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分類

2012年10月31日 星期三

就職三周年校務報告


就職三周年校務報告

20121031

梅貽琦校長於「從游論」中提到,「學校猶水也,師生猶魚也,其行動猶游泳也,大魚前導,小魚尾隨,是從遊也,從遊既久,其濡染觀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為而成。⋯⋯」清華在台復校56年以來,師生兢兢業業,紮實耕耘,造就百年清華璀璨風華。今年清華佳訊連連,展現教師強大的研究實力,而適逢梅校長逝世五十周年紀念,羅列這一年來的表現,長昭梅校長精神外,也檢視吾校在創校百年後發展重點。

積極延攬特優教師加入清華團隊 起領頭羊之效

教師為大學之主體,清華在建校初期,以累積聲譽,加上庚款經費的優勢,得以延攬最優秀師資加入團隊;多年來清華積極維持延攬人才的優良傳統,因此教師的平均表現始終在兩岸四地大學中居首。兩年前本校名譽博士侯貞雄董事長如
及時雨般,於清華設立「侯金堆講座」,作為延攬及留任一流人才,提昇教學與研究品質,朝學術卓越之頂尖大學邁進之經費。這項捐款是清華邁向國際頂尖大學的利器之一。

本校在聘任特優教師方面,首先聘請到美國伊利諾大學電機系鄭克勇教授及謝光前教授到清華任教。而前年退休的「終生國家講座」陳壽安教授,也因「侯金堆講座」得以打破以往人事制度的限制繼續留在學校。這兩年來,兩位返國任教
的教授建立符合國際水平的實驗室展開科技前沿研究,而二位教授分別榮獲去年及今年國內半導體領域極為難得的「潘文淵獎」,陳壽安教授則持續積極進行高水準的研究,著有佳績。

今年,三位新科「侯金堆講座」分別為國際馳名血液學、腫瘤學、血管與幹細胞生物學頂尖學者,中央研究院院士伍焜玉講座,國際知名理論物理學家,美國物理學會會士,擔任美國費城Drexel大學講座教授多年的馮達旋講座,以及國際數論、編碼理論頂尖學者,擔任美國賓州州立大學教授多年,曾榮膺難得的Alfred Sloan Fellow榮譽的李文卿講座,同時英國Durham大學講座教授,英國物理學會會士,也是理論物理頂尖學者,「傑出人才講座」朱創新教授也於本學期加入清華。前後六位「侯金堆講座」及朱創新教授在清華持續發光發熱,大放異彩,共同為清華「打造華人首學,邁入世界頂尖」努力。

優質產學研成果 展現教師驚人學術深度

清華教師群素以卓越的教學實力及研究能量聞名,每年發表論文(SCISSCIA&HCI)篇數,由941,138篇成長到1001,747篇;高引用論文由94年之41篇成長到100年之108篇;Impact Factor15%論文由94年的433篇成長到
100年的790篇。今年本校教師發表在頂尖期刊發表論文數,更是喜訊連連,迄今已被接受刊登於Science期刊論文兩篇,Nature期刊論文兩篇,以及Cell期刊一篇,為台灣之冠。此外,教師獲獎不斷,包括王素蘭、陳博現教授榮膺第十六屆國家講座;宋信文教授榮獲第五十六屆「教育部學術獎」;孔慶昌、杜正恭、洪世章、洪哲文、劉承賢、黃暄益、廖聰明、及簡禎富等八位教授榮獲「國科會傑出研究獎」;李夢麟、傅建中、楊家銘、嚴大任、張介玉,及雷松亞等六教授榮獲101年度「國科會吳大猷先生紀念獎」。孔慶昌、朱創新教授獲聘為100年度「傑出人才講座」;李瑞光及張孟凡二位教授榮獲2012年「中央研究院年輕學者研究著作獎」;陳信龍教授榮獲2011年「侯金堆傑出榮譽獎」;謝光前教
授獲2012年「潘文淵文教基金會研究傑出獎」、闕郁倫教授獲2012年「潘文淵文教基金會考察研究獎助金」;黃暄益教授獲第十屆有庠科技論文獎、賴志煌教授獲第五屆「有庠科技發明獎」;簡禎富教授榮獲第22屆行政院「國家品質獎-個人獎」,以及江安世教授獲2012年發展中世界科學院生物科學類「TWAS」獎等。

為能將學術知識轉化成為產業技術精進的觸媒,帶領台灣產業升級,「聯發科技」、「台達電子」及「聯詠科技」等標竿企業於清華設置「機構對機構之聯合研發中心」,而「工研院」、「長庚醫院」、「馬偕紀念醫院」與「臺大醫院新竹分院」等也都與本校簽訂聯合研究合約。99年本校與北京清華大學實施「兩岸清華合作研究計畫」,整合雙方資源,共同進行合作研究,並規劃成立「兩岸清華大學聯合實驗室」,並於10110月正式簽訂「兩岸清華大學合作研究計畫協議書」。

本校極為重視智財之保護與運用,美國專利獲證數由99年度38件;100年度有70件,而101年度到7月底為止已有55件。在技術移轉部分,100年度完成了83件技轉案,技轉金收入達新台幣3,900萬元,較99年度成長近一倍。此外,本校今年已連續第五年獲得「國科會績優技轉中心」獎勵之肯定。本校育成中心已成功培育119家公司,其中有61組師生創業,10家公司進駐新竹科學園區,8家完成上市櫃。98100年本校獲得中國工程師學會頒發「產學合作績優單位」獎;99年更榮獲經濟部「大學產業經濟貢獻獎」-產業貢獻團隊獎暨最佳育成特色創新技術獎;10011月再榮獲國科會萌芽功能中心計畫。

為滿足蓬勃的產學及育成需求,並展現對產學合作業務永續經營的決心,本校將於南校區興建地上9層地下2層共計4,100坪之「產學研發暨育成大樓」,預計於103年底落成。另外,緊鄰之「產學研發暨育成大樓」旁的應用科學研究大樓
(簡稱清華實驗室)工程,為一地上九層地下一層的建築物,建築樓地板面積約5000餘坪,除了材料系、化學系、化工系以及物理系四系各分配二個樓層使用外,其餘樓層將由研發處統一控管,現已獲碩禾電材、天瑞公司、上緯企業,以
及正文科技、承德油脂李義發董事長、欣興電子曾子章董事長等多位物理系系友、及鼎信顧問公司呂正理董事長等多位化學系系友捐助,順利募得超過一億六千萬元的資金。未來二棟大樓將可發揮創新基礎研究,由學術研究扶植新興產業,共同為我國產業轉型及尋找下一個革新性關鍵產業而努力。

全方位打造符合潮流的優質學術園地

清華的教育理念是希望透過充實、豐富與多元的校園生活,使學生未來能活出精彩人生。學校致力於提供良好的環境,使在良師益友的互動下,打好基礎,培養能力,拓展視野,建立正確價值觀,積聚人脈。

年來網路課程在多所美國知名大學推波助瀾下,引起巨大迴響,網路課程若能持續良性發展,將有可能成為大學基礎課程的主流。清華自998月起,著手進行軟硬體系統之改進,並提供專屬中、英、簡體獨立網站介面,讓使用者更容易搜尋擬學習之課程後,持續推動全影音式開放式課程計畫。目前平台上計有自然科學學群17門,人文社會學群13門,工程學群13門提供43門開放式課程。此平台建立後共計有27個國家使用、網站訪客數233,700次、課程總點閱數2,104,689 筆,未來將朝更精緻化與普及化努力。

100 學年度起,全校共同必修「英文領域」課程,修習時間改為3-4學期。102 學年度(含)以後入學之學士班學生,一般生英文領域課程學分為6學分,學士班學生並均應通過本校訂定之英語能力檢定考試之畢業門檻,未通過者須於畢業
前修習「指定英文」及格,始得畢業。1009月另已完成建置「清華英語自學網」(Live ABC)線上英語學習平台,藉此增加學生對於英文學習的接觸,也達到大量並持續學習英文之目的。

本校積極鼓勵教師英語授課,100學年度英語授課共計367門,約佔全校開課比率12.2%(不含語文課程)。為擴大多元招收外國學生,賡續與
中央研究院合辦「國際研究生學程」。100學年度共有「化學生物學及分子生物物理學」、「分子科學與技術」、「奈米科學與技術」、「計算語言學與中文語言處理」及「生物資訊學」等學程,核定招生名額36名。另與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合辦IMBA(國際專業管理碩士學程)與IMPISA(國際資訊科技與應用碩士學程)。

為給予城鄉高中平等之機會,本校96年推動繁星計畫,97學年度擴大至25所大學,100學年度起繁星計畫與甄選入學之學校推薦結合為「繁星推薦」,並已擴及各大學參與。96100學年本校經繁星計畫入學學生,其畢業高中有56所過去從未有畢業生進入本校就讀。101學年度統計亦有16所高中,近3年未有畢業生進入本校就讀。本校於10011月在第1屆繁星入學生已屆畢業之期,辦理「繁星招生之回顧與前瞻論壇」,以使各校具體檢視繁星計畫整體效益。本論壇也由我國大學繁星入學作業及其相關措施,進而規劃出前瞻而理想的大學多元入學新願景,提升本計畫招生之品質、降低社會疑慮、強化大學之社會責任,真正落實「高中均質、區域均衡」的精神。

95學年度試辦院招生雙專長學士班以增加學生選系彈性,98學年度起更推展至全校各學院,延緩分流或雙專長為其教學設計特色。99學年度起再與清華學院之載物學院結合,強調跨領域知識學習。此外,配合提高甄選入學招生名額,加強弱勢學生及弱勢家庭配套,保留一定名額優先錄取弱勢家庭學生。99學年度起,每年學士班均有10名左右之低收入戶學生及身心障礙生,通過第一階段篩選獲優先錄取資格,分發就讀本校。

本校規劃改進運動績優生招生方式,於98學年度起以大一不分系方式招收音樂績優生,100學年度起招收美術、體育運動績優生。101學年度增加基礎科學組,招收對基礎科學有興趣之學生。102學年度起擬再增加不分系弱勢學生組。此外,99學年度起,提供相關類群之學系招收由四技二專甄選入學管道的高職生,讓校園文化更多元化。

為爭取大陸優秀學生前來就讀,本校自100年度起赴大陸重點學校舉辦「新竹清華日」介紹本_校各領域的重點研究,以加深陸生對新竹清華的認識,未來並將經由本校與大陸知名大學雙聯學制加強合作。101學年度本校計招收大陸碩、博
士研究生共計23名,較100學年度增加6名。

本校自99學年度起,學生學業成績由「百分計分法」改採「等級制」,以培育寬闊視野之人才。99學年(含)以後入學學生適用等級制,99學年以前入學學生仍適用百分計分法。此項重大變革對本校以及臺灣的教育已逐步產生影響。

為擴展學生多元學習視野,繼與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國立臺北藝術大學之後,本校再與金門大學及政治大學簽訂學生交流協議。藉由跨域結合,整合優質的學科,讓學生透過不同的學習氛圍,擦撞出全新的火花。另外,10156月為「諾貝爾大師在清華月」,密集邀請五位諾貝爾大師至清華園演講,經典講座內容,除作為教師學術交流管道,也開拓學生學術視野。

開放學風 成就博雅專業的學生表現

梅貽琦校長重視「通才教育」,認為應以「通識為本,專識為末」,要求學生對自然、社會與人文三方面都具有廣泛的知識儲備,不應只做一個「高等匠人」,應以成為一個「完人」自許。本校為培養一流人才所需的國際觀、人道關懷、服務與奉獻精神、體察國際脈動及培養互動溝通與群體合作之重要能力,積極推展「國際志工專案」,並已建立口碑,100學年組織70位志工前往尼泊爾、坦尚尼亞、貝里斯、馬來西亞與中國大陸等地,指導人民醫療衛生知識、教導數位科技技能、更帶給偏遠國家的人民來自臺灣的溫暖關懷。101年首次出團的馬來西亞團,則透過「文化典藏計畫」保存當地華人社會的歷史、文化與教育資源。而尼泊爾志工團更獲得100年區域和平志工團績優團隊全國競賽國際志工類第1名肯定。

清華學生近一、兩年在國內外大賽屢傳捷報,資訊工程系學生團隊連續獲得三項國際大賽榮譽;大學部學生團隊榮獲全球最大規模的超級電腦研討會「國際高速計算會議學生叢集電腦計算競賽」世界冠軍連莊榮譽;同時研究生團隊榮獲微軟全球潛能創意盃「嵌入式系統組」冠軍;台文所朱宥勳同學獲出版第二篇短篇小說集;本校阿卡貝拉人聲樂團「海鷗‧K」,到韓國參加人聲樂團亞洲大賽,赴香港參加2011「香港無伴奏合唱比賽」,均順利為台灣抱回大賽冠軍。

101年度全國大專校院運動會,本校運動健兒以864銅之優異成績,在全國165所大專校院總排名高居第9名,游泳隊電機系徐子翔同學更在1500公尺自由式打破大會紀錄,成為國內首位游泳成績低於18分鐘大關的一般組選手;國樂社在101年絲竹室內樂合奏大專團體B組獲優等第一名;管樂社則則拿下101年全國學生音樂比賽管樂室內男隊大專團體B組特優第一名;劍道社也摘下
中華民國大專院校100學年度劍道社錦標賽男子組團體得分賽冠軍等。由這些例子,可略見清華學生能文能武,潛力無窮。

共享優質資源 克盡社會責任

本校自99年度加入推動桃竹苗區域教學資源中心計畫,以多年豐富的經驗,協助各夥伴學校建立完善教學助理制度,推廣教學助理培訓課程,辦理跨校教學助理活動,分享區域內的教學資源。另一方面,透過網路教學的遠距課業輔導平
台推廣線上課業輔導服務。自99學年度起網頁瀏覽人數達247,574人,進入教室數達2,926次。此外,於100學年度起推動桃竹苗區域教學資源中心之教學助理平台,蒐集且建構區域各校教學助理制度資料,分享本校傑出教師教學經驗的文章,提供教學助理精進教學技巧,促進區域內教學資源共享,同時提供特色職涯文章瀏覽與分享,提升教學助理之競爭力與軟實力,瀏覽人數累計227,622人。

本校與國立科學工業園區實驗高中於98學年度起共同辦理高中科學班,以本校優越的教學環境和卓越師資,培養學生從事個別科學研究的能力和創造力,兼顧應具備的人文素養。第1屆學生已順利完成高中科學班學程,並於101學年度大學甄選及考試入學取得優異成績。

「清華開放學堂」,受到聽眾熱烈反應,101年度賡續辦理,4月份舉辦9場演講。另為讓社會大眾得以跨領域的通識學習,透過不一樣的元素,激盪出更燦爛的火花,同時使學術走出殿堂進而回饋社會,特別精心策畫辦理「清華通識講堂」系列演講,邀請文藝界以及各領域專家分享豐富的通識知識。

繼辦理「高雄清華講座」後,10010月本校再與臺中市政府簽署合作協議,為城市與大學建立知識創新的夥伴關係。自10011月起至1016月,共計辦理6場「臺中清華講座」,吸引臺中市民踴躍出席,反應熱烈。為與更多的社會大眾分享學術的趣味,使之得以一窺學術殿堂之奧妙,再推動「國立清華大學2012高中學術列車」活動,邀請本校各領域教師分赴全國12所高中(遍及臺灣全島和金門),於週末午後每校安排4場演講,共約2000人參與。基於使命感與社會之熱烈迴響,本校於101年度下半年將再度推出此
學術列車活動。

本校積極與國際著名大學及學術研究機構進行學術交流及研發合作,本年度共簽署19項學術合約,累計已與全球152所學校與著名機構締結姊妹校,透過國際學術合約之簽署,推動本校國際學術交流之相關業務,緊密與國際接軌,並接受
教育部委託,於印度設立二座「印度臺灣教育中心」,深獲好評。

為拓展學生國際視野,鼓勵同學至海外一流大學進行交流,本校選送出國交換生人數年年成長,由9933位擴增至10056位。至今,本校學生參與之國際交流計畫已遍佈全球18個國家、48所姊妹校。另外,為擴大招收優秀外國學生,
多元校園文化,積極招收外籍學生,本校外國學生人數(含僑生)自397(97學年)增加至482(100學年),呈穩定成長的狀態。

強力的行政支持 共創璀璨清華

本學年除已完成清齋、多功能體育館等多項新建工程等多項100萬元以上工程外,目前尚有多項新建工程進行中,包括:多功能廳堂(一招B)、男生宿舍自來水支線接管、全校區給水及理學院共同管道支管埋設等;而規劃中之新建工程則有,學人宿舍、創新育成中心、生醫科學館、綠色低碳能源教學研究大樓、清華實驗室、人社二館等。另依耐震評估須進行鴻齋、雅齋、新齋、禮齋、西院17-20,以及莊敬樓等建物結構補強工程;並逐一規劃醫環館、物理館、同位素館、化工館等教學館舍廁所改善工程,且將陸續發包學習資源中心(旺宏館)室內裝修工程及大禮堂屋頂、館舍漏水修繕工程。

在行政管理上,持續推動「電子公文線上簽核」、「精實管理」等專案。「電子公文線上簽核」已於10111日全面正式上線,為本校公文文書「由紙本走向電子」開啟新頁,7月通過中華民國軟體資訊協會「公文及檔案管理資訊系統」驗證。由美國德克薩斯州大學聖安東尼校區傑出首席講座陳鳳山教授帶領推動的精實行政管理方案,全校主管及職技、行政助理人員在進行「精實概念教導」、「精實工具工作坊」及「精實實作成果檢討」等三階段共計11場次教育訓練後,已於10189日舉行精實管理全校第一次成果報告。

為紀念梅校長逝世五十週年,本校特邀請王國維先生、梁啟超先生、李濟先生、史國衡先生、夏正炎先生等清華名師後裔出席新竹清華校慶。921日舉行「清華文武雙傑吳國楨主席與孫立人將軍聯合紀念會」,以兩位對國家社會有重大貢
獻的傑出校友紀念一生奉獻清華的梅校長;102627日另舉行「梅貽琦校長逝世50週年紀念研討會」,以多面向的議題探討大學教育,向不凡的梅校長致意。

梅校長以京劇中的「王帽」自喻,自認是因為運氣好,搭在一個好班子裡,觀眾們對這台戲叫好時,他亦覺得「與有榮焉」。回顧本校近年來的發展,本人亦十分贊同梅校長的說法,「吾與有榮焉」。惟當今高教的挑戰遠勝於過往,清華在欣喜長期累積的豐碩成果之餘,卻不可不正視我們將面對的困難。

「世界大學排名」受社會大眾、家長、學生高度關切,致使學校也不得不正視。然而大學要培育什麼樣的學生,企業界需要什麼樣的人才,是相關而不相等的問題;而不論是QSTHES或是上海交通大學世界大學學術排名等三項較受注目的評比,都有可受公議的地方。大學不是職業訓練所,但要培養未來謀生的能力,若過於重視大學排名確實會導致重研究輕教學、重理工輕人文、重英語輕其他語言、重規模輕特色等嚴重後果,對大學教育常是弊多於利,清華當持續秉持「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精神,以「行勝於言」的務實作為,朝向發展為華人首學的目標邁進。

李歐梵院士主講「文學、科技與日常生活」通識講堂致詞

很感謝李歐梵院士今晚在通識講堂主講「文學、科技與日常生活,」也很歡迎大家來通識講堂。
李院士是我新竹中學的學長,他的父親李永剛先生是新竹師範的音樂老師,而我出自新竹師範附小;剛才在晚餐時談起,才知道他也是新竹師範附小的學長,真可謂有緣;據知其取名「歐梵」是李永剛先生由希臘音樂之神(Orpheus)的名字中譯而得;由於李院士學貫中西,有人以為歐與梵分別代表東西文學,也是恰如其分。
李院士人文造詣非凡。除通古今中西文學外,常發表有關音樂、電影與建築的文章與演講,他曾說:「小說是十九世紀最重要文學形式,古典音樂也在十九世紀顛峰,電影是二十世紀最重要也流傳最廣藝術形式,建築則是二十一世紀文化表徵。」他悠遊於這四種藝術之間,是當世難得的文化傳播者。
最近新竹中學為慶祝建校九十周年,向傑出校友邀稿,我向邀稿的同學說:「千萬不要漏了鄭愁予、李歐梵與張系國學長,」他回報其他負責同學已與李學長聯絡;新竹中學出了許多名作家,據許多學長追憶與連續三十年擔任校長的辛志平先生堅持實踐「文理不分組」教育理念有密切關係;上週五、六清華舉行「梅貽琦校長逝世五十周年紀念會」,有人在會中提到辛校長的教育理念,並說:「新竹似乎專出好校長!」事實上,新竹師範附小校長高梓女士也是有名的教育家;同時梅校長特別注重通識,他認為通識為「一般生活之準備也,」「治學貴謹嚴,思想忌偏蔽,」「社會所需者,通才為大,而專家次之,」所以「通識為本,而專識為末。」在會中,有人問到梅校長考取清華第一屆直接留美生僅為高中畢業,為何有相當高的國學造詣?這與當初負責清華直接留美生留洋的清朝「管理憲政編查館事務大臣」張之洞有關;張之洞以主張「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出名,他要求所有直接留美生須要有相當的國學素養;觀諸後來直接留美生如胡適、梅校長等返國發揮極大影響力,與深厚的國學根底有密切關係,也可窺見張之洞先生之不同凡響器識。美國哈佛大學等名校,要求跨領域學習,尤其文法科同學要在物理 (Science of the Physical Universe (SPU))、生命科學(Science of Living Systems (SLS))與數學(Empirical and Mathematical Reasoning (EMR))項目必選一科,而要有一定程度的訓練,是非常值得推動學習的;否則處於現今受到科技強烈衝擊的社會,領導人物如是科技文盲,「問道於盲,」「盲人騎瞎馬」是何等危險?

從另一角度來看,科技是教人「把事做對」(do the thing right),人文是教人「做對的事」(do the right thing),其先後輕重自分;要以現今與未來的領導人物必須「文理會通,」才能適當面對受到科技影響,排山倒海而來的諸般問題。因此李院士今晚要闡述的「文學、科技與日常生活」,不僅是知識的饗宴,而且深具時代意義。

2012年10月30日 星期二

科技管理學院中長期發展諮議委員會致詞

首先感謝科管院中長期發展諮議委員「拔刀相助」,大家都是大忙人,不辭辛勞,為科管院中長期發展有所諮議,本校深為感激。最近看到天下文化出版的翻譯書「誰在背後挺你」,英文原名是Who’s Got Your Back,副標題是 The Breakthrough Program to Build Deep, Trusting Relationships that Create Success – and Won’t Let you Fail. 作者啟斯‧法拉利 (Keith Ferrazzi) 是綠訊顧問企業執行長,為全球大企業提供諮詢課程,他首先引屠圖大主教(Desmond Tutu)語:「每個人都得自他人的造就」,在每個精采成功故事的源頭,你會發現一群不可或缺、值得信賴的顧問、導師,這些群體共同點是彼此有一種獨特的關係。如果有幸擁有一個引導、鼓勵、幫助以及坦誠、督責並容許發揮全部潛能的團隊,成為一股驚人的力量協助其成功進步,這也正是我們寄望諮議委員會發揮的功能。
根據剛才黃院長的報告以及各位諮議委員的意見,我也提出我的看法:
一、計財系與科法所設立博士班的構想,清華大學本來就期待所有科系都要有能培育博士的教學研究能力,科管院所系要設立博士班,學校自然會全力支持,
二、科管院生師比超過22,明顯偏高,本校目前生師比約18,所以增聘師資在百分之二十以內,應是合理數字,但如何配置應妥為規劃,
三、大學部學生部份來自指考第二、三類學生,是可以發揮的特色,在培育方面應多所擘劃,
四、畢業生就業情況追蹤調查,大學部學生部份似偏低,須要加強與畢業生聯繫,
五、教師論文期刊發表成果以數字而言偏低,這當然與領域有關,重點可能須要往標竿期刊發表努力,
六、研究案件數與金額與本校平均值而言也明顯偏低,科管院對學校的價值當然遠遠超出這些浮面的數據,但須具體呈現,
七、EMBAMBA在國內外一片招生困難生中,要有創新突破性的作法,
八、如委員說明,科法亦為管理的一環,
九、對需求量特別大的課程,聘請兼任與有實務經驗教師是務實的作法,
十、在台北據點問題,目前金華街月涵堂有教學場所,學校亦在積極規劃更新改建工作,
十一、科管院為全國首創以「科技管理」為教學研究重點的學院,「科技」是關鍵字,學院應思考畢業生在產品策略、企劃、系統等工作所能扮演的角色,
十二、如委員所說,科管院尚未具全方位推動院務條件,應臚列優先項目,重點推動,
十三、EMBAMBA收費標準,可加檢討,
十四、管理學科發展與介入心理學元素宜家注意,本校共教會有些優秀師資具心理學背景,可先展開對話,
十五、經濟系現有教師二十五人,頗具規模,在教學、研究與社會服務方面表現應整理並具體呈現,
十六、香港與新加坡科管院的發展有較充裕的政府支援,大陸
創清華大學科技管理學院成立於公元兩千年,是清華最年青的學院,並為全國首創以「科技管理」為教學研究重點的學院;因應21世紀科技產業全球化的潮流及科技產業生命週期短暫的特色,結合清大原有的優異理工基礎,發展跨科技領域的管理課程與研究,以培育具紮實經濟知識基礎之科技管理、科技法律及財務金融等專業人才為首要目標。目前為擁有23所及4個學程的跨領域管理學院:包括經濟、計量財務金融系,科技管理、科技法律、服務科學研究所,雙專長之學士班,高階經營管理(EMBA)、經營管理(MBA)、國際專業管理(IMBA)等專業碩士學程。共有60位專任教師、約1300位學生(大學生約850位、研究生約450位)。此外,學術上跨領域的研究群計有6個研究中心,包括:科技政策、技術創新與創業、全球化經濟、生物倫理與法律、財務金融與風險控管、服務科技與管理等。另為符合產業需求,本院開設網路學分班與、企業主管培訓課程 Executive Development ProgramEDP),亦與校內其他學院以及創新育成中心等合作推動科技創新與創業菁英之培育,展現積極創新的特色。

今年適逢兩岸清華永久校長梅貽琦校長逝世五十周年,新竹清華舉辦的一系列紀念活動,包括四月底邀請北京清華名師後裔訪台、七月初「徐賢修、徐遐生校長父子雙傑,清華傳承」新書發表會、九月二十一日舉行的「清華文武雙傑,吳國楨省主席與孫立人將軍」紀念會以及本月二十六、七日的「梅貽琦校長逝世五十周年」紀念會,無不深深具有兩岸清華同根同源的烙印,也突顯清華過往的獨特與卓越,這是老清華留給我們的遺產;另一方面,清華在過去一年,在教學、研究、服務上都有良好的表現,多位教師與學生團隊榮獲國內外難得的獎項; 尤其難能可貴的是新進教師表現非常優異,例如今年國科會 「吳大猷先生紀念獎」與中央研究院「年青學者著作獎」,本校各有六位與兩位同仁獲獎,除維持占全國比率最高的佳績外,比友校交大與成大多出一倍;據台灣科學雜誌「科學人」評選,今年台灣十項科技突破,清華工作占了五項,所以在清華的老本行科技領域,續有優異表現,對於新設院系,自亦有相當高的期待,尚望各位諮議委員不吝指教,為科管院的未來多所諮議。