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榮幸擔任本論壇「大專校院推動國際化策略」議題主持人,主持人通常有兩個角色,一為引言,一為介紹演講人,由於我被要求提供約三千字的文稿,所以假設要引言,
今天我們有四位頂尖大學校長為演講人,共有八十分鐘,希望每位發言人以十五分鐘為度,否則會耽誤午餐時間。
今天論壇以「大學國際化」為主題,先設大學須國際化;國際化指一國能融入國際社會,具有國際視野,與國際各界如教育、學術、產業、商務、文化、藝術等行業溝通往來,執行業務,參與國際組織與活動,增進相互了解,圖謀解決共同問題,參訪旅遊,從事國民外交,吸引國際人才、資金、旅遊觀光等;在全球化時代,大學不管在教學、研究、服務方面都很明顯的可透過國際合作達到提升的目的;同時外籍教師的延攬與僑外學生的招收,得以豐富校園生態,教育內容,另外學生境外經驗,都得以培養國際視野,增進學生外語能力、跨文化認知能力與開放心態,以為未來面對全球化經濟的準備;近年來歐美與東亞先進國家一流大學無不積極推動國際化,可見各大學都體認國際化對大學未來發展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大學也是推動國際化的人才庫與基地,負有相當的社會責任,來積極進行國際交流,
放眼目前國內大學,國際化的程度還有許多成長的空間,如以國際化指標來看,現況是
一、師資與出國留學:台灣在一九九零年代以前,學子大批出國留學,留學除學習外,對不同文化的了解藉較長期的「身歷其境」,要比一般交流深刻的多,許多留學生學成歸國後,在大學任教,因此至少在頂尖大學,教師為「國外博士」的比例很高,可謂具備推動國際化基本條件,但近年來,留學風氣低落,須設法有效提高學子留學意願,才不致逐漸喪失大學國際化優勢,
二、招攬人才:非台灣出生教授比率低,僑外生比率低,僑外生程度不高,這些與整體環境有關,如優秀人才理當優先留用,但反而處處受限,另外,國內薪資待遇逐漸喪失競爭力,相關單位提出的一些措施,雖有幫助,但無以大幅改善;僑外生的存在,對本國學生的國際化會很有幫助,但其專業水準有一定程度是起碼條件,因此教育部鬆綁也很重要,以達成指標要求大學增收水準低落的僑外生,只會浪費已經非常緊縮的寶貴資源,
三、培育人才:外籍教師的延攬與僑外學生的招收,得以豐富校園生態,教育內容,另外學生境外經驗,都得以培養國際視野,增進學生外語能力、跨文化認知能力與開放心態,以為未來面對全球化經濟的準備,
四、學術交流:自發的學術交流多,參加或舉辦國際會議,在國際期刊發表論文、參與編務,在國際性學會或協會擔任組織行政工作,與外國學術單位學術以及產業研發合作,交換生與暑期實習,政策推動的交流少,近年來,國科會推動之「龍門」計畫鼓勵國內外團隊合作、「拋光」計畫鼓勵參與國際性學會或協會組織行政工作以及國際期刊編務,中加、中法等各項聯合研發計畫,已初見功效,
五、非學術交流:國際志工,「非政府組織」(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NGOs) 活動,如保育專家珍古德 (Jane Goodall) 女士啟動的根與芽計畫(roots and shoots),為目前最具影響的面向青少年的環境教育項目之一。特定議題國際會議,如全球氣候變遷會議;模擬聯合國,台灣自喪失在聯合國席位後,參加國際組織活動機會受到嚴重壓縮,人才面臨斷層,以參與模擬聯合國等方式獲取實務經驗也不失為儲備人才機會,
大學國際化不僅是提升水準的關鍵,而且是全球化時代大學的社會責任,但要發揮最大功能,須要多方努力,在具有彈性以及必要配套措施下,發揮特色,下舉「清華大學的新IT產業: India and Taiwan,」,其中包括一、積極招收印度籍學生,二、積極推動臺印學術合作,三、承辦成立「印度臺灣教育中心」,四、接待印度重要訪賓,五、規劃設置「印度研究中心」、六、協助輸入/培訓印度人才,顯示國際化的多面與豐富性,或可做為參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