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恭喜各位畢業同學,在多年努力後,學業達到一個值得紀念的里程碑,得到學士學位。各位畢業後或就業,或繼續深造,各奔前程,在幾十年前,美國有首暢銷曲「青春永駐」(Forever Young),歌詞中有「雖然我們窮畢生經驗與智慧盡心盡力,在你最後離別時,仍沒有十分把握曾很妥善照應你」(And when you finally fly away, I'll be hoping that
I served you well. For all the wisdom of a lifetime, no one can ever tell) ,我想這代表大多數父母對將離去的子女或學校師長對唱驪歌的畢業生的心情;往後大家闖蕩江湖,最後還是要靠自己,在漫長人生路途中,清華將是珍貴回憶的一部份,同時也永遠是歡迎大家回顧的家園。
不久前參加本校台文所主辦的文藝創作展活動; 這次活動以「青春不服從」為主題,又包括「公民不服從」、「文學不服從」、「藝術不服從」三部份;青春代表年輕,唐朝詩聖杜甫在五十歲時聽到官軍收復薊北而狂喜,作詩得佳句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顯示心情愉悅如青年人;青春是逐夢的年代,或年少輕狂,或吟風弄月,為賦新詞強說愁,或熱情洋溢,投入浩瀚學海,充實自己,或悲天憫人,關懷弱勢幼小,或慷慨激昂,撻伐不公不義,青春不留白,未來有無限可能;美國二十世紀六十至八十年代老牌歌壇巨星法蘭克辛那屈(Frank Sinatra)唱紅的老歌「青春萬歲」 「Young at
Heart」中有「你豈不知擁有一棵年青的心是無價之寶?」 (Don't you know that it's worth every treasure on earth to be young at heart)?「如此你年老時才會驚歎生命的無限可能」(And if you should survive to 105,
look at all you'll derive out of being alive),但歲月不饒人,青春宜把握,「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嘲諷東吳眾臣「青春作賦,皓首窮經,筆下雖有千言,胸中實無一策」,更值得大家警惕。
「不服從」代表對人或對事不服氣、不滿意而拒絕聽從或跟從;上個月前輩鄉土作家黃春明先生來校演講,他從小反家庭、反學校、反社會、反叛性格強烈,初中與師範學校被開除四次,很容易淪為不良少年,但文學與體育為其救黷,乃力闢鄉土文學蹊徑;漸成名後,多一層約束與要求,對自己漸有期待,化為生活與工作的理念與原則,揮別了年少輕狂,他現在面對社會亂象,勸人「從自我要求做起」,顯現圓熟的風範;據黃老師敘述,受新文學作家沈從文影響很大,沈從文在西南聯大中文系的同事劉文典曾說:「教授中,陳寅恪薪水應拿四百塊錢,我應拿四十塊錢,朱自清應拿四塊錢,沈從文只能拿四角錢」,據長期擔任諾貝爾文學獎評審的馬悅然先生透露,沈從文在逝世前已很接近獲頒諾貝爾文學獎,如此文學大師所以被同事劉文典看不起,正是因為他致力於新文學寫作,被認為離經叛道,朱自清則因為新舊文學兼治,而評價稍高。
在藝術方面,有名的例子如1870年代印象畫派的興起,衝破學院寫實派的壟斷,隨後又有新印象畫派,到後期印象派,主要代表人物是塞尚(Paul Cezanne),他雖在開始時屬印象派,在轉換畫風後,有一次遇見印象派創派者,也是精神領袖馬奈(Eduord Manet),竟拒絕與他握手,可見執著之深,「道不同,不相為謀」;在音樂方面,斯特拉汶斯基(Igor Stravinsky)《春之祭》(Rite of Spring)大量運用狂野而原始不協和音及不對稱節奏,旋律卻極為短小;1913年在巴黎劇院首演,觀眾由於這部作品的徹底反傳統性而極其不滿,發生了一件音樂史上空前絕後的音樂廳暴動,連媒體都指稱當晚演出並非「春之祭」,而是「春之殺戮」,但歷經時間考驗後,現在《春之祭》已經成了各大舞團必演的基本舞碼之一;他最後成為20世紀獲得榮譽最多的音樂家之一,作品在全世界範圍內盛演不衰。
公民不服從指發現某一條或某部分法律、行政指令是不合理時,主動拒絕遵守政府或強權的若干法律、要求或命令,而不訴諸於暴力,這是非暴力抗議的一項主要策略;有名的例子是印度的甘地獨立運動、南非的曼德拉反種族隔離運動、美國馬丁路德金恩的民權運動,都產生了巨大的效果。一般認為美國作家梭羅(Henry David Thoreau),於1849年發表短文《論公民的不服從》中,開創公民不服從的先河,梭羅本人將拒絕納稅,作為對奴隸制度、美墨戰爭的一種抗議。
從以上三類不服從來看,青春不服從是非常正面而有意義的,在文學、藝術上不宥於成規,不怯於嘗試,勇於創新,才可能發揮創意,有源源不斷生機,有所突破,在公民不服從方面,審視現今法律制度缺漏、社會不公不義,藉一己之力,或團結合作,以有所匡正,因此不服從是進步的動力,是值得鼓勵的;愛爾蘭詩人Brendan Kennelly曾說:「如果你想要對這個時代有貢獻,你就要不服從」;但我也要提醒,不服從要在對問題有相當了解後,做了公正的判斷,而非盲目的反對,有時更應逆向思考,不要忽略現代生活複雜性,轉向較簡化的善惡判斷;在反對前,要三思是否有道理、資訊是否明確,自己立場是否超然無私,公正客觀,標準一致,訴求是否為假議題,要解決問題,不能只有訴求,有批判無思考,有批評無檢討,要維持純真,但不要天真,讓熱情被民粹糟蹋,世界上沒有廉價的公平正義,憑直覺而動,期待不存在的萬能政府來收拾,是自相矛盾而不負責的做法:美國卓有聲譽,強烈維護言論自由的法官Learned Hand曾有句名言:「自由,是永遠不要過度相信你是對的」 (The spirit of liberty is the spirit which is not
too sure that it is right);「大亨小傳」(The Great Gatsby) 作者 F. Scott
Fitzgerald說 「The test of a first-rate
intelligence is the ability to hold two opposed ideas in the mind at the same
time, and still retain the ability to function」,也就是說有一流智慧的人要容納兩種相反的概念在心中盤桓,從中衡量,做出明智的抉擇,而不要被教條、迷信、口號、習俗甚至情緒誤導與迷惑,是很有道理的;中研院院士中少有的文學批評家夏志清教授曾說,「智慧的特徵是自己成見的不斷瓦解,和新的印象的不斷容納」,很值得大家參考。
今天我們很榮幸邀請到前美國在台協會駐台北辦事處處長,也是第一位選擇在台長期定居的美國大使級外交家,司徒文(Bill Stanton)博士致詞,很高興藉向大家報告,司徒文博士已決定接受本校聘請,擔任「葉公超講座」;最新的清華人司徒文先生是英語文學博士,退休前是有三十四年資歷的資深外交官,曾經派駐巴基斯坦、黎巴嫩、南韓及澳洲,並曾兩度派駐北京的美國大使館。2009年至2012年間擔任美國在台協會台北辦事處處長,任內成就包含積極推動台灣免美簽以及促成美國資深官員來訪等,卸任後於台北美國學校任教,2012年7月17日獲頒我政府大綬景星勳章,同年8月1日獲頒表徵在台外國人士特殊成就的外僑永久居留證「梅花卡」。他下個月到清華報到後將主持本校新設立的「亞洲政策中心」。
最後容我還是以「Forever Young」歌詞,祝福所有畢業生「有自信與自尊、永遠真誠、能推己及人,勇於面對,義無反顧」 (And may you grow to be proud, dignified and true. And
do unto others as you'd have done to you. Be courageous and be brave.);畢業之後大家重逢,如名歌「往日時光」(Those Were The Days) 歌詞所說「我們過自己選擇的生活,盡力而為就無所謂成敗;如今我們年齒漸長,但並沒有更聰明些,因為我們不改初衷,夢想如昔」 (We'd live
the life we choose. We'd fight and never lose. Oh my friend we're older but no
wiser. For in our hearts the dreams are still the same.),祝大家永遠保有一顆年青的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