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待陳寅恪先生三位女公子與家屬
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陳寅恪全家福
陳寅恪三位女公子連袂訪問清華
在過去一年中,清華有許多活動與國學院四大導師有關,首先是大約在同時邀請到梁啟超先生曾孫女梁帆女士擔任本校客座教授以及岳南先生為駐校作家;岳南先生為大陸知名作家,先後著有「陳寅恪與傅斯年」(2009年,台北遠流)與「南渡北歸」(2011年,台北時報出版社)等大作;「南渡北歸」是以民初到國共內戰告一段落時期學術大師故事為主題的巨作。從一個清華人的觀點來看本書,感覺處處皆見清華人,遍地皆為清華事,情節扣人心弦,而對陳先生事蹟敘述尤多;其次是於去年校慶時,邀請北京清華名師後裔來訪,舉辦「憶清華名師」演講會與座談會,當時梁啟超與王國維等先生後裔都專程從大陸來台參加校慶活動,美中不足的是未能請到陳先生後裔共襄盛舉,今天一舉來了了七位,是一個美麗的註腳;值得一提的是,去年校慶日當天,王國維先生的女兒,百歲人瑞王東明女士也從台北來參加「憶清華名師」演講會,開朗而健談,風靡全場;王女士的自傳已於不久前由「清華出版社」與「商務印書館」共同出版。
我在2010年初開始擔任清華校長,幾乎立即就積極籌備次年的百周年校慶活動;在各種與清華有關史料與書籍中,都常接觸到關於陳先生種種行述;除「陳寅恪與傅斯年」、「南渡北歸」外,尚有汪榮祖先生所著「史家陳寅恪傳(增訂版)」(1984年,聯經出版社)、劉克敵先生所著「陳寅恪與中國文化精神」(2009年,福建教育出版社)、葉紹榮先生所著「陳寅恪家世」(2009年,中國文史出版社)等,陳先生學問博大精深,同時代人對陳先生的評價,遠高乎對他人的評價,如胡適先生稱:「寅恪治史學,當然是今日最淵博、最有識見、最能用材料的人。」 傅斯年先生說:「陳先生的學問近三百年來一人而已。」在「文人相輕」的文史學界,極為罕見;同時王國維與陳先生兩位大師相知相惜,至為感人,兩人雖共處時間不長,王先生自沉後,陳先生所撰《清華大學王觀堂先生紀念碑銘》,揭櫫「唯此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歷千萬祀,與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與王先生一起永垂不朽。
當然也看到三位女公子同著的「也同歡樂也同愁——憶父親陳寅恪母親唐篔」(2010年,新知三聯書店),從書中,了解三位命名的由來,因與三位外曾祖父,唐景崧先生(曾任台灣巡撫)的淵源,流求為台灣古稱,小彭源自澎湖群島,均與台灣有密切關係,美延則出自荀子「得眾動天,美意延年」,並發現陳先生與唐篔女士的媒人,竟是我唸的小學—「新竹師範附屬小學」,即「竹師附小」,的校長高梓女士;高校長自1925年起擔任北京女子師範大學體育系主任,到台灣後決定「從根做起」,放棄教授與台中女中校長之職,成為台灣第一位國小女校長。以「健康快樂」為願景,注重學生體育與健康以及品德,讓「竹師附小」成為全台國小之典範,亦為台灣教育史上的一則傳奇。鑒於「竹師附小」的辦學成功,1955年教育部以「利一校不如利全體學校」概念,打動高校長出任「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主任,達十四年之久,所以高校長有「老師的老師」之稱,與陳先生為「教授的教授」遙相呼應;高校長在1997年以96高齡辭世,令人懷念不已;今在書中看到故人年青時的行誼,倍感親切;三位在清華園長大,也是清華的故人,見故人而思故人,也是有緣。
清華在去年辦理與陳先生同事多年的梅貽琦校長逝世五十周年紀念活動;在紀念會上有人提及陳先生對梅校長的讚賞:「假使一個政府的法令,可以和梅先生說話那樣謹嚴,那樣少,那個政府就是最理想的。」等一下大家將會前往梅校長墓園,紀念梅校長與陳寅恪先生以及與諸位的因緣;中午時用餐的餐廳後棟建築,將於近日完工,目前有「名人堂」及其周邊「名人園」的構想,梅校長與四大導師雕像都在規劃之中,未來陳先生與梅校長雕像將長伴清華園中,屆時當邀請諸位陳先生至親光臨開幕式,為清華留下永久紀念;最後要感謝台灣大學圖書館林光美副館長玉成陳先生三位女公子與家屬到清華訪問,下午希望大家有時間到上星期一才啟用的新圖書館參觀;陳先生學富五車,博聞強記,引經據典,讓人欽服;在今日資訊科技突飛猛進時代,大師們如何治學,是很令人好奇與值得深思的問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