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分類

2013年7月13日 星期六

102年暑期大陸交換學生歡迎儀式致詞

很歡迎帶隊老師與同學參加102年暑期大陸交換學生歡迎儀式。清華自2001年與大陸高校開始暑期交換學生活動以來,除2003年因SARS侵襲停辦外,今年是第十二屆,有交流學校十一所,到大陸的有99人,來台灣陸生有73人,另一方面,自2006年起,增辦學期交換學生活動,上一學年陸生來台上、下學期各有8183人(包括香港56人),到大陸的有1231人,下一學期來台陸生亦將有83人,到大陸的清華學生則有20人。同時配合政府於2010年訂定「大陸地區學生來台就學辦法」,20112012年入學各有1723人,今年預計會有61位新生。各項指標都顯示交流已成常態,但仍有擴大深化空間。
兩岸自1940年代後期有一段相當漫長期間處於「敵對」與「不相往來」狀態,幸好自1980年代後期,兩岸政策皆趨開放,以「和平」為基調,交流逐漸加溫,去年各有超過兩百萬人次來往,往「正常化」方向前進,但也有重重困難,有賴兩岸人民發揮智慧,逐步化解岐異,而教育與學術交流不僅重要,而且對兩岸未來具關鍵性。
兩岸經多年隔閡,有不同的發展軌跡,在教育方面,大陸頂尖大學的學生,宛如四十年前的台灣頂尖大學的學生,以唸理工為時尚,對學業成績非常重視,畢業之後到美國留學,如有能力,一定要拿到博士學位;在美國學成後,幾乎都「學留」,在美國就業,回國的人極少,回國後又再到美國工作的很多;清華在台灣自建校伊始,教授幾乎百分之百是「歸國學人」,所以從教授的異動,大致可以觀察到「歸國學人」的動向;我在1977年到清華時,材料系有八位教授,與1972年起,曾在材料系服務而離開的教授數目相當,可見人才流失的嚴重,而全台灣,才有材料博士學位的專家學者不過十幾人,但這種情況到1980年末期完全改觀,當時台灣科學工業園區設立已見成效,高科技產業開始蓬勃發展,國民生活水準與薪資待遇大幅提升,再加上政治上解嚴,留學生回國工作意願高漲,如果有一職缺,常有兩、三百位人來申請,而且絕大多數是留學生,這種情況到2000年左右又產生變化,台灣學生到國外留學熱逐漸冷卻,頂尖大學的學生多選擇在國內升學就業,出國留學比例降至一、兩成以下,十年左右下來,在外儲備人才大減,對台灣的影響也漸減弱;如將兩岸情況加以比較,大陸學生似乎仍有留學熱,大多數選擇在國外就業,與約三十年前台灣情況相似,讓我想起,1990年我第一次從台灣到大陸,看大陸幾個主要都市,人民生活水準與台灣在之前三十年差不多;五月底我曾有機會到重慶與貴陽參加兩個活動,重慶不用說,「天無三日晴、地無三里平、人無三兩銀」的貴陽,在我所住旅館新區,摩天大樓櫛比鱗次,進步驚人;而兩岸頂尖大學的學生留學的「三十年的落差」,是否會有相似軌跡,是值得深思探討的問題。
世界各地都需要人才,頂尖人才的流向,可以決定一地一國之興衰;美國矽谷以吸引世界各地頂尖人才出名,新竹清華有位校友是矽谷有名的創投家,他分析兩岸以及在美出生第二代的人才,台灣人才務實可靠,格局不足,大陸人才企圖心強、膽子大,有時不免眼高手低,在美出生第二代見多識廣,但因難以涉足大公司高層,實戰經驗與資源不足,一方面,兩岸以及在美出生第二代人才,是夢幻組合,另一方面,在美出生第二代無法進入美國主流社會高層將是未來人才流向的推力,以台灣經驗來看,只要國內環境改善到一定程度,人才回歸是很可以期待的。

各位同學有緣到清華交流,時間雖然僅有短短六週,但學習與體驗台灣生活行程滿檔,我要藉此機會感謝贊助的企業以及接待家庭;最後祝大家在清華有愉快的學習經驗,滿載而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