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分類

2017年12月6日 星期三

科學與藝術-東和鋼鐵國際藝術家駐廠創作成果發表會致詞

科學與藝術-東和鋼鐵國際藝術家駐廠創作成果發表會致詞

今天帶著很期待的心情來參加這個別開生面的盛會。東和鋼鐵是國內少有雅好藝術的企業﹔執行長早在1978年即創立知名的「春之藝廊」,鼓勵藝術創作並致力於藝術生活化及藝術思潮之推展;曾擔任「當代藝術基金會」董事長,積極推廣當代藝術,而侯氏兩位公子,分別往藝術與企業發展,在台灣大企業第二代中,也是相當獨特的。

當初欣然受邀來參加盛會,沒想到執行長又邀請我致詞,本來有些躊躇,因為我知道侯太太推廣現代藝術不遺餘力,曾在一次受訪中說﹕「一九七八年春之藝廊開始的時候,所有人的腦海裡,包括學院,大家還停留在印象派裡。但你看,一九七八年已經離印象派多遠了!」「可是因為我們的美術教育,過去只限於師大美術系,一般人沒有受到教育。所以他們停留在印象派。」而我對藝術欣賞並沒有跟上時代。但我無法拒絕執行長的邀請,所以我今天以一個藝術愛好者以及有興趣了解當代藝術的科學人,簡短的談談我的看法。

二十世紀初期可能是科學與藝術交會最密切的時期。畢卡索(1881-1973)與愛因斯坦(1879-1955) 堪稱二十世紀藝術與科學天王巨星,代表性人物。而兩人的生平,又有驚人的契合之處。他們出生年份只相隔兩年,同時約在二十世紀前十五年,也就是在他們二十幾到三十幾歲時,大放異采。愛因斯坦建立了現代物理學的兩大支柱之一的相對論,畢卡索立體派主要的創始者。從他們創作達到高峰的過程,可以看到科學與藝術平行而緊密的發展。[1]

在愛因斯坦和畢卡索的時代,傳統上以直覺來了解時間和空間已不適用。在科學方面,於19世紀最末幾年,更精確來說,即1895年,發現的X光使得內、外、透明、不透明、兩度或三度空間含混不清。人類的感官知覺有限,不僅看不到X光,空間還充滿其他各種射線,讓以孔德 (1798-1859) 與馬赫 (1838-1916) 為代表的實證主義 (positivism)主張,不可見和不可形容即不存在的主流思想,受到致命打擊。電話、無線電報、電影、汽車、飛機等的發展,大幅改變人類對時間和空間的觀念。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更將時空融為一體,在高速度以及強重力影響情況,才是正確解釋自然現象的理論。

藝術家受到影響,感到他們可以像科學家一樣,揭露看不到的真實意象。從文藝復興以來,以達文西為代表的三維寫實繪畫觀念,外形和透視一直是繪畫的要素,受到挑戰﹔被尊稱為「現代繪畫之父」的塞尚畫作在早先即表現出結實的幾何體感。畢卡索對塞尚甚為推崇,又深受當時科學發展, X光的發現,以及時間與空間關係觀念的調整,畫作中將絕對不同的觀察點所看到的同一物件,描繪在同一圖中,從各方的外觀同時表現,同時將視覺意象用幾何學語言表達,成為立體主義的先驅。

愛因斯坦和畢卡索的創作,同樣被一般人認為不容易懂。從我本身的了解,要領悟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至少要有大學「普通物理學」的程度;若對廣義相對論要有了解,沒有較高深的物理學基礎,是難以達成的。因而可以想知,解讀畢卡索的立體主義,必須要下一番學習、研究的功夫。何況近一百年來,科學與藝術都有抽象化的趨勢,更與直覺遠離,教育就特別重要。個人非常感佩東和鋼鐵尤其是執行長多年來推廣現代藝術,今天我們有緣聆聽兩位創作大師現身說法,必定能獲得許多啟發。

清華大學在台灣建校,先成立理學院與工學院,再擴及其他領域。去年與新竹教育大學成功合校,一個重要因素是竹教大藝術學院具有優良傳統,以後將更有科學與藝術平行發展的機會。希望未來,能與不遺餘力推動現代藝術的東和鋼鐵公司,能有更進一步的合作機會,共同為科學與藝術的發展努力。

[1] 愛因斯坦和畢卡索,Arthur I. Miller作,劉河北、劉海北譯,聯經出版公司 (2005)

2017年11月26日 星期日

簡禎富教授「紫軾書院」植樹紀念致詞

簡禎富教授紫軾書院植樹紀念致詞

今天很感謝簡禎富教授安排與昔日秘書處同仁相聚。我以前常說一直到現在也有充分理由認為,秘書處同仁是最優秀的團隊,是清華的大功臣,在此我要再次向大家致賀與道謝。

大家可能有注意到,在我校長任內,兩位主秘專業都是「工業工程與管理」﹔這由於我在擔任工學院院長時,多次參加工工系活動,發現主辦單位真正能發揮專業精神,一方面人氣旺盛,另一方面,井井有條,尤其參與的學生,從準時到服裝整齊,都與現今一般年輕人不一樣,可見專業教育的功效,當然教師的功力更高。最後證明,觀點完全正確﹔也許有些同仁不了解,清華在2013年能獲得「國家品質獎」殊榮,簡主秘功勞最大。因為當初我像一般公立大學校長一樣,並無意參加角逐,但因簡主秘在上一年得過個人「國家品質獎」,輕車熟路,率領大家積極準備資料,到我知道大家已投入相當多的心力,再堅持不參賽就顯得不近人情,也慶幸因此讓清華成為第一個獲得「國家品質獎」的公立大學。這中間,另有一個小秘密,就是清華得獎的一個重要因素,是持續推動由在場的陳鳳山教授主持的「精實管理」,讓評審委員對清華改進品質的決心印象深刻,而推動與執行「精實管理」,也要歸功於兩位主秘。相信同仁們也都有深刻感受,做一份工作能夠又有成就感又愉快,要靠大家通力合作,但居中協調、擘畫的主秘功不可沒,這點我也要特別對簡教授致感謝之意,

談到紫軾書院與我又有一點淵源,原來我在卸任校長前,發想為清華籌措「永續基金」做個開端,應是一件有意義的事,而為了拋磚引玉,先捐了一百萬元,而簡主秘是我引來的第一塊玉。當初我想簡主秘曾借調台積電三年,擔任重要職務,頗有貲財,到後來才知他在正要蓋「紫軾書院」,身負巨額貸款情況下,仍毅然「共襄盛舉」,讓我很過意不去。所以看到「紫軾書院」順利落成,也讓我心中卸下一根重擔。

「紫軾書院」的建立是為了培育人才今天的植樹活動也有百年樹人的含意「紫軾書院」的命名,據了解從代表清華的紫,與大文豪蘇軾之名合成。紫色是紅色與藍色混合色,分別代表大陸與海洋,有中西會通之意,亦是清華的歷史與文化特徵。另有一說是紅色與藍色分別象徵熱血與冷靜,取智勇雙全之意。蘇軾是中國文學藝術史上罕見或甚至僅見的通才大家,其散文、詩、詞、賦均有成就,且善書法和繪畫。我在2013曾與內人專程從成都到眉山造訪「蘇軾故居」除了親身體驗造就歷史上蘇門三學士鍾靈毓秀之地,也發現曾任中共黨主席的華國鋒(蘇鑄),是蘇軾叔叔的後代。另外今年初,到海南島旅遊時,也到了蘇軾流放儋州時創立的「東坡書院」,為海南島培育出第一批科舉人才。在東坡書院,看到蘇軾題詩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繫之舟;問汝一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不世文學大家,一再受到貶謫,越貶越遠,而在解除流放後,死在回程途中,令人不勝唏噓。

另一方面,禎富設立與命名「紫軾書院」,作為不同領域不同階層跨界交流的平台,增進各個領域的未來領導人才的早期培養和互相瞭解。我也預祝「紫軾書院」集聚清華「中西會通,智勇雙全」精神與蘇軾「德才兼備,文質並稱」精髓,更勝隋末大儒王通(文中子)在黃河、汾水之間設館,受業者達千餘人,人才備出盛況。



2017年11月15日 星期三

「生涯規劃 - 奇景光電菁英論壇」「人生思考題」演講

「生涯規劃 - 奇景光電菁英論壇」「人生思考題」演講


今天很高興來成功大學擔任黃肇瑞教授開設的「生涯規劃 - 奇景光電菁英論壇」授課講師。黃肇瑞教授在約半年前發想精心設計此一通識必修課程,希望講員們能將社會菁英可貴且激勵人心的歷程,與年輕的學子們分享。以過來人的身分將過去累積的智慧和經驗作為教材,現身說法,告訴同學們人生是否可預作規劃?如何做生涯規劃?當面臨人生轉折點的時候如何做出好的選擇?如何做好機會來臨之前的準備?希望能鼓勵同學跨域學習,終身學習、拓展視野,提升國際競爭力,在授課講者與學生的近距離接觸及言談互動之間,輔以科技教學的網路平台,期望開拓下一代的視野、激發年輕人的潛能和企圖心,為即將踏入社會的學子們點一盞明燈,為迎接未來的挑戰,也為日後成為服務貢獻社會的菁英預做準備。希望是一門對於學生有終生影響和啟發的很不一樣課程。


今天我的演講,是以「人生思考題」為題目,不僅這是我依照課程要求,推薦同學看的兩本書之一的書名,而且也正對應課程的期許,與同學們思考人生大問題。今天我的演講主要分三部分,第一是從我的求學與工作經驗,帶出我對人生的感悟,供大家參考,第二是與大家分享,我閱讀向大家推薦的兩本書的心得,最後是對大家的臨別贈言,強調讀書的樂趣,希望大家能終生享受。


個人在中、小學求學過程中,相當的幸運,受到比較健全的教育。這主要受到兩位在台灣非常著名的教育家的影響,一是竹師附小的高梓校長,另一則是新竹中學的辛志平校長。他們都延攬優良師資,強調正常教學,注重音樂、美術、體育,鼓勵課外活動,這些都對本課程希望能鼓勵同學跨域學習、終身學習、拓展視野、提升國際競爭力,非常有幫助,只是當時年紀小,還不太能體會罷了。


小學時代,有兩位老師,特別令人懷念,一是教美術的周邦鎮老師,還記得他跟剛啟蒙的兒童,講述達文西「蒙娜麗莎神秘的微笑」之美沉醉的神情﹔另外則是教數學的賈銓老師,他常以電影票獎賞月考滿分的學生,而我應是最大的受益人。他在我的畢業紀念冊上題詞﹕「滿招損,謙受益,又俗謂驕則必敗,希三復斯言」,當初頗不以為然,但確實給了我很大的警惕,成了我成年後的人生準則。


高中階段,是我自己感覺心智漸趨成熟的時期,遇到許多好老師,讀起書來得心應手,而且培養了許多樂趣,包括文學、歷史、音樂、藝術,學會了游泳,體能也有進步,辛校長在新竹中學全心辦學,施惠眾多學子,偉大人格的感召,成為我一生的典範,他對我的許多稱讚,給予我莫大的鼓勵,另外我也受益無窮的是,是他的叮嚀﹕「在公眾面前講話前,先要在腦中將思緒整裡一番」,這對我以後常有機會在公眾面前講話,有很大的幫助。同時他在我的畢業紀念冊上題詞﹕「為語橋下東流水,出山要比在山清」,是我往後銘記的箴言。


高中畢業時,興高采烈的進入獲得保送第一志願的台大物理系。但當年台大物理系師資貧乏,設備簡陋,圖書缺乏,無實驗訓練可言,學習環境堪稱惡劣﹔另一方面,期間養成獨立學習能力、拓展視野、結交到一些終身益友,還是收穫良多。在專業科目上,受益最多的老師是教「近代物理」與「量子力學」的方聲恆教授,而讓「量子力學」在大學與研究所成了我的拿手科目。


大學時,更能體會知識的樂趣,在這方面對自己的期許,正如與達爾文同世代的生物學家赫胥黎 (Thomas Henry Huxley) 所言﹕「To learn everything about something, something about everything.」也就是精與博,養成對各種學問都想要涉獵的習慣,但到年齒漸長,又遇到知識爆炸時代,了解是「不可能的任務」,只能盡力而為,仍是樂趣無窮。


一九六零年代,台灣經濟還未起飛,政治則未解嚴,大多數台大理工科系的畢業生,都到美國留學,有「來來來,來台大,去去去,去美國」之說。大學畢業後,我也順著潮流,到美國留學。美國當時經濟正處全盛期,社會富裕,遠超過台灣,科技、學術軍領先世界。我很幸運的能到世界一流的柏克萊加州大學就讀。由於在台灣讀大學物理系的時候,迫於實驗設備的老舊與匱乏,同學們幾乎都是以從事「理論物理」研究為標的,到美國後,發現作「理論物理」研究可謂與前途黯淡劃等號,有意轉作實驗時,剛好與在材料系專長電子顯微鏡學的指導老師 Gareth Thomas「一拍即合」,從此進入一個陌生的領域﹔幸運的是,這也成了我一輩子受益無窮的領域,電鏡則成了我在研究界安生立命的主要工具。


在我大學時代,僅在電子學課本中,看到以約半頁篇幅對電鏡之描述,所以當年初到美國時,對電鏡可沒有甚麼概念,因此我今天要給大家的第一個經驗談是﹕「未來常是你現在無法想像的。」正如文學大家George Eliot說﹕”Among all mistakes, prophecy is the most gratuitous.” (在我們所犯的錯誤中,預言是最無稽的。) 這裡我並無意鼓吹「船到橋頭自然直」之意,而是未來既不可知,不如集中精神,把目前的工作做好。同時如果現在看台大物理系前後十幾年「一代菁英」後來的成就,我的第二個經驗談是﹕「選擇領域很重要,保持彈性為上策。」這裡要特別提醒,在歷練較為豐富的成年之後,選擇專心致力的志業,與在青少年時期的規劃,可能是有相當差異的。


電鏡的發展可追溯到1930年代,到我在1970年代初期,開始從事利用電鏡分析材料研究時,已相當成熟﹔對於缺乏實驗經驗以及做好實驗必須要具有的細心與耐心磨練的研究新兵,初期難免會有一陣艱困期,尤其在當年,儀器全靠手動操作,事後又要細心清理因實驗污染的組件、重新啟動歸零、沖洗底片,如在比較容易爭取到的夜間時段作實驗,回到住處時,常常已是東方既白時刻,幸好當時有足夠的體力與毅力,順利的完成博士研究。


在研究所階段,對我未來也產生重大影響的是,立意未來要往大學教書方向發展。由於當年台灣大學物理系師資很貧乏,讀書幾乎全靠自習,相當辛苦。在美國則碰到不少好教授,尤其是Eugene Cummins教授,上課能把握重點,清楚地闡述觀念,猶如畫龍點睛,修起課來,輕鬆不少,被視為天書的教科書變得不是那麼困難,習題解起來也大都「得心應手」,深深感受到一位好教授的價值,也成為我憧憬的工作。如今我將屆退休之年,回首過去四十年,幾乎沒有離開過大學,生活過得充實而有意義,對於自己能及早發現自己真正志趣所在,深感幸運。


要往學術界發展,一般須經過博士後研究員 (postdoctor) 階段﹔我在將完成博士論文研究時,獲得了一個到UCLA 材料系做 postdoctor 的機會﹔當時我剛開始求職,指導教授有位在UCLA 材料系擔任教授的朋友,正有一個postdoctor空缺,一試之下,對方反應極快,所以我也很快的接受了。後來UC Berkeley材料系另一位老師也提供了一個隨他做postdoctor 的機會,很有吸引力﹔最後主要基於「重信然諾」的古訓,還是去了UCLA,這項決定,同樣引發了日後各種際遇的連鎖反應,影響很大。


以當年UCLA和UC Berkeley的環境比較,UC Berkeley 在各方面要略勝一籌﹔尤其在設備與人力上,由於我是研究小組中唯一的postdoctor,而所從事的核能材料輻射損傷研究,主要設備需要自己設計、組裝、測試、維修,費時而辛苦,同時所使用的電鏡也比較老舊,但也練出一身功夫,這對後來回台灣任教,同樣面對儀器設備較為落後的環境,有莫大的幫助,所謂「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功不唐捐。」


對1970年代留美學生而言,畢業後都面臨回國或留美就業的抉擇,我則因私人的因素,在比較沒有掙扎的情況下選擇回國﹔這樣的選擇在當時是很多人很難理解的﹔如果從現在來看,我選擇到UCLA工作,再隨緣返台,這幾十年來,事業生活大體順利美滿,夫復何求? 應是相當正確的抉擇,所以我要分享的第三個經驗是﹕「未來既未可知,選擇最主要把握的原則是讓自己心安理得。」


返國後到清華任教,在選擇研究題目時,除考量本身專長外,大致遵循兩個原則,一是因地制宜,另一是因時制宜,當時國科會配合政府發展半導體產業政策,正推行「大型電子計畫」,在該計畫項目下,清華得以購置一台離子佈植機,也就是一台可以產生高能量三、五價摻雜離子的加速器,半導體離子佈植研究與核能材料輻射損傷研究方向與方法上甚為相似,主要分別探討產生於不同材料中缺陷以及尋求消除或減緩破壞效應的方式。剛好清大材料系已有一台適用的穿透式電鏡,再添置簡單的熱處理與製備試片設備,也就具備我在UCLA相似的實驗條件,研究也就可以開始上路了﹔幸運的是,在往後幾年,也做出不錯的研究成果。


在返國三年後,我有機會到美國康乃爾 (Cornell)大學材料系由James Mayer教授主持的研究室做一年研究,Jim Mayer教授是半導體離子佈植與金屬接觸先驅與巨擘,也引導我進入半導體金屬接觸研究,由於當時研究分析方法主要是用X光繞射以及Rutherford背向散射法,有所不足,正好與我擅長的電鏡分析互補,利用電鏡分析半導體與金屬接觸界面反應,當時並不多見,因此很有利基,另一方面,由於半導體元件技術遵循摩爾定律,突飛猛進,元件尺寸不斷縮小,每個世代常須面對不同的金屬接觸問題,連帶著也影響了我未來約二十年的主要研究取向。


台灣在1980年代初期,研究能量還相當薄弱。做研究,當然希望「出人頭地」。在台灣當時大環境下,要具有競爭力,需要運用策略,充分利用利基,我的思考方向是針對重要而具備研究條件的問題,做廣泛而深入的探討,而半導體金屬接觸研究是很恰當的課題,如充分利用台灣國科會長期支持、清華大學豐沛優秀的人力,再加上在1980年代末期,有機會購置原子分辨電鏡以及超高真空雙電子蒸鍍機,更如虎添翼,在研究上,漸趨領先,而台灣半導體產業在世界上漸具舉足輕重的地位,也更有助相關研究受到舉世注目,有好幾位美國教授曾對我表示,他們無法在此領域與我的團隊競爭,而也有多位日本教授則曾表達欣羨之情。


到了本世紀初期,在研究上出現了一個新的轉折點,也就是隨著奈米科技研究的風行,研究者會面臨是否離開舒適圈 (comfort zone),積極投入新領域的抉擇,在受到中研院何志明院士提點研究未來性的重要一席話影響後,決定一試,導致奈米材料與元件成為我近十幾年研究的主要方向。觀諸這段期間,有十幾位我所指導的博士生,部分原因是由於具有此領域專長,得以為國內外優良大學延攬任教,應是一正確的抉擇,


這期間,我曾有機會主持教育部補助一長達五年的「追求卓越」計畫,題目是「原子尺度臨場動力學研究」,也因此有經費購買一部「超高真空臨場蒸鍍與加熱電鏡」以及「掃描穿隧式電鏡」,這兩項利器,在幫助我們的研究更上層樓,貢獻很大,協同出了很多傑出論文,特別是在2008年,以「直接觀測含雙晶銅膜中原子擴散」為題的論文,為頂尖的「科學」期刊接受刊載。這裡值得一提的是,從事奈米材料研究,在某種程度上來說,也同時將我們先前金屬接觸研究發揚光大,只不過是轉為專注於微奈米結構金屬接觸界面反應。由於以往累積的經驗,也較容易切入與發揮。


在研究上另一亮點則是在2011年底參與「奈米雷射」研究,說來有相當巧合,當時清大材料系原子分辨電鏡正汰舊換新,升級為「球面像差校正原子分辨電鏡」,而我指導的博士畢業生,本在國科會「千里馬」計畫項下在美國擔任博後研究員,因故提前返國,因而共同參與了物理系果尚志教授主持的研究,協助製作了當時世界最小的雷射,成果論文發表於次年出版的「科學」期刊中。


「球面像差校正原子分辨電鏡」與「奈米雷射」的發展,都代表科學的典範轉移(paradigm shift) ,電鏡中電磁透鏡球面像差校正,長久以來,被認為不可能,雷射也被認為受光波波長限制,尺寸無法進一步縮小,如今都成迷思,所以科學研究應儘量避免斷然說﹕「不可能。」(Never say never.) 以往認為不可能,如化為可能,正是科學研究最珍貴的突破。


今天我與大家分享以個人與光電科技發展交會的經驗,最重要的有幾點領悟總結於下:
一、未來既不可知 (You never know.),不如集中精神,把目前的工作做好。
二、選擇領域很重要,保持彈性為上策。
三、及早確定志趣所在。
四、面對重要抉擇時,最主要把握的原則是讓自己心安理得。
五、功不唐捐。
六、研究方向應考慮環境、資源、能力、興趣,針對重要而具備研究條件的問題,做廣泛而深入的探討。
七、解問題有適當工具 (專業與資源) 很重要。
八、掌握並充分發揮利基﹕國科會長期支持、清華大學豐沛優秀的人力,台灣半導體產業在世界上漸具舉足輕重的地位。
九、科學研究較儘量避免斷然說﹕「不可能。」(Never say never.) 以往認為不可能,如化為可能,正是科學研究最珍貴的突破,也是科學美妙的地方。
十、研究可貴的特質﹕Curious (好奇,喜歡新奇) ,versatile (多面相能力,不受侷限) 、agile (敏捷,隨時而進)、persistent (持久性)、forward-looking (前瞻性)、cooperative (善於合作)。
十一、健康的身體、和樂的家庭、知恩惜福的心態是事業順利的基礎。

以下我將依照黃老師的安排,將我推薦的兩本書「人生思考題」[1] 、「十八項修練」,略為講述一下心得,而將重點放在鼓勵閱讀上 (另載,此處略過)。

[1] https://lihjchen1001.blogspot.com/2018/06/18.html

2017年11月14日 星期二

侯貞雄先生傳記「誠與義」新書發表會致詞

侯貞雄先生傳記「誠與義」新書發表會致詞

今天很高興參加侯貞雄董事長新書發表會,我也深感榮幸為新書寫序。由於貞雄兄是產業界巨擘,對國家社會有重大貢獻,足以為人稱頌的事蹟很多,套句曾經風行一時的流行語,是「罄竹難書」,所以我受邀寫序時決定要將重點放在我所認識「原汁原味」的貞雄兄因此最後將序文標題訂為「真情豪氣的不凡企業家」應為貞雄兄行述的忠實寫照。

貞雄兄是寡言君子但是「言必行行必果」所以我們可以從他說過的話,發表過的文章揭示的理念了解他的為人。限於時間,我在此各舉一個簡短的例子,說明我所了解的貞雄兄。

一是他在「嘉中1958畢業50周年紀念冊」中,以清華國學院四大導師之一的王國維先生「人生三境界」演譯他的人生歷程,最先是 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他在高中時代,即研讀佛經,探索人生哲理,立定志向﹔其次是 衣帶漸寬終不悔。」 把握方向,努力不懈,奮力而為,練成一身功夫,養成見人所不能見,識人所不能識的能力。最後達到 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功不唐捐,在不忮不求中,成就彪炳的事業,造福社會,貢獻國家

貞雄兄是清華大學的名譽工學博士,在他對清華大學2010年畢業生致詞時,曾引美國大學籃賽傳奇教練John Wooden名言﹕「Talent is God-given. Be thankful. Fame is man-given. Be humble. Conceit is self-given. Be careful.」勉勵畢業生。也就是說人幸而有好的資質與家世,要感謝上天的賜與,名譽是世人給予的,要懂得謙卑,自滿則是自己賦予的,要特別戒慎。」可以看出一個謙謙君子,對令人稱羨的成就不志得意滿,而充滿感謝。他待人誠懇慷慨,勵行「取之與社會,用之於社會」美德,確實做到「誠與義」。

東和鋼鐵「律己、愛智、樂觀」之經營理念,已成企業文化,觀諸貞雄兄為人行事,不啻為其恪守的座右銘。自律嚴謹豪放樂觀尤其在愛智部分早在1991即設立【侯金堆傑出榮譽獎】獎勵優秀學者在基金會董事會中對得獎學者特殊貢獻,都詢問甚詳,在清華大學設立【侯金堆講座】,協助延攬大師級學者。知名企業家中,喜歡看書的不少,但會購置全套五百冊《四庫全書薈要》,作為藏書即使是充點門面,恐怕不會多,何況貞雄兄平素博學好問,對知識有極大興趣,行事有古風,顯見浸淫其中,得到許多啟發

最後我要特別感謝貞雄兄「惠我良多」,早在1993年就親頒【侯金堆傑出榮譽獎】「材料科學類」獎,在我擔任【中國材料科學學會】理事長期間,積極贊助學會來各項活動,本人接任清華大學校長,在半年內即決定捐贈兩億元,在【清華大學】設立【侯金堆講座】,協助清華大學禮聘國際知名學者,長期到清華任教,發揮了很大功效。種種義行,可謂貴人中的貴人,讓人終生銘感。

今天欣見貞雄兄傳記出版,在現在人心浮動,社會不安時代,貞雄兄代表的「誠與義」的典範,正是現實社會所迫切需要的養分。希望大家能「共襄盛舉」,協力將這本傳記推廣熱賣,嘉惠大眾。




2017年10月18日 星期三

106年「清華百人會」新舊會長交接典禮致詞

106年「清華百人會」新舊會長交接典禮致詞

今天的「清華百人會」新舊會長交接典禮,簡單而隆重。據我了解,刻意低調的原因是新任會長經營的企業前三季幾乎賺了一個資本額,引起媒體相當大的關注,今天如有媒體在場發問,恐會失焦﹔另一方面,對清華大學來說,是一件大事,因為「清華百人會」可以說是清華人支持校務運作一個最重要的團體,會長人選至為重要。

兩位會長都是「清華百人會」最早期加入的會員讓我印象很深刻的是當年我在校友會理監事的午餐會說明「百人會」的構想下午即收到蔡進步會長匯入學校帳戶的一百五十萬元,讓人覺得沒有辦法比他更進步了。但讓人驚訝的是,蔡會長在對學校挹助方面,一直節節進步,包括擔任「清華百人會」首任會長﹔新任的陳立百會長,對清華的熱心愛護,在校友中,也絕對名列前茅。尤其知道清華正準備盛大慶祝建校百年時,立刻主動明白表示捐贈六百萬元,提供學校慶祝活動所需,讓學校能夠在經費比較寬裕的情況下舉辦百年校慶活動,發揮了相當效果﹔具體來說,清華人都看得到的,是在校慶前,將學校近百棟大樓外牆,全部洗刷一遍,至於大部分人都不知道的,則是有審計部或是教育部的主計人員,覺得清華所編有關校慶預算太多,經學校說明,部分經費來自校友捐助後,才得解套。所以陳立百會長的適時捐助,可謂幫了學校大忙﹔同時陳會長在百年校慶時,也指示企業集團中傳播公司,拍攝一套五集的相關影片,再者在學校舉辦「清華學堂」研習會以及在兩岸交流活動中,在南京大學與浙江大學,分別舉辦「新竹清華日」時,陳董事長與威剛的王總經理也分別與會,以校友身分,現身說法,大大實質的增進活動宣導的效果。

去年學校發想將「清華百人會」組織化,一方面可加強會員間聯誼,一方面自然也希望發揮更大功能﹔本人忝為榮譽會長,也參與諮詢規劃。當時認為有兩件事可以率先推行,一是發行電子報,這部分在同仁的努力下,已順利發行三期,另一則是推動以系所為單位的永續基金﹔基於長遠計,清華必須成立自給自足且長期穩定之種子基金,孕育儲存教育資源,以克服經費不足之困境,因而有「清華永續基金」構想在校友與熱心社會人士的支持下,加上校內講座和獎學金捐款,組成清華永續基金之初期資金來源。於103115日正式啟動進入投資市場,目前在財務規劃室林哲群副主任為投資代表人以「保守穩健」為原則擬定,並透過專業評估及嚴謹程序,健全投資項目與審核機制,將資金投資於獲利穩定之股票或指數型基金(ETF)等金融商品,使永續基金發揮最大效益104年與105年投資報酬率各達4.08%9.48%績效甚為良好。由於考量部分校友希望永續基金收益由指定系所運用,所以建議學校修訂辦法,學校也從善如流,於去年底通過「各教學單位參與永續基金運作方案」,並書函請各教學單位協助積極發起募款,加入永續基金。本人與材料系系友會陳超乾會長、工學院賴志煌院長以及材料系嚴大任主任,共同發起以成立材料系「雙百會」方式籌募永續基金,將本金存入學校永續基金,委由學校進行財務操作,而每年的收益用於材料系招募傑出人才以及優秀學生等工作的經費來源。目前已很接近階段目標1500萬元相信在明年百人會大會前將能達到籌措超過2000萬元的目標。我以為這項活動很值得推廣,首先讓其他有潛力的幾個系都能相繼成立系級「雙百會」,將很切合學校當前的需要,並為永續經營奠基。這裡要特別一提的是,當年在我卸任校長前幾個月,開始推動籌募永續基金,時程相當倉卒,而兩位會長以及在場的校友會謝理事長以及本人,都迅速共襄盛舉,昨天經過校友體育館前,還看到同列勒石捐款人榜上,備感溫馨。


清華很幸運有許多傑出而愛護學校的校友因而得以順利成立百人會,今天交接的兩位會長更同為會員表率,適才適所,相信會務能更進步,會員能在學校各種活動中,更能立刻明白表示支持的熱情。

2017年7月14日 星期五

2017新材料發展趨勢研討會致詞

2017新材料發展趨勢研討會致詞

這次很高興來能到絲綢之路咽喉重地敦煌參加2017新材料趨勢」。本會議是由中國材料研究學會主辦,中國材料科學學會協辦,今年已是第九屆。本研討會系列聚集兩岸材料界菁英、就新材料發展趨勢加以研討、本人參加幾屆以來,很能夠感受到內容充實、豐富,總能讓與會人士獲益匪淺,是一項已建立優良傳統,別具意義盛會。

這次盛會緊接著「中國材料研究學會」年會召開,因而有許多地主同仁從銀川乘了約十八小時火車趕來,非常辛苦。同時從台灣來敦煌也很不容易,如果從西安轉來,這次花了十一小時,而回程如經上海,要住一晚,才能在第二天返台;如自北京轉機,來程首先要在第一天接近深夜時到北京,第二天則要乘早上七點的早班機,才能飛來敦煌。與此相對比的,是我有位朋友約兩年前直航來敦煌,估計航程不過四、五小時。讓人感覺似乎又回到兩岸直航以前。當時兩岸互訪都困於人為的因素,大家都被迫自香港轉機,非常不便想不到目前竟有走回頭路的趨勢。無可諱言的,當前在兩岸關係上正遭逢一股逆流,相當的不健康。相信這只時暫時的現象,不久之後又能恢復正常的狀態。

今天也很高興看到許多老朋友,韓雅芳秘書長是我當年參與「國際材料研究學會聯合會」 (International Union of Materials Research SocietiesIUMRS) 分別代表大陸與台灣的老夥伴。尤其我們共同連續參加最先七屆IUMRS亞洲會議 (IUMR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in AsiaIUMRS-ICA),是全世界的唯二,而IUMRS-ICA第八屆會議在台灣舉行,韓秘書長剛好有事不能參加,所以我曾短暫的成為全球唯一﹔由於我近年漸漸淡出IUMRS活動,而韓秘書長繼續活躍於IUMRS事務中,無疑是參加IUMRS-ICA會議次數遙遙領先的第一人,因此也很適切的是,韓秘書長現任IUMRS第一副會長,明年將會接任會長,發揮更大影響力。另一方面,IUMRS-ICA當初是由「中國材料研究學會」創會會長李恆德院士倡議舉辦,而今天與會的翁端副理事長正是李院士高足。李院士與我於1980年即初識於康乃爾大學,後來在IUMRS以及兩岸交流活動中,也有許多共同推動的機會。我在2011年有幸到北京參加李院士的九十大壽慶生會,剛才我已請翁副理事長除代問候李院士外,並預約參加他的百歲壽辰慶祝會。

這次承蒙「中國材料研究學會」精心安排議程與接待,包括參觀世界聞名的莫高窟、榆林窟,以及鳴沙山、月牙泉、玉門關、陽關與鎖陽城舊址,又準備了「全羊盛宴」,招待觀賞大型沙漠實景歌舞表演「敦煌盛典」,盛情可感。總結此次敦煌之旅,睹物思情,很能體會唐朝王之涣的《凉州词》「春風不度玉門關」 [1],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西出陽關無故人」 [2] 的情境,在敦煌處處可見的月光杯,又讓人想起唐朝王翰作品《凉州词》名句「葡萄美酒夜光杯」 [3],,略感遺憾的是,限於時間未能領略「祁連山下好風光,風吹草低見牛羊」景色,只有留待未來補足;總之這幾日在探研新知之餘,又處處勾動濃濃的思古幽情,確實是一趟「豐富之旅」,在此謹代表台灣參加研討會所有同仁與家屬深深致謝。並希望大家能在今年十一月五日至九日到台灣參加今年由「中國材料科學學會」主辦的IUMRS-ICA會議,各位「東渡臺灣有故人」,屆時「材料科學學會」以及此次台灣與會同仁必定盡地主之誼,竭誠款待,務必使大家賓至如歸。

[1] 王之渙《涼州詞》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2] 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3]王翰《涼州詞》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2017年7月9日 星期日

106年愛迪生自然科學研習會結業典禮致詞

106年愛迪生自然科學研習會結業典禮致詞

今天很高興以過來人的身分來與研習會學員見面。大家在各級學校歷年來有不少當選模範生、資優生的機會,但成為「愛迪生」一定是人生第一次,也是僅有的一次。愛迪生雖然是美籍大發明家Thomas Edison 的中文翻譯名字,巧在「生」字在中文裡代表學生,所以結業學員都可以稱為「愛迪生」。事實上,感謝台灣電力公司與救國團從民國四十九年起,即主辦「愛迪生自然科學研習會」,原來是由各高中選送數理成績最優秀的學生參加,後來更鼓勵數學與自然學科成績優良學生參與,激發青年研究科學興趣,五十八屆以來,建立起光榮傳統,如今在台灣「愛迪生家族」可謂知交滿天下,是一個可引以為榮金字招牌,難能可貴。本人當年也曾是新竹中學選派的「愛迪生」,獲益良多,飲水思源,能再度有機會參加研習會活動,感覺格外親切而欣喜。

「愛迪生自然科學研習會」原來是在各地由不同單位承辦,本人上次在清華大學承辦研習會致詞是在民國102,據了解,此後每年都在清華大學舉行,相信應該是由於反應良好,賓主盡歡的緣故。辦理過一個多天期類似活動的人都了解,承辦這項內容豐富、多彩多姿的研習會,尤其主持人從擘畫、協調、動員與執行,是相當辛苦的工作,難得的是這五年來一直負責的杜正恭教授,不辭辛勞,一肩擔起重任,我想我們應一起,對杜教授報以熱烈的掌聲,以表感謝。

愛迪生被認為是美國最偉大的發明家,並可能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偉大的發明家。他的動人的行誼,相信大家多耳熟能詳,否則的話,上網查閱維基百科,即可得到很詳盡的資料。這也指出,今日查詢資訊,即在彈指之間,重要的是,要有好奇心,問對問題,懂得如何尋求答案﹔而這也正是愛迪生一生最佳的寫照﹔他的發明,包括鎢絲燈泡、留聲機和電影攝影機等,對人類近代化,產生深遠影響﹔他於1892年創立「通用電氣公司」(General Electric),即奇異 (GE) 公司,至今仍為世界首屈一指的科技公司。愛迪生在1980年代,曾是電流戰爭 (War of the Currents) 直流電派主將,主要對手是主張用交流電輸電以特斯拉 (Nikola Tesla)技術為代表的西屋電氣公司,這場戰爭最後於1890年代基於經濟與技術的原因由交流電派勝出告終,這也是為什麼現在我們在家裡用電,輸入的都是六十赫茲的交流電。交流電被廣泛運用於電力的傳輸,因為在以往的技術條件下交流輸電比直流輸電更有效率。另一方面,隨著電力輸送科技的進步,愈來愈多長距離輸電,採用高壓直流輸電(high voltage direct currentHVDC), 與傳統交流輸電相比高壓直流輸電投資較少,電能損耗較低,因此在長距離的電能輸送方面更有優勢,所以直流電系統又捲土重來,也等於宣告,愛迪生在電流戰爭中並未真正落敗。這告訴我們,科技不斷進步,不能把現今主流技術視為當然,能把握基礎知識,以及掌握趨勢,適時應變,才能與時並進。所以我希望各位學員,能效法愛迪生,能充滿好奇心,問對問題,懂得如何尋求答案,而如電流戰爭故事一樣,不抱守陳規,與時俱進。我們平常以科技並稱,但科學講究第一 (the first) ,技術則注重最好(the best),科學基礎定律不變,技術則綜合各種因素而有所變遷。


從課程表來看,大家在這幾天,日夜加班,是一趟豐富之旅,今天下午,即將各自賦歸。祝大家有個愉快的暑假,未來能浸浴於自然科學的趣味中,進而研習應用,為國計民生福祉,有所貢獻。

2017年6月13日 星期二

2017「中國材料學會桃竹苗分會教師聯誼會」致詞

2017「中國材料學會桃竹苗分會教師聯誼會」致詞

很高興參加「中國材料學會桃竹苗分會教師聯誼會」首次聯誼。地方分會是「中國材料學會」成立五十年來的創舉,可見學會老而彌堅,仍然活力十足,積極服務會眾。

今天很榮幸應邀與各位教師分享「教學、研究、服務、國際化經驗」。我在清華大學任教迄今四十年,經驗不少,要談分享,也有很多話可說。只是不久前,跟一位日本友人見面,問到一位多年不見的老朋友,這位老朋友是真正老,已經九十多歲了﹔他說﹕「我不久前跟他一起參加一個會議,大會請他致詞五分鐘,他講了不只半小時」。經此警惕,我的致詞也會在限定的時間內完成。同時我今天第一個分享也正是控制時間問題,當教師的習慣講五十分鐘的課,在會議或公眾場合講話機會也多,容易一發不可收拾,這時就要注意控制時間,如佔用太多時間,會打亂主辦單位安排與節奏,或影響後面演講人,我個人的經驗是,天下沒有非要講的話,也沒有非要聽的話,適可而止是正道。

今年剛好是我在清華任教第四十年,積多年之經驗,我要向大家道賀,也就是在台灣的大學任教,是一項夢幻工作一方面,有相當大的自由度,在社會上受尊重,待遇相對而言也不錯,同時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也是樂在其中。在教學方面,整體而言,是很寶貴的經驗確實能教學相長對於一門知識,能有更周延深入的體認。教學隨經驗成長,是很正常的事,但如果以學生的反應,則又隨時代而有變化在早期,學生學習效果不好,多會自責,目前則會怪老師,讓人不免有挫折感。幸好大部分學生還是相當認真在學習,教學的樂趣得以維持。另一方面,在知識爆炸而許多資訊可在網路上獲得的時代,課程是否應從傳統有許多in case one needs 必選課,聚焦於 need to know必修課,而更有彈性。另一方面,在MOOCS流行時代,網路上確實有許多優質的教學影片,如何融入課程中同時人工智慧對人類社會的影響將會越來越重大,材料科學教學與研究,如何在此趨勢大潮中佔取有利位置,善加利用,進而有所貢獻﹔都是值得探究的問題。

談到研究,台灣研究大環境,今昔可謂有天壤之別。現在可能很難想像,四十年前,台灣材料博士級人才,屈指可數,研究水準,在國際上還屬邊陲地帶。以期刊發表論文來看,1984-1988年,台灣在Applied Physics Letters 上發表論文一共才三十篇,而在2007年,則達389篇,完全不可同日而語。至於研究主題的選擇,一方面要看專長與興趣,另一方面也要看機緣。我初到清華時,材料系已有一部堪用的穿透式電子顯微鏡,而物理系又剛由國科會推動的「大型電子計畫」下購置了離子佈值機,與我在攻讀博士與博士後研究經驗相符,因此就開始了「離子佈值矽」研究,1980-1981年,有機會到美國康乃爾大學參與Prof. James Mayer 研究群,從事「金屬矽化物」研究,也成了其後約二十年的研究主題。到2002-2003年左右,又開始奈米材料研究迄今。其中轉折,都頗有故事性,以後有機會再與大家分享。

很多新進老師,也都會面臨研究方向與主題的選擇,在學生或博士後時代所受的訓練與研究,當然是開展獨立研究的基礎,最為得心應手,但遇到特別機遇,保持彈性,也是上策,如參與較長期的大型計畫,多一些互動與獲取資源的機會,或遭遇某些領域突爆性的發展,是否跟上熱潮大流,都是可加思考的問題。學術界每十年左右,都會有所謂的bandwagon,一般翻譯作花車,代表吸引大眾的熱門題目,如1990年的高溫超導體、2000年的奈米材料以及近年來的2D材料,新主題代表新機會,但要注意容易摘的果子,很容易被摘完,另外競爭會很激烈,是否動作夠快、有獨特競爭力,是很重要的考量。同時我要提醒,學術倫理是教師在學術界安身立命的基礎。俗話說﹕「一失足成千古恨」,是很真實的寫照。與此相關的是合作問題,合作的優點是不言而喻的,尤其在台灣目前研究環境下,合作是提高研究層次的不二法門。但慎選合作對象,也極為重要。研究與誠信是連結再一起的,合作對象也要誠信第一。同時老師指導學生發表論文,對學生的誠信是需要負責任的。自己的學生可能會比較有把握,如部分研究是由別的實驗室學生所做,則要更為謹慎。

由最近交大材料系所做的統計,近十年來,清交兩校材料系在頂尖期刊中發表都有很好的成績,有相當的國際競爭力,是很可喜的現象。但目前大家可能也對經費緊縮、博士生大幅減少、科技部補助政策走向感到憂慮,研究是否能夠更上層樓,面很大的挑戰。

在服務方面,包括行政服務與專業社群服務目前國內公立大學,系所主管幾乎都是由教師推舉,再由校長圈選,代表受到同儕肯定,具有一定人望,某種意義上,是受到系所的背書。如果做到政通人和,在工作上擴展視野、累積歷練,對未來發展是很有幫助。同時我們都可體會到現今系所主管是很辛苦的工作,不是人人適合,人人有機會,所以適合的人,機會來時,理應義不容辭。有句玩笑話,擔任系所主管是服有期徒刑,自由與光明在望,同時或可振奮人心的,是將來有機會擔任「錢多、事少、離家近位高、權重、責任輕」的院長。至於專業社群服務一方面是為專業發展盡一分心力,一方面也是建立學術人脈的好機會。「中國材料學會」是台灣數一數二的專業學會,值得大家盡心盡力投入,努力耕耘。

國際化是學術工作很重要的一部分,這不僅在研究合作方面,參加國際重要會議,舉凡及時了解領域研究進展、國際學術趨勢、結識同行優秀學者、介紹研究成果,在追求研究卓越上,提升深度與廣度,會很有幫助。再者選擇長期重點式的積極參與領域重要學會工作,如主辦會議、擔任期刊或專刊編輯,對建立關鍵學術人脈是最有效的途徑。同時有機會利用休假年或假期互訪交流,對研究更上層樓,也常大有助益與此有關的是兩岸交流,則讓人頗為感慨由於兩岸不同的經驗在約十年前,台灣研究水準大體上高於對岸,再漸漸拉平,到眼見對方突飛猛進,而台灣進步的速度漸漸趨緩,這與台灣整體競爭力息息相關,如何力求突破,將是未來很大的挑戰。另一方面,很多同仁都有經驗,以學生素質而言,陸生絕對是境外學生第一,但台灣因政治因素,設下種種障礙,擺明不友善對待,甚至加以歧視,在本身優勢漸失之際,招收優秀陸生的機會不會永遠存在,這些也是大家應共同努力,亟力導正之處。


最後,由於我曾經擔任許多學術獎項評審,我要對今日與會的有緣人,透露一下得到學術獎項的密笈。在大多數的情況下,得獎人並不是因為他的學術成就特別突出,而是在兩、三位學術表現相當的人脫穎而出,關鍵在於他在教學、服務與國際化的綜合或特殊表現。在此祝大家學術生涯順利,年年得大獎。



2017年4月23日 星期日

清華大學在台建校六十一周年百人會晚宴致詞

清華大學在台建校六十一周年百人會晚宴致詞

今天很高興來參加一年一度的百人會晚宴推算起來這也是百人會自2011年首度聚會以來,第七次聚會,可謂已建立起良好傳統,值得百人會會員,甚至所有清華人慶幸。因為百人會象徵清華人的向心力,百人會能夠永續發展,代表清華欣欣向榮一大助力的歷久彌新。

過去一年,清華發生最大的變化,首推與新竹教育大學的合併。推動清華與竹教大合併,歷經清華四任校長,期間有很多轉折,也有許多不同聲音,但終於去年十一月,水到渠成,可謂得來不易。當初賀陳校長希望我對兩校合併發表支持意見,我曾寫道﹕「如果我們參照現況,想像十年、二十年以後的清華,求新求變有所必要,而與竹教大在適當配套措施下合併是難得一見的契機﹔清華人應秉持「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精神,把握良機,進一步擦亮華人首學招牌,奠定永續發展的基礎。」如今喜見大功告成,賀陳校長不畏險阻,事實上是捧了烏紗帽,或可說是帶了鋼盔上陣,領導清華完成了艱鉅的任務,我想我們大家應該藉此機會一起對他報以最熱烈的掌聲。

在清華,有所謂「三清幫」之說,也就是大學、碩士班、博士班都從清華畢業的校友「團體」,但未來將會出現「四清幫」,因為清華與竹教大合併後,竹教大附小也成了清大附小,未來要真正的根正苗紅,必須從清大附小開始,才能修成正果。我因為生不逢時,當年未能成為清華校友,但我是清大附小前身,「新竹師範附小」,也就是「竹師附小」的校友,而且是「竹師附小」首屆「標竿校友」,相當於「傑出校友」,所以我可以想像自己是以傑出校友身分,一躍而成清華校友,同時我家在小學畢業前不久,從「竹師附小」邊搬到清華大學旁的光明新村,可謂「無巧不成書」,人生遇合快意,莫過於此。

由於近年來政府財政情況不佳,對高教的支持力道明顯減弱,所謂的「頂尖大學五年五百億」計畫,經費年年減少,今年是計畫結束後的第一年,到明年可能推出的新辦法前的過渡期,情況也不樂觀﹔「百人會」做為清華校務發展的一大助力,我們應該多多瞭解學校比較迫切的需要,給予適時的協助。我個人認為,在現階段,最佳切入點,可能是挹注「清華永續基金」,這裡我要先感謝在我卸任前,籌募「清華永續基金」慷慨捐輸的「百人會」會員,鐫刻他們大名的「清華永續基金」捐贈芳名錄勒石高掛在「校友體育館」正面右側牆上。很高興目前「清華永續基金」已累積到相當數目,而在林哲群教授的操盤下,也有相當不錯的收益。去年底清華通過「國立清華大學各教學單位參與永續基金運作方案」,推動「各教學單位永續基金」募款計畫,加入永續基金。我以為各系所,可以百人會會員做骨幹,成立「系所次基金」,由學校基金統一操作,收益絕大部分將可由各系所運用,如此若一個「次基金」母金有一千萬元,每年收益估計可達四、五十萬元,如有兩千萬元,收益甚至可近百萬,以此類推,對各系所將會有非常實質的幫助。據我所知,材料系系友會陳超乾會長,將於近期內,從百人會會員開始,發起勸募活動。當然我們也期待其他各系所也紛紛成立「次基金」,十個不為多,五個不為少,「輸人不輸陣」,再演當年募款興建「校友體育館」的盛況,還希望大家多多支持。

最後我要祝大家身體健康、家庭幸福、事業順利。


2017年3月18日 星期六

上官鼎 (劉兆玄) 先生《從台灣來》(Out of Taiwan) 新書清華分享會與談引言

上官鼎 (劉兆玄) 先生《從台灣來》(Out of Taiwan) 新書清華分享會與談引言





今天很榮幸能與上官鼎先生就其新作《從台灣來》與談,剛才林館長說是論劍,上官鼎先生是鼎鼎大名的武俠小說作家,本人既無武功,也從未寫過武俠小說,所以不敢說是論劍,勉強可以說是問劍罷了。

今天來問劍,也算是別有機緣,因為我跟上官鼎先生的本尊,也就是劉兆玄先生,一方面是多年同事,同時也是他擔任行政院院長期間的國科會副主委,有長官部屬關係。因此他每有新作,總是迫不及待,想要先睹為快。這包括2014年以明代靖難之變為背景的武俠小說《王道劍》、2015年的抗戰小說《雁城諜影》,去年十二月底發表第三部小說《從台灣來》,各有風格與勝場,今天我們自然聚焦於《從台灣來》。

《從台灣來》一書以文類來看,是屬於小說中的 fiction,也就是虛構的故事,同時偏重推理冒險﹔男女主角是從台灣出發的退休警官,在異邦加拿大多倫多短暫邂逅,又由女主角的核能材料科學家丈夫遭到綁架,發展到牽涉俄國、烏克蘭、土耳其、美國各國情治單位、軍火販子,並與庫德族建國運動以及國際陰謀相連結。在明快的節奏下,高潮迭起,扣人心弦,頗能打破框架,不落俗套。因而本書兼具國際視野以及歷史縱深,並包含很重的台灣元素,事實上也穿插了新竹與清華的地景人情﹔這因為女主角梁菊與他的科學家先生均出身於新竹,清華是台灣唯一有核子工程系所的大學,材料科學與化學都是強項,同時在對女主角居住眷村水塘邊四季景色的描繪中,也彷彿可以清華校園常見花草樹木來替代,對於清華人來說,倍感親切。

本書場景發生在2014年俄羅斯的索契冬季奧運期間,橫跨台灣、加拿大、俄國、烏克蘭、土耳其各國,在正文前,附有一張小說主要地理關係圖,是一大特色﹔引線是發生在烏克蘭首都基輔的科學家綁案,背後則牽涉到下世代潔淨能源「熔鹽反應爐」發展的突破與庫德族建國運動的想望,從黑海沿岸克里米亞場景引出俄國與烏克蘭之間的恩怨糾葛,穿插可能有美國軍方或情報單位如CIA背景跨國企業以及軍火販子的野心,都有很細膩的描繪﹔其中主軸「熔鹽反應爐」發展以及庫德族建國運動都是現今與未來世界所須要關注的議題。「熔鹽反應爐」發展的背景其實也與三個清華前校長有關,這是因為清華徐遐生前校長在另外兩位前校長分別擔任行政院院長與國科會副主委期間曾向國科會提出發展「熔鹽反應爐」建議,國科會也資助了可行性研究,後因故作罷。至於庫德族建國則是西方列強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強行劃分中東地區邊界釀成的歷史悲劇,讓三千萬庫德族人成為土耳其、伊拉克、敘利亞以及伊朗四國受欺壓的少數民族,屢次被列國在地緣政治的爭鬥中,以協助建國為餌,誘使投入當地的國際衝突,事後又遭到無情的出賣﹔這場景甚至目前正在美國要殲滅盤據伊拉克、敘利亞的ISIS戰亂中上演,而前景也不樂觀﹔作者在這部分以相當的篇幅加以鋪陳,很能增加讀者對歷史事實的認知與關注。作者自述「很同情這個民族的遭遇」,相信必能引起相當的共鳴。

看一部推理冒險小說,首先要看其可讀性,是否精彩好看,有完整布局、發展,充分的展現人物性格,描述人物所處的社會生活環境,絲絲入扣,而引人入勝。同樣重要的是格局、深刻的主題、啟發性以及人道關懷。在邏輯推理、處理技巧方面,遵循俄國文學家契可夫為名的小說定律「在第一幕出現的槍,在之後必會發射」,另一方面,置入庫德族狙擊手鷹眼、俄國女間諜/體育新聞記者、美國情治人員等正邪難辨人物,以曲折的手法,營造懸疑氣氛,導入意想不到的結局等,相當縝密與細緻﹔從這些觀點來看,本書無疑是上乘之作﹔另一方面,可能是受「新武林」文類以及短暫幾天的緊湊時程影響,對於人性面對困局的兩難所做的決定較少涉及。

最後我有幾點感想與三個問題﹔首先我很好奇的是,以作者豐富的歷練,可以致力的工作很多,為何近年決定將主要的心力放在寫作上?其次是作者曾任校長與閣揆,寫作是否有身段之累,在情節處理上較受限制?再者,下一步出書計畫為何? 據了解有作者友人認為可能是一部有關未來之作,由於科技的加速發展,未來人類將在各方面必將遭遇極為困難的抉擇,可以期待作者在這部分發揮盡致。在感想上,第一是作者博學多聞,才華洋溢,舉凡人文、史地、政治、軍事、科技等在其中都悠游自在,出入自如,不禁讓人想到清華國學院四大導師之一的趙元任先生六世祖趙翼名句「國家不幸詩家幸,赋到滄桑句便工」,無可諱言的是目前國事蜩螗,反而讓作者寄情寫作,充分發揮才情,連續三年每年有一部極具分量的作品﹔今天我們同時也見證作者將本書手稿捐贈清華大學,令人難以置信的是,本書確實是由作者親筆書寫而成,而據說通常是下筆千言,甚少刪改,而是一氣呵成,讓人驚嘆不已﹔第二是作者的想像力極為豐富,述說故事有很高的功力,所以能生動繪造出自台灣作品中罕見的場景,創造特殊的文類﹔第三則是根據作者在序言中所說,在寫作中,一度寫得筆不暇接,不停地穿插切換,熱血幾乎為之沸騰,讓人嚮往不已,創作之心,油然而生,個人困於才情,只好作罷,但可與讀者諸君共勉之。

最後,因賀陳校長出國,囑我代表學校向作者致謝,將本書手稿捐贈清華大學﹔昨天林館長曾與我談起,從台灣來的情節中,有熔鹽反應爐的相關情境,與清大創校在原子科學與能源方面的學術與科技關係密切。因此,基於故事情節和劉校長與清華的關係,圖書館希望有機會來典藏從台灣來的手稿。如今喜獲劉校長的慨允,將是清大圖書館珍貴的典藏,也是清大校史的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