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分類

2013年3月23日 星期六

通識講堂王邦雄教授講座「儒道對話」致詞

很歡迎與感謝淡江大學中文系榮譽教授王邦雄教授到通識講堂作「儒道對話」演講;王教授擅以具體的生活經驗談論哲學,並積極於民間講學,對於如何在「人間世」安頓自我的心靈有較多的思考,形成不同於學院哲學的「平民特色」。
今晚的講題是「儒道對話」;美國學者 Charles Murray 在「人類的成就」(Human Accomplishment: The Pursuit of Excellence in the Arts and Sciences, 800 BC to 1950)一書中,就中國哲學家分析;在主要參考書籍中,論述篇幅排第一與第二的分別是孔子與老子,其後重要人物如朱熹等都是兩人經義釋義家,可見儒道在中國文化與思想的影響力。
儒家在中國歷史上,久居主流地位,孔子述而不作,門下有七十二賢,學生達三千人,將其學術發揚光大;漢武帝接受董仲舒建議,獨尊儒術,魏晉南北朝時代,由於佛教的輸入,儒家受到相當的衝擊,到唐宋,經由韓愈、歐陽修等大家努力,又恢復正統地位;兩宋與明代有理學之興,儒家思想更加根深葉茂。直到今天,儒家學說仍然在社會與教育中受到推崇和學習,其影響是很深遠的。
道家發展則沿循非常不一樣的軌跡,脈絡比較不清楚;被尊為宗師的老子生平不詳,是否有撰寫道家經書「道德經」一書的人,也是疑問;道家常被視為以老莊二書為代表的學派,莊周雖然確有其人,但道家「南華真經」即「莊子」一書是一選集;西晉郭象所注「莊子」分內篇、外篇、雜篇三部分,約七萬字;從宋代起,許多學者認為內篇是核心思想,為莊子本人所作,而外篇為門人所延伸發揮,雜篇是後人託名之作;「莊子」篇幅冗長,內容駁雜,但思想深刻,與之相較,「道德經」雖分八十一章,但僅有五千餘言,言簡意賅;與儒家一樣,道家是一哲學流派,一種思想,而不同的是,東漢以後,道家被宗教化,尊老子為教祖,形成了道教。
另一方面,德國政治經濟學家和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Max Weber18641920)著有《中國的宗教:儒教道教》;由於官方尊崇儒家,韋伯視其為一種國教,而道教則是民間的信仰,他指出儒教對於許多民間教派的信仰展現相當寬容的態度、儒教道教與制式宗教不同的是沒有巨大社會影響力的「先知」,會以某種神靈的名義,提出倫理的要求,同時沒有私人性質的禱告;儒教尊奉「讀書人的教義」,讀書人幾與儒生同義;儒家學說有利於既有秩序,在封建時代為統治者所喜,而儒生得以發揮學識「經世致用」,形成一個穩定的統治階級;以儒生為主的官僚階級崇尚理性,注重當下今生原則規律,否定來生,認為不須利用宗教作為愚弄民眾的手段;道教則發明或神化各種專神,如財神、灶神、戰神、壽星等,又打坐、冥想、刻苦修行以及心神迷醉方式,尋求長壽、治療甚至長生不老,甚至升天成仙,有「一人得道,雞犬升天」之說,深入民間,以及文學作品,文人中如李白、蘇東坡都深受影響;另一方面,道教缺乏嚴密的倫理、教育以及拯救世俗的學說,歷史上未曾出現強大的道士階級。
道的本意爲方向或是路徑的意思,道家跟儒家中,道都有方向跟導引的意思。老子所言之道,順從自然規則,「自在自得」,「道法自然」,為萬物來源與歸宿,無所不在,秉要執本,清虛自守,卑弱自持;儒家之道則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宗師仲尼,由聖人制禮作樂,建立制度,創造規則,根據學者傅佩榮先生分析比較,道家對己求安,「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對人求化,對自然求樂,與道同遊;儒家對人生的啟示,與己求約,與人求恕,與自然求儉,以敬超越界;在一般體認中,儒家入世,進則兼善天下,退則獨善其身,孔子周遊列國,希望用世,但仍稱許弟子顏淵安貧樂道,「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接近道家清淨無為;中國讀書人,在朝為儒家,退引後常以道家自持,以道家思想來追求內心的寧靜;另一方面,年青時,以經世濟用為職志,對人生充滿使命感,到年歲漸長,對生命的真諦有所領悟,產生不同理解;有人因此認為,失意的人與老年人容易成為道家,其他則屬富有智慧機敏人士,及早領悟有機會就要學道家。
儒家在中國文化與歷史中,長期扮演主導正統角色,大體維持中華帝國的統一,但近世在科技落後西方的背景下,備受衝擊,由於缺乏民主傳統,在自由民主時代,社會適應與轉型並不順利,而被認為在哲學、法學、神學邏輯發展不良,以及科學思維的匱乏,面對人類社會不確定的未來,將面臨嚴峻的考驗;另一方面,西方社會由科技帶動的工業革命,在近來更由全球化的推波助瀾,漫無節制的在物質上急劇發展,導致影響人類生存的世界資源枯竭、環境惡化、氣候變遷等問題更具急迫性,道家思想「順守天道」避免目前出現的許多自然反撲,是值得思考的方向。「儒道對話」此其時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