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金萱會」是國立清華大學推動創辦的「漢學與物質文化」國際學術系列沙龍,有意追隨哈佛「紅粥會」和京都「蟠桃會」的腳步,立足台灣,面向全球,希望成為國際國內文史學者以文會友的一個高端的交流場域。具體的規劃和設想,稍後會議會專門向諸位詳細介紹。我在此代表主辦方重點談一談清華與國際「漢學」研究的淵源和前景。
清華大學在上世紀二十年代設立國學院,禮聘梁啟超、王國維、陳寅恪、趙元任四大導師,震動學術界,在文史領域,迅速提升為一方重鎮。眾所周知,其中梁啟超和王國維,深受東洋漢學界的景仰,而陳寅恪與趙元任,更是與西洋漢學「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水乳交融,難分彼此。以上這些,都是為大家所熟悉的歷史事實。我想要特別提到的是,趙元任的女兒趙如蘭從小長在清華,後來成為哈佛漢學名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在二十世紀末退休之前,她在自己哈佛家中客廳,年復一年,不定期舉辦的「紅粥會」,正是當年國際範圍內最重要的「漢學」學術沙龍之一,邀請過很多名流來演講,成為哈佛東亞研究的一個地標,至今還為人所津津樂道。今天是清華大學一百零一年校慶,邀請四大導師的後人,來新竹共同慶祝,包括王國維先生女兒王東明女士,現定居臺北,是百歲人瑞。本來,趙如蘭教授也在我心中的邀請名單裡,後因她九十高齡,健康欠佳,不便作越洋長途旅行而作罷。如果趙如蘭能來,應該會出現在今天的「金萱會」上,因為本校推動這個「漢學」國際沙龍的創辦,原來就是受到她的哈佛「紅粥會」的啟發的。現在,我願借此機會,祝願臺北「金萱會」能繼承清華與國際「漢學」界源遠流長的互動傳統,服務臺灣的文史學界,略盡綿薄。
在此,我也願意回顧一下清華的百年「漢學」傳統。在二十世紀上半葉,清華師生中,對國際「漢學」的發展,作出過顯著貢獻者,為數不少。例如,歷史學家錢穆、蔣廷黼和張蔭麟,翻譯家梁實秋和羅念生,哲學家馮友蘭和湯用彤,文學家林語堂和錢鐘書,語言學家李方桂和王力,考古學家李濟和夏鼐,比較文學家吳宓和柳無忌等等,實在不勝枚舉。本校在台建校後,多年來繼承恢復了以上的傳統。在此順便一提,李濟和夏鼐兩先生的後人,今天也會應邀參加清華大學校慶。外界常有這樣的印象,清華大學在北京時以文史馳名,在新竹則以理工見長。事實上,新竹清華大學早在1984 年成立人文社會學院,1990 年成立國內第一個通識教育中心,2000 年則成立國內第一個科技管理學院,人文社會領域教師約占全校教師之百分之三十二,歷年來,在教學研究上有相當優異的表現。在「漢學」領域,也是如此。本校人文社會學院的創院院長李亦園院士,就是一位「漢學」界的中流砥柱人物,歷任蔣經國基金會執行長和理事長。緣於此,本校人文社會學院從創辦起,便十分注重和國際「漢學」界的一流學者,展開互動,知名的華洋「漢學」家如李約瑟、侯思孟、余英時等先生的身影,在二十多年前,就出現在本校的校園中。近年來,本校人文社會學院在文學、歷史學、語言學、人類學、社會學的各門類中,與國際「漢學」界有了更密切的合作與交流。
臺北「金萱會」作為本校推動的與國際「漢學」界接軌交流的學術活動之一,受到了國科會的大力支持。在此我也向國科會表示感謝。清華大學的願景在「人文薈萃學術殿堂、博雅專業人才搖籃、前瞻創新科技重鎮、進步社會推動基地」,透過臺北「金萱會」的舉辦,如能為臺灣與國際「漢學」界之間的交流,提供一些服務和助益,我將感到十分高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