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分類

2013年9月26日 星期四

102年教師節茶會致詞

歡迎大家來參加教師節茶會;本月初在新進教師講習會上,我曾談到對教師而言,清華是值得珍惜,教學相長、「安身立命」的好地方;今天在座的除新進教師外,還有各種教師獎項得主,是清華優秀教師群的典範,在此先恭喜大家,並祝教師節快樂。
教師在學校最主要是培育下一代年青人;我大學畢業後出國留學到回國教書,前後不到十年期間,已經感覺當時的學生遠沒有我唸大學時的學生用功;但以我教了好幾門課的材料系79級而言,全班約五十人,有二十幾位拿到美國名校博士學位,十幾位在國內外知名大學任教,也有好幾位成功的企業主,成就毫不比我唸書大學時頂尖學校畢業班遜色,也可以說,兩個世代的年青人有差異,但無所謂「一代不如一代」問題。
另一方面,現在學生也有令人憂心的趨勢,以往大多數學生成績不好,會檢討自己不夠用功,但現在常會歸咎於老師教的不好,所以教師給成績有逐漸增高之勢,造成成績膨脹(grade inflation)現象,同時教師因應學生較少花時間在課業上,課程內容簡易化(content depreciation),兩者合起來,形成內容趨淺,成績趨高現象,不利於深度學習。
日前有台大教授以「比一千顆飛彈瞄準台灣更驚悚」形容兩岸大學生競爭力的落差,很引起社會注目;月初本校新生講習邀請「天下雜誌群」創辦人兼董事長殷允芃女士蒞臨演講,殷女士在演講中曾放了一段採訪兩岸學生群的影片,有趣的是兩岸學生都異口同聲的認為要比對岸學生有競爭力,所謂「沒在怕」;美國一項大型研究,大學生中有百分之九十認為自己表現在同儕中前百分之五十,有自信心固然很好,但也不能忽略客觀評估,畢竟多了解自己,才能適切擬定方向與目標,「盡其在我」而有所成就。
近年來,一連串的心理學研究,讓大家對人類心理多了幾分了解,有些相當值得教師們參考:
人是理性動物嗎?2002年諾貝爾經濟獎得主康納曼在近作「快思慢想」 (Thinking, Fast and Slow) 中告訴我們,我們並沒有自己想像中那麼理性,是「人類自我認識的轉捩點」。
在大學教育實務上,可以借鏡康納曼研究結果的地方很多,例如教師改考卷,如果看到一份卷子,先改到較難的一題,而學生答的較好,造成好的印象「定錨」,再改其他題時,常會先入為主,曲意維護,分數打得寬鬆些,這是康納曼所謂的「月暈效應」,他的做法是先改所有考卷的同一題,並把分數打在考卷背頁;另外每年都要碰到的甄試入學問題,康納曼的經驗是一般的入學審查,用客觀數據以外的甄試方法「勞民傷財」而無效,同時在擔任評審時,審查品質受疲勞影響而下降,改考卷是情緒與體力影響,也是教師要極力避免的;而由於記憶自我常常凌駕經驗自我,近期或深刻的記憶,常常抹煞掉整個過程的經驗總和,所以教學時可以非常嚴格,但要在最後時多鼓勵學生,可留下較好印象;另外,在某些情境中表現卓越並不代表未來會有優異成績;現時台灣各大學創意創新高唱入雲,並鼓勵創業,康納曼舉加拿大政府的數據,創業者偏向樂觀,反而需加以警示,而不聽勸告者,無一得以創業成功,康納曼說,「如果你是樂觀的人,你應該既快樂又擔心。」
著名行為經濟學家丹艾瑞利(Dan Ariely)研究人究竟是受到什麼因素驅使,而有種種的作為?大多數人都自認是好人,要維持這種自我認知,行為會有所規範,但碰到灰色地帶,藉由一點點認知上的彈性,只要我們撒個小謊、暫時做稍為不合法的事,我們就可以從中獲益,而同時又能維持自身的誠實形象。這是種微妙的平衡法。
艾瑞利舉例說,冰箱上加裝很容易解開的鎖,知名大學宿舍取用他人食品的案例立即大減;社會中,真正大奸大惡的人少,愛貪點小便宜、矇混過關的人多,而如適時提醒,可減少許多弊端;艾瑞利顯示,測驗前讓人看一遍十誡,甚至請先簽名,作弊情況都會減緩很多,就是大多數人內心是希望維持認知本身是誠實的表現。
同時艾瑞利強調「勿以惡小而為之」,一個人累積許多小小違規,或許多人犯同樣錯誤,不誠實會像病毒一樣傳染,而認為大規模犯錯沒有什麼關係,造成腐蝕效應,有潛力釀成大錯。這也是名人應以高標準檢視,否則給人錯誤印象,有樣學樣,由緩慢、漸進而向作弊妥協,後遺症無窮;令一方面,公開表揚良善行為,也有示範而擴散的效果。
作者尼克.塔斯勒Nick Tasler)在「別讓性格壞了你的決策」(The Impulse FactorWhy Some of Us Play It Safe and Others Risk It All)一書中引述腦科學、遺傳學、生理學與心理學研究顯示,現代人類從約五萬年前,自非洲向外出走,與部份人基因突變而具有「追求新鮮感的基因」有關;約有四分之三的人偏向謹慎守成,另外約四分之一的人較勇於冒險,從演化學觀點,由於不是太長時間以前發生突變的基因,能涵蓋約四分之一的人口,表示有一定的優勢;兩類人比例在不同族群或有差異,但衝動的人比謹慎的要少很多,但也相當可觀,可能頗接近事實;在學生中,個人情性天生故有差異,但外在環境也是決策重要變數。作者塔斯勒結合了研究與現實生活中的例子,告訴我們,不論你是屬於謹慎型或衝動型的人,都可以透過控制個人風格,幫助自己做出得以改變工作與生活的有效決策。了解自己性格的優勢與劣勢,面臨困難的抉擇時,你將不再因猶豫不決而錯失良機,或因過於衝動而做出令人扼腕的決策!做為教師,如何使學生能適性發展,是一個值得努力的方向。
心理醫師、作家王浩威醫師最近出了一本新書「晚熟世代」,認為「一個從父母到子女都晚熟的世代,已然來臨!」他認為,這個世界在面臨十倍速時代的時候,過去的社群或家族已經消失無蹤了。在這情況下,這一代的父母幾乎是第一代要自己負責養育小孩的父母。他們一切從頭學習,才發現有太多的環環相扣的知識埋藏在裡頭。在這一切情形下,一個晚熟的時代就這樣誕生了。年輕人覺得自己還沒準備好,而父母卻又是不夠成熟。
人類的活動隨著這個世界的資訊化和全球化,愈來越加速。然而,對這世界大部分的人口,他們的應變方式,只是更緊張地想要自我保護。人們的反應是和動物的本能反應一樣,戰鬥或逃逸,而大部分的人選擇了逃逸。但過去觀念中的美好工作、美好職業,或美好的人生未來已經遙不可及,大部分的人於是就這樣地一直還在等待著。年輕人處在還沒準備好的狀態,即便不得不低下頭一試,還是覺得是沒有退路所逼的,不是自己準備好了。就這樣,大家的大學讀得愈來愈久,賴家賴得愈來愈晚,單身階段也愈來愈不可思議的長。
以上是我從最近閱讀對有關人類心理與處境得到啟發的部份,是各級教育,尤其針對年青人與大學生的教育,應正視的問題,謹提出供各位教師、同仁與同學參考,希望大家在生活中多所思索討論,使學校教學與輔導得以精益求精,更臻完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