徵累進稅,限制財富的過度集中。在二十世紀,西方國家曾出現GDP增加率與工資所得成長率約略相等的現象,除因兩次世界大戰帶來極大的摧毀資本影響,推行高累進稅率與社會福利制度,也證明是有效的措施,紓解貧富差距擴大問題。

今天的演講主題是數位科技與全球化,對多元世界無疑有促進接軌之效益;由於數位科技與全球化互為表裏,因此從數位科技談到全球化,進一步討論這兩大推力共同對資本作為一種生產要素的偏高報酬推波助瀾,對全球社會發展會產生深遠的影響,對未來面對的世界發抒一已之見,與各位共享,希望世人能藉了解問題,從個人與社會角度,思索因應的方法。



2014年8月2日 星期六

同步輻射中心新舊主任交接典禮致詞

同步輻射中心新舊主任交接典禮致詞

很感謝各位先進貴賓與同仁來參加同步輻射中心新舊主任交接典禮由於了解張石麟主任在服務四年任滿後格於規定屆齡必須卸職董事會約於一年前成立遴選委員會啟動尋覓新主任的人選,在全球性的多方積極徵詢下,經過縝密的程序,遴選委員會達成共識,一致推薦,並於今年三月,由董事會通過,聘請果尚志教授為新任主任;正如在七月初董監事聯席會中,由遴選委員會召集人李遠哲院士所提議,全體董監事們一致鼓掌通過,高度肯定張石麟主任在過去四年的傑出領導,讓同步輻射中心不僅順利運作,而且在興建台灣光子源的設施艱困工作上,獲得重大進展,卓越貢獻將永載同步輻射中心光輝史冊中。
新任果尚志主任年輕有為雖然頭髮略白看不出比張主任約年輕二十歲;但在過去研究與服務工作表現上,確實充分顯示青春活力與卓越績效,他不僅在研究上有傑出成績,獲得許多重要獎項,在擔任國科會物理中心主任與清華大學擔任研發長期間,均能積極任事,發揮創意,尤其在清大研發長任內,推出多項獎勵措施,在提升學術研究品質以及產學合作技術移轉方面,都展現亮麗的績效,同時長於規劃,善於協調,同步輻射中心可謂深慶得人,必能與張主任無縫接軌,肩負重任。
果主任另外的特質是有很高的親和力以及國際化程度很深,不僅擔任兩屆六年應用物理國際頂尖期刊APL JAP編輯顧問委員外,活躍於許多重要國際會議,更難得的是以身作則,發揮溝通長才,在研究生階段,即贏得韓國籍的學妹芳心,娶得美嬌娘,譜成跨國聯姻佳話;值得一提的是,在果主任新婚不久,陪夫人歸寧之時,他的幾位韓國大舅子,曾企圖在喝燒酒上,給他一個下馬威,結果據說果主任全勝而歸,為國爭光;另一方面,我要提醒中心同仁一下,這是二十年前的往事,果主任是否仍有當年勇,還有待觀察。
美國甘迺迪前總統在1962912日宣布啟動登月計畫時曾說;「今天我們啟動登月計畫,不是因為它很容易,而是因為它很困難,因為要達成這個目標必須全面組織與考驗我們最大的能耐、最先進的技術,並且因為我們願意接受挑戰。」1983年,當政府決定要興建同步輻射加速器時,對台灣來說,不管在人才、技術與經費上,都是很大的挑戰,而政府能毅然決然的啟動,實屬不易;如今同步輻射光源已成台灣之光,不僅是國內卓越研究的助力,而且吸引優秀國際團隊來台使用與合作研究,所謂近悅遠來,更難得的是,蓄積了自力建造新一代「台灣光子源」加速器大型設備土木建築工程與機電系統工程的能力;在這個基礎與成就上,我們熱切期待即將落成的「台灣光子源」,能如期於年底出光,成為傲視亞洲、超低束散度、超高亮度的一盞明燈,屆時將是世界科學界的盛事與佳話,並能將推動台灣科學研究更上層樓,值得國人舉杯同慶,引以為榮,而中心同仁多年來在歷任主任領導下的努力,必然可以得到公正的六星級評價;另一方面,由於政府經費所限,未來光束線的建設與應用,對果主任與中心同仁來說,將是極大的挑戰,也需要不僅學術界與社會的強力與持續的支持,讓我們同步祝福同步輻射中心未來運作順利,在果主任領航下,讓台灣之光更燦爛奪目。



2014年7月20日 星期日

2014 先進矽化物技術國際會議與暑期研習班晚宴致詞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and Summer School on Advanced Silicide Technology (ICSS-SILICIDE 2014)

719日至22
東京理科大學 (Tokyo University of Science) 葛飾 (Katsushika) 校區


首先我要感謝大會主辦單位邀請在會中作特邀演講,此次會議是我多年來第一次參加以金屬矽化物為主題的會議有回到家的感覺;這主要是因為金屬矽化物是我在1980-2000年間研究的主要方向,而在這約二十年期間,金屬矽化物在電子元件應用上,從深具潛力,逐漸成為不可或缺而廣泛採用的部分,重要性越來越顯著;因而曾有相當時期,國際上經常舉行以金屬矽化物為主題的研討會或研習會,而在許多其他會議中,也常有一個或多個分項有關金屬矽化物研討時段;但約在公元兩千年後,這類會議逐漸減少,因為半導體元件研究已進入不同的世代;主要是奈米級元件製程所需精密先進設備以及繁複性,已遠超出學術界研究所能掌握甚或可積極參與的範圍,因此學術界從事金屬矽化物研究的團隊大幅度減少,而在領先群半導體企業界的研究,也往往基於智財權問題的考量,甚少對外公開發表,可謂情勢丕變,影響到公開討論的研討會舉辦。

很難得的是,本系列研討會自1997年首次舉辦以來,多年來仍持續進行,這一方面要感謝許多熱心學者的堅持,同時也可能是因為過往研討方向著重半導性金屬矽化物,剛好避開前述在積體電路元件應用研究的困境;另一方面,即使在半導性金屬矽化物研究方面,也需要有應用潛力之支撐,才有可能永續經營;在這次研討會中,欣見領域中在理論與實驗各方面許多令人興奮的進展,未來還需大家繼續努力,讓實質而大規模的應用得以實現。

本人此次受邀在會議中報告金屬矽化物奈米線,由於奈米線在介面反應基本了解以及多元應用的重要性,深具前瞻應用的潛力,可預見未來會繼續為研發重點,可供大家參考。

奈米科技在近年來勃興發展,一維奈米結構金屬矽化物也因其在奈米電子元件、自旋電子學、電場發射、熱電效應以及太陽能轉換應用的潛力,成為廣泛研究對象;這些一維奈米結構由許多不同方式成長,具有多元性的物理性質許多奈米線展示特異的物理性質;例如相生成順序與成長速率以及控制因素的不同;許多矽化物奈米線電阻率較薄膜低; CoSi塊材具順磁性(paramagnetic),而其奈米線為鐵磁性(ferromagnetic);奈米線中螺旋磁性 (helimagnetism) 與具微小自旋磁區(skyrmion state) 較穩定等。同時目前已生成之矽化物/矽晶/矽化物雙異質結構製成之電晶體,除尺寸微小有非常優異的電性,同時被用以製作多功能元件與積體電路。而以個人從事奈米材料研究的經驗,製程很紹需要昂貴與精密設備,同時不像一般材料研究,限於一、兩種特定物理性質,如在金屬矽化物薄膜研究中,以電性為首要考量,有時或會量測其機械性質;但在探討奈米結構特性時,除電性、機械性質外,常可能會探討磁性、熱傳導、熱電效應、場發射、化學性質等,是很好的學習機會,而對奈米尺寸結構,理論模擬工作也大有發揮空間,因此是一個方興未艾、深具潛力的新領域,特別值得年輕學者投入。

最後我要代表大家感謝主辦單位精心地舉辦這次盛會祝大家身心愉快滿載而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