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分類

2018年11月16日 星期五

「中國材料科學學會107年年會暨50週年慶」材料論壇座談會致詞


「中國材料科學學會107年年會暨50週年慶」材料論壇座談會致詞

「中國材料科學學會」(材料學會) 今年歡慶50週年本人是參加學會40年的老兵40年來「材料學會」一直是我專業之家 (professional home),多年來也有機會協助推動會務發展,到2005年認為是適當交棒時機,不再參與理監事選舉,又蒙第三十屆理監事聘請為榮譽理事,得以持續了解學會活動訊息,偶有可為學會略盡綿薄之處,也是義不容辭,學會仍然是我的心靈之家 (soul home)

最近翻看「材料學會」 3040週年慶特刊,勾起許多溫馨回憶。再次閱讀到幾位我接觸過的前輩理事長行宜以及對學會的投入與貢獻,令人感動不已。其中現已故去的許樹恩前理事長在「材料學會」 30週年慶特刊中撰文憶及當年「材料學會」的創立,乃因海內外材料學者先倡議辦理國際性的學術期刊,但格於內政部規定,出版刊物第一要務就是要有個「社團法人」出面,因而催生了「中國材料科學學會」。但主辦國際期刊談何容易,因此他為二十四年後,即1992年,「材料學會」主辦的「材料化學與物理」(Materials Chemistry and Physics),先聲奪人並站穩腳步,實現其個人三十年前美夢,感到欣喜異常﹔猶憶當年在吳秉天前理事長任內,眾意出版國際期刊時,許樹恩與今天在場的林垂宙兩位前理事長,均強力支持,前輩的風範與遠見,帶領大家「群策群力」,是「材料學會」一路走來,始終是國內學術團體的「優等生」的主要原因。

在材料學會3040週年時,我分別以「三十而立」與「四十而不惑」撰文祝賀,今年很自然是「五十而知天命」﹔對孔子時代的人來說,五十歲已很了解自然與環境的限制,而知所行止,對現代人來說,對自然定律掌握日深,外在環境不斷改變,思維可能就需要與時俱進,而不故步自封。對學會來說,不斷有新血注入,更可能日新又新。

我在材料學會30週年慶時,於 「三十而立」一文中曾歷數「材料學會」自創會以來重要工作與成就,到「四十而不惑」時,由於時空變遷,學會資源有限,重要工作優先順序自然應有相當的調整,所以有幾項建言以為未來努力之參考或思考的方向:近年來看到「材料學會」推出多項有意義的活動,例如獎掖年輕學者,材料創新獎競賽、材料知識學堂競賽、材料科技教育紮根微電影創作比賽等,深慶後繼有人,學會持續欣欣向榮。

展望未來,我個人有三點期待:

一、台灣目前學術界的處境甚為險惡,政府財政困難,執政者無心徹底改善學術困境,對大學微管理,各大學均面臨財務困境,同時光是博士班人數在幾年內減半還有多,讓台灣的大學競爭力節節後退,也反映在世界排名上﹔「材料學會」 在此時此刻,要更積極發揮學會固有多項功能,特別是集思廣益,加強整合,有效的運用資源,協助力挽狂瀾。

二、世界已進入人工智慧 (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 時代,對人類社會將會造成極大的衝擊,而AI在學術研究、教學以及生涯輔導方面影響的進展,國際上都有相當令人驚艷的範例可以依循,台灣材料學術界,甚至整個學術界,似乎尚無積極作為,期盼「材料學會」 能在此領域發揮引領作用。


三、學會檔案的留存與整理﹕最近我參加一個有九十四年歷史的基金會董事會。董事會原有意請一位歷史學為基金會做歷史紀錄﹔但在這位學者檢視基金會部分檔案後,認為太過紛亂,打了退堂鼓。這告訴我們檔案保存與歸檔的重要。我最近上「材料學會」網站,發現資料不夠齊全,例如找不到歷屆理監事與工作人員名單,理監事會紀錄也僅有近十幾年的紀錄等,希望「材料學會」以後能更善用數位與網路科技,在檔案保存與歸檔方面做及時的補強。有許多事,物故人非,再去發掘,往往事倍功半,甚至湮沒,把握時機非常重要。前人說﹕「沒有紀錄就等於沒有發生」,是很值得我們警惕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