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分類

2014年1月1日 星期三

2013年清大鐘塔跨年活動致詞

很高興來參加學生會舉辦的2013年清大鐘塔跨年活動,還有4個小時,2014年即將翩然來臨,相信大家回顧2013年,都依依不捨但也倍感充實;英文有句話叫You ain’t seen nothing yet也就是「精彩的還在後頭」,清華的教育目標是希望透過健全的教育讓學生能活出精彩人生。也在此祝大家在2014年有可圈可點的生活與學習經驗。

在不到兩週前,也就是在1219日,本校曾舉行「清華名人堂」開幕典禮。「清華名人堂」的設立是希望突顯清華立校以來,為清華、社會、國家、世界「立德、立功、立言」的清華人,也就是有精彩人生的清華人;一方面感謝他們的重大貢獻,永誌紀念,「尋清華源流,留世間絕響」,一方面也由彰顯清華人的事蹟,在人格、事業、著作方面有永遠存在的價值。激勵莘莘學子,引為典範,「觀賢人之光耀,聞一言以自壯」。同時也希望能讓參訪賓客與民眾了解清華大學能推出如此鑽石級「名人堂」的特色。
清華歷來大師雲集,校友人才輩出,不僅璀璨杏壇,更深刻影響社會思潮、嘉益人群;第一批「名人」,包括大門口梅校長與國學院四大導師(梁啟超、王國維、陳寅恪、趙元任)浮雕以及胡適、楊振寧、李遠哲三先生半身銅雕,門前「清華名人堂」五個大字則由胡適先生墨寶集字而成;規劃中「名人」還包括其他有功清華「名人」、新竹清華傑出校友、名譽博士、歷任校長、講座教授等。特別榮幸與高興的是楊振寧與李遠哲校友以及兩位前校長能親自來參加揭幕儀式。
大家可能注意到在這八位名人中,有五位是人文學科學者,包括四大導師與胡適先生,重視人文學科與科學是清華的優良傳統,但近世學術有逐漸分化的趨勢,英國劍橋大學的學者史諾(C.P. Snow)在1959年發表了一篇「兩種文化及科學革命」文章,主旨是學術文化由專業化驅使,已經分裂為「人文」與「科學」兩種文化,成為解決世界問題的障礙,不能對「過去」作正確的解釋,不能對「現在」作合理的判斷,不能對「未來」有所展望,他呼籲學術文化世界要尋求消弭兩種文化之隔離與脫節現象;不幸的是,半世紀後的今天,兩種文化問題仍然存在,甚至也存在於清華的校園,而大社會學家柏深思(T. Parson)更提出至少另有一種「社會科學文化」,亦即是「三種文化」。事實上,在現代社會,最需要同時具備人文、科學與社會科學素養的公民,才能協助面對並解決世界複雜問題與挑戰,希望清華的師生能努力克服障礙,在完整的教育氛圍下,尋求不同學術文化的融合,擁有一共同的整體文化觀。

剛才在走向人社院大門時,特意再尋找並一睹大門前坡道石欄杆上的刻句:「我們是什麼?我們可以是什麼?」這發人深省兩問,應是哲學家期許大家對人生有所思索,惕厲自己,奮發向上,發揮潛力;猶太聖經「塔木德」中有三問,「不是我,是誰」?認為對該做的事,要勇於承擔,「不是現在,是什麼時候」?行動要把握時機,劍及履及,「不幫助人,我活著有甚麼意義」?人生苦短,有意願有能力幫助人,才有意義,是很值得大家反覆思索的金句。也希望大家在嶄新的一年多所體會,開拓美麗精彩的人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