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分類

2022年5月13日 星期五

通識為本: 梅貽琦與通識教育

通識為本: 梅貽琦與通識教育

通識講座

梅校長特別重視通識教育

博雅教育推手

群賢畢至

通識為本

今年逢清華大學梅貽琦校長逝世60週年紀念,通識中心策劃以梅校長作為通識人物的主人翁,規劃一系列的演講與主題座談會活動。前天第一場王俊秀教授主講在新竹建校的典故,今天講題有關教育理念,下周兩場分別是關於興建原子爐的經過以及清華精神,再次周則是是比較梅校長與傅斯年校長兩位大師的行誼以及清華由校友建築師所設計的建築,是一個就多面向談論梅校長與清華歷史,緬懷梅校長對清華的貢獻和對通識教育的重視所規劃周詳的紀念活動。
今天邀請到陽明交通大學策略長程海東教授主講:
「大學者,有大師之謂也」-教育與教養
程海東教授是本校1970級物理系校友,美國西北大學材料科學博士,畢業後到美國依利諾大學材料系任教,其後曾任香港城市大學物理與材料科學系系主任,東海大學校長,現任陽明交通大學策略長與國際半導體產業學院教授,在教學、研究與學術行政方面都有很豐富的經驗與卓越的成就。在東海與陽明交通大學任內均積極推動博雅教育,也是他經常在各地演講的主題。
博雅一般認為是原自英文liberal arts,原指一個古代西方城市自由人所應學習的基本學科,現代則是作為生活常識的內容。中文翻作博雅,從字面上來看是廣博與優雅,這對台灣的大學生來說應是相當高的標準,也不容易普遍做到,是須要加強的地方。
博雅教育在概念上與通識教育類似,各有豐富的內涵,比較簡易的區分法是分別強調「人格」與「知識」。即以知識而言,我在進大學以後,很受到英國生物學家和人類學家,也是提倡「天演論」的赫胥黎 (Thomas Huxley) 所說「對所有事都了解一點,了解某些事的一切 (To learn everything about something, something about everything) 」的影響,年紀越大,越發現不可能達成,所以談博雅教育或通識教育,釐訂明確的目標並不容易。
在清華素有重視通識教育的傳統,「大學者,有大師之謂也」是梅校長名言,如果學問不淵博,談吐不優雅,大概不會被認為是大師,梅校長特別重視通識教育,他曾說: 「通識為本,專識為末」,通識教育也是清華教育的一個重要成分。新竹清華推動通識教育有兩個主軸,一是於1980年代以「共同學科」形式推行, 經過將近十年的發展,共同學科之教學範圍逐漸擴大,涵蓋大學通識教育之諸多面向。1992年「共同學科」改名為「通識教育中心」。至此,「通識教育中心」成為一個實際負責推動、規劃和執行通識教育的獨立教學研究單位。1997年 「通識教育中心」自「人文社會學院」改隸至「共同教育委員會」。
另一主軸,是成立清華學院,本人於 2007 年 7月擔任清華「大學部教育改進工作小組」召集人,小組成員包括各領域熱心教師十餘人,經過約半年的研討,最後對學校的推薦之一是以成立「清華學院」方式加強博雅教育,也蒙當時的陳文村校長採納推動,於次年2月成立「清華學院」沿襲至今。大家熟知的「先成為人,再成為公民,然後士農工商」理念,正是兩天前在此演講的王俊秀教授擔任學院執行長時所提出。 今天我們很難得的請到畢業已超過五十年的校友以及在教育界經歷豐富的程海東教授來談教育與教養,精彩可期,讓我們以熱烈掌聲歡迎程教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