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分類

2012年5月9日 星期三

「遠方的祝福 - 卓以玉的詩與畫」演講致詞

很感謝與歡迎卓以玉教授到清華來演講。在科技界,本校校務諮詢委員卓以和院士大名如雷貫耳。很早就聽說卓院士有位多才多藝的姐姐。去年十二月舉行校務諮詢委員會時,與卓院士談起清華國學院四大導師之一的梁啟超先生,其曾孫女梁帆女士現為本校客座教授,才知卓、梁兩家有姻親關係,而卓以玉教授不久前曾在中研院講述其家學淵源。當時我就表示希望邀請卓教授能就便到清華來演講,有道是「心想事成」,很高興卓教授今天能翩然蒞臨,給予我們「遠方的祝福」。
一般與藝文有關的演講,少見既談詩又說畫,尤其是自己的詩與畫。卓教授詩畫雙絕,也以作曲知名。大概很少人不喜歡潘越雲的「天天天藍」,正是由卓教授作詞,她的「相思已是不曾閑」則是由卓教授以中國傳統的古箏譜曲,更彰顯了卓教授非同一般的文學、美學與音樂造詣。
詩情畫意,如詩如畫,生動地形容有如詩畫般美好浪漫的感受。文學的詩情與繪畫的畫意恰是我國審美意趣所追求的。一首好詩可以呈現出一幅優美的畫面,傑出的畫作,常別有詩情。我國本就有文人畫傳統;蘇東坡讚王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而蘇東坡本人則是多面性天才詩人,創新的畫家,他提出「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並主張畫以「神似」為上,「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詩畫可以互相闡發;「詩是無形畫,畫是有形詩」,詩畫關係密切,但有時又有互補性,鄭板橋讚揚歐陽修論寫蘭「蕭閒疏淡之致,為畫筆偶能得之,此真知畫者也」。前人云「畫難畫之畫,以詩補足,吟難吟之詩,以畫助成」。
十八世紀德國藝術評論家萊辛(Gotthold Lessing)在一本論畫與詩的散文集,Laocoon,中強調詩與畫的差異,認為詩與畫分別為語言與視覺藝術,以語言與線條彩色等自然為媒介符號,各適合表現在時間中先後承續的動態事物與空間中同現的靜態事物。另一方面,自藝術理想來說,繪畫最主要在追求美,詩則正反兼收,喜怒哀樂皆在旨中。中國文學中,自司馬遷起,「詩可以怨」是主流,文窮而後工,白居易在讀李杜詩集後嘆曰「天意君須會,人間要好詩」 ,西洋文學中,也屢見「病蚌生珠」之說。此間連繫,相信能詩善畫的卓女士必能給我們帶來許多啟發。
卓女士出自藝術世家而與清華的淵源很深。祖父卓君庸先生有臺灣章草第一家的美譽當年所有中國駐外大使合買了一件刻有卓先生書法:「子曰舉直錯諸枉,則民服」的水晶送給老總統蔣介石。同時蔣經國先生任行政院長時,曾每週親自到卓先生臨沂街寓所學習書法。祖母林嫄民女士,其兄林長民是卓教授的大舅公,為林徽音父親,是以林徽音卓教授表姑,而林徽音與梁思成結婚是由梁啟超與卓君庸先生主持。另外林覺民先烈為林嫄民女士堂兄弟參加美國越戰紀念碑設計競賽,獲得第一名的林瓔,其父林桓為林徽音異母弟弟。
另一方面,卓教授大舅舅陳岱蓀教授長期任清華法學院院長,是中國近代經濟學泰斗。外婆李季束之父李宗言,其外婆林普晴為林則徐的女兒沈葆楨夫人。一個家族出了這麼多歷史人物,讓人嘆為觀止。

今天很高興請到卓以玉女士到清華來演講,是清華與卓女士結緣之始。很感謝卓女士有意將其珍藏的十八幅原版畫作捐贈給清華,盛情隆誼,實為清華之幸。我已經請圖書館典藏組與藝術中心了解典藏需要,在準備充分後,再擇期舉行捐贈儀式。現在讓我們以熱烈的掌聲感謝並歡迎卓以玉教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