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分類

2022年5月19日 星期四

典範永存: 追思梅貽琦校長

典範永存: 追思梅貽琦校長

兩岸清華永久校長

感懷遺澤

典範永存

永遠緬懷

梅校長在整整六十年前差不多此刻離開他一生奉獻的清華,大約半年後安眠於此,兩岸清華的永久校長,就像清華家族的大家長,今天我們在此追思,也許是一個對梅校長在天之靈報告新竹清華發展的好機會。
剛才我在思索在梅校長墓前致詞,應面向還是背向梅校長,想到論語中顏淵說孔子:「瞻之在前,忽焉在後,」梅校長如有在天之靈,應是無所不在,尤其梅校長生前喜歡說:「吾從眾」,會以在場眾人為重。
梅校長生前,在新竹建校,順利招生,建設校園,促成中國第一座原子爐完工啟用,打下良好基礎:在梅校長手創原子科學研究所第一屆畢業生中,即出了陳守信院士與林多樑教授等著名學者,1961年畢業的李遠哲校友於1986年榮獲諾貝爾化學獎,猶憶梅校長在1957年日記裡記述聞知西南聯大學生楊振寧與李政道榮獲諾貝爾物理獎的欣喜,而這三位在梅校長治校期間培育的學生非凡成就讓清華成為華人地區迄今唯一培育三位諾貝爾獎得主的學校,也成為清華永久的佳話。
其次是原子爐目前仍正常運作,據了解,核子反應器叫原子爐就是由梅校長命名:清華至今仍是台灣唯一培養核工人才的大學,台灣核能發電人才幾乎全部由清華培訓,同時近年發展硼中子捕獲治療技術,已成功治療幾十位頭頸部癌症末期病患,去年原子爐獲得主管部會核准延役十年,穩健地邁入第七個十年。
再次是梅校長逝世後,到1981年,連續四位校長都是清華畢業生,並都曾是梅校長的學生,包括陳可忠 (1920級)(1962-1964代理,1964-1969)、閻振興 (1934級土木系)(1969-1970)、徐賢修 (1935級算學系)(1970-1975)與張明哲 (1935級化工系)(1975-1981)校長,承襲了老北京清華的校訓、校歌、校徽,教師宿舍以院、所命名,學生宿舍以齋命名,同時充分運用梅校長致力維護的庚款基金優勢,改善教師待遇,並提供舒適實用宿舍,再加上清華固有的聲譽,優美的校園,正如李遠哲校友多次說過:「清華是海外歸國學人的首選」,得以聘請最好的師資,延續梅校長「大學者有大師之謂也」之辦學理念下所建立的優良傳統,讓清華迅速成為台灣學術重鎮,並維繫至今,如從客觀數據上來看,清華在台灣所有重要學術獎項,人均值皆為全台第一;另一方面,清華自始即能招收許多第一志願學生,同時採取學生一律住校制度,學生深受校風薰陶,師生互動頻繁,不僅由良師授業解惑,在生活上多所照料,清華校友對母校向心力特別強烈,並非偶然。
在1990年代,隨著政治大環境的改變,兩岸清華逐漸恢復一家親的狀態,即以我擔任校長四年,不僅接待與回訪北京清華顧秉林與陳吉寧前後兩位校長,簽定並執行多項合作協定,2011年,兩岸清華在美國矽谷共同慶祝清華百年校慶,2013年,更在北京清華舉辦「新竹清華日」,以雙學位合作培養人才
同時兩岸清華在海外各地都共組同學會,雖然近年因受台灣政治環境與疫情影響,兩岸清華交流受到一些阻礙,但相信不久後會雲淡風清,繼續維繫「兩岸清華一家親」的情誼,畢竟「政治是一時的,清華是永遠的」。
在梅校長逝世六十周年之際,回首看梅校長的好友蔣夢麟先生在祭文中說梅校長開啟清華的黃金時代,「人才之盛,堪稱獨步全国,貢献之多,尤彰明而昭著,斯非幸致,實耕耘者心血之所傾注,」確切真實敘述了梅校長對清華不朽貢獻,讓人永久感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