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歡迎與感謝大家來參加「梅貽琦校長逝世五十周年紀念會」;梅校長一生奉獻給清華,在兩岸清華擔任校長二十四年期間,以全副心血發揮才智,奠定了北京清華與新竹清華在兩岸分別成為數一數二名校的基礎和聲譽,是兩岸清華永久共同校長。今、明兩天舉行的紀念會,除緬懷梅校長事蹟行誼,並就與其辦學理念契合的主軸,包括通識教育、體育教育、全球化、學術自由與校園民主、大學的學術基礎與發展、人文教育與大學精神研討,在追念一代學人風範之際,冀能激勵清華在未來的前瞻發展。
今天很感謝許多貴賓遠道而來共襄盛舉,包括北京清華的顧秉林前校長與諸位師長、廈門大學的鄔大光副校長與雲南師大葉燎原書記與諸位師長;尤其難得的是鄧昌黎院士,是梅校長日記中最常提到而讚譽有加的青年才俊,是當年少見經常回國講學的學者;鍾秀斌先生,也是「清華高階經理班」校友,去年與黃延復教授出版「一個時代的斯文」專書紀念梅校長,本校駐校作家岳南先生在去年出版了對清華人多所著墨的「南渡北歸」巨作,目前正積極進行「梅貽琦大傳」的撰寫,他們都是當代梅校長研究權威作家;在此要特別感謝北京清華黃延復教授,他曾多次說過:「此生最大的願望是弘揚梅校長教育思想與道德文章」,另一是跟隨梅校長多年秘書,也是校友,趙賡颺先生,在梅校長身後,對梅校長行誼多所追思著述;梅校長的知友、清華校友胡適先生在晚年常引李恕谷先生語:「交友以自大其身,求士以求此身之不朽」,有人說是收徒弟哲學,黃教授、趙賡颺先生、鍾秀斌先生與岳南先生雖不能算是梅校長徒弟,但發揚光大一代教育家精神的功績則一。
在台灣清華,我們處處可看到梅校長的遺澤,新竹清華的校地是梅校長親選的,依傍十八尖山,有成功、相思、昆明湖,沿襲北京清華園的「山明水秀」、「湖光山色」景觀,同時校地遼闊,預留了了發展空間;台灣第一座也是唯一的一座學術用原子爐,是梅校長花了兩年多時間,親自規劃、參訪、洽談、購置、監督建造,現命名為「梅貽琦紀念館」,台北清華辦事處也是由梅校長選定使用,在他逝世後三年,由校友集資改建,命名為「月涵堂」,梅校長逝世後安葬於清華園的墓園,依山面水,園內遍植梅花,後來命名為「梅園」,園中並建有「梅亭」與「月涵亭」。另一方面,清華自1988年有「月涵文學獎」活動;1964年設置月涵先生紀念獎助學金,1982年復由校友發起捐設梅貽琦紀念學術基金,其中含有獎學金辦法,以獎助優秀、激勵後進。2003年將梅貽琦紀念獎學金改為「梅貽琦獎章」,為本校大學畢業生最高之榮譽。
五十年前五月二十三日,梅校長逝世移靈新竹清華暫厝時,我是在新竹參加路祭六千學生之一並到靈堂敬禮的高一學生,梅校長在當年十一月十八日安葬於「梅園」,是我近十幾年幾乎每天散步必經之地,我現住的校長宿舍正是梅校長當年宿舍;不時會思索梅校長是怎樣一個教育家、怎樣一個校長、怎樣一個人,以下就我個人了解,略作闡發:
一、梅校長與清華
梅校長是清華第一屆直接留美生(1909年),清華大學物理教員、教授(1915年),教務長(1926年),代理校務(1928年),留美學生監督(1928-31年),清華大學校長(1931-48年),清華基金監督(1949-55年),新竹清華大學校長(1956-62年)。他在一次致校友函中說:「生斯長斯,吾愛吾廬」,而以終身服務清華實踐;一生盡瘁清華大學,未曾一日間斷。清華事業就是他的事業,是古今極為少見的遇合。
梅貽琦校長是一位傳奇人物,他三十七歲即由大師如林的清華教授群票選為教務長,四十二歲時也在眾望所歸下擔任校長,一直到七十三歲時在新竹清華大學校長任內去世。梅先生在擔任教務長期間,正是清華成立國學院,震動學術界之際;他於1931年起擔任校長,首先竭力平撫屢有驅趕前校長之舉的紛亂氛圍,落實校園民主,繼而積極延攬大師級學者使清華迅速成為頂尖名校,到1941年,清華已有「中邦三十載,西土一千年」之譽。北京大學校長的蔣夢麟先生執椽祭文中所云:「人才之盛,堪稱獨步全国,貢献之多,尤彰明而昭著,斯非幸致,實耕耘者心血之所傾注」。
抗日戰爭爆發前,清華已未雨綢繆,率先展開後撤行動,因而蒙受較少損失,而在抗戰大後方物力維艱之際,梅校長以校務委員會常務委員身份主持西南聯合大學校務,維持絃歌不輟,居功最偉;而在抗戰前後國共內戰時期,由左傾學生,甚至是中共地下工作人員,不斷策動學潮,校園動蕩,梅校長均能站在維護學生立場,加以平息;1949-55年滯美擔任清華基金監督,1956年自美轉到台灣創建新竹清華,從尋覓勘查校地到籌措經費,披荊斬棘,蓽路藍縷,以六十八高齡,從親自打字、照料抄寫蠟板、油印考卷、檢齊裝封、監考、閱卷、登記分數,圓滿完成招收第一屆研究生十五人開始,第三屆研究生中即有李遠哲先生日後榮獲諾貝爾化學獎,加上華人中最先獲得諾貝爾物理獎的李政道和楊振寧先生出自西南聯大,使得清華成為華人地區唯一擁有三位諾貝爾獎得主的大學,而都出在梅校長任上,誠如名作家岳南先生所言:「這個人才輩出,碩果延綿不絕的局機,不是偶然」。
二、梅校長的教育與治校理念
梅校長就任時提出的「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已成高等教育名言,深為世人推崇,清華得以成為第一流大學,固然是因為有庚子賠款可以動用的優勢,但梅校長的知人與禮遇,而能延攬第一流教授,也是主要因素。
在治校理念上,他採取「無為而治」的政策,以教授治校為主軸,將學校的重心建築在「教授團」上,由教授們選擇評議員,由評議會決定大政方針。梅校長同時將自己比喻成京戲裡叫「王帽」的角色,「看上去煞有介事,前呼後擁,其實會看戲的絕不注意這正中端坐的『王帽』。他因為運氣好,搭在一個好班子裡,那麼人家對這台戲叫好時,他亦覺得『與有榮焉』而已」。如果開會,為某件事大家議論紛紛,莫衷一是,梅校長總是耐心的聽著,最後他提出意見,眾人莫不折服。正是在這樣一種民主、自由氛圍中,北京清華與西南聯大才識卓絕的教授們,才不斷創造了生動活潑而卓有成效的教育奇蹟。
梅校長注重通識,他認為通識為「一般生活之準備也」,「治學貴謹嚴,思想忌偏蔽」,「社會所需者,通才為大,而專家次之」,所以「通識為本,而專識為末」,「知類通達」,「不只潤身而止,亦所以自通於人也」。今日觀之,均為至理名言,應為教育界人士多所省思。
三、梅校長的為人與風範
梅校長是寡言謙謙君子,他的同屆同學徐君陶回憶,在放榜那天,考生們都很活躍,考上的喜形於色,沒考上的則面色沮喪。只有瘦高的梅貽琦,始終神色自若,「不慌不忙、不喜不憂地在那裡看榜」,讓人覺察不出他是否考取;而實際上,在參加的全國六百三十名考生當中,他名列第六。1909年,梅校長抵美攻讀電機系,當時的大學室友楊錫仁對他的印象是︰「成績優良,性極溫良、從無怨怒,永遠輕聲細語,篤信基督教」。
梅校長不愛講話,並且很少用肯定的句子。當初清華週刊上曾經有同學集校長的話寫了一首打油詩:「大概或者也許是,不過我們不敢說,可是學校總以為,恐怕彷彿不見得」;梅校長是以迂迴的方式,伸張理念,處理事情總是先傾聽大家意見,以集思廣益,在重大決策上,當機立斷,而且擇善固執。以卓越的眼光,宏博的學識,把許多紛亂的意見,改易為平正通達,緻密妥善的主張,使清華能在穩定中發展。 據趙賡颺先生回憶:「後來在臺復校,與教育當局主張不盡相同,梅校長避免爭執,沉默應付。拂意之事無時無之,但梅校長終身不發脾氣,無疾言厲色,只有時閉門默思達二三日之久。辦長期發展科學,遭遇惡意批評及阻礙甚多,梅師皆容忍之,終能開其端」,可看出其堅忍卓絕的一面。
梅校長好友也是清華直接留美生胡適在他七十歲生日時說:「梅部長酒量很好、煙量也不壞、有空還打小牌,而且非常有幽默感,是非常有人情味的人,但在大節上是一絲一毫不茍且的人」。梅校長以酒量大但酒品好出名,從不酒後亂性;其日記有言簡意賅特色,但詳記打小牌的圈數與輸贏,清華曾有教授統計他在台打小牌輸贏,結果是「輸多贏少」;另一方面,日記中少有讀書記載,但有贈與軟禁中的孫立人校友「王陽明傳,嚴習齋傳」二書以及數次整理案頭以及書架書籍記載,使人好奇梅校長平常看什麼書?同時日記中屢有對餐宴與飲酒品評,在清華有趣的話題是梅校長認為某師傅廚藝有待改進的記載。
梅校長六十歲時,清華校友傅宗敢先生在「值得我們學習」一文中,揭示梅校長具有「專、大、公、愛」四種高貴品格;梅校長專心辦學、有容乃大、公正廉明,同時愛學校、愛國家、愛同仁、愛學生,錢思亮先生(民廿年清大畢業,曾任臺大校長、中研院院長)說:「梅先生一生在清華服務,梅先生忠於國家,敬業不遷,平易近人--雖有崇高學術地位,但對任何人都是那樣平易」,「他的為人作事許多方面,都合中庸之道,平和但有原則,事必躬親,對大事的決定也能果斷」。梅校長受到清華師生校友很高的評價:「提到梅貽琦就意味著清華」,「梅貽琦是清華永遠的校長」。
梅校長逝世十周年紀念會中錢思亮先生代表各界所致紀念詞:「梅先生對國家的貢獻很多很大,每一件對別的人說都可稱為不朽。梅先生民國二十年接任清華大學校長。那一時期清華的校長連年更迭,學校很不穩定,校長很少作得長久的;自從梅先生接掌以後,就一直安定下來,就只這件事在教育史上已是不朽;清華自梅校長執掌不久,就已在世界有名大學中奠立學術地位,這貢獻對任何人說都是很大的功績;抗戰時搬到長沙、昆明,與北大、南開合組西南聯大,三大學合作無間,並把學校辦得很好,梅先生事實上對學校行政負責最多。只就此一事也足稱不朽;戰後復員到北平,梅校長重整清華園,兩年多的時間,清華的規模與素質比以前更擴大提高了。大陸淪陷後在新竹重建清華,極節省的、一點一滴的親自打下好的基礎,這件工作給任何人,也足稱不朽;建立了中國第一座原子爐,以最少的人、最少的錢、最短的時間,一次就成功了,這件事功給別人一生中都是不朽的。我們今天在這裏紀念梅先生,我們就想到梅先生撒播的種子;梅先生在清華四五十年,教導出這麼多學生,都各守崗位工作;作教育部長時改革風氣;倡辦長期科學發展,影響既深且遠。將來再過十年再過二十年,再來紀念梅先生,我們就更覺得梅先生的偉大,認識梅先生比現在更為深刻」。在梅校長逝世五十年後回顧,錢先生一席話可謂神準;清華何其有幸,有曠世不朽教育家引領,奠定今天的基礎與歷史地位;據台灣科學雜誌「科學人」評選,今年台灣十項科技突破,清華工作占了五項,象徵異地開花結果,是我們給梅校長的最佳獻禮,在梅校長逝世五十周年之際恐非巧合;清華人當在此關鍵時刻,承先啟後,由兩岸清華緊密攜手合作,追求卓越,才不辜負梅校長以生命心血寫成的清華故事。
本部落格原僅收錄2010-2014年,本人擔任清華大學校長期間,在各種場合演講全文,凡370餘篇;原載清華官網;本欲以一年期陸續上傳,意外發現拜現代科技飛快進步之賜,上傳文章可同時編錄,計畫提前完成。其後在許多場合致詞也一併轉載於此,以與同儕友朋共享。因致詞內容多以一個校長的立場出發,故部落格名稱維持原名「一個校長的思考」不變。 「一個校長的思考」第一、二、三冊 (全三冊) 均已由「致出版社」出版。自序、目次與主要通路銷售管道請分見: 第一冊 https://lihjchen1001.blogspot.com/2018/09/blog-post_6.html, 第二冊 https://lihjchen1001.blogspot.com/2019/04/blog-post.html, 第三冊 https://lihjchen1001.blogspot.com/2019/03/blog-post_22.html。
文章分類
- 人才 (16)
- 人文社會 (128)
- 人生 (2)
- 大學 (76)
- 小清華 (1)
- 工學院 (9)
- 中技社 (6)
- 中技社; AI; ChatGPT (6)
- 中技ㄝㄝ (1)
- 中研院 (1)
- 中基會 (1)
- 文物館 (1)
- 台聯大 (4)
- 台灣聯大 (29)
- 交流 (146)
- 交流會 (5)
- 企業 (15)
- 同步輻射中心 (7)
- 百人會 (37)
- 竹中 (4)
- 材料系 (35)
- 材料學會 (14)
- 兩岸 (80)
- 典禮 (161)
- 社會人士 (30)
- 表演 (19)
- 研究 (28)
- 研討會 (79)
- 研習會 (30)
- 科技 (145)
- 紀念會 (13)
- 英文 (15)
- 展覽會 (14)
- 座談會 (22)
- 捐贈 (55)
- 校友 (152)
- 校友會 (1)
- 校史 (26)
- 記者會 (40)
- 追思會 (9)
- 退聯會 (12)
- 參訪 (11)
- 惜別會 (9)
- 教職員工 (124)
- 清華 (106)
- 產業 (39)
- 產學研聯盟 (5)
- 報告 (2)
- 發表會 (38)
- 會議 (31)
- 運動 (16)
- 頒獎 (28)
- 頒獎會 (3)
- 頒獎繪 (1)
- 榮譽 (46)
- 演講 (103)
- 聚會 (69)
- 與談 (5)
- 慶祝會 (21)
- 箴言 (11)
- 學生 (163)
- 營隊 (10)
- 講座 (7)
- 藝文 (43)
- 競賽 (13)
- AI (24)
- ChatGPT (1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