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分類

2012年9月24日 星期一

2012年教師節茶會致詞

首先歡迎大家來參加教師節茶會,今天茶會重頭戲是表揚績優教師,清華教師在現今台灣社會中,是很受人稱羨與尊敬的,大家能在各種獎項中脫穎而出,難能可貴,可喜可賀。
本校榮譽講座,哈佛大學教授,創新大師克雷頓克里斯汀生(Clayton Christensen)花了幾十年的時間才徹底了解他的人生,雖然近年經歷癌症、心臟病,以及中風的煎熬考驗,仍勉力完成新書「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How Will You Measure Your Life?),他希望每個人都要能回答的三個重要問題,「如何使工作生涯成功、快樂,如何從工作中得到快樂?」「如何擁有美好的家人、朋友關係」? 「如何堅持原則過正直人生」?了解「衡量人生,不是用金錢,而是我可以幫助多少人,變成更好的人」,是一本很值得推薦的好書。但最可供參考的是,在他分享自己曾嚮往成為《華爾街日報》編輯、被自己創設的公司開除、而最終發現擔任教師是他的最愛,他說:「我希望你也能有這種感覺:每天早晨一睜開眼睛,為了可以做自己喜歡的事而欣喜」,我相信今天在座的績優教師們,都有幸做自己喜歡的事,而有成就感,有快樂人生,是很值得珍惜的。
與此相關的,「美國線上」前任集團總裁兼副董事長、華盛頓首都曲棍球隊老闆、創業家、電影製片人、慈善家泰德‧李昂西斯 (Ted Leonsis) 在一九八四年,二十八歲時,剛剛以六千萬美元賣掉自己創立的新媒體公司,卻搭機碰上緊急迫降的情況,就在機輪無法放下、飛機得在空中盤旋三十五分鐘以耗盡油料,而大家必須立刻學會如何為迫降做準備時,他想到如果飛機迫降失敗,在面對人生盡頭時,他並不是個快樂的人,他在逃過一劫後下定決心要追尋真正的快樂、過個了無遺憾的人生,等到未來真正面對死亡的那一刻,要能心滿意足的含笑而終。從此,他將追求快樂當成一項創業計畫,列出一一件這一輩子要完成的事情。本以為只要能夠盡力完成清單上的事項,當死亡的那一刻真正來臨,將完成自己的最高目標:成為快樂的人。但他在多年後逐一完成當初所擬清單上的許多項目,才真正意識到,擬出清單只是漫長旅程的第一步。他從自己的人生經歷中提煉出來追尋快樂六大秘訣,寫成新書「快樂,讓我更成功」(The Business of Happiness),這些秘訣包括確定目標、參與緊密的群體活動、有適當表達自我的管道、正向思考、從事公益與慈善工作、具有使命感,這些似乎都是績優教師的特色,所以我要恭喜大家是個快樂的人;當然每個人在不同項目下,或有可加強之處,也可作為未來努力的目標;李昂西斯在書後列出一一件這一輩子要完成的事情,以及標明那些已達陣,其中包括已做到捐贈母校喬治城大學美金一百萬元,我想大家可以從中獲得的啟示是,如果你在有能力時捐贈清華大學一百萬元,可使你更快樂,也更成功,如李昂西斯所說:「成功不一定能帶來快樂,但保持快樂的人較容易成功」,又何樂不為?祝大家永遠快樂,「獎不完」。


通識講堂「中國新時期文學成就、現況與展望」致詞

首先歡迎大家來參加今天「中國新時期文學成就、現況與展望」通識講堂,也感謝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何建明先生主講與協會成員閻晶明先生、彭學明先生、王久辛先生分別闡述中國文學評論、散文、詩歌等成就、現狀與展望。
這次邀請大陸重量級作家來訪,主要緣起本校駐校作家岳南先生,去年先有幸拜讀岳南先生大作「南渡北歸」,該書是以民初到內戰時期知識份子遭遇為主題;從一個清華人的觀點來看本書,感覺處處皆見清華人,處處皆見清華事,劇力萬鈞,內心震撼不已,是一個難得的閱讀經驗,後來也順利邀請到岳南先生擔任駐校作家;岳南先生於去年十月初到校,除講學外,並積極主導及參與各項活動,包括四月份邀請清華名師後裔來訪,以及今天的活動,同時他也會在下月二十六日舉行的「梅貽琦校長逝世五十周年紀念會」演講,在此也特別感謝岳南先生對清華的協助與貢獻。
誠如「南渡北歸」書中所展現,清華人在百年中國知識份子群中,佔有舉足輕重地位;清華自1925年設立國學院,延聘四大導師,震動學術界,即建立起卓然的人文傳統;以到台灣的清華人而言,今年三月底台師大修復梁實秋先生的故居「雅舍」,正式開放參觀,成為台北市第五個文學家故居。在此之前台北市有四位文學家,包括胡適(第二屆直接留美生)、林語堂(教授)、錢穆(西南聯大教授)、殷海光(西南聯大哲學系,清華大學哲學研究所畢業)諸先生的故居開放參觀,這五位先生的共通點是他們都是清華人;另一方面,大陸在1952年科系調整後,清華人文社會科系受到重創,依據今年中國校友會網發佈的「2012中國大學傑出校友排行榜」,1952()以後畢業傑出校友,在政界英才、兩院院士、社科學家、億萬富豪中,北京大學分別有48144 18282人,共456人,清華大學分別有491441884人,共292人,清華大學在其他各項均與北京大學在伯仲之間,唯有社科學家類大幅落後,學術受政治干擾,莫此為甚。新竹清華大學在1984 年方成立人文社會學院,1990 年成立國內第一個通識教育中心,2000 年則成立國內第一個科技管理學院,人文社會領域教師約占全校教師之百分之三十,歷年來,在教學研究上有相當優異的表現
清華作家中,在台灣最知名的應是「腹有詩書氣自清」朱自清先生,他的散文作品:「背影」、「荷塘月色」、「匆匆」、「春」等均曾收錄在中、小學教科書中,自清先生所以能有此際遇,也正因他在國民政府遷台前已經溘然長逝;另一方面,台灣在1987解除戒嚴,廢除「台灣省戒嚴期間新聞紙雜誌圖書管制辦法以前」,查禁魯迅巴金茅盾老舍沈從文等留在中國大陸的五四運動後的知名作家,他們的著作、翻譯書籍都被列在查禁的範圍內,清華大學名譽博士「腹有詩書氣自華」的金庸先生,是公認的武俠小說大師,他的作品在台灣長期被禁,也因被標明為「左傾文人」之故;當然「陷匪」、「附匪」文人作品,如聞一多、穆旦等清華名家,更不能倖免,種種顯示兩岸文學交流的意義。

朱自清先生在「文學的標準」一文中,以為中國封建集團主導的傳統文學標準大概可以「風流儒雅」一語來代表。載道或言志的文學以「儒雅」為標準,緣情與隱逸的文學以「風流」為標準。曹丕的《典論.論文》,明白揭示文學價值,「蓋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而不再是依附在「載道」重任下的附庸。另一方面:「年壽有時而盡,榮樂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無窮」,是古今的對話。自清代中業,西力東漸,國學國故在現代化浪潮下,備受西方文明考驗與衝擊。文學不僅是古今的對話,也是中外的對話,如今更是兩岸的對話,希望這次中國作家協會的參訪,能對兩岸文學的交流,有長足貢獻。

2012年9月22日 星期六

科管院網路碩士學分班開學典禮致詞


很高興來參加科管院網路碩士學分班開學典禮,同時要感謝「當代傳奇劇場」吳興國藝術總監與林秀偉行政總監蒞臨清華大學演講「京劇的當代樣貌」以及「藝術家與企業家合作的浪漫與現實」。
由於網路教學在最近才逐漸受到重視,各位網路碩士學分班同學可謂處於潮流的浪頭上;世界最老的現代大學是義大利的波隆那大學 (University of Bologna),成立於1088年,知識傳授方式與現今教師在課堂授課、學生聽課方式幾無二致;但從今年起,美國許多名校陸續以實際行動,包括跨校結盟(如麻省理工學院與哈佛大學,史丹福與密西根大學),大舉推動免費網路教學,一股線上學習浪潮正捲向全世界各大學校園;根據美國Pew 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一項針對1021數位專家調查,有60%的專家認為,到2020年,大學教育網路教學將成主流,學校只在學生需要時才教;清華大學科管院在國內開風氣之先,開設網路碩士學分班,未來必會力求精緻,滿足學子的需要;另一方面科管院作為本校網路教學先行者,希望能與教務處密切合作並分享經驗,以為推動全校性網路課程早做準備,學校也會在人力物力上重點支持。
今天開學典禮,別開生面的節目是邀請到吳興國與林秀偉總監蒞臨演講;雖然我今天是第一次與吳興國總監見面,但久聞吳總監多才多藝,能演、能作、能導,為橫跨電影、電視、傳統戲曲、現代劇場以及舞蹈之傑出表演藝術家,在各種表演藝術上,均有精湛表現,並屢得大獎;在此我要特別恭喜吳總監剛榮獲今年的東元戲劇藝術類獎,主要獎勵他自1986年以《慾望城國》創團,帶領京劇走入現代並產生質變,成為臺灣劇場跨文化改編的代表。既開啟臺灣京劇發展的重大轉向,更帶動當代戲劇的「新型態」,獎額高達八十萬元,可喜可賀。同時我也要告訴大家一個好消息,吳總監已應邀自明年三月起到本校擔任駐校藝術家,屆時必然能協助落實本校透過多元、充實、豐富的校園生活,培養學生未來活出精彩人生的能力教育理念,掀起一片風潮,是清大師生同仁所熱切期待的。
剛才我和吳總監談到他的成就感與使命感,我很贊同我的一個朋友的看法:「有機會演戲是很過癮的事」,演得好則必然會有「十足快感」;吳總監在表演藝術上成就非凡,演出過「三國演義」、「西遊記」、「水滸傳」、莎士比亞名劇、希臘悲劇等大戲,而在改編自莎翁名劇「李爾王」的「李爾在此」,吳總監一人飾十角,佳評如潮必定過癮非常,而他本人應是很快樂的人;吳總監顯然同意我最近常說的「快樂的人與成功較接近」,如果對所從事的工作,樂在其中,將會更加投入,精益求精,同時「當代傳奇劇場」發揚傳承傳統藝術,帶動當代戲劇的「新型態」,培養新人,高度創新,不斷求新求進,是很值的學子們學習效法的,最後祝大家在今天難得的藝術饗宴之外,能從網路碩士學分班「從心所欲」,有充實、豐富的學習經驗。


2012年9月21日 星期五

清華文武雙傑紀念會致詞

首先歡迎及感謝各位來參加清華文武雙傑紀念會。去年清華大學歡慶一百周年以及在台建校五十五周年校慶,是一個盤點過去,策勵將來的好時機。當時大家在思索的一個重要問題是「清華大學對台灣社會發展有甚麼貢獻與影響」?對我個人而言,除了較為熟知的孫立人校友事蹟外,很驚奇的發現1949-1953年擔任台灣省主席的吳國楨先生也是校友。在1949年,中原板蕩,國民政府播遷台灣,風雨飄搖之際,吳國楨省主席與孫立人將軍,一文一武分別擔任台灣軍政首長,文武雙傑對台灣社會政治、軍事局勢發揮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奠定後來穩定發展,建設台灣為自由民主基地良好基礎。
今年適逢梅貽琦校長逝世五十周年,梅校長一生奉獻清華,在兩岸清華擔任校長二十四年期間,奠定了北京清華與新竹清華在兩岸分別成為數一數二名校的基礎,是兩岸清華永久共同校長。梅校長在清華服務期間,培育無數人才,歷數對台灣生存發展卓有貢獻清華校友,始自吳國楨省主席與孫立人將軍,因此在紀念梅校長逝世五十周年系列活動中,安排了「清華文武雙傑紀念會」,同時彰顯清華人對台灣的貢獻。
吳國楨省主席與孫立人將軍雖然一文一武,但有共同的背景與發展軌跡,相似的際遇、命運,唯有身後遺緒相當不同;吳國楨校友於1954年留亡美國後,台灣報刊雜誌鮮少報導,吳又屬歷史學者唐德剛先生所云「有將無兵」的「政學系」,吳出走後幾近被「連根拔除」;孫立人將軍則門生故舊遍佈軍中,又有子女義子等人在台灣成長,解嚴後獲得大眾注目。據Google中文檢索,吳與孫各約64,2001,930,000辭條,Yahoo中文檢索,吳與孫各約20,50081,300辭條,吳與孫在華人世界的話題性有相當的差距。
吳國楨省主席與孫立人將軍除均為清華傑出校友,保送留學美國深造,返國後歷任要職,先受蔣介石先生重用,分別在文治武功上嶄露頭角,有功於家國,在政府遷台,風雨飄搖之際,也同膺重命,對台灣安定發展,卓有貢獻,終因與蔣介石、蔣經國父子有根本矛盾,不容於當道,吳先出走美國,遭撤職查辦,旋與政府達成和解,從此流亡異邦,直到一九八四年逝世未再踏入台灣一步;孫則以「縱容」部屬武裝叛亂,「窩藏共匪」,「密謀犯上」等罪名,被革除職務,判處「長期拘禁」,軟禁三十三年後平反,病逝後獲得褒揚,兩人宦海大起大落,情節離奇,均顯有相當的冤屈與悲劇性。
吳國楨先生為清華1921級校友, 192623歲時,獲得普林斯頓大學政治學博士。曾任蔣介石機要秘書,漢口、重慶與上海市市長、臺灣省主席等要職,蔣介石曾說:「平生待人,未有如待吳(國楨)者」。吳在省主席任內,致力於推動台灣人地方自治、農業改革,允許某些地方官員職位由普選產生,並試圖減少濫用警權,而與蔣經國先生系統激烈爭執而著稱 1953524日,吳與妻子前往美國。吳出走後,國民政府有一連串打壓動作,先是立法院長三次質詢,列舉罪狀,1954 317國民大會通過臨時動議要求政府除撤免職務並依法究辦,同日再以「總統命令」:「據行政院呈:『本院政務委員吳國楨於去年5月借病請假赴美,託故不歸,自本年2月以來,竟連續散佈荒誕謠諑,多方詆毀政府,企圖淆亂國際視聽,破壞反共復國大計,擬請予撤職處分。另據各方報告,該員前在臺灣省主席任內,多有違法和瀆職之處,自應一並依法查明究辦,請鑒核明令示遵』等情。查該吳國楨歷任政府高級官吏,負重要責職20餘年,乃出國甫及數月,即背叛國家污衊政府,妄圖分化國軍,離間人民與政府及僑胞與祖國之關係,居心叵測,罪跡顯著,應即將所任行政院政務委員一職予以撤免,以振綱紀,至所報該吳國楨前在臺灣省政府主席任內違法與瀆職情事,並應依法徹底查究辦,此令。」將吳撤職查辦,並開除吳國楨的國民黨籍。耐人尋味的是,吳五次上書蔣介石,隔海公開叫陣,四月中旬,蔣與吳達成和解。此後國府不再攻擊,吳也停戰。吳國楨從此流亡美國,直到一九八四年逝世。
本紀念會在邀請吳校友家人參加上也不十分順利;年初曾面邀吳校友女婿中央研究院院士厲鼎毅與其夫人參加,不意厲院士夫婦以及吳校友另一女兒都因健康因素未克前來。由於台灣長期戒嚴,吳與台灣各界互動非常有限,吳事件不得在公共媒體上討論,有關他的著作也很少見,似在台灣集體記憶中消失,以致解嚴後的今天,大眾對曾在關鍵時刻擔任省主席三年多(1949.12-1953.4 的吳校友所知幾乎一片空白,正顯示到本紀念會的切時性,今天很感謝兩位對吳校友有研究的國史館呂芳上館長與「夜來臨:吳國楨見證的國共爭鬥 」校訂者馬軍教授能幫吳校友行宜有所補白,在紀念之餘,也希望能夠吸引更多歷史學者與吳校友親友故舊能共同建立其更清晰的音容像貌。
孫立人將軍為清華1923級校友,1927年美國維吉尼亞軍校畢業,他的行宜大部份可以孫立人於19901119日病逝後,總統李登輝頒發褒揚令呈現:
總統府前參軍長除役陸軍二級上將孫立人,學精韜略,性稟剛方,早歲自美國維吉尼亞軍校畢業,歸國陳力,歷經剿匪、抗戰、戡亂諸役,南北馳騁,戰績彪炳,洊膺團、師、軍長、陸軍副總司令、總司令兼台灣防衛總司令等職,勳猷卓著。尤以抗戰時遠征緬甸,解仁安羌盟軍之圍,復破頑敵,打通中印公路,揚威異域,馳聲宇內﹔來台後,組訓新軍,鞏固復興基地,益宏靖獻。茲聞溘逝,軫悼殊深,應予明令褒揚,用昭勳藎。 總統李登輝 行政院長 郝柏村 中華民國七十九年十二月七日 典璽官 甯紀坤」。
褒揚令中略而未提的是孫將軍於19546月陸軍總司令任期屆滿,調任無實權之總統府參軍長,19556月,政府當局以孫立人將軍與其部屬少校郭廷亮預謀發動兵變為由,對孫實施看管偵訊。820日「總統府」發佈「徹查令」以「縱容」部屬武裝叛亂,「窩藏共匪」,「密謀犯上」等罪名,革除孫總統府參軍長職務。1023日,9人調查委員會,報告出爐,結論是:孫的部下 「為中共工作」,利用孫的關係在軍中聯絡軍官,準備發動「兵諫」,孫未及時「舉報」亦未「採取適當防範之措施」,「應負責任」。 孫被判處「長期拘禁」,軟禁三十三年後平反,19885月時任總統的李登輝才解除孫長達33年的「監護」。19901119日病逝。
孫將軍為何遭到罷黜,並被長期軟禁,這部份相信在紀念會中應多有剖析;這裡我特別要提孫將軍有三位子女為清華大學校友,曾在清華園手植杜鵑花;1979年,長子安平和幺女太平同時從清華畢業,在軟禁中的孫將軍獲准參加畢業典禮。逝世後靈柩由清華大學校旗覆旗委員洪同李榦劉兆玄張昌華覆蓋校旗。
另一方面,據梅校長日記記載,於1956114日晤蔣經國,談及擬往看孫立人,蔣表示可以往看,同年28月在台北與葉公超前教授,同往看孫立人攜王陽明傳,嚴習齋傳贈與,談約三刻別出。另813日記曾為孫將軍重用的清華校友,美國炮兵學校畢業,時任陸軍副總司令賈幼慧將軍來寓,稍談立人近狀,現在台中某地休養,情形尚好。

梅校長日記有言簡意賅特色,但短短數語,可看到梅校長對孫校友的關心。梅校長於五十年前逝世,而吳孫兩校友也分別於二十八年與二十二年前辭世,今天的紀念會是紀念一生奉獻清華的梅校長與兩位對國家社會有重大貢獻的傑出校友,他們是清華人的代表,也是清華人的驕傲;先賢孟子強調「知人論世」,認為應站在前人、當事人的立場去設想去體會,不苛求前人,「以今非古」,不溢美不隱惡。在大時代的洪流下,兩位校友在功成名就,處於人生高峰之際都陡遭奇變,黯然退出歷史舞台,「往者已矣,來者可追」,清華人在唏噓之餘,更應奮發有為,以文字語言與行動,「不讓青史化成灰」,以致類似悲劇發生在現世代,而如杜牧在「阿房宮賦」中所說「後人復哀今人」。

2012年9月15日 星期六

「科技創新與園區轉型」公共論壇開幕致詞


首先歡迎大家到清華大學來參加科技創新與園區轉型論壇,今天我可謂以多重身份發言;一是論壇地主,二是新竹科學園區在地人,三是與科技創新息息相關的清華大學校長,四是園區老兵,我在20085月到20101月我擔任國科會副主委期間主要工作即為督導科學園區,五是與園區廠商互動密切的在地教授,我所指導的百餘位碩博士生絕大多數都在園區工作,有些學生在園區創業有成,歷年來,也有一些產學合作經驗,這多重關係,恐怕還很少有人有更密切的經歷。當然我們必須要記得,「新竹科學園區」是清華大學徐賢修前校長在擔任國科會主任委員任內,推動成立的,使得台灣經濟發展邁向另一階段。

本論壇以科技創新與園區轉型為題,應是覺得科技創新要加強,園區必須要轉型,這是相當明顯的命題,也是大家談了很久的問題,2008年全國科技會議,即有「高等科技園區」或「園區2.0」之議;去年四月十九日我在「中部科學園區」召開的國際會議中,我即以「科學園區2.0」演講,有趣的是,在我演講後,有位韓國學者告訴我,他將講「科學園區3.0」,可惜我必須趕回學校,未能領教。

我在國科會時推動「園區創新前瞻計畫」,在國科會立案頗費一番周折,開了不少會,決定推動後,會內程序要決定是以委辦或以計畫形式執行,由那些單位承辦,折騰了一陣,到我離開國科會後,才正式由科政中心與工研院產經中心分年以「園區前瞻」、「園區永續發展」、「園區特色」計畫執行,今年一月十二日召開的「科學園區永續發展論壇」中我也應邀以「台灣發展創新特色科學園區策略」為題演講,是大家關注的議題,紙上談兵的機會很多。

科學園區近年的發展,如果比較寬容的說,是好人做好事,但不一定是做對事,何以致之?孰令致之?我想最直接的答案是現今政治生態;政治人物習於爭取看得見的建設做為政績,如設立科學園區、設立大學、高鐵站、交流道、各種公共建設,在各種大帽子下,都是好事一樁,但付出的代價常非社會國家所能負擔;就以大學來說,沒有人能說設立大學不是好事,但在台灣廣設一百六十餘所大學,則有災難性的後果;科學園區也是首當其衝,在繁榮地方、帶動就業思維下,各地極力爭取,也無可厚非,但是否切合需要,政府財力是否可以負擔,是否耗水耗電,如何排污減廢,則非地方人士考慮之列;政治人物認為「長期」是一個抽象的觀念,民眾要的是現時當下利益。在地方政府與民意代表高調「選票至上」、「維護政權」的論點下,加上立法院「相互掩護、一夫當關」的生態,資本家的強大人脈與壓力,「利益集團」的鼓動,輿論分岐,造成「明知其非」的主管單位「沛不可禦」的困擾,而有關社會福利,民意代表競先加碼,不惜造成財務黑洞。另一方面,既是做好事,造成政府財務吃緊又非僅此一樁,前者有立即紓壓之益,後者是長期隱性傷害;曾聽資深事務官說:「只要用錢能解決的事都好辦,一億元與一塊錢都是一樣」,如是上級交辦,自然有人買單,公務員也可在「無愧良心」下「避凶趨吉」,各種形式的「蚊子館」就容易產生了;同時因備受立法院、監察院、檢調、法院、與論、社運團體質疑甚至指控,聰明的公務員豈不知「法有明文的可做,沒有明文的不可做」,在法令不周備情況下,「明哲保身」,自然導致諸事不順;除此之外,由於立法品質粗糙,對「事不關己」的法案,在少數立委與社運團體推動下,行政官員與立委最聰明的是「與人為善」,通過一些窒礙難行法案,也是非常負面的示範。

或謂,賢明的政府要能抗壓,做最好的選擇,在現今藍綠對立情況下,政府先就少了約一半的支持,受少數的挾持,機會自然大增;這部份我要呼籲在野黨早日設立「影子政府」,對各種議題明白說明執政後的立場,提出主張和不同政策選項,監督執政黨並在部份關係公共福祉議題上合作,有積極作為,才有改善的可能,並讓人感到有執政格局;否則以批判為成就,徒給「有心人士」可趁之機,「成事不足,敗事有餘」;一方面希望藉批判與杯葛即能使執政「從天而降」,機會並不大,另一方面,即使一旦執政以後,一樣「一籌莫展」。

第二是成熟的「公民社會」問題,有成熟的公民,才有成熟的政治。如果民眾一昧貪圖立即與個人的利益,政治人物自然曉得如何迎合「眾之所好」,換得選票,不敢「求好」;經濟學的基本原理是「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羊毛出在羊身上」;普設大學,自然稀釋資源,降低平均水準,畢業生眼高手低,造成高失業率,再遇到生育率逐年下降下,有一半以上大學將有生存危機;又如健保、公保、勞保,攸關國民健康與生活保障,在法制失義、勞動人口逐年減少下,「食之者眾,生之者寡」,均在十幾年後即將破產;平均稅負低,使「公共投資」低;各種無排富條款的福利措施,大家不斷加碼,使得政府「債台高築」,讓子孫承受;這些,見多識廣的領導人士怎不「心知肚明」,我們看得到在抬面上的人有心甚或有能力解決嗎?
沒有「公民社會」的督促,政治人物疲於跑婚喪喜慶做「選民服務」、爭取「舉目可見」建設為政績,不須也不願自宏觀長遠角度施政或從政,也就少見有想像力的作為。

另一方面是「理盲濫情」問題,部份有意識形態人士,動輒無限上綱,在愛家護土等美麗口號下,拒絕任何理性溝通,園區外的黑水溝可以視若無睹,園區內有專業環安單位嚴格管控的排廢標準,則要求比歐盟還要嚴苛的環評標準,環評每次可以容許一再外加的條件,社會又有強大「弱者受害」情結,有抗爭必有冤屈,「會鬧的有糖吃」,效率與功能,自然大打折扣。集中管理與處理污染物於保護環境勝於散佈各地無以有效管理是當初設立園區初旨之一,環保團體應以有效監督為條件,才能達到「雖不滿意,尚可接受」的結果。
又如油電漲價對經濟發展直接效益或有損,但造成的以價制量節約效應對環保與減少對核能依賴應是有利,尤其台灣在能源供給上有99.5%以上靠進口,毫無提供在世界上「名列前茅」低廉電價的本錢,2010年住宅電價每度2.72元,世界第二低,工業電價每度2.36元,世界第四低,甚至比中國大陸低;在能源消費與排碳方面,台灣人均用電量一年9797度在亞洲稱霸,全球僅次於美國居第二高,每人排碳量11.8噸,居亞洲第一,同時用電工業部門的能源消費結構比重十年來是唯一增加的,由200148.83%上升至2011年的53.51%,而前二十名用電大戶契約容量達台電用電量14.7%,比住宅用電量占11.1%還高,由於政府補貼工業用電21%,營利高達千億以上產業,竟獲得二十多億補助,電價從「成本變為利潤」;種種不公不義從未見環保或反核人士「仗義執言」,或「趁機建言」,反而以改善營運績效欠佳為理由,與政治人物一同「政治正確」,如此豈有公信力?行政部份在孤立無援的情況下,最容易做的就是屈從於「利益集團」,導致財政與經濟體質惡化,留債與遺禍子孫;有特殊訴求人士如只「見樹不見林」,堅持己見,而不能趁勢而為,合力解決問題、達成目標,自然會有強烈挫折感,導致惡性循環!所幸台灣科學園區開發,應已達到收尾階段,但留下的是頗為負面的教材。

最後是科技創新問題,科技創新是產業創新,包括產品、技術、市場、資源配置、組織創新之一環,科與技是一體二面,有原創性的科學水準高,才會有原創性高的技術發展,科技創新途徑可分:
一、源自科學的突破: 屬於革命性創新,以最近清大發展出的奈米雷射而言,以電漿子共振發射雷射光,使雷射尺寸可縮小至30奈米左右,對光儲存、傳輸與計算都有潛力達到革命性的改進,在二十一世紀是光學資通訊時代的背景下,衍生的技術與製成的產品遠景無限,台灣以前這方面成就少,須要長期與充分的後續研發,妥善智慧財產佈局與保護等,才有可能實現,
二、在現有知識上整合改進:屬於漸進式創新,加上放大量產規模,這是台灣習用模式,在動態記憶體、面板、太陽能電池、發光二極體產業上均處於「苦撐待變」狀態, 可能已不足應付新局,
三、人才培育與人才引進:大學是培育中堅人才的地方,天才型的人才是可遇而不可求,也無法培育,重要的是讓他有發展空間,台灣當然希望培養Steve Jobs Bill GatesMark Zuckerberg等人才,但事實上美他們在美國都未大學畢業,
創新要在知識與實作的經驗下產生,研究是一個堅實的實作過程,一流的研究必然包括卓越的創新,因此在研究上追求卓越與鼓勵創新是異曲同工的,也是研究所教育的目標,交叉學科是創新的豐饒地,當積極鼓勵跨領域研究,
在大學部教育中,最主要的還是回歸根本,在教學上,強調紮實的基礎,另一方面,增添實作課程,鼓勵跨領域學習,文理會通,結合理性與感性,培養創造力,以工作坊、競賽等方式,激發創意,引導創新,
值得注意的是,台灣近六十年來,與資通訊產業相關理工科系,如電機、物理等一直是熱門科系,培育眾多人才,在電子科技於1980年代初期由政府訂定為重點科技後,迅速發展,在世界上舉足輕重,但約於同時訂定為重點科技的生物科技,至今未見起色,與台灣學子雖醉心學醫,但學成後投身生物科技研究者比率很低,因此頂尖人才數目有限,在生技產業,「轉譯」高唱入雲,但前提要有值得「轉譯」的研發成果;再加上生物科技產業投資大、風險高、回收慢特性,非國人所熱中,發展不順也是預料中事,由此兩例,可見人才的重要性。
人才另一來源是自外引進,在世界先進國家,生育率普遍降低,人口呈萎縮之勢,只有美國一支獨秀,除人口增加外,科技創新源源不絕,主要是由於其開放的移民政策。重視世界級人才的延攬,僑外生及陸生的招攬與留才,方得使我國的教育投資達到最大效益。以台灣現時環境,除少數企業有機會延攬世界級人才,僑生及陸生才是希望所寄,以當前政治氛圍,恐「緩不濟急」。

科技創新的未來,產學互動應是關鍵。產學是命運共同體,產業與學術水準是並駕齊驅的,學術水準不高,將不足以支撐先進研發;學校培育人才,未來為產業界所用,或擇機創業,也提供產學合作的人力與空間、設備資源,政府各部會多有推動鼓勵產學合作措施,但產業不振,產業界經常報怨沒有合用人才,似可推論產學合作績效不彰;事實上人才可分多類,產業也有各層次,如果以在國際上面臨強大競爭的領導廠商所需的高級人才而論,近年來,國內出國風氣大減,人才多留在國內,有經驗歸國學人數目也累積增加,問題可能主要出自:

一、業者轉型無力:台灣產業在政府與業者共同努力下,曾經創造奇蹟,風光一時,曾幾何時,陷於一片愁雲慘霧之中,自根本而言,台灣人擅長經營中小企業,本不注重研發,靠自國外引進技術,作漸進式創新,加上放大量產規模與政府獎勵優惠壯大,無心也無力累積智慧財產、創立品牌、建立核心技術,在創新產業,遇到如美國蘋果、韓國三星等強敵競爭,則顯束手無策,小魚入大海,自然暈頭轉向,
最近瑞士洛桑國際管理學院(IMD)出版的「二一二年世界競爭力年報」指出,台灣的「企業家精神」是全球第一,是歷年最佳表現。所謂「企業家精神」,依「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解釋,核心價值在勇於承擔風險,藉由創新和重組經濟資源,開發符合未來發展趨勢的新產業、新產品與新服務,取代生產效率低、需求成長陷入停滯的產業與商品。 據經建會表示,目前國際間多以企業的進入率與退出率,做為反映企業家精神的重要指標,依此顯示國內具有高度的企業家精神。著名經濟學家熊彼得(Joseph Schumpeter)曾說:「企業家有別於資本家,企業家的本質是創新」;國內普遍存在的「寧為雞首,勿為牛後」,「喜做頭家」文化,導致新設公司大幅增加的現象,將之解釋為業者具有高度的企業家精神,恐有偏差。

二、業者急功近利與短視:台灣高級人力中,超過六成在大學,而在科技領域,約有一半,即一萬兩千名工程領域教師,今年即培育出一千六百多名博士,這些教師多有良好訓練,博士生也常有亮麗研究成果,可謂菁英研發大軍;工程領域教師一般比較重實務,如有足夠誘因,對產學合作接受度高,但業界普遍未曾認真投入研發資源,積極推動產學合作,協助培育人才,產學合作不僅在求研發成果,讓參與師生瞭解業者問題,對培育可用之才上將大有助益;而業者應對新進人才「再加工」與現有人才「連續教育」本為企業經營之道,有所認知,業者在高額紅利時代,坐享各種租稅優惠,運用大學提供豐沛而低廉人力,但吝於在培育人才上投資經營,如今面臨困境,又高調要政府提供適用人才,而往往拒斥學校推介學生實習機會,也讓人感到「莫名其妙」。

或謂,台灣在1980年代初期,學術研究水準並不高,而業者得以闖出一片天,近年來,國內學術研究漸與國際接軌,為何業者反處於生存困境?世事本就物換星移幾度秋,很明顯過去的經驗已不足以從容面對層次不同新局,要在地球村裡,高度競爭環境中,需有新的作為,達到技術升級,才能有所振作,佔有一席之地。被譽為「現代企業管理學之父」的杜拉克 (Peter Drucker) 與熊彼德同樣強調企業家在「繁榮」這個目的上所扮演的角色比資本家更為關鍵。台灣業者雖勇於創業,但拙於創新,以致產業發展不振,也可以說,台灣不缺資本家,但欠缺足夠有器識遠見的企業家

再者,業者常謂大學教師汲汲於發表論文,對產學合作興趣不高,這部份主要恐怕還是與業界不願提供足夠誘因有關,國科會在2008年金融海嘯期間,提出的「固本精進」計畫,即針對誘因問題,提供四成經營給學界,得到熱烈迴響,有許多研究績優教授參與,即為一例。

三、政府資源短缺與分散:前些時報載:「韓國三星年研發經費達兩千五百億元,我國國科會不過九百多億元」,多麼令人警惕?不過它事實上是高估了國科會,九百多億元是我國全年公部門科技經費,國科會總經費只有四百多億元,扣除經營科學園區、國家實驗研究院、同步輻射中心,每年用於學術研究不過兩百多億元,光用於學術研究已嫌不足,能提供用於產學合作經營非常有限,其他經濟部工業局、技術處,補助工業技術研究院、資策會等,倍力多分,而政府財務吃緊,未來提供的資源,能維持現狀,已屬樂觀;政府以往與現在,輔導中小企業,頗有佳績,未來也應在這一部份繼續努力,

在唯有科技創新才有活路命題下,台灣的科技創新應何去何從,當然人民有權力要求政府更有效整合資源,但主要的恐怕要靠產業界「自求多福」,「有能力者付費」,在政府財務拮据、效能存疑下,靠政府時代已過,將是「守株待兔」,如不自立自強,漸漸步入黃昏,是不會令人意外的。政府能做的,則是徹底檢視各種租稅減免優惠、獎勵研發措施,以鼓勵甚至誘導產學合作。

學校除培育人才外,所能做的包括:
一、鼓勵產學合作,有各種激勵辦法,
二、舉辦智財管理與應用工作坊,開設「專利行銷策略」、「創新技轉模式」、「產業應用推廣」等課程,
三、研發成果共享,舉辦成果發表會,向產業界介紹研發成果,
四、提供先進設備、人力,猜參與業界研發,
五、經營創新育成中心,引導從實驗室進入育成階段,
六、舉辦科技創新競賽,
最後但非常重要得是推動觀念改變;觀念轉變很難立竿見影,似緩不濟急,但是最根本的,而必要的,這又回到成熟的「公民社會」問題,如果大家都有是非心與責任感,政府的公共政策就增加了成功的可能性。人人要白吃的午餐,只有造就失落、不安世代,禍延子孫,能不戒慎恐懼乎?




2012年9月12日 星期三

2012年新生講習致詞

首先歡迎各位加入清華大家庭。清華去年歡慶一百周年,兩岸清華各是兩岸數一數二世界名校,從現在起,大家將與有「光輝的過去、光榮的現在、光明的未來」的清華大學永久聯結,是非常值得慶幸與紀念的。
大學是人生成長與學習的黃金時代,清華大學的教育理念是希望透過充實、豐富與多元的校園生活,使學生未來能活出精彩人生。學校致力於提供良好的環境,讓大家在良師益友的互動下,打好基礎,培養能力,拓展視野,建立正確價值觀,積聚人脈,大家允應把握良機,充實自己,機會是留給準備好的人,是很有道理的。
在學校南校門前,面臨的是寶山路,寶山路雖因鄰近寶山鄉而得名,但也象徵清華大學是座寶山,入寶山不滿載而歸是很可惜的。今年三月本校諮商中心辦理「人際航海圖」活動,使我第一次聽到「海賊王」哥爾·D·羅傑的名字。他有一句名言:「我把所有財寶都放在海上,想要的話就去找吧」!我們可以說:「清大所有的寶藏都在校園裡,大家儘量去找吧」。在大學,耳聽面命的少,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多。在清華,大家初來乍到,人生地不熟,但逐漸會在校園各角落,看到一些箴言雋語,也許我可權充導覽,讓大家能早日感受,有所啟發。
首先是在禮堂內外都可見到的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取自易經乾坤二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語,是民國三年,清華國學院四大導師之一的梁啟超先生勗勉清華學子,以君子自許,後訂為清華校訓。近百年來,清華人才輩出,多為「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表率,於國家社會影響至為宏大。
第二是圖書館穿堂對面,物理實驗室前,引英國大思想家Francis Bacon之言, 「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全;科學使人深刻 (History makes men wisepoets, witty mathematics, subtle natural philosophy, deep」;這些雋語出自他的散文「論學習(Of Studies)」中,下接「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與修辭學使人善於辯論說理 (moral, grave; logic and rhetoric, able to contend.)」。另外,也不要錯過緊鄰其旁的愛因斯坦騎自行車卡通像邊引用他的名言:「人生就像騎自行車,只有向前行才能保持平衡 (Life is like riding bicycle. To keep your balance you must keep moving.)」。事實上各學科都有核心內容,如用心學習,確切能使人提升心智能力,終生受用不盡。譬如說 在學校裡參加工業工程系或科管院的活動常可感受到同學們在儀容衣著與遵守時間的紀律感,理學院同學比較「不食人間煙火」,工學院同學偏重實用等。其實每一門課都應有其核心內容,修了這門課就應有核心知識,如果所得與沒有修課差別不大,就應多加檢討。Bacon在同一篇文章中說:「人為興趣、在應對時能言而有物,增益判斷、處理事務能力而學習 Studies serve for delight, for ornament, and for ability.)」,「一般而言,有學問的人,最善於宏觀獻策、對事務之規劃與安排(The general counsels, and the plots and marshalling of affairs, come best from those that are learned.)」,「有些書可淺嘗即止,有些可吞嚥,少部份書需咀嚼與消化,也就是說,某些書只需讀一部份,某些書瀏覽一下就好,少部份書則應全心精讀細琢;(Some books are to be tasted, others to be swallowed, and some few to be chewed and digested: That is, some books are to be read only in parts; others to be read, but not curiously; and some few to be read wholly, and with diligence, and attention.)」「閱讀使人充實,會談使人機敏,寫作使人精確 (Reading makes a full man; conference a ready man; and writing an exact man.) 都是可以讓我們回味再三的佳言。這裏要強調閱讀的重要性,一篇美文,常常是「字字璣珠」、「句句精妙」,除有美感,讓人「氣自華」,也拓展見識。
第三是人社院大門前坡道扶梯上刻的:「我們是什麼,我們可以是什麼」,對人生有所思索,惕厲自己,奮發向上。今年五、六月諾貝爾大師雲集清華,雖因不同的機緣,巧合的是五位都屬猶太裔。猶太人在學術界大放異彩不是新聞,但以全世界約僅有一千五百萬猶太人,不到世界人口的千分之三,產生了約四分之一的諾貝爾獎得主,仍然是非常驚人的。猶太人經由教育獲取知識的重要性,在本行中力求專業,鼓勵創意,有追求成功的決心,是猶太人的成功秘訣。猶太聖經「塔木德」中有三問,「不是我,是誰」?「不是現在,是什麼時候」?「不幫助人,我活著有甚麼意義」?是很值得大家深思的。
其次是在原科中心核子反應器大廳中,可看到清華直接留美班第二屆校友胡適先生題字「理未易察」,取自南宋朝呂祖謙《與劉子澄》文中「善未易明,理未易察,吾儕所當兢兢」語。胡適先生認為「可醫治武斷與幼稚病說「古人說活到老學到老。我五十六歲才覺得這話意義真深刻,我們若忘了自己是學生,會把事情把問題看得容易」,「有「善未易明,理未易察」八字就不易發動「正義的火氣」,是打一切教條主義的武器」,他在「容忍與自由」一文中闡釋「正義的火氣」是「認定自己主張絕對是對的,不同的見解都是錯,一切專斷、武斷、不容忍、摧殘異己都是從此出發」。世上事務,常有多面性,須瞭解問題,多方思考,不宜在資訊不足,瞭解不深下,妄作判斷。
再次是無字表徵,如「學習資源館」前的「沉思者」雕像;它是有二十世紀最偉大的雕塑家之譽的羅丹最著名作品,並由73級物理系謝宏亮傑出校友捐贈;美國知名教育家、芝加哥大學前校長Robert Hutchins曾說頂尖大學是一個「思索者的社群(A community of thinkers)」,期許師生在校園裡,思索普世的永恆價值。清華國學院四大導師之一的陳寅恪先生揭櫫「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胡適先生說「給你自由而不獨立這是奴隸,獨立要不盲從,不受欺騙,不依傍門戶,不依賴別人,不用別人耳朵為耳朵,不以別人的腦子為腦子,不用別人的眼睛為眼睛,這就是獨立的精神」。美國作家,大亨小傳 The Great Gatsby 作者 F. Scott Fitzgerald “The test of a first-rate intelligence is the ability to hold two opposed ideas in the mind at the same time, and still retain the ability to function.” 也就是說有一流智慧的領導人要容納兩種相反的概念在心中盤桓,從中衡量,做出明智的抉擇,而不要被教條、迷信、口號、習俗甚至情緒誤導與迷惑,是很有道理的。教育的重要任務之一是培養學子具備批判性思考能力,才不致人云亦云,聞風起舞;訓練自己容納不同的想法,檢討自己熟習的見解,是必要的工夫。
最後是在我的辦公室裡,沈君山前校長題的一幅字「莫因身在最高層,遂教浮雲遮望眼」,這幅字是改自王安石〈登飛來峰〉的詩句::「只緣身在最高層,不畏浮雲遮望眼」。沈君山前校長常將這兩句話「送給特別聰明、特別漂亮,或者特別有權勢的朋友」,意思是,「不要因為自己高高在上,便讓浮雲遮住了眼---因此,看不清腳下的真實世界是什麼了」,「出名容易成名難。出名可以靠運氣,但是把名聲一直保持下去,卻得靠真本領,靠不斷的努力」,與「十年磨一劍」,「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道理是相通的,值得大家琢磨參透。

今天導覽到此為止,我「借花獻佛」,送給各位的六句話,大家在校園中不妨「按圖索驥」,在找到「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校訓,「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全;科學使人深刻」箴言,「我們是什麼,我們可以是什麼」鐫刻,「理未易察」題字,「沉思者」雕像後,歡迎到校長室親覽「莫因身在最高層,遂教浮雲遮望眼」題字,我將很樂意聽聽你們的心得。

2012年9月11日 星期二

2012年侯金堆講座頒獎典禮致詞


今天我們很高興又再次舉辦「侯金堆講座」頒獎典禮。首先我要感謝侯貞雄董事長蒞臨頒獎,其次我要恭喜三位新科講座,最後我要代表清華「沾沾自喜」,三位講座都是極為難得的傑出人才,有他們的加入,清華將如虎添翼,有令人興奮的遠景。
約兩年前承蒙本校名譽博士侯貞雄董事長,表達為母校發展盡一份心力的願望,學校經審慎討論後,向侯董事長提出幾項增強軟硬體建設的需求,而侯董事長強調以「對清大最有幫助」方向發想,選擇在清華設立「侯金堆講座」,作為延攬及留任一流人才,提昇教學與研究品質,朝學術卓越之頂尖大學邁進之經費。這項捐款是清大及時雨,也是邁向國際頂尖大學的利器之一。本校在聘任特優教師方面,首先聘請到美國伊利諾大學電機系鄭克勇教授及謝光前教授到清華任教。一次能聘到兩位美國名校正教授回國任教的情形,在台灣是空前之舉。此外,本校「終身國家講座」陳壽安教授,已於前年八月退休,也因「侯金堆講座」得以打破以往人事制度的限制繼續留在學校。這兩年來,兩位返國任教的教授建立符合國際水平的實驗室展開科技前沿研究,也很恭喜鄭克勇教授及謝光前教授分別榮獲去年及今年國內半導體領域極為難得的「潘文淵獎」,陳壽安教授則持續積極進行高水準的研究,著有佳績。
今年三位新科講座,無疑的都是鑽石級的一時之選;伍焜玉講座是國際馳名血液學、腫瘤學、血管與幹細胞生物學頂尖學者,早在民國八十三年即當選中央研究院院士,在美國德州大學醫學院(The University of Texas Medical Center, Houston)擔任講座教授與研究中心主任多年,九十五年返國擔任國家衛生研究院院長,上月底方任滿屆齡卸任。未來在校將領導生科院整合研究與對外合作研究。
馮達旋講座為國際知名理論物理學家,美國物理學會會士,擔任美國費城Drexel 大學講座教授多年,其間曾擔任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的理論物理部門主任,於1998-2000年,擔任SAIC公司副總裁;2001年,擔任德州大學達拉斯分校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Dallas, UTD) 研究副校長 (Vice President for Research),並兼任物理系教授。負責增強學校研究質量的內涵與深度,提升國內及國際上的研究信譽,2007-2010年擔任國立成功大學資深執行副校長。2011年二月起,擔任本校全球策略與企劃研考副校長。馮副校長有難得的跨國、跨領域、跨機構經驗,在本校必可大展長才。
李文卿講座為國際數論、編碼理論頂尖學者,曾在哈佛大學、伊利諾大學芝加哥分校任教,擔任美國賓州州立大學教授多年,曾榮膺難得的 Alfred Sloan Fellow榮譽,自九十八年起擔任國家理論科學研究中心主任兼數學組主任,領導中心工作順利推動,卓有貢獻。
新竹清華在建校初期,以累積聲譽,加上庚款經費的優勢,得以延攬最優秀師資,為當年歸國學人毫無疑問的首選;多年來清大積極維持延攬人才的優良傳統, 如今又有「侯金堆講座」加持,與庚款基金同時輝映,也奠定清華出類拔萃的基礎,在此要特別感謝侯貞雄董事長「對清大最有幫助」遠見,同時祝前後六位「侯金堆講座」在清華持續發光發熱,大放異彩,共同為清華「打造華人首學,邁入世界頂尖」努力。


第十一屆電力電子研討會致詞

歡迎大家到清華大學來參加第十一屆電力電子研討會。在座可能不會有很多人知道,清華電機系在民國六十五年成立時,原名電機電力工程系,於六十八年才改為現名。當年取名電機電力最主要是因為教育部不鼓勵大學設立與其他大學同名系所,到後來鬆綁,就順勢正名。另一方面,為求名實相符,清大自始就很重視電機電力領域,最先從台電借調詹益樹博士為系主任,後來又延攬潘晴財及陳士麟教授等優秀師資,今年很高興又聘請到吳財福教授,電力組擁有相當堅強的陣容。同時清華早在民國四十年代即發展核能科技,六十年代發展電動車與電池科技,是替代能源研發的先鋒。

根據2010 年六月「BP世界能源統計評顧」(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所發佈的2010 年各類初級能源可開採年限統計,石油剩 46.2年,天然氣剩 58.6年,煤炭剩 118年;另一方面,根據經濟部能源局資料能源台灣供給(能源別),煤炭、石油、天然氣、核能、水力、太陽光電及風力發電、太陽熱能約各佔33.9%45.4%11.6%8.7%0.27%0.13%0.08%進口能源比例逐年提升1990年的95.84%增為2000年的 98.74%2011年則增加到99.22%;而在能源消費方面,能源部門自用、工業部門、運輸部門、農業部門、服務業部門、住宅部門、非能源消費各佔7.1%53.5%13.4%0.9%11.1%11.1%3.9%;其中工業部門的能源消費結構比重是唯一增加的,由200148.83%上升至2011年的53.51%。而就工業部門中各產業之能源消費結構比重來看,也隨著經濟情勢的變化迭有變更。近年來,以電力電子機械業及化學材料業的能源消費大幅上升,導致工業部門能源消費增加。同時民國100-119年全國尖峰負載預測,自101 38GW ,逐步增加到 110 49 GW 11958GW

由以上數據看來,世界與台灣的能源供應情況都甚為嚴峻;如果世界能源供應大致如所估計的話,可想見的,在二十年內,石油與天然氣價格不僅會高漲,石化產業面臨重大危機,而且地球暖化、氣候變遷惡化程度會加劇,台灣自主能源微乎其微,節能減碳不僅應為全民運動,政府尤應大刀闊斧的推動,而自全國尖峰負載預測、工業部門的能源消費結構比重變化來看,政府部門很明顯的並未正視能源供應吃緊、自然能源短缺的危局,需要全國有識人士合力導正,才是自救之道。另一方面,近年來由於核能科技受到普遍性的抵制,替代能源科技的進展,遠不能因應所需,世界在未來二十年,可謂處於危急存亡之秋,電子電力的研發,具有急迫的重要性。

剛才進場時,經過展覽區,很高興看到熱鬧滾滾;本研討會技術領域包括電能處理及轉換、電機控制及馬達驅動技術、電動車與車用電子系統、固態照明、綠能系統與智慧電網、功率半導體元件及積體電路、能源收集技術,總共收錄論文 263 篇,並有4場專業論壇, 涵蓋綠能IC設計、電動車發展、LED照明、能源收集技術等重要領域,切合所需,同時有二十餘家廠商參展,盛況可期,謹祝研討會圓滿成功。

2012年9月5日 星期三

2012兩岸清華研討會致詞

很高興參加兩岸清華研討會,昨天晚上與今天早上我在台灣都有重要會議,所以未能參加開幕式,後來我注意到在金門會議後北京清華同仁還會訪問新竹清華,所以打算在新竹再與各位見面;據主辦單位告知,到新竹後會依領域分組,沒有大家聚在一起的機會;後來我說安排把大家聚在一起並非難事,又得知北京清華同仁有部份會直接回北京,因而與大家在此見面,一方面表示歡迎,另一方面也感謝金門大學熱誠協助接待。
剛才看到台上金門大學李金振校長題的「兩岸清華同根生,千里金大一線牽」佳句,真正反應三校的情誼;上個月我參加101年暑期大陸交換學生歡送會,在北京清華交換學生表演時,安排了一個唱校歌的節目,結果是兩岸清華師生合唱,看得其他學校交換學生驚訝羨慕不已;兩岸清華不僅同根同源,而都有同是一家人的認知;目前北京清華陳吉寧校長預定於十月八日訪問新竹清華,顧秉林前校長則預定于十月下旬來參加「梅貽琦校長逝世五十周年紀念會」,都將對深化兩校交流,有很實質的助益。
很高興看到近年來兩岸清華都有長足的進度。大陸清華「三個九年,分三步走計畫, 1994-20022003-2011執行的前兩個九年計畫,成績斐然,今年起,第三個九年,目標是整體推進,全面提高,努力在總體上達到世界第一流大學水準,2020年後爭取早日成為世界著名一流大學; 七月底在南京舉行的「兩岸四地大學校長會議」中得知,北京清華今年的總經費達到十八億美金,以學生人均經費來說要比台灣任何一個大學要高許多,也為第三個九年計畫,奠立了良好基礎,可喜可賀。
兩岸清華聯合研究,最主要的目的還是提升研究水準,往高層次發展。在比較容易量化的科學領域,如果我們看世界學術研究大勢,以科學引用指標Science Citation Index, SCI期刊論文數來說,美國在2007-2011年五年間,每年都巧合的發表約50萬篇論文,中國大陸自200715萬篇增加至201122.1萬篇,增幅達47.4%,日本自200711萬篇減少至20119.7萬篇,減幅達11.7%,與此對應的,台灣增幅為16.4%而韓國增幅為17.5%;可見美國大致持平,中國大陸快速增加,日本則在下跌中,解讀這些數字變化雖只是反應學術實力的一種方式,但也與印象中各國的經濟甚至國力消長趨勢一致。
在頂尖標竿期刊方面,「科學」與「自然」兩期刊是科學界公認的涵蓋各科學領域論文的頂尖標竿期刊。在1991-2000 (前十年) 2001-2010 (後十年) 間,「科學」 期刊各出版9,7108,452篇論文 (article),「自然」期刊對應的數字是9,8049,192篇論文。在世界研發經費與人力於後十年較前十年均大增背景下,可能是基於希望維持高影響指數的考量,「科學」與「自然」兩期刊所出版論文數沒有大增而反各減少13%6%,也表示投稿被接受難度更高。
1991-2000年,台灣、韓國、中國大陸與日本在「科學」 期刊發表論文比率在前十年各為0.22% 0.17%1.01% 5.43%2001-2010年間各為0.75% 1.21%4.70% 9.54%:在「自然」 期刊發表論文比率在前十年各為0.19% 0.25%0.85% 8.35%,後十年各為0.65% 1.27%3.82% 10.16%。可看出日本在1991-2000年間科學已嶄露頭角,到2001-2010年更為強勁;韓國進步速度較臺灣快,但考慮人口因素,兩者在伯仲之間;中國大陸則進步驚人,且後勢看好。
再看科學超強美國,在「科學」 期刊發表論文比率在前十年與後十年各為百分之53.07%72.73%:在「自然」 期刊發表論文比率在前十年與後十年各為44.42%65.09%。與一般印象相反的是,美國主導地位,更為顯著。不可忽視的是,各地與美國合作而在「科學」與「自然」兩期刊發表論文均有顯著增加,一方面反應國際合作趨勢,另一方面,也難免有實際考量。
再看兩岸清華,在「科學」 期刊發表論文,2003-2007年新竹與北京清華各62篇,2008-2012年各513篇,2012年各26篇,在「自然」 期刊發表論文,2003-2007年新竹與北京清華各22篇,2008-2012年各519篇,2012年各24篇。北京清華在近五年有長足進步,而今年兩岸清華均表現突出,相信這種正向趨勢能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尤其在兩校進行共同研發合作架構下,屢見亮點,發揚光大。

去年上海交大的大學評比結果,在兩岸四地三千多個大學中,北京清華第一,新竹清華第四,如果考慮規模因素,新竹清華是第一。兩岸清華合作,打遍天下無敵手,一加一遠大於二,相信在大家共同努力下,在不久的將來,達成共建華人首學,邁進世界頂尖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