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分類

2012年11月9日 星期五

南京大學「新竹清華日」開幕典禮致詞

很高興今天能到南京大學舉辦「新竹清華日」;首先我要感謝陳校長與南京大學同仁的鼎力支持。今年五月我到南京大學參加「東亞研究型大學協會」(Association of East Asian Research Universities, AEARU)理事會,而理事會當初選五月二十日在南京大學舉行,正是為慶祝南京大學建校一百一十周年;七月份我又到南京,參加貴校主辦的「兩岸四地大學校長會議」,所以這次是今年第三次到南京大學來,可謂走動非常頻繁,倍感親切。另一方面,我與陳校長上週五才在韓國首爾國立大學一起參加「東亞研究型大學協會」年會,而我們在今明兩年分別擔任該協會正、副會長,一向合作無間,後年起陳校長將接任為期兩年的會長,有很多共同推動事務的機會。
南京大學與清華大學的淵源可遠溯到一百一時年前南京大學建校時期,並交集到當時兩江總督張之洞 19032月,兩江總督張之洞上奏《創辦三江師範學堂折》,擬於江寧「先辦一大師範學堂,以為學務全局之綱領」,三江師範學堂迭經易名,最後更名南京大學,而張之洞當初負責清華直接留美生留洋的清朝「管理憲政編查館事務大臣」,以主張「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出名,他要求所有清華直接留美生須要有相當的國學素養;觀諸後來直接留美生,包括擔任清華校長的梅貽琦先生,返國後發揮極大影響力與深厚的國學根底有密切關係,也可窺見張之洞先生之不同凡響器識。另外南京大學在「國立中央大學」時代,三位知名校長中,羅家倫先生曾任清華校長,顧毓琇與吳有訓先生曾分任清華工學院與理學院院長;今年也承蒙南京大學協助連繫,江蘇省政府慷慨贈送清華兩份大禮,一方面贈予清大圖書館一千多冊江蘇出版社印行的珍貴圖書,又盛意邀請一百名學生到江蘇參訪;本年七月清大學生團已應邀參加「百名清華學子江蘇行」夏令營,獲得江蘇省政府熱誠接待;另一方面,兩校自2007年起,有學期交換學生活動,迄今已有二十一人次,如今緊接北京清華後,在南京大學辦「新竹清華日」,在在都顯示南京大學與清華大學的深厚情誼。
新竹清華大學於1956年在北京清華前校長梅貽琦主持下在台灣建校,現設有理學院、工學院、電機資訊學院、人文社會學院、生命科學院、原子科學院、及共同教育委員會,已成為一文、理、工均衡發展的學府。全職教師人數約640人,本科生與研究所學生各約6,000人。清華的優勢在教師的平均表現始終在台灣的大學中居首。台灣重要學術獎項,包括中央研究院院士、教育部國家講座與學術獎、國科會傑出研究獎得主,清華教師獲獎的比率都遠比台灣其他大學高;今年公佈的中央研究院「年輕學者研究著作獎」與國科會「吳大猷先生紀念獎」這兩項專給年青學者的大獎,清華年輕教師同樣表現亮麗,據台灣科學雜誌「科學人」評選,今年台灣十項科技突破,清華工作即占了五項。此外,清華在台灣已培育近六萬名畢業生,校友對母校的向心力比任何其他學校強。
這次新竹清華大學校長至南京大學辦理「新竹清華日」,期使能更深刻清華與南大的互動,並使南京大學的師生對台灣的學術現況有近距離的認識。清華團隊特別邀請台灣威剛科技董事長也是清華傑出校友陳立白先生與清華教務長陳信文教授從企業與學術的不同角度,討論「兩岸高等教育人才培育」;而由九位學者也分別就化學、物理、化工、材料、物聯網、經濟、電子顯微鏡、生醫以及決策與管理等領域進行精采的專題演講。
新竹清華本次來到南大進行專題演說的學者都是校內一時之選,包括今年分別有研究成果刊登於國際著名期刊Science雜誌的物理系教授果尚志(講題:可突破衍射極限之納米光子學研究)、Nature雜誌的工科系教授陳福榮(講題:軟物質電子顯微鏡)。此外,新竹清華化學系教授鄭建鴻(講題:多重碳-氫鍵活化及其在有機合成上的應用)、化工系教授胡育誠(講題:當基因治療結合組織工程:以軟骨與硬骨修復為例)、計財系教授余士迪(講題:個體計量在經濟與金融研究的應用)、材料系教授杜正恭(講題:具高電壓正極與快速充放電負極材料之下世代鋰二次電池的開發)、資工系教授許健平(講題:物聯網與無線感測網路)、電機系教授李夢麟(講題:生醫光聲成像於乳房鈣化造影之應用),所發表的主題都是現今國際學術界各領域中火紅的研究。

當前全球人才流動現象已日趨白熾化,各國政府也都將人才網羅政策列為施政重點之一。中國大陸近年以大國崛起之勢已為國際所重視,高校教育得到相當充沛的資源支持,有很長足的進步。南京大學是中國現代科學的發祥地,也是現代儒家思想與中國文明復興的基地,與新竹清華發展脈絡相似。在同文同種的背景下,兩校若能加強合作,「如虎添翼,絕對是加分。」清華大學與南京大學多年來已建立很綿密的交流關係,未來將可在此平台基礎上,加強互動,親上加親。今天「新竹清華日」活動代表一個嶄新的開始,預祝貴我雙方在未來加強合作,攜手並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