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分類

2018年12月20日 星期四

淡江大學大師講座 -- 「人工智慧對科技經濟社會政治產業領域的挑戰與影響」


淡江大學大師講座 -- 「人工智慧對科技經濟社會政治產業領域的挑戰與影響」

人工智慧 (AI) 近年來蓬勃發展已漸影響世人生活各層面。我個人今年八月到英國與愛爾蘭旅行,從機場的自動通關、自助式托運行李、利用手機個人助理叫早、查詢資料、購物、觀看Youtube影片、用Google Map找路、攝影後照片整理、花木辨識,旅伴利用無人機空拍,都很能感受到AI的威力。在坊間,有本頗為暢銷的書書名就叫人工智慧來了內容相當豐富,是相當真實的寫照。

今天的演講題目或也可以改成 「一個非AI專家看AI 對未來的衝擊」。數位科技以致AI是我近年來很關注的問題,而其影響層面之深廣在幾年之間,有飛速的成長。今年二月,我協助財團法人「中技社」舉辦了一個「人工智慧對科技經濟社會政治產業領域的挑戰與影響」研討會請了許多名家主講相當精彩。所以今天的演講我打算就其中個人感受最深的心得,來向大家報告。這裡另向大家預告,明年三月,「中技社」擬舉辦一個後續的研討會,將涵蓋教育 、國防軍事 、醫療 (診治 預測 防疫) 、金融、法律、倫理、藝術、行政管理與傳播等領域。屆時歡迎大家參加。

研討會是國內首次透過重量級專家視角,多方位且深入探討AI可能影響,作深入的分析。AI目前雖然已是人人關心的議題,但特別希望讓目前從事發展AI的科技人員以及學生,能有較整體、全面而深刻的體認,在研發過程中,能多就發展選項有所思考,對負面效應能有所警惕,在與人分享成果時,抱謹慎態度,而不要在充分了解其風險前,廣泛散佈相關技術。有助台灣產官學研界思考出更周延的政策,從而協助導引優先目標訂定和最大化AI發展潛力。為免較技術性議題在開始時分散大家注意力,我的報告順序與「研討會」略有出入。

林建甫教授在「AI對社會經濟的影響」演講中,從經濟問題開始,談AI的新發展、經濟生活、經濟制度。近三十年來,世界經濟歷經資本主義大勝,全球化把世界推平,但2008年,金融海嘯又使人類對經濟學的思維重新改變,美國施行量化寬鬆,以鄰為壑,另一問題,是科技是否停滯,幸好有AI的新發展,展開數位科技革命、平台經濟的時代。最重要的是AI的應用到萬物相聯,亦即什麼東西都可以相聯。

AI影響經濟生活方面,最重要的,要掌握大數據,能夠精準的行銷、生產,經濟學的理論已經沒有長期成本曲線的概念,同時可能發展成壟斷性競爭。共享經濟的風起雲湧,每個人可以是生產者也是消費者,可以讓資源更有效應用,則讓共產主義以新型態重生。另一方面,很多問題不見得是AI有辦法解決的,但是AI可以幫助人們解決這些問題。

薛承泰教授從社會學、消費者、世代的差異觀點來看「人工智慧對社會領域的挑戰與影響」。從消費者的角度來看,現在家庭的智慧管理系統已相當進步,應多思考未來的問題,而對於缺少與人之間的互動的感覺跟默契的發展,相當存疑。

從人口角度,可以知道未來很精準,情況會很險峻﹔AI應用很明顯有世代差異,而且知道AI2020年在各個世代裡面都會有極大的影響力。可預見貧富擴大、人力短缺、未來勞動力需求變化,教育的方式跟品質、婚姻跟家庭,會有很大的衝擊。人要面臨價格跟價值的取捨,最終還是要追求人性跟靈性。夢想不在於有多偉大,而在於有沒有實踐的決心。

朱雲漢院士有系統的論述「AI在政治領域的的影響跟挑戰」。首先是已經產生的一些影響,包括民主政治運作以及國家職能、政府機器,它的運作的整個影響。

對於民主政治運作,就技術上來講,運用AI的技術的運用對於選舉,已經展現出其優越性,另一方面,社交媒體的風行,造成嚴重問題。AI的技術跟大數據也可以把政治過程、政治人物的言行更透明化。一方面國家的管理能力可以跳躍式的升級,人力可以大幅精簡,同時假設沒有隱私權保障的邊界,國家將來可以對社會做無死角全覆蓋性的動態管理。另外一方面,他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將來網路戰爭形勢會非常可怕,這些都是AI革命帶來國家職能裡面各種不同、可能的巨大影響。

AI技術跟潛能帶給我們人類社會非常大的政治難題。面對社會變遷,或社會制度變革的選擇難題,不僅是社會內部的貧富差距會變成極為可怕,富裕國家跟落後國家之間的差距也會成為比今天更大的鴻溝。反過來說,AI的積極面,如果能夠有新的社會契約跟新的國際規範,讓數位科技的生產力快速提升,以及我們講滴漏或普惠性的效益能夠全面釋放,有可能透過AI革命把人類社會帶向分享經濟跟社會主義的大餅。

其次是簡禎富教授,針對「AI對產業的影響跟挑戰」演講,分享對製造面的觀察,以及實際經驗,內容以作業面為重點。簡教授提出製造是台灣AI的機會之鑰,先進製程控制能夠智能化的提前去解決問題,如此就可以讓製造更精準。智慧工廠是讓機器也能夠智能化的互相協作,結合AI或是新的工具,隨時優化決策。動態整合製造數據調整、銷售配置,是應該注意的趨勢。例如,半導體的測試,擁有大數據,AI可以讓幾個重要的參數盡量留在良率高的點,做出來的結果可以隨時繼續學習,因為資料在累積,就知道將來應該怎麼去改變。 

他認為德國所提出的工業4.0,傳統的製造商,是希望掌握很多資料的傳統製造商變成是一個平台,掌握很多資料,然後集成或是整合很多資源,獲得比較高的利潤。工業4.0不是純粹的只是用機器人去取代人的問題,也是一種國家間競爭的關係。為製造要落地,製造要跟實體結合,它不是純粹的數位,台灣還有一些專門知識,現階段較適合發展介於工業4.03.0之間工業3.5。根本目標在彈性決策,與領域專家合作,利用AI就近解決管理或生產上決策的問題。

孔祥重院士以「變革型技術﹕:人工智慧、區塊鏈與元件 (Transformational Technologies:AI, Blockchains and Devices)」為題演講。內容分三個重點,第一個是元件功能變得很強大,第二個是AI對於帶給產業的復興(renaissance)的機會,尤其是對於製造業的影響很大,而數據是最重要的,幸虧台灣製造業有很多數據,所以有相當機會。第三個是系統會因為AI的原因,有很多系統會變成非常多元而有用 (ambitious),比如說一個系統可以自動,越來越強大,對於整個社會,經濟、包括產業模式會有很深遠的影響。但是這種系統要怎麼設計,作得好,要做很多實驗,區塊鏈 (Blockchain) 就幫你做這個實驗。即AIblockchain把一些元件的功能,變得遠更為與人類需求息息相關。目前進步非常快的AI、,萬物互聯網 (Internet of things, IOT)、,區塊鏈blockchain三種變革型技術,在一起互動的時候就會產生不可思議的力量。

在「人工智慧對科技領域的挑戰與影響」演講中,本人強調演講重點在科學與技術發展,主要涵蓋大數據與大科學面向,不限於實驗自動化,而包括機器學習元素。在科學研究上,以AI輔助,而有明顯效益之例,包括在基本粒子研究上,尋找到又名上帝粒子的希格斯玻色子﹔;美國航太總署利用谷歌(Google)AI發現了一顆遙遠的恆星周圍的第八顆行星﹔;谷歌使用最新的AI技術,從測序數據中構建出一幅更準確的人類基因組圖像﹔;生物學家和數據科學家使用利用整合知識工具系統來鑑定修飾p53的蛋白質。顯示能從文獻分析中,就已知的知識,推理、預測並導致新的發現。在材料科技方面, 美國所推動的「材料基因組計畫」五年有成,發布了一系列成就和技術成功, 在國內努力上,則有工研院材料化工所建立起國內領先團隊,已開始結合電腦模擬與AI機器學習加速產業創新研發。

最後談到在AI興起的時代,如何才能在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李開復先生認為
隨著科技進步,AI技術將在大量簡單、重複性、不需要複雜思考就能完成決策的工作中,取代人類。不斷提升自己,善用人類特長,善於借助機器的能力,這將是在未來社會裡,各領域人才的必備特質。他並提出AI時代最核心、最有效的學習方法,包括:
  •主動挑戰極限
  •做中學
  •關注啟發式教育,培養創造力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雖然面對面的課堂仍將存在,但互動式的線上學習,將會愈來愈重要
  •主動向機器學習
  •既學習「人—人」協作,也學習「人—機」協作
  •學習要追隨興趣
是很值得參考的









2018年12月14日 星期五

張系國教授「從烏托邦到反烏托邦的科幻小說發展史」演講致詞


張系國教授「從烏托邦到反烏托邦的科幻小說發展史」演講致詞

今天我是以張系國教授「粉絲」的身分來聆聽演講。張教授與我既相當有緣也可說不是那麼有緣﹔一方面他就讀的小學 (竹師附小)、中學 (新竹中學)、大學 (台灣大學)、研究所 (美國柏克萊加州大學) 都與我同校,而且小學時與我二姊同校同屆據張教授說他們也相當熟識。另一方面我在前天聽他演講以前一直與他緣慳一面。張教授比我大三屆,在中小學時常聽師長提及這位才子,印象比較深刻的是張教授才氣縱橫的另一面是不屬於老師眼中的「乖乖牌」另外前天餐敘時聽張教授提及其尊翁在他唸小學時是台肥新竹廠的廠長讓我想起「竹師附小」自然課必有的課外活動,是到台肥新竹廠參觀,其中的高潮是,工作人員會夾起一個小皮球,放到液態氮(製作肥料的副產品)極低溫中,然後將硬化的皮球丟到地上,化為碎片﹔另一膾炙人口的逸事是,與今天在場大部分教師一樣,出國留學時要考GRE (Graduate Record Examinations),當年許多學生在英語部分,得分與美國大學生相比,常為最低的1%,而據說張教授考高達77%,這點等下可請張教授確認一下。

張教授特別的地方是文理會通,不僅是資訊科學專家,而且又是名作家。在文學著作領域,於文學創作、時論雜文以及科幻小說多方面,都相當有成就。前天演講主持人說張教授是百科全書式人物,並非過譽。

今天的主題「烏托邦到反烏托邦」是我近年來很關心的問題。烏托邦描繪一個幸福與美好的社會中國古代從「禮運大同篇」、「桃花源記」、「鏡花緣君子國」等代表對祥和社會的憧憬,西方則從柏拉圖「理想國」到摩爾「烏托邦」,則比較周詳的考慮到理想的政制與社會,通常都帶有共產社會色彩,對個人自由有所壓抑﹔因而從二十世紀初開始,有不少的「反烏托邦」的經典著作,最著名的應是歐威爾 (George Orwell) 的「1984」﹔其中「老大哥在看你了」名句,讓人不寒而慄。前天聽張教授預告,今天會花比較多時間談歐威爾與「1984」這本書,我個人閱讀各種「烏托邦到反烏托邦」著作,發現幾乎一致將未來指向共產社會。由於在二十世紀共產主義在各國的實驗大致以破產告終,以資本主義的勝利收場,因而一時「歷史的終結」之說大為風行。但本世紀初由美國次貸引起的的全球性金融風暴,又嚴重暴露資本主義的缺陷。由於與人工智慧 (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相關的科技快速的進步,讓共產主義「均貧」的致命傷可能得到紓解,集中式的管理技術,如無所不在的監視系統,也較成熟,使人類必須再度思索共產社會的可能性,今天我特別希望張教授就這個觀點能與大家分享他的看法。

歐威爾的另一名著「動物農莊」,在今年台灣社會上演了現代版。台大物理系系主任張顏暉教授在五月份「新五四運動」活動中,上台發言時,曾引用「動物農莊」中的故事情境,痛批教育部在台大遴選校長過程的蠻橫無理:「所以在動物農莊中,只有豬可以去大陸講學21天,人不可以。只有豬可以兼獨董而當校長,人不可以。只有豬可以把學校專利拿去申請變成自己的,人不可以,只有豬實習生可領250萬年薪,人不可以。」台大校長懸缺至今已一年半,仍似無解。令人沉痛,同時也讓我們看到歐威爾「反烏托邦」著作的普世與現代性。







2018年12月11日 星期二

張系國教授「黑天鵝和白大象——大數據時代的科幻與視覺語言」演講

張系國教授「黑天鵝和白大象——大數據時代的科幻與視覺語言」演講


很感謝張系國教授今天精彩的演講。張教授談到大數據時代應特別注意黑天鵝和白大象的現象,光看統計數字,有許多誤區,相當發人深省。黑天鵝的意義隨時代有所演變,現今主要指原本不可能發生之事,一旦發生,專家們可一改先前意見,言之鑿鑿,而振振有詞。以川普當選美國總統而言,原本主流媒體從民調顯示,幾乎一致認為不可能,事後則頗有人大言不慚說早已預見﹔白大象則是指顯而易見的事物,因為有所顧忌,或其他原因,視而不見或不敢明言,有如國王的新衣﹔川普總統又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他的內閣,有許多聰明人,在他背後常嘲笑其為狂人或白癡,但在內閣會議中,則一片歌功頌德,幾成一言堂﹔例如他聲言不相信溫室效應與氣候變遷的關係,無人敢攖其鋒,而讓世界第一強國,不但不能在救世界於危難中居領導角色,反而帶頭加重化石燃料開採與使用,壓抑環保措施,讓人徒呼負負。


張教授在演講中提到川普可謂現代韋小寶。韋小寶是金庸先生筆下「鹿鼎記」的主角,一方面不學但有術,靠招搖撞騙而扶搖直上,這點與川普很像,但也有與其大異其趣的地方。川普是富家子弟,據紐約時報最近調查報導,歷年來他獲得其父幾億美元的贈與,幫助其事業發展,雖然經常自我吹噓他事業靠一己之力,多麼成功,但在經營事業中,曾三次破產,其現有財富與歷年逃稅問題也常令人生疑。韋小寶則是一揚州妓女之子,父不詳而從小在妓院長大,可謂白手起家。另一大差別是,川普是世界第一強國領導人,具有無比的影響力,但經常不按牌理出牌,無事生非,等於是不斷製造「黑天鵝」,對現今世界紛紛擾擾,推波助瀾。韋小寶背後雖有不太穩當的靠山,康熙皇帝,但必須靠自己臨機應變,才屢屢化險為夷,多為被動,鮮少主動。而且韋小寶有一定的原則,講求義字,而川普可謂集寡廉鮮恥的大成,兩相對照,高下立判。


這裡要特別一提,金庸先生是清華2010年的名譽博士,因為他在八年前已行動不便,而由我與其他清華同仁一起到香港頒授學位給他。同時張教授也可謂是清華校友,這是由於張教授與我一樣,都是竹師附小的畢業生。竹師即是新竹師範,是新竹教育大學的前身,而竹師附小也成為清華大學附小,所以以張教授的不凡經歷,未來很可能膺選為清華大學的傑出校友。相當湊巧的是,除小學外,張教授就讀的中學(新竹中學)、大學(台灣大學)、研究所(美國柏克萊加州大學)都與我同校,但比我大三屆,所以是我的學長。在中小學時常聽師長提及這位才子,大學後因為念的院系不同,比較少直接由師長談及,但張教授文名漸著,所以多是從報章雜誌或其文學著作中間接地了解其才思。張教授對我來說是久仰大名,已超過五十年,但卻一直無緣相見,所以說今天算是一個相當特別值得紀念的日子。


張教授的演講隨後談到視覺語言,涉及地圖、尋寶圖、圖示、關係圖,引出科幻的平行宇宙,從「洛陽伽藍記」、世界地圖、亞洲地圖、Google地圖、湯恩比談圖形文字到費孝通(清華畢業生與教授)的權力結構,以至黑鬍子、魔戒等,側及現金台灣政治人物與潮流,縱橫瀟灑,一發不可收拾,是一次難得的饗宴。











2018年11月29日 星期四

ECS理事長郭育教授演講引言


ECS理事長郭育教授演講引言

身為美國電化學學會 (ECS原為Electrochemical Society) 終生會員 (Life-time member)學會理事長蒞臨當然應該躬逢其盛所以今天很高興來聆聽郭育教授的演講ECS是美國重要的大型學會之一,自1902年成立自今已有一百多年,目前有約一萬會員,遍佈全球八十餘國,創始會員中包括發明電燈的愛迪生,以摩爾定律出名的Gordon Moore以及多位諾貝爾獎得主,都曾在ECS中活躍過。郭育教授是第一位獲選ECS理事長的華人,堪稱「華人之光」。相信等一下郭育教授除報告多功能高介電常數氧化物薄膜 (The multi-functional high-k thin films)研究成果外,也會介紹ECS的現況。

我因為年齡較長,所以頒獎給別人的機會很多,但郭育教授是少數近年來曾頒獎給我的人。場合是在2010年於溫哥華舉行的ECS年會,很感謝郭教授以ECS電子與光子部門主席 (Chair of Electronics and Photonics DivisionEPD) 身分頒給我EPD Award。如果大家有興趣的話,可上清華網站2010年首頁部份看到相關報導。另一方面,我也利用EPD Award的獎金轉而支付ECS長期會費,因而得以成為終生會員。郭教授雖然客氣的說EPD主席並不在Award評審委員會中,所以不是他的功勞,但幫助一定很多,是我要在此深致謝意的。

我與郭教授結緣也是在ECS活動中我曾在2001-2006年連續六年都在ECS年會擔任其中一個研討會的共同主辦人 (Co-organizer)同時也多次在不同的研討會擔任受邀講員,所以很自然地與郭教授結識。另一層淵源,則是因為郭教授的兄長,正是清華的傑出校友郭位﹔如果大家熟讀四書之一的中庸的話,一定知道其中有云﹕「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可能會聯想到他們的關係。郭位教授現任香港城市大學校長,我剛好上一次與郭育教授見面,也是在香港。當時是在他主辦的ULSI-TFT研討會擔任主題演講人(Key-note speaker),這裡要特別一提的是,郭育教授是ULSI-TFT的頂尖專家,而ULSI-TFT研討會系列,今年已是第二十八屆,是世界上ULSI-TFT領域歷史最久,而持續舉行的重要研討會。

ULSITFT是同源的技術,但ULSI追求電晶體尺寸小,而TFT追求大面積成品,分別反映在台灣的積體電路(IC)產業以及面板產業上﹔台灣的IC產業由台積電領軍,在世界上擁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台灣面板產業由於IC產業技術的根基,雖曾風光一時,自中國大陸大舉投入,變得非常辛苦,譬如說中國大陸已開出全世界唯一的第十一代面板生產線,其面積高達3 x 3 平方米,成本效益要比台灣量產前世代面板高很多,所以台灣未來必須要走尋求高附加價值路線,以免滅頂,這是在座同學未來就業必須要注意的。

另一方面,郭育教授是積極參與學術團體最好的典範。尤其講求國際化時,不僅參加學會舉辦的會議,更要參與學會中各委員會的工作,爭取或協助主辦會議等,才有機會獲得肯定與榮譽。在國內學者參與的國際學會中,很明顯的是以電機資訊領域的電機電子工程師學會 (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IEEE)最為成功,光是獲選IEEE會士的國內學者據估計即達百人以上,非常可觀,很可以給各位老師參考。














2018年11月16日 星期五

「中國材料科學學會107年年會暨50週年慶」材料論壇座談會致詞


「中國材料科學學會107年年會暨50週年慶」材料論壇座談會致詞

「中國材料科學學會」(材料學會) 今年歡慶50週年本人是參加學會40年的老兵40年來「材料學會」一直是我專業之家 (professional home),多年來也有機會協助推動會務發展,到2005年認為是適當交棒時機,不再參與理監事選舉,又蒙第三十屆理監事聘請為榮譽理事,得以持續了解學會活動訊息,偶有可為學會略盡綿薄之處,也是義不容辭,學會仍然是我的心靈之家 (soul home)

最近翻看「材料學會」 3040週年慶特刊,勾起許多溫馨回憶。再次閱讀到幾位我接觸過的前輩理事長行宜以及對學會的投入與貢獻,令人感動不已。其中現已故去的許樹恩前理事長在「材料學會」 30週年慶特刊中撰文憶及當年「材料學會」的創立,乃因海內外材料學者先倡議辦理國際性的學術期刊,但格於內政部規定,出版刊物第一要務就是要有個「社團法人」出面,因而催生了「中國材料科學學會」。但主辦國際期刊談何容易,因此他為二十四年後,即1992年,「材料學會」主辦的「材料化學與物理」(Materials Chemistry and Physics),先聲奪人並站穩腳步,實現其個人三十年前美夢,感到欣喜異常﹔猶憶當年在吳秉天前理事長任內,眾意出版國際期刊時,許樹恩與今天在場的林垂宙兩位前理事長,均強力支持,前輩的風範與遠見,帶領大家「群策群力」,是「材料學會」一路走來,始終是國內學術團體的「優等生」的主要原因。

在材料學會3040週年時,我分別以「三十而立」與「四十而不惑」撰文祝賀,今年很自然是「五十而知天命」﹔對孔子時代的人來說,五十歲已很了解自然與環境的限制,而知所行止,對現代人來說,對自然定律掌握日深,外在環境不斷改變,思維可能就需要與時俱進,而不故步自封。對學會來說,不斷有新血注入,更可能日新又新。

我在材料學會30週年慶時,於 「三十而立」一文中曾歷數「材料學會」自創會以來重要工作與成就,到「四十而不惑」時,由於時空變遷,學會資源有限,重要工作優先順序自然應有相當的調整,所以有幾項建言以為未來努力之參考或思考的方向:近年來看到「材料學會」推出多項有意義的活動,例如獎掖年輕學者,材料創新獎競賽、材料知識學堂競賽、材料科技教育紮根微電影創作比賽等,深慶後繼有人,學會持續欣欣向榮。

展望未來,我個人有三點期待:

一、台灣目前學術界的處境甚為險惡,政府財政困難,執政者無心徹底改善學術困境,對大學微管理,各大學均面臨財務困境,同時光是博士班人數在幾年內減半還有多,讓台灣的大學競爭力節節後退,也反映在世界排名上﹔「材料學會」 在此時此刻,要更積極發揮學會固有多項功能,特別是集思廣益,加強整合,有效的運用資源,協助力挽狂瀾。

二、世界已進入人工智慧 (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 時代,對人類社會將會造成極大的衝擊,而AI在學術研究、教學以及生涯輔導方面影響的進展,國際上都有相當令人驚艷的範例可以依循,台灣材料學術界,甚至整個學術界,似乎尚無積極作為,期盼「材料學會」 能在此領域發揮引領作用。


三、學會檔案的留存與整理﹕最近我參加一個有九十四年歷史的基金會董事會。董事會原有意請一位歷史學為基金會做歷史紀錄﹔但在這位學者檢視基金會部分檔案後,認為太過紛亂,打了退堂鼓。這告訴我們檔案保存與歸檔的重要。我最近上「材料學會」網站,發現資料不夠齊全,例如找不到歷屆理監事與工作人員名單,理監事會紀錄也僅有近十幾年的紀錄等,希望「材料學會」以後能更善用數位與網路科技,在檔案保存與歸檔方面做及時的補強。有許多事,物故人非,再去發掘,往往事倍功半,甚至湮沒,把握時機非常重要。前人說﹕「沒有紀錄就等於沒有發生」,是很值得我們警惕的。














2018年11月13日 星期二

「春之清華藝術教育發展基金捐贈典禮」致詞


「春之清華藝術教育發展基金捐贈典禮」致詞

不久以前清華物理系畢業的一位女博士榮獲第56屆十大傑出青年獎,她在致詞時感謝所有幫助過她的人,尤其是「高人指點,貴人相助」。今天我要恭喜「藝術學院」,同時得到「高人指點,貴人相助」,而這位集高人與貴人於一身的正是藝術學院榮譽院長侯王淑女士,也就是朋友們稱呼的侯太太。

侯太太不僅是藝術的愛好者,而且是國內推動現代藝術第一人。等一下會有多位嘉賓會對侯太太對藝術的投入與貢獻,做較詳盡的介紹,我們只要從侯太太相關簡歷就可很明白的看出一個輪廓。早在1978年即與其夫婿侯貞雄董事長等人共同創辦春之藝廊」,為一個展示相對較觀念性、前衛的畫廊,主要是為了培養更多欣賞藝術的觀眾。侯太太於1999年成立橘園是台灣第一個經營公共藝術的策展公司希望讓公共藝術如何在城市中發揮它美化都市環境的功能。同時也在大型國際展覽、美術館營運、大型文化創意產業空間的經營,都有豐富的經驗,也累積了一定的成績與能量。同年,侯太太創設「財團法人春之文化基金會」,持續提供資源支持藝術創作、學術研究和教育推廣,同時主動推動「藝術史」研究,為台灣當代藝術建構交流平台。

由於「東和鋼鐵」為國內最大的民營鋼廠淵源侯太太以結合「工業與藝術」為宗旨2012年創設「財團法人東和鋼鐵文化基金會」,每年邀請一台籍、一外籍藝術家,於東和鋼鐵苗栗廠區駐廠創作。相當有緣的是去年清華設置的公共藝術「葉子」是西班亞藝術家璜侯.諾維拉 Juanjo Novella的作品﹔而他正是「東和鋼鐵文化基金會」2016年駐廠藝術家其代表作「廢鋼小姐」不管設置在那裡都會成為地標。

侯太太不僅是藝術學院的貴人也是全清華的貴人。「東和鋼鐵」於1991年成立「侯金堆先生文教基金會」設立各類傑出研究獎獎掖傑出研究人才歷年來清華得獎人也許可坐滿半個「清華名人堂」。而侯貞雄董事長更於2001年私人捐贈給清華兩億元設立「侯金堆講座」讓清華得以延聘大師級人才。今天「春之文化基金會」的慷慨捐贈不僅是一連串義舉的延續更是一個嶄新的開始。

「清華藝術學院」有很光榮的歷史傳統,藏龍臥虎,名師如林,造就人才無數。可能很少人知道,竹教大也可以算是我的母校。原因是我小學念的是竹教大前身,新竹師範的附屬小學,也就是竹師附小﹔我小學的音樂老師是著名作曲家楊兆禎先生,他曾創作《搖船》與《農家好》等歌曲,後來被選編為國民小學音樂教材。而楊先生在1992 年,於當時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創辦音樂系﹔同時美術方面最知名的也許是李澤藩先生,曾是新竹師範美術老師﹔「清華藝術學院」目前是國內頂尖大學唯一的藝術學院,近年來更與時俱進,發展願景包括美緻、跨域、創新、卓越,有許多創新思維與做法,培養優秀的美術創作、工藝設計、音樂表演、音樂理論教育以及科技藝術跨域創作人才,得到「春之文化基金會」實質與長期的加持,當可善盡社會責任,共同把美感、創意帶入清華生活,在清華創造音樂心靈饗宴,開創科技藝術跨域基因,期望未來能成為台灣「藝術領航者」與「藝術跨域工作者」,更上層樓。

唐朝大詩人李白在春宴桃李園序中說﹕「陽春召我以煙景,大塊假我以文章」。大書法家王羲之暮春之初在「蘭亭集序」中寫道「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不知道侯太太在創立「春之藝廊」與「財團法人春之文化基金會」之時是否有想到這幾句春天的話但亙古以來天下萬物皆為藝術的題材,要如何發揮,讓人間更美好,是藝術家的天職,願與大家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