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分類

2013年6月28日 星期五

2013海峽兩岸人類學論壇致詞

很高興來參加2013海峽兩岸人類學論壇;本論壇是由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主辦,中興大學文學院與暨南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合辦,以「全球化、文化多樣性與地方社會」為主題;據了解,台灣人類學在研究對象上,係以台灣原住民族、大陸少數民族,以及大陸和台灣的漢人社會研究為主。海外華人研究可謂漢文化研究的延伸,太平洋其他南島民族的研究可視為台灣原住民族研究的延伸。這些研究主題重點,突顯出台灣人類學在研究對象上的特殊關注;也讓海峽兩岸人類學研討有所聚焦。
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原屬於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的人類學組。社會人類學研究所於19878月,在人社院創院院長李亦園院士領導下創立;李院士曾表示,他於1984年在沈君山教授的引薦下與清大結緣,進而創辦清大第四個學院--人文社會學院。他說,他當年建議以人文社會學院為名,成為全國最早的人文社會學院。另外,他也提了三個要求,包括這個學院要有獨立的建築、自己的圖書館以及含括社會學及人類學的研究單位,因而促成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的成立。
李亦園院士師承當時任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系主任李濟院士,1953是考古人類學系第一屆兩名畢業生之一;而李濟院士第一位攻讀人類學的華人;他於1918畢業於清華學堂,後前往美國留學,就讀麻省克拉克大學學習攻讀心理學和社會學碩士學位,1920進入哈佛大學人類學系,受民族學家 Roland B. Dixon 體質人類學家 Earnest A. Hooton 指導,於1923完成論文《中國民族的形成》,從而獲得人類學博士學位,並於同年返回中國,開始從事田野考古,1925「清華國學院」成立,除大導師外,李濟院士為另一導師,可能因另有專職,而以講師名銜聘用; 他於次年領導發掘山西西陰村新石器時代遺址,成為中國考古學史上首次正式的考古發掘工作;1928年起在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考古組組長任內,領導日後十年的殷墟發掘工作,有人以為考古學之所以能夠在華人世界中開花結果,和李濟院士的一生息息相關,他也被譽為中國人類學與考古學之父。另一方面,「清華國學院」大導師之一的梁啟超先生三子梁思永教授,受梁任公鼓勵,赴美專攻人類學與考古學,期盼他為「中華民族在一專業學問領域爭一世界性名譽」;梁思永教授在美國亦師從民族學家 Roland B. Dixon1931返國後亦成我國考古學巨擘;同時「清華國學院」另一導師王國維先生為「甲骨四堂」之一,其『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與『續考』,引發殷商史為可靠信史的革命性突破。
清大「社會人類學研究所」原分為人類學和社會學兩組,僅提供碩士學位課程。「人類學」和「社會學」兩個學門合在一起,做為社人所的一個特色,除了具有當時學術環境限制的考量外,將社會和文化整合亦是其發展的目標。雖然在學生修課、學生論文寫作,以及教授間之互相切磋,有其成效,但隨著學科的發展特色、學術發展的理念不一,以及資源的應用等問題的浮現 (譬如人類學組注重長時期的田野調查、泛文化的比較研究,強調博士班的重要,社會學著眼於大學部的招生;名額的限制,使得師資的聘請很困難),遂有分所之提議。經過兩組教師的共同努力,終於在19988月正式成為兩個獨立的研究所。人類學組在1995年獲教育部同意成立博士班,並於19966月正式招生,成為國內第一個具有博、碩士學位學程的研究所,至今已培育19名博士以及一百多名碩士,畢業後任職各教學研究機構、政府機關、各地文化中心、博物館、出版社等,在學術研究與實務工作上都有良好的表現。

前幾天在校內召開會議,應到三位院長中,有兩位出國,只有在場的蔡院長出席;假期出國似已成校園風氣,也是大學得天獨厚之處,很感佩各位在溽暑之際,齊聚清華用心研討;清華大學以校景優美知名,希望大家在三天研討會期間或前後,能找機會到各處走走,欣賞校園湖光山色,為兩岸交流更添美好回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