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歡迎國際志工團載譽歸來。我在五月份國際志工行前記者會曾預祝各位「快快樂樂出門,平平安安回家」,看到大家平平安安、快快樂樂回校,也為大家高興。
最近在閱讀中,看到明神宗時期,義大利籍天主教傳教士利瑪竇(Matteo Ricci,1552-1610年)帶來的各種西方的新事物,特別是他帶來的地圖,令中國人大開眼界,而他製作並印行《坤輿萬國全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世界地圖,讓中國人首次接觸到了近代地理學知識,而現今北極、南極、地中海、日本海等詞彙皆出於此地圖。在此之前,明朝中國所用地圖,還不知道大地是球,而以中國在大地中央,面積涵蓋幾乎是整個大地,不知有南、北美洲,大西洋等,在整個地球中,面積僅占不到百分之二,讓中國人有完全不同的國際觀。在此順便一提的是,利瑪竇和徐光啟等人翻譯歐幾里得的《幾何原本》,許多中文詞彙,例如點、線、面、平面、曲線、曲面、直角、鈍角、銳角、垂線、平行線、對角線、三角形、四邊形、多邊形、圓心、外切、幾何、星期等等辭彙都由他們創造並沿用至今,同時帶給中國許多先進的科學知識,是中西交流非常珍貴的經驗。
在地球村時代,具有寬廣國際視野是一項重要的能力;但國際化並不一定要出國留學或擔任志工,國際化是一種要了解世界的心態,今天紐約時報有一篇2001年諾貝爾經濟獎得主Joseph E. Stiglitz文章,題為(Inequality Is a Choice),最主要是世界「經濟不平等」情況日趨惡化,從1988 到 2008年,收入在前1% 的人, 收入增加60%,而在最低5%的人,則無改善。更有甚者,收入在前1%與8%的人,總收入達全球15%與50%。而美國情況最糟,收入在前0.1%與1%的人,總收入達全美11%與22%,同時自2009年起,增加的95%的收入落入頂尖1%的人口袋。另一方面,在考量通貨膨脹因素後,美國人平均收入要比四十五年前少,沒有大學學位的人,平均要比四十年前少40%;美國「經濟不平等」惡化始自約三十年前,而肇因於對富人減稅以及對金融業鬆綁;由於美國目前在世界上仍處於「領風氣之先的地位」,對世界的未來將是一個嚴重的警示。另一方面,根據2011年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研究,西方世界「經濟不平等」在美、英從1980年代後期變得更普遍,近十年更擴及德國、瑞士、丹麥;但在智利、墨西哥、希臘、土耳其及匈牙利等國則情況反有改善,表示「經濟不平等」並非全球化必然的後遺症;在台灣平均收入在近十幾年幾乎紋風不動、貧富差距明顯拉大之際,國外的經驗就更彌足珍貴了。
在現今世界中,「國際流動性」越來越重要,很高興看到大家抱著開放的心胸「走出去」,上週末,我已在樓下穿堂參觀了志工活動攝影展,據了解,明晚會有紀錄片展,十七日晚,有招募新團員活動,到十八日止,有義賣活動,豐富而多元,可見大家的熱心與用心;正如我剛才所說,國際化最基本上還在心態,希望大家在學校裡,能盡量藉各種活動,甚至與同學接觸機會,帶動國際化的氛圍,如能像各位一樣「起而行」,就更為完美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