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分類

2012年5月3日 星期四

簡吉與日據臺灣農民運動特展開幕致詞

很感謝大眾文教基金會在清華舉辦「簡吉與日據臺灣農民運動特展」,誠如楊渡先生在其著作「簡吉 臺灣農民運動史詩」所說,是給台灣歷史「補課」,尤其為多數政治人物避談的「左半部」。
簡吉先生是一位日據時代傑出的農民運動家、革命家,他先擔任受人敬重的小學教師,因眼見農民貧苦而飽受剝削與農民子弟常因過度勞動影響上課學習的困境,四年後毅然放棄教職而全力投入農民運動。由農民組合抗爭到與階級、民族意識糾結,演變成殖民地解放運動,最後與台共合流,在日據時代坐了了十一年牢,二二八事變後,潛入地下,三年多後被補,次年遇害。
簡吉先生的生平事蹟以及後來發展提供台灣社會一個很好的反思機會。一個有理想的年青人,投身處於弱勢的農民運動,農民生活困苦,多不識字而怕事,推動樸實的農民為自身權益而抗爭備極艱辛,但簡先生義無反顧,全島奔波聯絡,四處演講,換來在日據時代十一年牢獄之災,而在國民政府時代更因政治活動,被捕遇害,犧牲了家庭生活、個人生命,留下了孤苦無依的妻兒,以及永遠不可平撫的創傷。
無可諱言的,簡先生是因參加共黨活動而遇害。國共之間自1927年國民黨「清黨」,造成白色恐怖,結下血海深仇。國民政府在大陸失利後,被迫遷台,「ㄧ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對共黨「寧可錯殺,不可錯放」,是國家暴力的極致。更令人髮指的是同案中,多位原來判刑較輕之人,數年後可因審判時未「全盤」吐實,而改判死刑槍決。
1920-1940年代,大陸曾有「有良知的年青人,一定會同情共產黨」的說法。共產主義在二十世紀前半期對許多人有很大的吸引力,但正如抗戰時期在西南聯大,一個由清華、北京、南開大學在抗戰後方臨時組成的戰時大學,任教的美國教授易社強 (John Israel) 所著「戰爭與革命中的西南聯大」( Lianda: A Chinese University in War and Revolution ) 一書中說西南聯大許多激進師生強烈抨擊國民政府貪腐、無能、專制,迎來了加倍貪腐、無能、專制的共產政權,這些人在共黨當權後有許多也遭遇到家破人亡慘劇,歷史的弔詭,發人深省。歷史發生與評價往往要看當時的情境,歷史學者史景遷(Jonathan D. Spence)在「天安門」(The Heavenly Peace Gate)一書中提到「時代的先行者」也容易較別人早一步捐軀。以今是而非昔並不足取;共產主義的失敗並不能抹殺簡先生捨己為人、追求公義的理想性。
今天我們以很沉重的心情來參加「簡吉與日據臺灣農民運動特展」開幕典禮。我們可慶幸隨著台灣解嚴,今天大家可以開放的胸襟追述討論這段悲傷的歷史,重新認識與評價簡吉先生的生平事蹟,以及台灣的左翼歷史,可以將史實完整地呈現於台灣社會面前,提供人們作理性的判斷和冷靜的思考。簡吉先生堅持追求社會公義的理想,是我們應當敬重與發揚的,這樣雖不能補償簡先生家人傷痛於萬一,正義的申張應是簡先生在天之靈所樂見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