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歡迎Dr. Martin
Chalfie蒞校以「綠色螢光蛋白:使生命發光」為題演講。今天的演講會是本年清華諾貝爾大師月五場演講中的第三場。由於到場的有許多是高中學子,為讓同學們對大師行宜有較深刻了解,今天我也徵得Dr.
Chalfie同意用中文開場。
如果我們看Dr. Chalfie的履歷表,知道他三十歲拿到博士學位,做了長達五年的博士後研究員,三十五歲時任助理教授,七年後才升副教授,學術生涯原來並不順利,但在此後二十年內榮獲諾貝爾獎的桂冠。從他的自傳中,我們可看出平凡中的不平凡,而深受機遇、運氣、個人執著與貴人的影響。
Dr. Chalfie出生於一個美國猶太人小康家庭,父親只有高職學歷,母親唸大二時因無力支付學費而輟學,但雙親熱愛學習,並極力培養其三兄弟唸最好的大學。Dr.
Chalfie在高中畢業時,曾經歷徬徨少年時,不能確定要唸科學還是其他學科,因而與家鄉藥廠提供鼓勵唸科學的獎學金失之交臂。在哈佛大學大三暑假,參與實驗室專題研究,單打獨鬥的情況下極不順利,而決定改唸社會科學。大四時選了許多課後,發現以為社會科學容易唸是偏見,到大學畢業時,再度徬徨,先當了兩年高中老師,在這時期經同事介紹,暑期到耶魯大學實驗室工作,領會到向人請教以及與人合作的重要,並重燃對科學研究的興趣,而回到學校唸研究所,並在一位好老師指導下完成博士論文工作。
在獲得博士學位後,他在高中同學兼好友
Bob Horvitz推薦下到劍橋大學Sydney Brenner教授研究組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Brenner研究室除設備精良外,有許多對求知與科學研究充滿熱忱的同事與學生,經常熱烈討論科學問題,期間並深受John
Sulston教授的啟發。這三人(Brenner,Horvitz,Sulston)日後因「器官發展與細胞程式化死亡遺傳規律的發現」榮獲2002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與三位諾貝爾大師的密切交會,對他往後研究產生了決定性影響。
Dr.
Chalfie在劍橋大學一待就是五年,1982年才應聘到哥倫比亞大學任教,因他一向都有發表完整研究結果理念,1987年整年甚至沒有發表一篇論文。這在早已瀰漫「不發表論文即面臨無法生存(publish
or perish)」的學術界是異數,讓當初延攬他的系主任擔心不已。幸好後來及時峰迴路轉,到1989年四十二歲時得到長聘副教授職位。因此Dr.
Chalfie的前半段學術生涯,並不平順,但實際上與他堅持理念,有所執著有關,終能成就大事業。
從Dr.
Chalfie諾貝爾獎之路來看,與猶太家庭重視教育、學習的傳統,以及他能在挫折中獲取教訓,學會向人請教以及與人合作,在一連串機遇下,由貴人指引,把握學習機會,在適當研究環境中茁壯,同時能不隨流俗,專心執意,按步就班,終於在綠色螢光蛋白研究上出類拔萃,登上學術最高殿堂,是很值得大家深思學習的。
諾貝爾獎是學術桂冠,如所有難得獎項一樣,有運氣成份,而常有遺珠之憾,但得獎人往往實至名歸。諾貝爾獎大師一般都平易近人,思路清晰,善於溝通,知識淵博,精於表達。如果在座青年學子,未來有意問鼎諾貝爾獎,就從學習大師風範開始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