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分類

2017年3月18日 星期六

上官鼎 (劉兆玄) 先生《從台灣來》(Out of Taiwan) 新書清華分享會與談引言

上官鼎 (劉兆玄) 先生《從台灣來》(Out of Taiwan) 新書清華分享會與談引言





今天很榮幸能與上官鼎先生就其新作《從台灣來》與談,剛才林館長說是論劍,上官鼎先生是鼎鼎大名的武俠小說作家,本人既無武功,也從未寫過武俠小說,所以不敢說是論劍,勉強可以說是問劍罷了。

今天來問劍,也算是別有機緣,因為我跟上官鼎先生的本尊,也就是劉兆玄先生,一方面是多年同事,同時也是他擔任行政院院長期間的國科會副主委,有長官部屬關係。因此他每有新作,總是迫不及待,想要先睹為快。這包括2014年以明代靖難之變為背景的武俠小說《王道劍》、2015年的抗戰小說《雁城諜影》,去年十二月底發表第三部小說《從台灣來》,各有風格與勝場,今天我們自然聚焦於《從台灣來》。

《從台灣來》一書以文類來看,是屬於小說中的 fiction,也就是虛構的故事,同時偏重推理冒險﹔男女主角是從台灣出發的退休警官,在異邦加拿大多倫多短暫邂逅,又由女主角的核能材料科學家丈夫遭到綁架,發展到牽涉俄國、烏克蘭、土耳其、美國各國情治單位、軍火販子,並與庫德族建國運動以及國際陰謀相連結。在明快的節奏下,高潮迭起,扣人心弦,頗能打破框架,不落俗套。因而本書兼具國際視野以及歷史縱深,並包含很重的台灣元素,事實上也穿插了新竹與清華的地景人情﹔這因為女主角梁菊與他的科學家先生均出身於新竹,清華是台灣唯一有核子工程系所的大學,材料科學與化學都是強項,同時在對女主角居住眷村水塘邊四季景色的描繪中,也彷彿可以清華校園常見花草樹木來替代,對於清華人來說,倍感親切。

本書場景發生在2014年俄羅斯的索契冬季奧運期間,橫跨台灣、加拿大、俄國、烏克蘭、土耳其各國,在正文前,附有一張小說主要地理關係圖,是一大特色﹔引線是發生在烏克蘭首都基輔的科學家綁案,背後則牽涉到下世代潔淨能源「熔鹽反應爐」發展的突破與庫德族建國運動的想望,從黑海沿岸克里米亞場景引出俄國與烏克蘭之間的恩怨糾葛,穿插可能有美國軍方或情報單位如CIA背景跨國企業以及軍火販子的野心,都有很細膩的描繪﹔其中主軸「熔鹽反應爐」發展以及庫德族建國運動都是現今與未來世界所須要關注的議題。「熔鹽反應爐」發展的背景其實也與三個清華前校長有關,這是因為清華徐遐生前校長在另外兩位前校長分別擔任行政院院長與國科會副主委期間曾向國科會提出發展「熔鹽反應爐」建議,國科會也資助了可行性研究,後因故作罷。至於庫德族建國則是西方列強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強行劃分中東地區邊界釀成的歷史悲劇,讓三千萬庫德族人成為土耳其、伊拉克、敘利亞以及伊朗四國受欺壓的少數民族,屢次被列國在地緣政治的爭鬥中,以協助建國為餌,誘使投入當地的國際衝突,事後又遭到無情的出賣﹔這場景甚至目前正在美國要殲滅盤據伊拉克、敘利亞的ISIS戰亂中上演,而前景也不樂觀﹔作者在這部分以相當的篇幅加以鋪陳,很能增加讀者對歷史事實的認知與關注。作者自述「很同情這個民族的遭遇」,相信必能引起相當的共鳴。

看一部推理冒險小說,首先要看其可讀性,是否精彩好看,有完整布局、發展,充分的展現人物性格,描述人物所處的社會生活環境,絲絲入扣,而引人入勝。同樣重要的是格局、深刻的主題、啟發性以及人道關懷。在邏輯推理、處理技巧方面,遵循俄國文學家契可夫為名的小說定律「在第一幕出現的槍,在之後必會發射」,另一方面,置入庫德族狙擊手鷹眼、俄國女間諜/體育新聞記者、美國情治人員等正邪難辨人物,以曲折的手法,營造懸疑氣氛,導入意想不到的結局等,相當縝密與細緻﹔從這些觀點來看,本書無疑是上乘之作﹔另一方面,可能是受「新武林」文類以及短暫幾天的緊湊時程影響,對於人性面對困局的兩難所做的決定較少涉及。

最後我有幾點感想與三個問題﹔首先我很好奇的是,以作者豐富的歷練,可以致力的工作很多,為何近年決定將主要的心力放在寫作上?其次是作者曾任校長與閣揆,寫作是否有身段之累,在情節處理上較受限制?再者,下一步出書計畫為何? 據了解有作者友人認為可能是一部有關未來之作,由於科技的加速發展,未來人類將在各方面必將遭遇極為困難的抉擇,可以期待作者在這部分發揮盡致。在感想上,第一是作者博學多聞,才華洋溢,舉凡人文、史地、政治、軍事、科技等在其中都悠游自在,出入自如,不禁讓人想到清華國學院四大導師之一的趙元任先生六世祖趙翼名句「國家不幸詩家幸,赋到滄桑句便工」,無可諱言的是目前國事蜩螗,反而讓作者寄情寫作,充分發揮才情,連續三年每年有一部極具分量的作品﹔今天我們同時也見證作者將本書手稿捐贈清華大學,令人難以置信的是,本書確實是由作者親筆書寫而成,而據說通常是下筆千言,甚少刪改,而是一氣呵成,讓人驚嘆不已﹔第二是作者的想像力極為豐富,述說故事有很高的功力,所以能生動繪造出自台灣作品中罕見的場景,創造特殊的文類﹔第三則是根據作者在序言中所說,在寫作中,一度寫得筆不暇接,不停地穿插切換,熱血幾乎為之沸騰,讓人嚮往不已,創作之心,油然而生,個人困於才情,只好作罷,但可與讀者諸君共勉之。

最後,因賀陳校長出國,囑我代表學校向作者致謝,將本書手稿捐贈清華大學﹔昨天林館長曾與我談起,從台灣來的情節中,有熔鹽反應爐的相關情境,與清大創校在原子科學與能源方面的學術與科技關係密切。因此,基於故事情節和劉校長與清華的關係,圖書館希望有機會來典藏從台灣來的手稿。如今喜獲劉校長的慨允,將是清大圖書館珍貴的典藏,也是清大校史的佳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