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分類

2012年11月30日 星期五

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根岸英一教授演講致詞

首先歡迎2010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根岸英一(Ei-ichi Negishi)教授蒞校演講「過渡金屬的魔力-鈀金屬催化耦合反應及鋯金屬催化不對稱碳鋁化反應(ZACA reaction)」,分享化學世界的奧秘。根岸英一教授是世界有機化學頂尖學者,於2010年與美國德拉瓦大學 (University of Delaware) 的理查海克(Richard Heck)教授以及日本北海道大學的鈴木章(Akira Suzuki)教授,共同以對「有機合成中鈀金屬催化耦合反應」(for palladium-catalyzed cross couplings in organic synthesis) 卓越貢獻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有機化學是與碳原子為基 (carbon-based) 化學,碳原子化學是生命之源並是許多讓人驚嘆不已的自然現象起因。有機化學利用碳原子提供功能性分子構架的能力,製作出許多新藥以及如塑膠等新材料;另一方面,碳原子很穩定而相互之間不容易反應;化學家們原試圖利用許多其他技術使碳原子更具反應性而生成鍵結,但在合成複雜分子時同時會生成眾多無用的副產品;鈀金屬催化耦合反應提供一個遠為精細有效方式,增進了化學家的能力,利用鈀金屬催化原子間耦合反應,得以製作與天然物質一樣複雜的碳基分子化學物質,目前已在全球製藥業與電子業廣為應用。
根岸英一教授出生於東北長春,歷經中日戰爭,初中畢業前過著清貧但快樂的生活,雖不太用功但在校成績突出;初中畢業後,進入一所明星高中(湘南)後,一年級時成績平平,才警覺要考上一流大學須要加緊用功,以致到後期又逐漸名列前茅;畢業後順利進入東京大學就讀。在東大一、二年級時,受的是通識教育,雖覺收穫不大,但成績列於同級非生命科學理工科同學前三分之一,而得以選擇最難進的應用化學系,但在大三時,由於課業繁重,上課日每天須花四小時褡乘擁擠而須站著的火車通學,得到嚴重的胃腸病,必須住院幾星期,而無法參加所有期中考,因而要重讀三年級;多年後他回想這段經歷,認為是因禍得福,因為他得以利用修養時間好好思考,規劃未來計畫以及廣泛閱讀,最後得到人追逐幸福要力求滿足四要素概念:(一)、健康的身體,(二)、與家人與友朋親密而和睦相處,(三)、要選擇並追求有價值的專業生涯,(四)、擁有樂在其中的嗜好(對他來說是音樂),終生受用不盡。
他於1958年大學畢業後,進入帝人 (Teijin) 公司工作。由於感覺在東大所受訓練不足,不久後從帝人公司留職休薪,在布萊特獎學金 Fulbright Scholarship)支持下,前往賓夕法尼亞大學留學。1963年獲得博士學位 1966年,他赴美國普渡大學赫伯特·布朗Herbert Brown1979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教授的實驗室進行博士後研究。1968年後先後在普渡大學與雪城大學 (Syracuse University) 擔任教授, 1979年又回到普渡大學任教,1999年榮任普渡大學「赫伯特·布朗」講座教授至今。
根岸教授認為人生有許多關鍵步驟(critical step),採取並努力完成這些步驟,人可不斷提昇;對他而言,進入明星高中是一步,自東大畢業是一步,獲得全額獎學金到美國留學是一步,得到博士學位而在大學任教又是一步等,尤其獲得獎學金到美國留學是他人生轉捩點,重要的是,要在每一個步驟,把握機會,在自己的專業領域中做到最好,而且要「持續向上爬升。」譬如說他認為選擇到布朗教授的實驗室進行博士後研究,是他走向諾貝爾獎的開端,最後與布朗教授、鈴木章教授共譜「一門三得主」佳話。

根岸教授特別提到,在1960年前,日本僅出過一位諾貝爾獎得主(湯川秀樹,1949物理獎),諾貝爾獎得主像神話中人物,高不可攀,但他在賓州大學時,有機會聽到十幾位諾貝爾獎得主演講,甚至有機會與他們談話,而大大縮短了距離感,而讓他發想,如他更加努力,說不定有一天也會獲得諾貝爾獎。今天的演講會也是本年第六位諾貝爾大師蒞校演講,清華大學辦理「諾貝爾大師在清華」系列活動,正是因為諾貝爾大師一般除在提升人類知識上的重大貢獻外,思路清晰,見識卓絕,善於溝通,精於表達,希望同學們能從大師們身上學習他們的智慧與知識,有一天也能抱得諾貝爾桂冠歸,將是對清華教育理念最好的弘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