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分類

2013年2月28日 星期四

「大陸學生春節聯誼會暨交換陸生相見歡」致詞

今天很高興來參加大陸學生春節聯誼會暨交換陸生相見歡活動;春節期間,在校園遇見一位陸生並略作交談,才知道現在清華的所有陸生,除他因為接待來台走春的弟弟外,其餘都回大陸過年了,可感受到兩岸之間交通方便多了,政治上的限制也少多了,是可喜的現象。
今天活動主題之一是陸生與交換陸生相見歡,在此我也要歡迎剛到新竹清華的交換陸生,新竹清華大學自2006年起,開辦與大陸高校學期交換學生活動,目前包括香港三校,共有二十二校參與,據知本學期有七十八名之多, 我們希望未來能逐步擴展與深化。
除了北京清華來的同學外,大家對清華可能不是那麼了解;新竹清華是1956年由在北京清華擔任校長十八年的梅貽琦校長自美來台建校,前二十五年五任校長,都是北京清華校友,不論校園建設、館舍命名、教育理念都有許多共通處;由於梅校長的卓越才識與領導能力,建立起堅實基礎,並因有「庚款基金」的協助,自始建立招攬優異人才傳統,延續至今;歷年來,台灣所有難得的學術獎項,清華在人均值上一直遙遙領先他校;兩天前清華在國科會報告化學系王素蘭教授所帶領的研究團隊,於214日在「科學」(Science) 期刊上發表的一篇研究論文成果;這是清華大學繼去年以通訊作者身份,在「科學」與「自然」(Nature) 兩頂尖標竿期刊上發表各兩篇論文後的第五篇論文,而台灣去年在「自然」與「科學」期刊以通訊作者身份發表的論文才七篇;我們有時戲稱「天下雙分,清華居半」,還真常以事實呈現;另外可以向大家透露的好消息是清華另有兩篇論文已於今年發表於「科學」期刊,將在最近召開記者會宣佈,因此清華開春以來共已有三篇「科學」期刊論文,後勢看好。
「梅竹賽」是兩校每年初春時節共同的盛事。但有時會有爭議而暫停,不幸今年就是暫停年;昨天晚上我到大禮堂參加名為「清清紫荊」演唱會,傳統上是「梅竹音樂會」;對清華、交大略有了解的人士都知道,梅竹是紀念新竹清華建校校長梅貽琦先生與交大前校長凌竹銘先生,取梅貽琦先生之姓與凌竹銘先生之一字而來,「梅」代表清華大學,「竹」代表交通大學。有同學說今年的替代方案「清華台大友誼賽」沒有竹,所以還是可以叫「沒竹音樂會」,只是把梅花的梅改成沒有的沒。
清華與交大為緊鄰,幾乎在同時建校,兩校師生、校友間有深厚的情誼與密切的合作關係;根據去年十月的一份統計資料,最近五年間,在全球最大的論文資料庫Scopus所載論文中,清華所出的論文與交大、中研院、台大合作者分居第一、二、三名,各占8.9%8.5%6.9%,而在同一統計基礎上大與清華;工研院、台大合作者分居第一、二、三名,各占7.3%6.5%5.7%,可見清華與交大分別為對方最緊密的研究伙伴,同時長年來兩校師生共享教學、研究資源,校友在友校服務並「位居要津」,所在多有,兩校校友在外創業、事業與工作上互相扶持,不勝枚舉;行之有年的「梅竹賽」,在激烈競爭中,同時增進與深化兩校的情誼,是需要維護的光榮傳統。
「梅竹賽」的決策單位近年來演變為兩校各五位同學組成的「諮議委員會」,兩校校方則居於輔導協助地位;往年偶然由於出賽雙方各有堅持在最後一刻而破局,但本屆在去年十二月即宣佈停賽,實有可檢討之處。今年清華的學務長曾提議由兩校校友會會長裁決,解決「梅竹賽」糾紛,雖未獲「諮議委員會」採納,未來仍是一個很好的參考方向。
「梅竹賽」的停賽在相當程度上反應現在台灣校園民主的問題;學生自治由於參與率低、投入時間有限與代表性不足,碰到比較複雜、棘手問題與較有經驗的師長互動有待加強;雖然校園生活是一個學習過程,未能發揮正常功能,總為憾事,目前學校希望能在這方面多所注意,正由相關院系規劃適當課程與論壇,以為補強。
另外昨天校園發生的一個事件,是兩位立委率領一些環保與反核人士到校作「台灣最高核能學府的最高輻射污染事件現勘」,清華無疑是「台灣最高核能學府,在早年輻射生物館新建時,建築工人將輻射污染到的雨水用來調水泥,並將這些水泥用於輻射生物館工程,後經發覺,由本校檢測後將有安全顧慮區域劃為管制區,目前並無安全疑慮;今年至少在上半年,也就是大家在台期間,核能四廠停建問題會是最受注目的公共議題,而在台灣目前反核聲浪中,陳年舊案又被翻出來檢視,是台灣民主社會景象之一,也值得大家思考重視。
以上三事件都是在這兩天發生而與清華相關的要事,或可讓大家窺見台灣民主社會、多元文化以及清華學術卓越的一角;大家到新環境,渡過適應期後,不妨敞開心胸,張大眼睛,領略種種,借鏡優點,警戒缺失,讓「台灣經驗」成為各位人生的亮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