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代表清華大學歡迎北部八所高中「高中數理資優班」帶隊老師與同學來參加今天的專題發表會。在各位同學未來求學就業過程中,能以簡潔有力的方式發表成果至為重要,因此舉辦專題發表會,提供同學們演練學習機會,別具意義。
本人高三時候,有幸參加當時每所高中僅有一位數理最優代表的「愛迪生科學營」,所以如果我晚生若干年,應該也是「高中數理資優班」學生。另外我也是物理學士與博士,借此機會與各位同學談談讀數理科學的經驗。
在民國五十年代,由於受到李政道與楊振寧先生於1957年榮獲諾貝爾物理獎的影響,台灣高中學生曾掀起一股讀物理熱潮。我即是在此背景下,選擇物理系為我第一志願,幸運的保送到台灣大學物理系就讀。在大一時,化學與微積分被學校安排分別與化學及數學系同學一起上課,所以認識不少化學及數學系朋友。當時流行的想法是化學要學好須要物理好、物理要學好須要數學好,數學學好則可多讀一些哲學,因此大學與唸研究所時課內課外讀了不少數學。現在回想起來,在我以實驗為主的研究上,誇張一點說,是毫無用處,英文是absolutely useless,可謂浪費不少時間、但從另一方面來看,後來在任教與做研究過程中,對數學不但不畏懼,而有親切感,因而在研讀參考書與學術論文時,不會因所涉數學較為艱深而卻步,其實還是有相當收穫的,所謂功不唐捐。但如有機會重來的話,我希望能在有良師指引下,更有效率的學習。
在我唸大學時,另外一個普遍看法是物理基礎性最高,化學次之,生命科學主要是描述性(descriptive)學問,分析(analytical)的成份少。換句話說,物理、化學、生命科學所須數學依次遞減。這種情況因近年來生命科學快速進展,有相當程度的改觀,譬如生物資訊(informatics)吸引許多電機資訊學者投入,有些統計或數學出身學者,也得在生命科學領域揚名立萬。基礎科學從二十世紀後三、四十年到現在,以生命科學進展最快,其應用潛力漸顯,但學門基礎性的排序並不會因而改變。
一個人的成長,人文素養極為重要。為培育寬闊視野之人才,讓學生不以追求高分為唯一目標,而願意致力於學習效果的提升與達成,得以有機會與時間接觸更多其他有義意的事務,清華大學自99學年度起,學生學業成績由百分計分法改採等級制。相信此項重大變革對本校以及台灣的高等教育,將會產生深遠的影響。大家在未來學習上,也要注意不要太早獨沽一味。諸位在高中數理資優,可謂為將來上大學打下很好的基礎。清華大學竭誠歡迎各位未來選擇到本校就讀,最好是在座兩百多位同學一個都不少。最後祝大家專題發表順利,抱得優勝錦標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