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高興來參加「國際青年大使」授旗典禮,還記得上次參加「青年大使」授旗典禮,地點是在舊行政大樓第一會議室,這次移師到風雲樓三樓「活動中心」,規格提升不少,軍容也壯盛不少,事實上是從一支團隊倍增到兩支,是可喜的現象;同時我也要恭喜本校的兩支團隊,在兩百多報名團隊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成為入選的56個團隊之二。據了解,審查標準包括
1.辦理國際交流事務與服務學習之經驗與潛力,學校行政部門給予團隊之支持。(25%) 2. 課程規劃 (交流內容)切合交流國家 (城市)需要且具有調整之彈性。(25%) 3.領隊及團員蒐集資訊、獨立思考、解決問題及外語等能力。(35%) 4.經費規劃。(15%),入選要在各項優勝,很是難能可貴。
「2013年國際青年大使交流計畫」旨在推動台灣與邦交國及友好國家間之青年交流,增進各國青年對我國情及文化之認識,並達成以下具體目標:提供青年學生赴海外進行文化、藝術、科技、公衛、環保、美食、華語教學及體育等領域交流機會,拓展青年學生國際視野,協助青年與國際接軌;提供青年赴邦交國及友好國家參訪機會,增進對當地國情及文化之瞭解,並進行青年交流,深化雙邊青年交往;在國際間廣為介紹台灣優質多元文化,使各國進一步認識台灣文化並展現台灣青年之專業能力;使民眾瞭解政府推動「活路外交」政策與成效,並進而支持政府藉由推動青年交流,積極回饋國際社會並擴大國際參與。
今年經公開甄選後由國內19大專院校56個團隊 (每隊1名領隊及6名學生)獲選,經過適當訓練後分赴41個國家與當地青年交流;各校自行辦理下列事項: (一) 甄選及訓練各團隊領隊及學生,在出發前完成課程編排及教材準備,並自行負擔相關費用;(二) 配合駐外館處及交流國家(城市)合辦/交流機關(單位)之安排,與當地青年或社區、社團、慈善機構、中央(地方)政府及非政府組織進行交流。同時規定 1.各團隊領隊及團員全程參與本計畫所有活動 (含授旗典禮、簡報、交流活動及成果發表會)等,國內相關食宿及交通費用由各校或各團隊自行負擔; 2. 各團隊指派1名團員專責該團隊網路宣傳工作,每日將交流成果及心得上傳至團員個人、就讀學校及外交部本交流計畫Facebook,並每日提供當日活動影音檔或照片及簡要文字說明,由駐外館處上傳至外交部網站之國際青年大使交流計畫專區;3.各團隊交流返國後應與國內各大專院校進行動態與靜態的成果分享與經驗傳承,提高我國青年學子走向國際及參與外交事務之興趣。4. 製作隊服:各團隊需訂製2套以上之隊服,並繡(印)外交部規定之青年大使Logo徽章等;相當有挑戰性,也必須要有旺盛企圖心,具「吸睛、有創意」等特色,是很值得嘉許的。
台灣民眾目前出外旅遊機會雖多,但正式交流機會較少,各位既為 「青年大使」,要把握機會,學習大使所應注意的禮儀(etiquette)、禮貌(manners)、儀態(bearing),以至風度(style)、談吐(style
of conversation)、品味(taste)及素養(tacit
knowledge),促進雙方有誼與了解,另一方面,可能有很多受邀即席發言的機會,這時能事先思索什麼是適當內容,要比邊想邊講效果會好得多,尤其與交流項目相關事物,如能事先勤作準備,更會讓人印象深刻;這些,未來在各種場合與人應對,都會有加分效果。
大使的英文是ambassador,原意是傳遞訊息的人(messenger),名稱自十四世紀即已沿用,現在一般指一國派駐他國或機構的最高代表;另一方面,現也常有非官方的親善大使(good-will ambassador),如「國際青年大使」就是。談到大使,清華有很光榮的傳統,校友中擔任大使級的外交官很多,而在我國駐美大使中,知名度最高,貢獻最大的三位分別是胡適、葉公超、蔣廷黻先生,也都是清華人;同時前美國在台協會駐台北辦事處處長,也是第一位選擇在台長期定居的美國大使級外交家,司徒文博士已自七月一日起主持本校新設立的「亞洲政策中心」,將為本校在民國外交政策之貢獻再創高峰,大家返國後可與這位「真正大使」聚聚。
最後還是要提醒一句,在外飲食與安全要特別注意,「快快樂樂出門,平平安安回家」,祝大家滿載而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