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分類

2013年2月28日 星期四

「大陸學生春節聯誼會暨交換陸生相見歡」致詞

今天很高興來參加大陸學生春節聯誼會暨交換陸生相見歡活動;春節期間,在校園遇見一位陸生並略作交談,才知道現在清華的所有陸生,除他因為接待來台走春的弟弟外,其餘都回大陸過年了,可感受到兩岸之間交通方便多了,政治上的限制也少多了,是可喜的現象。
今天活動主題之一是陸生與交換陸生相見歡,在此我也要歡迎剛到新竹清華的交換陸生,新竹清華大學自2006年起,開辦與大陸高校學期交換學生活動,目前包括香港三校,共有二十二校參與,據知本學期有七十八名之多, 我們希望未來能逐步擴展與深化。
除了北京清華來的同學外,大家對清華可能不是那麼了解;新竹清華是1956年由在北京清華擔任校長十八年的梅貽琦校長自美來台建校,前二十五年五任校長,都是北京清華校友,不論校園建設、館舍命名、教育理念都有許多共通處;由於梅校長的卓越才識與領導能力,建立起堅實基礎,並因有「庚款基金」的協助,自始建立招攬優異人才傳統,延續至今;歷年來,台灣所有難得的學術獎項,清華在人均值上一直遙遙領先他校;兩天前清華在國科會報告化學系王素蘭教授所帶領的研究團隊,於214日在「科學」(Science) 期刊上發表的一篇研究論文成果;這是清華大學繼去年以通訊作者身份,在「科學」與「自然」(Nature) 兩頂尖標竿期刊上發表各兩篇論文後的第五篇論文,而台灣去年在「自然」與「科學」期刊以通訊作者身份發表的論文才七篇;我們有時戲稱「天下雙分,清華居半」,還真常以事實呈現;另外可以向大家透露的好消息是清華另有兩篇論文已於今年發表於「科學」期刊,將在最近召開記者會宣佈,因此清華開春以來共已有三篇「科學」期刊論文,後勢看好。
「梅竹賽」是兩校每年初春時節共同的盛事。但有時會有爭議而暫停,不幸今年就是暫停年;昨天晚上我到大禮堂參加名為「清清紫荊」演唱會,傳統上是「梅竹音樂會」;對清華、交大略有了解的人士都知道,梅竹是紀念新竹清華建校校長梅貽琦先生與交大前校長凌竹銘先生,取梅貽琦先生之姓與凌竹銘先生之一字而來,「梅」代表清華大學,「竹」代表交通大學。有同學說今年的替代方案「清華台大友誼賽」沒有竹,所以還是可以叫「沒竹音樂會」,只是把梅花的梅改成沒有的沒。
清華與交大為緊鄰,幾乎在同時建校,兩校師生、校友間有深厚的情誼與密切的合作關係;根據去年十月的一份統計資料,最近五年間,在全球最大的論文資料庫Scopus所載論文中,清華所出的論文與交大、中研院、台大合作者分居第一、二、三名,各占8.9%8.5%6.9%,而在同一統計基礎上大與清華;工研院、台大合作者分居第一、二、三名,各占7.3%6.5%5.7%,可見清華與交大分別為對方最緊密的研究伙伴,同時長年來兩校師生共享教學、研究資源,校友在友校服務並「位居要津」,所在多有,兩校校友在外創業、事業與工作上互相扶持,不勝枚舉;行之有年的「梅竹賽」,在激烈競爭中,同時增進與深化兩校的情誼,是需要維護的光榮傳統。
「梅竹賽」的決策單位近年來演變為兩校各五位同學組成的「諮議委員會」,兩校校方則居於輔導協助地位;往年偶然由於出賽雙方各有堅持在最後一刻而破局,但本屆在去年十二月即宣佈停賽,實有可檢討之處。今年清華的學務長曾提議由兩校校友會會長裁決,解決「梅竹賽」糾紛,雖未獲「諮議委員會」採納,未來仍是一個很好的參考方向。
「梅竹賽」的停賽在相當程度上反應現在台灣校園民主的問題;學生自治由於參與率低、投入時間有限與代表性不足,碰到比較複雜、棘手問題與較有經驗的師長互動有待加強;雖然校園生活是一個學習過程,未能發揮正常功能,總為憾事,目前學校希望能在這方面多所注意,正由相關院系規劃適當課程與論壇,以為補強。
另外昨天校園發生的一個事件,是兩位立委率領一些環保與反核人士到校作「台灣最高核能學府的最高輻射污染事件現勘」,清華無疑是「台灣最高核能學府,在早年輻射生物館新建時,建築工人將輻射污染到的雨水用來調水泥,並將這些水泥用於輻射生物館工程,後經發覺,由本校檢測後將有安全顧慮區域劃為管制區,目前並無安全疑慮;今年至少在上半年,也就是大家在台期間,核能四廠停建問題會是最受注目的公共議題,而在台灣目前反核聲浪中,陳年舊案又被翻出來檢視,是台灣民主社會景象之一,也值得大家思考重視。
以上三事件都是在這兩天發生而與清華相關的要事,或可讓大家窺見台灣民主社會、多元文化以及清華學術卓越的一角;大家到新環境,渡過適應期後,不妨敞開心胸,張大眼睛,領略種種,借鏡優點,警戒缺失,讓「台灣經驗」成為各位人生的亮點。


2013年2月27日 星期三

「清清紫荊」演唱會致詞

今天是抱者複雜的心情來參加演唱會;今晚演唱會名為「清清紫荊」演唱會,傳統上是「梅竹音樂會」;有同學說今年的替代方案「清華台大友誼賽」沒有竹,所以還是可以叫「沒竹音樂會」,只是把梅花的梅改成沒有的沒。
梅竹賽是清華、交通兩校每年初春時節共同的盛事。但有時會有爭議而暫停,不幸今年就是暫停年,我們希望兩校主辦同學有智慧促成明年的復賽。
清華與交大為緊鄰,幾乎在同時建校,兩校師生、校友間有深厚的情誼與密切的合作關係;根據去年十月的一份統計資料, 於2006-2010五年間,在全球最大的論文資料庫Scopus所載論文中,清華所出的論文與交大、中研院、台大合作者分居第一、二、三名,各占8.9%8.5%6.9%,而在同一統計基礎上交大與清華;工研院、台大合作者分居第一、二、三名,各占7.3%6.5%5.7%,可見清華與交大分別為對方最緊密的研究伙伴,同時師生共享教學與研究資源,交大的一位副校長、主秘與研發長是清華校友,清華原來有一位副校長、現任研發長是交大校友,兩校校友在外創業、事業與工作上互相扶持,不勝枚舉;今年清華的學務長曾提議由兩校校友會會長裁決,解決「梅竹賽」糾紛,雖未獲兩校同學共同組成的諮詢會採納,未來仍是一個很好的參考方向。
「清清紫荊」是取自詩經鄭風子衿篇「青青子衿」諧音;我們常說「一日不見,如隔三秋!」應源自該篇「一日不見,如三月兮!」原詩頭死四句為「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也就是青青是你的衣領,悠悠是我的心情,雖然我沒有去看你,你怎麼就跟我斷了音訊?」下四句「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縱我不往,子寧不來?意思是青青是你的衣帶,悠悠是我的思緒,雖然我沒有去看你,你怎麼也不來看我?」最後四句「挑兮達兮,在城闕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設想兩校同學漫步於各自校園,一日不見,如隔三秋!」我想兩校主辦同學都以「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縱我不往,子寧不來?」「一日不見,如三月兮!」心境與友校同學協議,以後「梅竹賽」沒有辦不成的理由。

最後我要嘉許「梅竹工作會」的同學,在正式「梅竹賽」破局情況下,而不捨,仍努力辦理各項相關活動,大家都知道,清代表清華,紫是清華校色,所以「清清紫荊」演唱會很「清華」;但副標題留下伏筆:「勇往直前,不能沒有」,「不能沒有」可解釋為不能沒有演唱會,也可解釋為不能沒有交大的參與;盼望「梅竹工作會」的「勇往直前」的努力,為明年「梅竹賽」的復賽,作了最佳的準備。

2013年2月26日 星期二

清華大學「全球最大通道的無機晶型結構」記者會致詞

清華大學今天很高興有機會到國科會向大家報告化學系王素蘭教授所帶領的研究團隊(由七位清大研究生和三位分別來自中原大學、中央大學及加州州立大學的共同研究者所組成),於2013214日在Science 期刊中發表了一篇研究論文,標題為「Crystalline Inorganic Frameworks with 56-Ring, 64-Ring and 72-Ring Channels」。此項研究主要是在國科會自然處與清華大學經費的支持下完成。王教授的研究結果,解開了學術界過去數十年來一直存在的晶型奈米孔洞物質缺乏系統性合成的難題;除此之外,超出當代物質科學家的實驗技巧與理論範疇,王教授研究室發展出一個名為「清華大學十三號」的系統(NTHU-13),首度成功跨越微孔(microporous)與介孔(mesoporous)的界限,製作出全新型式的晶型介孔物質。這也是人工合成第一次能夠超越天然界已知的最大晶型結構通道。
天然界中存在著豐富、有趣的孔洞物質,例如沸石,其結構內部有0.3-0.7nm (奈米)大小的孔洞,可容許小分子進出,具有離子交換、氣體吸附/分離等性質;在傳統工業上,人工製作的類沸石孔洞物質,作為分子篩,有廣泛用途,亦用於核能廢水陽離子的處理與廢氣的吸收,煉製石油之觸媒以生產汽油;在近代能源環保議題中,更發展出以孔洞物質儲存氫氣與二氧化碳,或是新型無鑭螢光粉的潛在應用價值。
1940年代起,科學家始能夠在實驗室中合成矽酸鹽沸石結構,並使用X光繞射技術清楚的定出三度空間原子的排列與結構組成,藉此了解孔洞內部結構與活性關係;到了1980年代,發現了鋁磷酸鹽沸石結構後,各種化學組成的類沸石孔洞物質相繼被合成,孔徑也從0.7 nm逐漸擴張到1.3 nm,屬於微孔範圍(0.3-2.0 nm)。到1990年代,科學家發現了通道孔徑超過2nm的介孔(範圍2-50nm)製作方法。然而受限於非晶性緣故,對介孔結構的了解,只知孔洞通道排列形式,內部結構與組成難以詳細確定。自此,晶型的孔洞結構與微孔物質畫上等號。
對於物質科學家來說,發展可以調控孔徑大小的合成方法,是最具挑戰性的課題之一。從結構的觀點,孔徑大小約可用圍繞於洞口多面體的數目(簡稱元環(RingR)數)來表示。人工所合成的微孔環數早已超過天然沸石結構中的12元環(12R)。然而,過去數十年來,一直缺乏合成超大元環(>12R)通道的有效方法。
王教授研究室自2001年發展出24RNTHU-1成果,2007年創下與26R的先例20052009年有兩個30R結構被合成,均發表於Nature中,然而四年中仍未達成環數上的突破,且結構與合成方法均無關聯性;若干年來,晶型結構的孔徑上限停滯於30R,仍未能超越30年前在天然界發現的類沸石最大晶型通道36R。王教授研究室則在20102011年分別用單模板控制孔徑元環數,發展出28R40R結構,更進兒發現結構與孔道邊組成關連性,找到孔道模組擴充通式,可以預測下一個更大的通道孔徑。有此依據而產生信心,因此在短短的數個月間,便能夠將通道孔徑從48R 持續往上擴增至介孔等級的56R64R 72R。這個結果完全超乎現代物質科學家在微孔物質的經驗、認知與預期。這是第一次在合成晶型奈米孔洞物質上成功達到系統性的合成,為一項重大突破,並預測可延伸到80R88R等、
NTHU-13系統所集結的無機通道孔徑從0.7 nm 到達3.5 nm,首度證實於單一系統內可以利用模板聚集機制,達到從微跨越至介孔洞範疇的無縫接軌。合成有序側壁介孔結構的合理性設計在文獻上仍尚未被提及,直至今日才由NTHU-13系統所實現與驗證。王教授團隊的此項研究結果,在學術上有高度的創新意義與貢獻。
此項研究,有賴清華研究生在實驗上的知識經驗及高度技術、中原大學林嘉和教授與中央大學李光華教授長期以來提供的合作測量、以及加州州立大學卜賢輝教授提供介孔物質反應技術觀念與文章前言的潤筆,才能夠順利完成發表。王教授指出,「這篇論文不僅顯示實驗技術上的突破使用單胺的界面活性劑模板,就可以持續將隧洞大小從24R 逐步上推至72R,也打破長期存於孔洞材料相關領域中以為聚集型式模板所導引的介孔通道是非晶型的迷思。這個觀念上的突破,對未來合成晶型奈米孔洞物質會產生重大技術革新與影響。」
值得一提的是本論文是在國內長期研究成果,同時研究主力包括多位國內培育的人才,顯示國內優質的研究生教育能培育出從事頂尖研究的優異人才,在國內一片惋惜留學生大幅減少聲中,可為反思的參考。

本論文是清華大學繼去年以通訊作者身份,在「自然」(Nature) 、「科學」(Science) 二頂尖標竿期刊上發表各兩篇論文後的第五篇論文,另外在此預告清華大學教授另有兩篇論文發表於「科學」期刊中,將在最近到國科會對大家報告,因此開春以來共已有三篇「科學」期刊論文,後勢看好。在此要特別感謝長期支持這幾項研究的國科會(National Science Council)。清華大學向國科會交出漂亮的成績單。相信未來更會捷報連連,與國科會同享榮光。

2013年2月25日 星期一

「材料系業界導師」列車啟動典禮致詞

很高興來參加「材料系業界導師」列車啟動典禮,今天現時清華有三個活動同時在舉行,剛才我從「台積館」由清、交校友團體主辦的「梅竹講堂」開場過來,等一下我又要去參加另一活動;由於「材料系業界導師」列車啟動對材料系和對清華都有非凡的意義,所以我決定趕場一下。
今天的業界導師都是清華校友,除蘇宗粲所長是化學系校友外,其他都是材料系校友,也等於宣告「材料系業界導師」不限於材料系校友。清華材料系是很特別的一個系,他在1972年成立時,距1960年世界第一個材料系美國西北大學材料系成立才十二年;巧在當初清華材料系與工學院一同成立時,徐賢修校長請美國康乃爾大學工學院院長協助規劃,而康乃爾大學工學院也正好已在1964年成立材料系,所以清華材料系在台灣幾乎沒有人曉得材料系是做啥幹啥時成立,可算因緣際會;而清華材料系也沒有讓人失望,去年當選中研院院士的張懋中教授就是材料系研究所1974級(第一屆)畢業生,前幾年有一項 Thomson Reuter評比,清華在材料科學領域居全球大學第37名,去年上海交大評比,清華在化學領域居全球大學第43名,這兩項評比都是台灣在所有領域唯一居全球五十名以內排名,而都與材料系師生在研究上有優異表現有關;歷年來,材料系師生與系友們在學術界、研究界與產業界都有亮麗的表現,使清華材料系無疑的是台灣材料學界的龍頭系,在清華也有非比尋常的地位。
上個禮拜四,也就是二月二十一日,材料系在本講堂舉辦了「周立人教授追思會」,周立人教授在去年十二月十四日逝世,他身兼材料系的校友與教師,展現超強的能力,在研究上發光,為清華招攬學生與教師人才、校友聯絡、募集捐款、國際合作都做得有聲有色;材料系在2003年招收到大專指考第二類組榜首徐伯均,2010年延攬美國伊利諾大學電機系現職傑出教授鄭克勇及謝光前教授到校任教,周教授都居首功;這裡也要特別感謝他同班同學呂勝宗校友與導師長期提供伯均獎學金;我在19992005年擔任工學院院長,2010年迄今擔任校長,立人在行政工作上,給予我很大的支持與助力,尤其在國際交流方面,邀請與接待外賓總是周到而貼切;而在募款方面,立人更是有名的一把手;與立人在實驗室同期室友謝詠芬校友與導師創立「閎康科技公司」的時候,捐贈給材料系一百張股票,就是立人所作的建議,後來這筆股票是以四百萬元出售並用來挹注材料系國際交流經費,使材料系能保障補助博士班學生至少一次出國開會的機會;我擔任校長後,請立人擔任財務規劃室副主任;首先以「校友百人會」方式號召校友捐助一百萬元以上加入「清華百人會」,協助興建校友體育館,獲得高度成功,募得興建校友體育館所需全部經費1.72億元;在「校友百人會」募款期間,立人策劃「校長宿舍茶會」、「材料系校友餐會」,陪同出席「北加州校友餐會」,並經常陪同校友到校長室一敘,譬如蘇峰正、俎永熙導師,都有很好成果;在他病情較嚴重後,好幾次由其好友呂勝宗導師代替他引介校友,也有很好成績;「百人會」募款活動結算時,材料系校友成為會員的達三十一人,總金額超過三千五百萬元,均高居全校系所第一名,豈是偶然;同時碩禾科技董事長陳繼仁校友、導師與立人有同班與住宿同寢室之誼,除首先響應「百人會」活動,也策動國碩集團三位同為清華校友的高級主管共同參與,另外在最近即將動工興建的跨領域「清華實驗室」規劃期間,繼仁也首先捐贈五千萬元,讓募款工作有相當「振奮人心」的開始,立人都功不可沒。在他去世前一天我與財務規劃室許明德主任及林樹均教授到台北仁愛醫院探視,已昏迷多日的立人突然醒來,虛弱地要大家一起唱校歌,過十分鐘又要求唱一遍,之後便平靜安睡,約九小時後往生;周教授不僅口口聲聲,而且以行動奉獻給最愛的清華,是清華材料系教師與校友典範,也是母系能夠在世界材料界占一席之地的功臣。

今天很感謝諸位業界導師,清華導師制已施行很久,有一定的功能,材料系近年來生師比一直偏高,對導生的妥善照顧當然會受影響,同時教師除少數外,都缺乏產業經驗,如今承蒙大家幫忙,以業界導師身份,提供部份學生難得的機會,讓導生們有機會分享各位的寶貴人生以及產業經驗;在此鄭重的向大家致謝,另一方面也希望參與同學能把握良機,多從導師們那裡學習珍貴的做人做事的道理,未來也成為讓材料系持續發光發亮的一份子。

梅竹講堂「我的人生.我的抉擇」講座致詞

很歡迎大家來參加梅竹講堂「觀念,讓世界轉變『我的人生.我的抉擇』」講座,也感謝知名電視製作人王偉忠先生來分享《影視製作到文化創意產業》,法鼓佛教學院釋惠敏校長主講《三出、三入》,清華學院院長李家維教授擔任引言人,並共同進行座談,與現場聽眾進行交流。
梅竹講堂的主辦單位是「清華企業家協會」與「交大思源基金會」,對清華、交大略有了解的人士都知道,梅竹是紀念新竹清華建校校長梅貽琦先生與交大前校長凌竹銘先生,取梅貽琦先生之姓與凌竹銘先生之一字而來,「梅」代表清華大學,「竹」代表交通大學。梅竹賽是兩校每年初春時節共同的盛事。但有時會有爭議而暫停,不幸今年就是暫停年,我們希望兩校主辦同學有智慧促成明年的復賽。
另一方面,清華與交大師生、校友間有深厚的情誼與密切的合作關係;根據去年十月的一份統計資料, 2006-2010五年間,在全球最大的論文資料庫Scopus所載論文中,清華所出的論文與交大、中研院、台大合作者分居第一、二、三名,各占8.9%8.5%6.9%,而在同一統計基礎上大與清華;工研院、台大合作者分居第一、二、三名,各占7.3%6.5%5.7%,可見清華與交大分別為對方最緊密的研究伙伴,同時師生共享研究資源,交大的一位副校長、主秘與研發長是清華校友,清華原來有一位副校長、現任研發長是交大校友,兩校校友在外創業、事業與工作上互相扶持,不勝枚舉,今年清華的學務長曾提議由兩校校友會會長裁決,解決「梅竹賽」糾紛,雖未獲由兩校各五位同學組成之決策單位「諮議委員會」採納,未來仍是一個很好的參考方向。
梅竹講堂自20122月起,委由IC之音廣播電台執行「梅竹講堂:觀念讓世界改變」節目。邀請兩校傑出教師、校友及社會菁英,在節目中分享在社會上進行創業、研究、事業經營時,核心知識的創新來源,開拓大家的視野。 另規劃四場實體講座活動,由交大、清大兩校輪流舉辦,邀請產、官、學的一流領導者,以他們各自專精領域的知識,藉由與不同領域的人才對談,激發出跨領域、跨時代的思維,為台灣科技創新帶來新的契機。「梅竹講堂」的舉辦,意謂著清、交大共同開啟進步新觀念、分享和諧新思維,對兩校師生和校友而言,著實意義非凡。
今天講座演講人,金星娛樂股份有限公司王偉忠總經理是國內知名電視製作人,以深富創意著稱,大概很少人沒有聽過他,或看過他製作的節目,他的講題正是《影視製作到文化創意產業》,另一主講人,法鼓佛教學院釋惠敏校長主講《三出、三入》,由於惠敏校長是出家人,大概很少人聽過他,或知道他的著作;我也是因為今天的講堂,才了解惠敏校長是台北醫學院藥學士(民國64年,1975),日本國立東京大學文學碩士(民國78年,1989),文學博士(民國81年,1992),學術專長為瑜伽行派、禪定學、梵文、人文與科學通識、佛學資訊,曾任國立藝術學院學生事務長(自民國83年至民國86),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共同學科教授(民國886月始)、共同學科主任(自民國89年至民國95) 、教務長(民國898月至民國95731)、代理校長(民國95125日至民國95731),現任法鼓佛教學院校長與西蓮淨苑住持 (民國876月始) 。我在看他資料的時候,發現載有e-mail (電子郵件)facebook(臉書)〕、blog(部落格)、〔惠敏法師e學園〕、〔教學聯盟網〕等位址,印象非常深刻。
人的一生,不免面對許多抉擇,尤其在選擇事業上有許多徬徨摸索的過程;許多教授共同的願望是希望他們的子弟能當教授,但許多子女只看到教授辛苦面,反而不願意繼承父母衣缽;有許多人受到好老師教誨,以為是常態,不以為意,碰到不好的老師後,才發覺良師的可貴,發願從事教育工作;人生常隨人、事、時、地、發生過程而不同,而有不同抉擇;今天演講者,王偉忠先生的主題是自他所從事的是滾滾紅塵中的影視製作,延伸到文化創意產業,釋惠敏校長從《三出、三入》題目上可想見是從出世、入世切入,有相當的對比,又有互可發揚之處,精彩可期,大家必可在人生探索與抉擇上多所啟發。
由於今晚我有三個活動要參加,所以等下要趕場一下,但我會仔細觀看全程錄影,以補償錯過今晚精彩講堂的遺憾,最後再次感謝今晚的演講人王偉忠董事長、釋惠敏校長與引言人李家維教授,並祝大家有個充實、愉快的夜晚。


2013年2月23日 星期六

國際志工培訓營致詞

很歡迎大家來參加國際志工培訓營。國際志工是到國外做志工;前一陣子,看到一篇批評國際志工活動的文章,認為做好事不必到國外,是把重點放在做好事,而對境外經驗與國際交流的教育意義不了解;有人說:「人生是一本大書,如果你沒有接觸不同世界,就只翻到第一頁」;有國外經驗,可以接觸不同風土人情,增廣見聞,拓展識野,豐富人生,是很值得鼓勵的;另一方面,志工是志願工作者,獻身於對社會人類有益的工作,大家年紀青青,志願到國外較偏遠艱困地區,幫忙當地人,改善其教育或衛生情況,更是值得嘉許。
在學校輔導下,清大學生們從2007年成立國際志工團,實際走入海外偏鄉服務,從最初2支團隊發展到先後已有6支團隊成行,參與的志工人數累超過350個人次,清大陸續出版「種籽」、「萌芽」與「紮根」三本專書,記錄這些動人的故事,也傳承清大人無國界的服務精神;同學們體會服務過程最大的收穫莫過於過程中的感動,以及學習到的謙卑與關懷。成果集的圖文記錄,除了希望傳遞給關心的人外,更期待能對當前社會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也讓新的一代珍視自己的環境及文化。
國際志工培訓營的目的是希望培訓大家擔任志工的能力,由於大家是到國外幫助別人,對異地應有相當的了解,同時以適當方式達到效果;我們做事,通常要考慮兩個原則:一是activity活動)不等於achievement (成就),也就是有活動不見得會有成就,選擇活動內容就很重要;另一方面efficiency (效率)不等於effectiveness效果),也就是有效率不見得會有效果,事情也許做得很俐落,但效果不佳,擔任國際志工自然要考慮這兩項基本原則,即首要看可能的成就與效果
在大家滿懷熱情,踏上國際志工征途之際,也希望能就人生準備觀點,多做思考;學校教育的目的,不僅在學習謀生的技能,而更在培養正確的價值觀,以及交到好朋友,同時也得在團隊合作中,認知「推己及人」的重要性。發願擔任國際志工的同學,在不算短的時段裡,一起到海外做善事,正是結交志同道合的良友很好的機會,孔子說「友直、友諒、友多聞」,終身受用無窮;有人說,人生有三、五知己,就像中了人生大樂透,是很有道理的。
擔任國際志工,如能善用時間體驗生命、把握學習機會,對未來會有很好的指引作用;一方面學習面對陌生環境,發掘與解決問題,另外也要趁此機會把握學習,培養思辨能力;譬如說,國際志工到國外幫助需要的人,是很高尚的情操。而「助人為快樂之本」,是大家常聽到,並親身體驗到助人的快樂,但被公認為近代西方最偉大的哲學家康德卻不作如是觀;他認為人是理性動物,助人為應做之事,而如以「快樂之本」為出發點,是不足取的;如果以此邏輯,憤世嫉俗,不會以助人為樂的人助人才真可貴;這個長久以來哲學思辨問題,與人生意義與價值有很密切的關係,也希望同學們有開放心胸,在無課業占去大多時間的擔任國際志工時期,多所思索而培養思辨能力。
去年年底最後一天,本校「清華出版社」獲邀在「2012台北書展」發表羅聿同學「在世界盡頭遇見台灣」新書;羅聿是本校分子生物所研究生,兩年前就讀數學系四年級時,於瑞典當交換學生的期間,以一部二手菜籃腳踏車為工具,展開五十天、超過兩千四百公里的瑞典老華僑拜訪之旅。回臺後,羅聿將所見所聞,把老華僑「離鄉、思鄉、落地生根」的故事,撰寫成「在世界盡頭遇見台灣」專書,由清華出版社出版;羅聿當年也是本校非洲國際志工團的一員,並曾與朋友以單車挑戰青藏高原,換取「千金難買」的經驗,不僅坐而言,並起而行,完成了許多成年人都不能做到的壯舉,精彩人生可期,是大家很好的榜樣。

最後我要提醒大家,健康是我們的財富與本錢,要為別人服務,更需要健康的身體作後盾;希望大家在遠行之前,加倍注重健康。屆時才能「快快樂樂成行,平平安安歸來」。

「2013桃竹苗地區職訓暨就業博覽會」致詞

首先歡迎大家到清華大學來參加「2013桃竹苗地區職訓暨就業博覽會」;昨晚回家時,校園裏尚飄著細雨,看到大草坪上已搭好的「就業博覽會」帳篷,想到「就業博覽會」第二天一早就要舉行,不禁有點擔心「天公不作美」,幸好今天風和日麗,是求才就業的好兆頭;正如許市長剛才說,能達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
據主辦單位「勞委會職訓局」資料,今天有108家廠商徵才,而有約8.000個職缺,其中高科技廠商有53家,約占一半;剛才我看博覽會活動手冊中的徵才廠商一覽表,發現有十幾家企業主或經理人是清華校友的高科技廠商列名其中,包括一號的「欣興電子」與三號的「辛耘企業」,所以等一下大家求職的通關密語之一是「我愛清華」;當然比較中性的說法而每個人都會同意的是「我喜歡清華」,清華以校園景色優美出名,大家左前方幾十公尺處,由樹林環繞的即是鼎鼎大名的「成功湖」,同時目前正是校園中櫻花盛開的季節,櫻紅處處,美不勝收,是走春的好所在;另外在大家右前方約五十公尺的地方,新落成的「學習資源館」前樹立的有「二十世紀最偉大的雕塑家」之譽的羅丹最著名的大型銅雕作品「沉思者」,剛巧是今天徵才的「辛耘企業」的董事長謝宏亮先生,也是清華傑出校友,捐贈的,大家離去前,千萬不要錯過瞻仰這舉世聞名的藝術作品機會。
羅丹曾經說:「如果工作不是人生必須償付的代價,而是目的,我們將是何等幸福」;理想的工作是與個人志趣相契合的,如果照現在流行說法:「努力工作是為了能盡情玩樂」(Work hard in order to play hard),工作的意義就要大打折扣,所以求職時,志趣的考量很重要;在此祝福各位求職者找到理想的工作,各徵才企業招募到理想的員工。
「就業博覽會」把求才單位與求職的個人聚集在一起,提供人盡其才的機會,是非常有意義的活動,清華大學很榮幸能提供協助;在此順便打個求才小廣告,也就是本校將在三月二十三日舉辦「校園徵才」 活動,徵才對象並不限於清華學生或校友,有意求職的朋友們,如屆時仍然在找理想的工作,歡迎來參加。


2013年2月21日 星期四

「智略雙全,功在清華」,周立人教授紀念會致詞

希臘哲人蘇格拉底曾說:「在死亡門前,我們要思索的不是生命的虛空,而是它的重要性」,周立人教授在去年十二月十四日離我們而去,他留下的是一個充實的快意人生,讓我們永遠懷念。
清大1984級是虎子班,立人是其中一個很特殊的小老虎;他在大三修完我教的「X光與電子顯微鏡」課的暑假,加入我的實驗室做專題;當初的安排是配合我的第一個博士班學生,現在交大任教的鄭晃忠教授,也就是立人口中的「大師兄」,做高溫金屬矽化物薄膜研究;在材料系大學部學生做專題研究,一般是讓學生體會研究的過程,動手機會不多,但立人很用心學習,以至「大師兄」讓他親自操作電子槍蒸鍍機鍍膜,不意某次機器發生故障,使他從此再不敢單獨操作,而始終耿耿於懷,但「無巧不成書」,二十年後,在他指導下的闕郁倫教授與我合作研究高溫金屬矽化物奈米線,成果於2006年刊載與前一年尚無台灣論文得以刊登的「奈米快訊」上,讓他樂不可支(立人語),深感揚眉吐氣,有機會就提起;由於立人能言善道,親和力高,易與人一見如故,所以不久就與「大師兄」同居,並與當時尚在就讀博士班的林樹均、葉均蔚教授結成「宵夜密友」,有次竟為「大師兄」的感情紛擾,陪他坐了幾小時火車到女家調解,雖然事後證明功虧一簣,但可窺見他在「大師兄」心中的份量;另外,立人在清華時是以材料與電機為雙主修,以過人的毅力在五年內完成學業,也讓他赴美留學後順利轉入電機系就讀。
在立人留學期間,我與他唯一會面時刻是在他返台成婚的典禮上證婚;記得當時與「大師兄」以及材料系諸「宵夜密友」同車到台北喝喜酒,致詞時曾以才子佳人的大名「立人」與「振世」作文章,喜氣洋洋而倍感溫馨。
1998年立人在美國伊利諾大學電機獲得博士學位後返國,已育有一子一女,次年乃回到母校任教,並與我在研究上開始密切合作。由於立人在電子元件特性與測試方面背景紮實,深具創意,多年下來,合作成果有不少佳作;在指導學生上,立人常說:「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相當程度反應材料系新進教授不容易收到優秀博士生的情況,因此立人的研究小組一直以碩士生為主力,但讓人嘖嘖稱奇的是,立人率領的「廖化」們,研究成果屢屢得以刊登在國際頂尖期刊中,且兩次選錄為期刊封面故事;這裡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立人最近一篇在「奈米快訊」發表的文章,原被選錄為期刊封面故事,不巧編輯部門作業錯誤,在文章刊登後才發現,雖然立即來函道歉,可惜現已於事無補,而立人在2008年四月「奈米光電開關:ㄧ維金-氧化物豆莢奈米結構」工作是台灣研究成果首次榮登「奈米通訊」期刊封面的作品,益發顯得難能可貴;立人在研究上另一特色是廣結國際頂尖研究團隊人脈,除長期擔任美國電化學學會兩個研討會系列組織者(organizer),並與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王中林教授、日本京都大學Isoda教授、東北大學Shindo教授、國家材料研究院Bando教授等有長期緊密合作關係,除研究共同興趣外,與立人善於言談,易於與人一見如故,同時誠心合作成績斐然也很有關係。Isoda教授在去年十二月二十九日,特別自日本趕來參加立人告別式,在儀式中與我握手時淚流滿面,與立人的深厚感情可見一斑
我在十幾年前養成走清華後山健身的習慣,立人返校後自然成了我的健身良伴,久之成為無話不談的忘年知己;他對國內政治分析非常精準,對國內外學術界的發展有獨到的見解,經常放言高論,另外對偶見之年輕人親熱動作,不是很能適應,每需要我婉言代為開導,可見其傳統真樸的一面,也成了很好的打趣話題;由於常與立人在校園散步,在立人不再能與我一起健身後,看慣我與立人在一起散步身影的同仁或朋友常會問:「你的護法怎麼沒來」?雖然我亦常以「眾叛親離」、「已另投明主」輕鬆以對,思之不免惻然。
立人的興趣廣泛,對飼養錦鯉、金魚與觀賞茶花都很著迷,有次介紹我到他朋友家看價值千萬參賽錦鯉,並細心解說珍貴之處在何;另一次則到一個魚塘看他寄養的錦鯉,不久後更將所飼養錦鯉寄養到遠在台南的魚塘,興趣之高,照顧之勤,令人嘆為觀止;另一方面,他在辦公室放了一個大魚缸飼養金魚,在悉心照顧之下,一度養有上百隻拳頭大小的金魚,也令人傻眼;至於觀賞茶花,他同好遍佈桃竹苗,談起來也是一絕。
立人的另一興趣是旅遊,除材料系團體旅遊,有時也會參加材料系幾位同仁共組的旅遊團;2001年材料系組團到北京清華參加九十周年校慶,北京清華位於北京西北郊外,但在城內鬧街上可看到許多配帶紅條的老校友逛街,而立人都興致盎然的與老校友們攀談,可見其對清華的愛屋及烏之情;另外在登八達嶺長城時,立人在半途花了五百人民幣買了一個精美的金線龍盤,喜不自勝,到山腳下,才發現一百五十人民幣即可買到一對,徒呼負負;另一次桂林之行,我在某景點買了一對石雕貔貅,立人很是喜歡,餘程一再搜尋,希望買一對類似的石雕而不得,很是失望,以後到我辦公室走動,一定要趁機摸摸這對貔貅;另有一次同遊華山,回程大夥已上車,等了好久,立人才匆匆趕來,原來他一時不慎,在人跡稀少處陷於岩坎下,叫天不應,最後靠他所謂的「燕子翻身」才得脫險;立人曾在香港機場巧遇美女名模林志玲,當場掏出護照請她在內頁簽名留念,當他在稍後開心的出示給同行的旅伴看時,如他所說喜得「花枝亂顫」,很是有趣;其他還有在華盛頓機場因飛機誤點,未能趕上返台班機,而在紐約滯留一天,在上海遺失所有返台證件,靠「清華校友會」才得脫困,在香港沒有趕上大會接駁專車,在SARS期間網購到頭等艙票開心地攜妻小一起到巴黎開會等,可謂趣事一籮筐。
立人對清華的感情與貢獻,是很少人能比擬的;他到材料系任教不久,便長期負責招生工作,他的用心投入,可用無日無夜形容,他採取緊迫釘人方式,加上「如簧之舌」,為材料系招募到許多優秀的學生;多年後,他都記得許多招募進來的學生從何高中以第幾名畢業;其中經典作自然是2003年大專指考第二類組榜首徐伯均,以超過錄取分數一百多分的成績到材料系就讀,立人費心拜訪伯均父母親,與伯均懇談,並安排與校內行政主管晤談,終說服他們;伯均入學後,立人協助安排他同班同學呂勝宗校友長期提供獎學金,後又推介他到我實驗室做專題研究,目前伯均以「國際傅爾布萊特科技獎學金」全額獎學金在史丹佛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前程似錦;我在19992005年擔任工學院院長,2010年迄今擔任校長,立人在行政工作上,給予我很大的支持與助力,尤其在國際交流方面,邀請與接待外賓總是周到而貼切;而在募款方面,立人更是有名的一把手;上月在我實驗室室友團圓聚會時,與立人在實驗室同期室友謝詠芬校友提到當年她創立「閎康科技公司」的時候,捐贈給材料系一百張股票,就是立人所作的建議,後來這筆股票是以四百萬元出售並用來挹注材料系國際交流經費,使材料系能保障補助博士班學生至少一次出國開會的機會;我擔任校長後,自然要借重立人長才,請他擔任財務規劃室副主任,財務規劃室組織除主任、副主任,僅有助理一人,但三人同心之下,成績斐然;首先以「校友百人會」方式號召校友捐助一百萬元以上加入「清華百人會」,協助興建校友體育館,獲得高度成功,募得興建校友體育館所需全部經費1.72億元,現校友體育館已順利完工並於去年十一月十五日啟用,可惜立人身體狀況已差到無法親身與會;在「校友百人會」募款期間,立人策劃「校長宿舍茶會」,陪同出席「北加州校友餐會」,並經常陪同校友到校長室一敘,都有很好成果;在他病情較嚴重後,仍在家中或醫院中聯絡募款事宜,好幾次由其好友呂勝宗校友代替他引介校友,也有很好成績;「百人會」募款活動結算時,材料系校友成為會員的達三十一人,總金額超過三千五百萬元,均高居全校系所第一名,豈是偶然;同時碩禾科技董事長陳繼仁校友與立人有同班與住宿同寢室之誼,除首先響應「百人會」活動,也策動國碩集團三位同為清華校友的高級主管共同參與,另外在最近即將動工興建的跨領域「清華實驗室」規劃期間,繼仁也首先捐贈五千萬元,讓募款工作有相當「振奮人心」的開始,立人都功不可沒。
立人對清華的貢獻,更擴及到協助延攬國際級教師上;最成功的案例是成功禮聘美國伊利諾大學電機系現職傑出教授鄭克勇及謝光前教授到校任教;當初立人提議時,我尚抱者「姑且一試」的心情,最後能夠好事成真,把握時機固然是重要因素,立人的努力,有關鍵性的影響;謝光前教授同時是立人在伊利諾大學電機系攻讀博士學位的指導教授,也是立人在人前人後口中與我並列的「恩師」;由於立人喜好美食,又熱中網購,常會為「恩師」多訂一份,不時帶來相當的驚喜;另外立人也會別出心裁策劃為「恩師」辦慶祝活動,例如「任教清華二十五周年」、「當選院士」等活動,當我知道立人在伊利諾大學也為另一位「恩師」籌辦類似活動時,對他尊師重道之情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在立人告別式中,播放生平回顧投影片時用的背景音樂是清華校歌,當是立人所願;在去年十二月十三日下午四點多,我與財務規劃室許明德主任及林樹均教授到台北仁愛醫院探視,已昏迷多日的立人突然醒來,虛弱地要大家一起唱校歌,過十分鐘又要求唱一遍,之後便平靜安睡,約九小時後往生;立人得年五十一,與清華締結不解之緣超過三十年,不是深愛清華,怎會在臨終前要求大家一起唱校歌?令人感慨萬千;立人不僅口口聲聲,而且以行動奉獻給最愛的清華。
「生而為英,死而為靈」,立人,為何你要那麼善解人意,年紀青青就跟老師建立起濃厚情誼?為何你回到清華後要變成我的良伴,忘年知己,在研究上,密切合作,在私底下,無話不談?為何在你多方興趣分心下,被逮到一定陪我一起走清華後山?為何你要對我的想法與作法,總是全力支持?為何你要展現超強的能力,在研究上發光,為清華招攬學生與教師人才、校友聯絡、募集捐款、國際合作都做得有聲有色?為何你在病發甚至臥病在床後還要打電話甚至到美加幫學校聯絡校友與募款?為何你在臨終前要等到我來,要求一起唱校歌?你是希望失去你成為我永久的痛嗎?你是希望以後我每次唱校歌都為你悲傷嗎?我想以你我真情之切,你愛清華之殷,一定是希望大家能化悲痛為力量,為清華的未來,一起努力,我們絕不讓你失望。

立人,你英年早逝,但熱愛人生,也快意人生,有照顧你無微不至的慈母,有賢慧與了解你的妻子,有聰明懂事的子女,有許多你在各階段結交的好友,有眾多感念你的學生;你喜愛的旅遊、購物、美食、好茶,錦鯉、茶花、金魚等不曾少過,你在研究上卓越,你在為清華鞠躬盡瘁上,可圈可點;清華大學的教育理念,是希望學生在未來能活出精彩人生,這點你是完全做到了,將為清華人永遠的典範;在你告別式上我代題的誄詞上書有「清華之子,卓然立人」與「智略雙全」字句,是你這輩子最好的寫照;你的人生,雖然短暫,但是璀璨,人生如此,夫復何求?你臨終託付我的事,你必然知道為師為友,如有需要,一定做到;「人生自古誰無死」,人生有涯雖為憾事,但你在世間,留下值得後人懷念追思的貢獻,愛人愛家,功在清華,相信你在上天之靈,正微笑的看顧著你最愛的清華與家人。












2013年2月18日 星期一

102年新春團拜致詞

首先歡迎各位參加今天的新春團拜。今年春節假期特別長,相信大家除歡慶佳節外,也得以充分的修養生息,精神抖擻的迎接新的一年的挑戰,在此向大家拜個晚年,大家恭喜,祝大家蛇來運轉,蛇麼都順利。

去年是暖冬,從除夕到初七,都乾爽宜人,校園雖較冷清,但清爽明麗,美不勝收;今年梅園的梅花在一月底前結束了花期,恰好在南校區約有兩百株的櫻花林在新春期間怒放,初試啼聲,吸引不少遊客,其盛況讓人可樂觀期待未來將成為清華勝景之一;如果你內行的話,會發現在物理系館、體育館、生科院一、二館、醫環系館、女生宿舍前邊坡、清華園兩側、東院後段各有一個櫻花聚落,爭妍鬥豔,今年的「櫻花女王」應仍屬梅園東北角、靜齋圍牆邊高聳展闊的櫻花樹,已連續多年奪魁,站在樹下,不禁會問她會年華老去嗎?有一天會功成身退嗎?另一方面,校園中現今處處可見豔紅的火炬刺桐、深紅的粉撲花、暗紅、淡紅、紅白相間的杜鵑花、粉紅的豔紫荊與桃紅的羊蹄甲,再加上各處的仙丹與扶桑花,染紅點綴了校園,襯托無邊綠意,如處人間仙境;清華人何其有幸,得以工作與學習於花團錦簇之中;美學大師朱光潛先生曾引用阿爾卑斯山谷的路上標語:「慢慢走,欣賞啊!」要大家佇足欣賞美景,他又說「美在欣賞中,美在創造中,美更在人生的活動中。」希望大家新年美在生活中,不斷創新發明,有所精進。

清華教授去年持續在教學與研究上表現卓越,獲得獎項與肯定無數,包括王素蘭、陳博現教授榮膺第十六屆「教育部國家講座」;宋信文教授榮獲第五十六屆「教育部學術獎」;方維倫、王晉良、宋信文、宋震國、江安世、余怡德、葉哲良、張介玉、蘇朝墩、陳福榮等十位教授榮獲101年度「國科會傑出研究獎」;李夢麟、傅建中、楊家銘、嚴大任、張介玉,及雷松亞等六教授榮獲101年度「國科會吳大猷先生紀念獎」;孔慶昌、朱創新教授獲聘為100年度「傑出人才講座」;李瑞光及張孟凡二位教授榮獲2012年「中央研究院年輕學者研究著作獎」;陳信龍教授榮獲2011年「侯金堆傑出榮譽獎」;謝光前教授獲2012年「潘文淵文教基金會研究傑出獎」、闕郁倫教授獲2012年「潘文淵文教基金會考察研究獎助金」;黃暄益教授獲第十屆有庠科技論文獎、賴志煌教授獲第五屆「有庠科技發明獎」;簡禎富教授榮獲第22屆行政院「國家品質獎-個人獎」,以及江安世教授獲2012年發展中世界科學院生物科學類「TWAS」獎等。另一方面,本年度本校教師發表在頂尖期刊發表論文數,更是喜訊連連,本年度刊登於Science期刊論文四篇,Nature期刊論文兩篇,以及Cell期刊一篇,不僅居台灣之冠,而且以通訊作者身份發表於此兩頂尖期刊論文更超過全國一百六十二所大學院校之半。

在學生方面,清華在既有與大陸各知名高校交流合作基礎上第二度招收大陸學生,101學年度共招收碩士生23名、博士生1名大陸學生來校就讀碩、博士班; 101年度全國大專校院運動會,本校運動健兒以864銅之優異成績,在全國165所大專校院總排名高居第9名,游泳隊電機系徐子翔同學更在1500公尺自由式打破大會紀錄,成為國內首位游泳成績低於18分鐘大關的一般組選手;國樂社在101年絲竹室內樂合奏大專團體B組獲優等第一名;管樂社則則拿下101年全國學生音樂比賽管樂室內男隊大專團體B組特優第一名;劍道社也摘下中華民國大專院校100學年度劍道社錦標賽男子組團體得分賽冠軍;台文所朱宥勳同學獲出片第二篇短篇小說集等。由這些例子,可略見清華學生能文能武,潛力無窮。這裡要特別一提生科研究所的羅聿同學,他先到非洲擔任國際志工,再以單車挑戰青藏高原,去年更趁到瑞典「林雪平大學」交換學習一年機會,單騎上路繞行大半個瑞典,親訪遠居異鄉的華僑,為思鄉的遊子寫故事;羅聿把握機會,創造無限可能,極為難能可貴,他的新書「在世界盡頭遇見台灣」已由「清華出版社」出版,這是本校第一次為在校學生出版新書,以為典範,別具意義。

清華以擁有優秀的職技人員而著稱;去年本校主要活動焦點為「紀念梅貽琦校長逝世五十周年」以及「諾貝爾大師在清華月」,熱鬧溫馨,在同仁盡心盡力下,辦得盡善盡美、可以有聲有色、可圈可點形容。另外,由本校退休教職員工、眷屬、校友及清華之友組成的「清華志工團」,於去年1218正式開始在行政大樓一樓提供服務,服務內容除了行政大樓的地點指引及服務說明外,未來也會投入校園導覽及社區關懷等社會服務工作。志工們都是深愛清華的「資深」清華人,有經驗、有熱忱,是清華人的表率;在此請與我一起向志工們無私的服務奉獻表示感謝。
在硬體上,已完成之建設包括:(1)學生宿舍清齋改建工程於101年啟用,可提供1006個學生住宿床位;(2)校友體育館於101年落成啟用,解決體育設施不足問題;(3)電話交換線全面更新於101年完成;進行中的硬體或基礎設施包括:(1)學習資源中心旺宏館將於1024月正式啟用,作為圖書館、國際會議廳與遠距教學等用途;(2)第一招待所B棟工程預訂於102年年中前完成,將結合校史展示、訪賓接待及重要活動使用等多功能方向規劃,未來將成為本校重要地標之一。規劃中,即將於半年內發包施工中的工程有:(1)生醫科學館;(2)創新育成中心;(3)學人宿舍;(4)綠色低碳能源大樓等工程及(5)整合校內共用實驗研究的清華實驗室,清華校園新風貌可期。


今天以干支年而言屬癸巳年,癸象徵萬物萌芽,巳象徵萬物之成, 代表清華在新的一年,在壬辰年孕育的希望之種不僅開始萌芽,由伸長振作而得到輝煌成就,也祝大家身體健康、家庭和樂並與清華一起成長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