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歡迎北京清華名師後裔來清華學院參加對談會。今晚我原應到台北開會,因希望參加今晚的活動,改以視訊進行,召開會議的單位為慎重起見,除了利用我辦公室原有之視訊系統,另外架設一套系統備用,並出動兩位工程師確保臨場不出狀況,可見會議的重要性,更可見我對今天對談的重視。
今晚我到清華學院來最主要希望對同學說明這次邀請北京清華名師後裔來新竹清華的意義。今年適逢兩岸清華永久共同校長梅校長逝世五十周年。梅校長最有名的一句話是:「大學者,有大師之謂也」。清華與大師相連,始自1925年成清華國學院。一舉延攬梁啟超、王國維、陳寅恪、趙元任、李濟五位大師,震動學術界,對同年方成立大學部的清華大學而言,是與學術大師聯結之始,並為清華成為學術重鎮奠立基礎。梅校長於1931年起擔任校長,更積極延攬大師級學者使清華迅速成為頂尖名校。1956年梅校長來台創建新竹清華,也建立了招攬名師的傳統。因此清華與學術大師不解緣,應自設立國學院開始。清華國學院在成立四年後,因王國維與梁啟超兩位大師相繼去世,學校又有學制的考量而停辦,但其間已培養七十餘位傑出人才,據統計日後成為知名學者的有五十餘人,是清華歷史上光輝的一頁。
今天在座的有許多北京清華名師後裔。大師與名師有什麼區別?清華名師後裔編輯的「清華名師風采」採名家的看法,認為大師「中西會通、古今會通、文理會通」,「遊刃於自然、人文與社會諸學科之間,無不通用自如者」,「有科學家之瑩澈頭腦、文學家之深刻情緒」,「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之凝合」。名師在專業上揚名立萬,大師必為名師,名師不必為大師。
這次邀請北京清華名師後裔來新竹是紀念梅校長逝世五十周年,學校所規劃一系列活動之一,而我最關心的是希望有同學的積極參與,體認梅校長的精神與貢獻,名師們對清華的意義。清華國學院的設立是當時曹雲祥校長委請「直接留美班」第二屆校友胡適先生設計的。胡氏略仿昔日書院與英國大學制度擘劃,以現代科學方法整理國故。清華學院與清華國學院對談自書院住宿的共通點出發,撫今思昔,策勵將來。目前大學教育面臨網路科技突飛猛晉帶來的大變局,牽動到清華學院的未來。剛才我參加視訊會議與台北連線的經驗是畫質聲響都屬上乘,效果幾與我在現場無異,而現在透過網路已可收視到許多精緻而免費的課程,尤其最近網路課程進展神速,美國史丹佛大學有些網路課程更有線上做習題及相應測驗的設計,通過了才能收視下一課,據說純從網路學習甚至比到課室上課效果好。如此發展,已不難想像以後至少基礎課程漸以網路課程為主流。未來大學教育教師在課堂中授課的角色將會減輕,但同學一同生活、學習成長與導師指引人生方向的重要性將日益突顯,這也是清華學院的挑戰與機會。
剛才兩位導師都強調清華國學院揭櫫的「獨立的精神,自由的思想」,培養獨立思想能力是清華學院重要目標。現世許多問題如傳統能源枯竭、地球暖化、人口爆炸、核能安全,以至民生面對的都市重劃、郵電價格以及學費等都有多元面相,莫不需要多方了解思考才能面對價值判斷的難題。舉例而言,現在社會上談核色變,對空氣中無所不在的射線深懷恐懼,不敢涉足任何有輻射警示但實際安全的地方。本校一位年逾七十的教授,在輻射警示區實驗室進口處裝了一部輻射劑量器,放心使用其實驗室多年無礙,親身證明恐懼的無稽。慎思明辨之際,還要掌握事實。
清華學院在學校是一個實驗性的創舉,英國劍橋、牛津大學最早施行住宿學院制度,已有幾百年歷史,仍在演變中。清華學院自創立迄今已近四年,可以確定的是不會像清華國學院一樣只有四年壽命,同時目前學校也沒有計畫推行到全校,這是基於「因材施教」的理念,學校提供的是機會,學院第三學期的構想固然可豐富充實學習經驗,對有些自己課業尚顧不好的同學,可能是不可承受之重。學校一直都在密切注視清華學院的發展,並深盼其成長茁壯,具體成為清華的驕傲與招牌,未來是掌握在相關師生同仁手中。
最後向大家鄭重推介今天在場的本校駐校作家岳南先生巨著《南渡北歸》,分三巨冊,長達一百二十萬字,是以民初到國共內戰告一段落時期學術大師故事為主題的巨作。時報出版社為本套書所出專刊中,列舉二十八位學術大師,其中至少有十九位為清華人。從一個清華人的觀點來看本書,感覺處處皆見清華人,遍地皆為清華事,情節扣人心弦。在岳南先生的引介下,去年十二月我有機會趁在北京清華舉辦「新竹清華日」之便,與編輯「清華名師風采」的名師後裔於北京清華園見面,發想邀請名師後裔來訪,經幾個月的努力,得以在校慶時舉辦別開生面與意義非凡的系列活動,在此也特別歡迎與感謝北京清華名師梁啟超、王國維、李濟、聞一多、夏鼐、周先庚及史國衡等先生後裔專程從大陸來到新竹清華園,讓本年校慶活動生色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