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歡迎大家來參加國際志工培訓營。國際志工是到國外做志工;前一陣子,看到一篇批評國際志工活動的文章,認為做好事不必到國外,是把重點放在做好事,而對境外經驗與國際交流的教育意義不了解;有人說:「人生是一本大書,如果你沒有接觸不同世界,就只翻到第一頁」;有國外經驗,可以接觸不同風土人情,增廣見聞,拓展識野,豐富人生,是很值得鼓勵的;另一方面,志工是志願工作者,獻身於對社會人類有益的工作,大家年紀青青,志願到國外較偏遠艱困地區,幫忙當地人,改善其教育或衛生情況,更是值得嘉許。
在學校輔導下,清大學生們從2007年成立國際志工團,實際走入海外偏鄉服務,從最初2支團隊發展到先後已有6支團隊成行,參與的志工人數累超過350個人次,清大陸續出版「種籽」、「萌芽」與「紮根」三本專書,記錄這些動人的故事,也傳承清大人無國界的服務精神;同學們體會服務過程最大的收穫莫過於過程中的感動,以及學習到的謙卑與關懷。成果集的圖文記錄,除了希望傳遞給關心的人外,更期待能對當前社會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也讓新的一代珍視自己的環境及文化。
國際志工培訓營的目的是希望培訓大家擔任志工的能力,由於大家是到國外幫助別人,對異地應有相當的了解,同時以適當方式達到效果;我們做事,通常要考慮兩個原則:一是activity(活動)不等於achievement (成就),也就是有活動不見得會有成就,選擇活動內容就很重要;另一方面efficiency (效率)不等於effectiveness(效果),也就是有效率不見得會有效果,事情也許做得很俐落,但效果不佳,擔任國際志工自然要考慮這兩項基本原則,即首要看可能的成就與效果。
在大家滿懷熱情,踏上國際志工征途之際,也希望能就人生準備觀點,多做思考;學校教育的目的,不僅在學習謀生的技能,而更在培養正確的價值觀,以及交到好朋友,同時也得在團隊合作中,認知「推己及人」的重要性。發願擔任國際志工的同學,在不算短的時段裡,一起到海外做善事,正是結交志同道合的良友很好的機會,孔子說「友直、友諒、友多聞」,終身受用無窮;有人說,人生有三、五知己,就像中了人生大樂透,是很有道理的。
擔任國際志工,如能善用時間體驗生命、把握學習機會,對未來會有很好的指引作用;一方面學習面對陌生環境,發掘與解決問題,另外也要趁此機會把握學習,培養思辨能力;譬如說,國際志工到國外幫助需要的人,是很高尚的情操。而「助人為快樂之本」,是大家常聽到,並親身體驗到助人的快樂,但被公認為近代西方最偉大的哲學家康德卻不作如是觀;他認為人是理性動物,助人為應做之事,而如以「快樂之本」為出發點,是不足取的;如果以此邏輯,憤世嫉俗,不會以助人為樂的人助人才真可貴;這個長久以來哲學思辨問題,與人生意義與價值有很密切的關係,也希望同學們有開放心胸,在無課業占去大多時間的擔任國際志工時期,多所思索而培養思辨能力。
去年年底最後一天,本校「清華出版社」獲邀在「2012台北書展」發表羅聿同學「在世界盡頭遇見台灣」新書;羅聿是本校分子生物所研究生,兩年前就讀數學系四年級時,於瑞典當交換學生的期間,以一部二手菜籃腳踏車為工具,展開五十天、超過兩千四百公里的瑞典老華僑拜訪之旅。回臺後,羅聿將所見所聞,把老華僑「離鄉、思鄉、落地生根」的故事,撰寫成「在世界盡頭遇見台灣」專書,由清華出版社出版;羅聿當年也是本校非洲國際志工團的一員,並曾與朋友以單車挑戰青藏高原,換取「千金難買」的經驗,不僅坐而言,並起而行,完成了許多成年人都不能做到的壯舉,精彩人生可期,是大家很好的榜樣。
最後我要提醒大家,健康是我們的財富與本錢,要為別人服務,更需要健康的身體作後盾;希望大家在遠行之前,加倍注重健康。屆時才能「快快樂樂成行,平平安安歸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